熊姓

熊姓

中國姓氏
熊姓發源于古時的楚國,即今湖北、湖南、江西等省,自然這一地區也成了熊姓首先繁衍的主要地區。熊姓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方地區,如江西省南昌市就是熊姓人口衆多的地方。熊姓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得姓較早,源遠流長;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國,到處都有熊氏族人;三是人才輩出,不可勝數,從古至今,曆代皆有熊氏的傑出人物,尤北宋為最。著名考古學家唐蘭在《西周青銅銘文分代史征》中說:“華,地名,在今河南密縣(今屬新鄭)。華邑在新鄭,有熊之墟,祝融之墟。重黎,郐國均在新鄭”。楚王之所以是芈姓熊氏很可能就是因為被封在祝融之墟附近的華陽,祝融之墟也叫有熊之墟。
    中文名:熊姓 外文名:Hsiung,Hsiun 得姓方式: 得姓始祖:鬻熊 主要郡望: 主要堂号: 起源:楚國君王嫡系後裔 名人:熊安生等

基本内容

源流:“熊”為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君王特有姓氏,取其“熊熊烈火”之意。

小篆:“酓”字◎音“yǎn”。先秦寫法,在古代是帝王的意思。伏羲古稱大酓

包戲。酓是伏羲的稱号。

異體字:“熋”字◎音“xióng”。同“熊”。火字部首,筆畫數為14畫。

得姓始祖:鬻熊(YùXióng):商末人,其才高八鬥,學富五車,曾為周文王之師,被封為護國侯。他是周文王姬昌的火師(官)。

周成王姬誦時,追封功臣後裔,他的曾孫熊繹受封于楚蠻,建立楚國。

鬻熊,姓芈,名熊,又稱熊蚤或芈蚤。祝融氏的後代,是陸終第六子季連的後裔。鬻熊九十歲拜見文王,文王把他當做老師。到了武王,成王都把他當做老師。成王大量分封異姓諸侯,其時鬻熊已經去世,鬻熊的兒子熊麗、孫子熊狂也都已去世。故封他的曾孫熊繹于楚地,子孫都以熊為姓。傳有三十一世四十三位君主。

鬻熊有《鬻子》一卷。《史記·楚世家》記載:“鬻熊先生輔佐文王,去世早。熊通說:‘我的先人鬻熊淵博,是周王的老師。去世早。’”但《鬻子》說九十歲才見文王,之後有武王、成王向他求教封康叔于衛的事,算起他的年齡應該超過一百一二十歲才對。所以前面說到的去世早指的是未及受封就去世,而不是說不長壽。故楚人以鬻熊為始祖(楚人奉颛顼帝高陽氏為先祖,老童、祝融為遠祖,鬻熊為始祖)。

本名熊蚤,又稱鬻熊子、鬻子(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起子書之始,着有《鬻子》一書。《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有《鬻子》二十二篇,小說家類有《鬻子說》十九篇”。劉勰《文心雕龍·諸子第十七》:“至鬻熊知道,文王咨詢,餘文遺事,錄為《鬻子》。”今傳《鬻子》僅二卷。),玄帝颛顼的後裔,楚國的先祖,楚國開國君主熊繹之曾祖父。

大約生活于公元前11世紀。其先祖為黃帝,黃帝子昌意生颛顼,颛顼四世孫陸終第六子名季連,鬻熊為季連之裔孫。鬻熊曾孫熊繹以王父字為氏,稱熊氏。西周成王時,封熊繹在荊楚,建立楚國,建都于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春秋時,楚國一度強大,勢力曾擴展到中原,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二二三年,楚為秦始皇所滅,後人多以熊為姓,并尊鬻熊為熊姓的得姓始祖。

