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武術

武當山武術

中國武術流派
武當山武術,流行于湖北省十堰市的武術流派,因張三豐創建于武當山而得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武當山作為一種文化,蘊含着深刻的中國傳統哲理奧妙,把中國古代太極、陰陽、五行、八卦等哲學理論,用于拳理、拳技、練功原則和技擊戰略中,其本質上是探讨生命活動的規律。後經曆代宗師不斷的充實和發展,武當山武術派生出衆多的門派和種類,内容十分豐富。其中包括太極、形意、八卦等拳術套路;太極槍、太極劍等各種械術;輕功、硬功、絕技及各種強身健體的氣功等。
  • 中文名:武當山武術
  • 外文名:
  • 别名:
  • 屬性:中國武術
  • 祖師:張三豐
  • 非遺申報地區:湖北省十堰市
  • 非遺級别:國家級
  • 批準時間:2006年(第一批)
  • 遺産類别: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項目編号:Ⅵ-8
  • 保護單位:十堰市群衆藝術館

簡介

武當武術是道教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深深根植于數千年華夏文化的沃土中,蘊含着深刻的中國傳統哲理奧妙,把中國古代太極、陰陽、五行、八卦等哲學理論,用于拳理、拳技、練功原則和技擊戰略中,其本質上是探讨生命活動的規律,是武當道教在生命探索中産生出的光耀結晶。道士修煉學道,追求長壽,往往伴以習武。宋代以前,武當道士中就不乏武林高手。明初,曾在武當山修煉的張三豐集其大成,創立了内家拳派,為武當武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複經數百年的流傳與發展,形成了中華武術的一大流派,并傳至整個南方。故在武林中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說。

武當武術在繼承古代武術攻防理論的基礎上,運用《易》中守柔處雌、以靜制動等原理,參以道教内丹功法的經驗,逐漸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拳功拳法和獨特風格。其一招一式都體現了對人心理,生理的調節,包含舒筋活絡,補血調氣,滋養五髒,陶冶身心之妙益。是動和靜的完美結合,并且有很高的技擊價值,千百年來飲譽海内外,被譽為“生命之源泉”。

發源地

武當武術的發源地在湖北武當山,其創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當道人張三豐。張三豐将《易經》和《道德經》的精髓與武術巧妙融為一體,創造了具有重要養生健身價值,以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為主體的武當武術。後經曆代宗師不斷的充實和發展,武當武功派生出衆多的門派和種類,内容十分豐富。其中包括太極、形意、八卦等拳術套路;太極槍、太極劍等各種械術;輕功、硬功、絕技及各種強身健體的氣功等。武當武功也由此走出深山,以其松沉自然、外柔内剛,行功走架如浮雲流水連綿不絕的獨特風格在武林中獨樹一幟,成為中華武術的主要流派

特征

武當武術之特征,主要反映在五個方面。

一、武當武術以“道”理為指導

道家哲學是中國古代哲學家通過對“天”(宇宙自然)、“地”(地球自然)“人”(以人為代表的地球生物)相互聯系的觀察研究,所獲得的一種宇宙、世界、社會、人生整體統一辯證的哲學觀念。道家珍愛生命,必須有防身術,因此以道家哲學原理為指導的道家防身術武當拳法便産生了。道家哲學的行為是處柔守雌、無為不争;它的表現是柔、靜、虛、空、圓、中正、和等。這些都可以太極、陰陽、五行、八卦來概括。用這些哲學的基本原理為指導的武當拳法,用于養生健體,與其它武術相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武當武術以養生為宗旨

道教修煉的最基本原則就是獲得養生之益。

武當武術在實踐中重視 精、氣、神的修煉,講求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以三調(調心、調息、調身)貫徹如終。無論在何種功法上,對外均強調手、眼、身、法、步的訓練,對内則強調精、神、氣、力、功,在内與外兩個方面都堅持中、正、圓、松、靜、柔、活兼修,注重陰陽替換,圓弧扭絲 、動靜結合、柔中含剛。其修持到一定層次,一方面增強了人的生命活力,取得祛病益壽之效,另一方面,又以人的生理特征的合理運用,發揮出意想不到的防身禦敵技擊效果,表現了張三豐“欲令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圖技擊之末學”的真實效用。張三豐所說的“天下英雄豪傑”并不隻是對武林中人的一種稱呼,實是褒稱天下百姓,包含的是濟人救世之心。n

三、武當武術以技擊為末學

“以技擊為末學”是武當拳派的道德核心。道教宣揚和平,以理服人。因此,技擊理所當然地被視為“不急之末學”。道家的武功拳法在被動的情況下才使用,所以,便産生了“後發制人“這個重德重禮的出發點和“貴化不貴抗”的鬥争原則,鬥争中也皆是借力打人,即敵方用了多少“量”、“速”,還将這“量”、“速”還給對方。故又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所以,以技擊為末學是由武當武術的養生宗旨和道德觀念決定的。由此可以這樣認為,判斷某人的武當拳功夫是否為正宗,還要加上道德标準的衡量。不講道德的人,即使功夫再高,隻能算武當拳派之邪宗,不能稱正宗。

四、武當武術以道德為門風

這裡所說的門風,是指武當武術派的傳人一代一代要遵循的開派祖師的訓誡。

武當内家師傳有八字,叫做“功、拳、藥、械、法、财、侶、地”