作為傑出大酋的鬻熊,還通曉法術,是一位有聲望的宗教大巫。

其先輩原為芈[mǐ]姓,芈國後裔。芈姓是所謂“祝融八姓”之一,始祖為季連。季連的後世子孫鬻熊為周文王師。古書記載,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為氏,但據出土戰國晚期楚國銅器銘文,楚君名号皆以酓為氏。鬻熊曾孫熊繹僻處荊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帶),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陽(今湖北宜昌市秭歸縣),從此立為國家。

楚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區和江漢平原一帶,後逐漸向西溯江而上擴展到今四川東端,向北溯漢水而上擴展到今河南西南的南陽盆地和丹江流域,向南擴展到今湖南北部的洞庭湖平原,向東沿淮水和江水擴展到今河南東南、安徽北部、江西北部和山東南部、江蘇、浙江一帶。

姓氏字體:熊

[熊,讀音作xióng(ㄒㄩㄥˊ),古音亦讀néng(ㄋㄥˊ)]

姓氏來源

源流一

源于芈姓,出自商朝末期鬻熊及其後裔,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世本》、《古今姓氏書辨證》、《元和姓纂》等的記載,黃帝子昌意生颛顼,颛顼四世孫陸終第六子名季連,賜為芈姓。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在其後裔子孫中,到商朝末期有個叫鬻熊的人,字熊,很有學問,做過周文王姬昌的老師,受官火正,後世稱其為鬻熊。其子

後來事于周文王,早卒。曾孫熊繹便以王父字為氏,稱熊氏。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記載:“鬻熊先生輔佐文王,去世早。熊通說:‘我的先人鬻熊淵博,是周王的老師。去世早。’”但在《鬻子》一書中,鬻熊自卻己說:“九十歲才觐文王,後有武王。及成王詢封康叔于衛之事。”如此算起來,鬻熊的年齡應該超過了一百二十歲,堪稱壽星。楚國傳有三十一世、四十三位君主。到秦王赢政二十三(楚王熊負刍五年,公元前223年),楚國被秦國所滅,國人多以熊為姓,以念亡國,并尊奉鬻熊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有熊氏,出自黃帝的部落姓氏,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相傳黃帝生在壽丘,長于姬水,居軒轅之丘,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鄭),又稱有熊氏。黃帝的後代中便有人以地名為姓,稱熊氏。熊氏是中國最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源于苗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苗族仡熊氏,在戰國中期受楚文化影響頗深,當時即有改漢姓為熊氏者。到明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時,已基本改為漢姓熊氏了。

源流四

源于普米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普米族熊氏,源出普米族的本牙氏部族。普米族的先民是由氏羌後裔的四個部落聯盟而構成的,普米族民間有句古語“拍米冉貢組”,意為普米族是由四座山上的四個血緣集團聯合而成的。據甯蒗縣永甯普米族傳說,普米族最早的四個根是“布”(四個血統或四個氏族部落),其名稱分别是:冉祖(綿羊)、拔佳(鍋)、尚(熊)、搓皮(馬)。冉祖和搓皮等主要分布在木裡,拔佳、尚主要分布在鹽源、甯蒗一帶。又據傳說,聯合為普米族四個部落的名稱是“薩雅崩巴供”、“布米雖母供”、“俄業裡戛供”、“總散不安貢”。與以上四個部落相對應的本民族氏族名稱分别是:“格母”、“本牙”、“穹·空尼”、“嘎甲拉瑪”。普米族原來沒有漢姓,在明朝洪武年間,大明王朝接管普米族聚居的川西南地區、滇西北一帶地區後不久,這一帶地區發生了叛亂。為了加強對這帶地區的統治,明太祖朱元璋調集軍隊,用了六年時間平定叛亂,之後對普米族各氏族進行詳細的戶籍登記,因此,普米族便有了漢姓。其中的普米族的本牙氏部族,即“布米雖母供”、或稱“尚”,一律改稱漢姓熊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喀爾拉氏,亦稱喀爾喇氏,滿語為Karla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遼河流域,所冠漢姓為熊氏。

⑵.滿族克哷氏,滿語為KereHala,源出元朝時期女真庚克勒部,以部為氏,世居尼亞滿(今遼甯新賓尼亞滿山),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熊氏。

源流六

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布依族、彜族、蒙古族、瑤族、阿昌族、壯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熊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熊氏,世代相傳至今。

各支始祖

熊懷璞

熊文惠之子,明正統年間自南昌府豐城縣(今張巷鎮)罐山村遷居湖北鄖陽府竹溪縣。育三子,三子熊東海任揚州府儀征縣知縣,孫熊廣韶任竹溪縣知縣。是為竹溪縣熊氏始祖。

熊守幹

明嘉靖五年由吳入楚,蔔居武陵前河五家沖。是為武陵熊氏始祖。

熊仲璜

明洪武間由豐城遷居長沙河西都之沙河灣。是為湖南長沙熊氏始祖。

熊良祖

明萬曆間自南昌府豐城縣遷居常德武前鄉花葉港。是為湖南常德熊氏始祖。

熊安、熊榮、熊徙

熊安在明洪武初攜三弟熊榮、五弟熊徙自湖口花尖山遷居宿松城内北廂,未幾,榮轉遷大梵寺坂上屋,徙轉遷山下屋。是為宿松熊氏始祖。

熊慶賢

明神宗萬曆年間,由江西豐城遷到廣西臨桂東鄉五都一甲湖塘江背村(今桂林市郊區朝陽鄉江背村)

熊裕鳳

熊慶賢第五代,于前清康熙元年遷居于靈川四都一圖七甲堯樂村入籍(今桂林市靈川縣海洋鄉堯樂村)

熊秉璋

乃江西南昌府豐城縣江裡上村人也,于唐時天佑二年莅任來奧特授廣西鹽道使司,育桂子三枝,長曰國棟,次曰國梁,居住桂林,三曰國材,辭仕歸農,移居東鄉湖塘。國材公育四子,名曰家福、家祿、家祯、家祥,則家祿公育六子,名曰康福、康貴、康榮、康華、康興、康旺,于後晉時天福元年家祿公帶同六子又移至斯地居住,故稱名為大熊村,厥後兄弟六人分枝,各擇其地而居之,而吾始祖康榮公擇居文昌村,生二子,長曰甯忠,次曰甯恕。忠育四子,名曰克明、克理、克道、克德。恕育四子,名曰克文、克武、克顯、克達

熊俊三、熊俊四、熊俊七

熊俊三于明嘉靖中官居湖南,遂與胞弟熊俊四、熊俊七轉籍江西,家于邑之油草塘。是為江西熊氏始祖。

熊安華、熊安禦、熊安珠

三人為堂兄弟,明中葉由江西豐城縣轉籍湘陰。是為湘陰熊氏始祖。

熊瑞菊、熊普芳、熊世舉

三人為兄弟,由江西豐城遷居衡山縣登山石門石灣。是為湖南衡山熊氏始祖。

熊上玖、熊上珍、熊上泰

三人為兄弟,清雍正四年自潮州府平遠縣東石鄉遷居浏陽西鄉。是為湖南浏陽熊氏始祖。

熊文韫

号野仙子,生殁葬阙,配湯氏,生子二:熊執易、熊九泰。是為湖南安化熊氏始祖。

秦滅楚後唯有榘公仍繼宗支以傳于今,是為遷秦一世祖。榘公生熊洪,洪公生熊乃,遷四川,為四川一世祖。熊乃生二子:熊評(漢丹陽太守)、熊尤(又名百川,為漢京兆尹)。熊評生二子:熊合明(漢彭城大将軍)、熊謙吉;熊謙吉生熊義(為大司農),熊義生熊輯;熊輯生熊橋(漢獻帝初平中,為渠江太守長,因雍容莅事,聽覽如流,召拜騎都尉)。熊橋生熊弘、熊睦。熊弘(召漢校尉),熊睦(東吳尚書)。熊弘生熊本初(漢徐州牧),熊本初生熊宜。熊宜生熊敬,熊敬生熊敏中(晉騎都尉)、熊介中(晉鹹陽令)。熊敏中生熊尊循(遷鄱陽、江西始祖。我族為尊循始祖後裔)。熊尊循生熊續,熊續生熊遠(東晉尚書,豫一世祖),熊遠生熊勵(為晉參軍),熊勵生熊衮(南北朝禦史大夫,為固陵始祖)、熊襄(南北朝齊人,着齊書名河洛金匮)。熊衮生九子:熊震、熊坎、熊艮、熊升、熊晉、熊巽、熊鼎、熊恒、熊泰。熊泰(廣平太守,遠使安南)生熊輝,熊輝生熊緒(五代人,為鄱陽太守,家于莒),熊緒生熊荞(為齊益州太史),熊荞生熊韶、熊武。熊韶生熊彬(梁議曹郎),熊彬生熊虬(隋刺奸令),熊虬生熊導、熊尊。熊導生熊志,熊志生熊雍(唐大理司評事)、熊睦。熊雍生熊錫古,熊錫古生熊卓(唐長安史),熊卓生熊岑(唐京兆尹),熊岑生仲牧、叔獻(唐侍制,檀漆液頭祖)。仲牧生三子:熊執易、熊執書、熊執禮;熊執書、熊執禮均為南昌始祖。熊執易(同九經,策賢良方正,德宗朝為右補阙)生六子:熊琳、熊球、熊宗、熊瑜、熊即、熊郎。

熊琳(唐穆宗長慶元年,讨賊有功,封汾陽侯,節鎮豫章,遂家溝上)

熊球(唐宣城太守)生熊烈,熊烈生凱芝,凱芝生熊荊(唐學士)

熊宗

熊瑜(唐益州太守)

熊即(唐陳州長守)

熊郎(唐谏議大夫)

熊執易長子熊琳生熊喜、熊愈、熊叨。熊喜生熊志瓊(文武全才,唐威武将軍都督兩廣,敕葬金溪縣)。熊志瓊生三子:熊楚(唐吏部侍郎,居溝上)、熊悍(唐秘書少益左丞相)、熊襄(唐侍講學士)。熊襄生二子:熊迪、熊建。熊建生熊廣。

熊執易六子熊郎(唐谏議大夫)生熊範,熊範生師察,師察生熊喬(唐進士兵部尚書),熊喬生熊鹄(九江太守)、熊鶴(武昌太守)、安生

熊叨(為豫章一世祖)生六子:長子熊延福(生三子,鐘、锶、皇,後晉天福二年,登國子監祭酒)

熊叨次子熊延禮(曾孫熊本,慶曆士第官順大夫侍制勳至上拄國江陵封開國伯,食邑九千戶賜紫金袋)

熊叨三子熊延秘(唐兵部尚書,提兵福建)龍頭閣

熊叨四子子熊延佑(宮秘少監);

熊叨五子熊延喜;

熊叨六子熊延祚(官正銀青光祿大夫)南昌石湖祖;

熊延福長子熊鐘生熊俦、熊侃(下房中房新建青山祖)、熊備(錄塘西邑路下祖);

熊延福次子熊锶生熊诰(宋雍間仕骠騎上将軍,殿前指揮史);

熊延福三子熊皇生熊洽、熊穴(熊坊駝岑祖)。

椐國興祖流源考稱:自懷王以後曆漢晉及唐,其間千有餘歲。由江陵而豫章,居南昌府豐城縣、進賢縣、鄱陽者餘姓繁衍,人煙輻辏,文風大起,可稱最盛。辨考諸江右進賢舊譜雲:時熊經自湖廣任鄱陽尹,升贑州通判,因寓居南塘嶺數傳,至仁瞻生執易(與湖北譜記叙有出入,湖北譜說是仲牧。),執易生琳,以破王仙之黃巢封豫章候。尋廢琳子贽為右拾遺與弟志諒由鄱陽遷豫章數傳,至建六歲失怙入贅于豐城拿阙陳氏生子叨,叨生延福、延禧、延秘、延祚、延佑、諸熊祖之迄。考豐城譜雲:長宣公自唐宣宗太申年間由朱氏巷遷紫竹嶺。而久,福以功封銀青光祿大夫,在南塘時又在宣宗太宗年後則長宣公與延福兄弟疑同時人似未可信,為諸延苗裔也。然進賢譜叙又雲:惟定建公為南昌熊之始共祖,又雲:本公為神宗經略制置使,他譜又載為神宗翰林知制诰,則進賢譜中不外豐城人,豐城譜中亦多進賢人,豐城熊氏與進賢熊氏及散居各省各郡者俱共出一祖可知矣。但世遠年湮未敢意為揣合,而吾祖宗實公自宋祥興十二年由豫章遷楚之上湘白石圍山,而溯其所自固豐城慎嘉公之世裔也,居湘數百年間子姓繩蟄,有分居樓底岩前石頭埠、回龍山中,涉及遷徙秦蜀者星羅棋布,莫不奉宗實公以為一世祖。

但國興公所稱“舊譜”、“進賢譜”、“豐城譜”等如今編者尚未一見,這些資料當屬熊氏瑰寶,因此,凡今後有人祥考本族世系,當知本文依據為乾隆三十八年譜及湖北熊氏譜,若能找到其他更為詳細的老舊譜書資料映證最好。

乾隆三十八年譜稱宗實公為一世祖,宗實生爟,爟生四子:昌、誼、奭、澗,昌生三子:韓、幹、翰,韓生四子:忠、禮、元、德,元生二子:緻極、緻桂。緻極生二子:義緒、義昭,義緒生二子:如铄、如銘,如铄生二子:徐祥、為祥,徐祥生二子萬馮、萬春,萬馮生二子堯凰、堯政,堯凰生二子世耀、世滾,世耀生添美,添美生子忠、子信,子信生五子:安福、安壽、安佑、安祯、安祥;安佑生六子:邦榮、邦華、邦富、邦貴、邦玉、邦德。安佑公六子各有分支,祥見譜書。乾隆三十八年譜在宗實公以下各支各派均有記載,有需要者可以索取

遷徙分布

熊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二位的大姓,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四百四十三萬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28%左右。

熊姓發源于古時的楚國,即今湖北、湖南、江西等省,自然這一地區也成了熊姓首先繁衍的主要地區。

秦漢之際,熊姓仍舊以上述地方為其繁衍發展的中心,但亦有少數散居于河南、河北、山東等地。

魏晉南北朝時,熊姓已遷入我國江南廣大地區,經過長時間的繁衍發展,逐漸在湖北之江陵、江西之南昌昌盛壯大起來,并陸續有人到朝中為官,故熊姓有以“南昌”、“江陵”為其郡望堂号的。

唐宋年間,熊姓後人陸續向江蘇、浙江地區遷移,而南昌與江陵兩地的熊姓依舊長盛不衰,人才輩出,族大人衆,據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所載,嶽州(治今湖南省嶽陽市)四大姓中有熊姓,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五大姓之首為熊姓。可見在宋代時,熊姓仍廣泛分布在江西南昌及湖南嶽陽一帶。而宋初移居福建省建安(今建瓯縣)等地的熊姓,也逐漸成為望族,後世出了不少名人學子。

南宋末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兵征讨南宋,愛國将領文天祥拼死抵抗,但大廈将傾,非一木所能支也,故節節敗退,南宋王室也從杭州出逃福建,再由福建敗退廣東孤島——崖山。元兵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百姓聞風而逃,故江浙一帶之熊姓有遷福建者,再由福建入廣東,以避兵火。

明初洪武年間,熊姓作為明朝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河南、山東、河北、北京、天津、江蘇、安徽、陝西等省。明代以後,熊姓子孫陸續向廣西、貴州、雲南、四川、海南各處遷徙,并有融入苗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阿昌族等少數民族者。

到清朝,熊姓已散居全國各地,亦有閩粵之熊姓渡海赴台,進而遷居海外,僑居新加坡等國者。

如今,熊姓分布以江西、湖北、四川、湖南等省為多,上述四省之熊姓約占全國漢族熊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熊氏名人

經學家

熊安生,北學代表人物之一,字植之,長樂阜城人。通五經,精“三禮”,北齊時任國子博士。後入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宮露門學博士。n

音樂家

熊朋來,豫章(今南昌)人,宋鹹淳時進士。入元後,官至福清州(今福建福清)判官。能文,又通音律,尤善鼓瑟,著有《五經說》、《瑟譜》。n

政治家

熊賜履,湖北省孝感人,一代學者。累官至吏部尚書,治程、朱理學,認為可以用理學指導政治,強化思想領域的統治。有《經義齋集》等。n

演員

熊黛林,2003年,熊黛林主演個人首部電影《目的地上海》,從而正式進入演藝圈。

熊乃瑾,2004年,熊乃瑾因出演古裝劇《問君能有幾多愁》而正式出道。n

熊梓淇,2014年,出演個人首部電視劇《老爸太囧》,從而正式以演員的身份進入演藝圈。

郡望堂号

郡望

江陵郡:原為春秋時期楚國的郢郡,漢朝時期置江陵縣,為南郡治所。南北朝時期齊國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及川東一帶地區。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曆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唐朝以後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為鐘陵縣,再後又改為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

秭歸縣:秭歸縣是楚文化發源地,曆史悠久。據考古發掘資料,在距今7000年以前,縣境東鄰朝天嘴一帶就有人類定居生活。商王武丁時代(公元前十三世紀),秭歸為歸國所在地。西周周成王時代(公元前十一世紀),為楚子熊繹之始國。西周後期至春秋前期為夔子國,戰國後期稱歸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天下分為郡縣,歸鄉在南郡轄區内。西漢朝元始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置秭歸縣。緣其地為楚三闾大夫屈原之故鄉,“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還,亦來歸……因名曰秭歸。”北周建德六年(丁酉,公元577年)置秭歸郡,避郡縣同名改秭歸縣為長甯縣。隋朝開皇三年罷下諸郡,改長甯縣為秭歸縣。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歸州,轄秭歸、巴東二縣,次年轄秭歸、巴東、興山三縣。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巴東郡、治秭歸。幹元年(戊戌,公元758年)複置歸州。宋代仍名歸州。元至元十四年(丁醜,公元1277年)升為歸州路,隸湖廣行中書省,元至元十六年(庚申,公元1356年)降為州。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廢歸州置秭歸縣,隸夷陵州。明洪武十年(丁巳,公元1377年)再改秭歸為長甯縣,明洪武十三年(庚申,公元1380年)裁長甯縣複置歸州,轄興山、巴東二縣。清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升歸州為直隸州,隸湖北省,轄長陽、興山、巴東、恩施四縣并容美、龍潭十九個土司。清雍正十三年(癸酉,公元1753年)降為縣級州,屬宜昌府,不再轄縣。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改為秭歸縣。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仍名秭歸縣,先後隸宜昌行政區專員公署,宜都工業區行政公署,宜昌專員公署,宜昌地區革革委員會,宜昌地區行政公署。1992年宜昌地區與宜昌市合并,秭歸縣隸宜昌市管轄。

堂号

江陵堂:以望立堂。

蘭溪堂:以望立堂。

秭歸堂:以望立堂。

南昌堂:以望立堂,亦稱豫章堂。

射石堂:古時有一位善于射箭的人叫熊渠。有一次他夜間走路,老遠就看到前面有一隻老虎趴在那裡。他拿箭就射,老虎卻一動不動。他走近一瞧,果然中了,而且箭頭射進去幾寸,用手拔也拔不出,原來是一塊大石頭。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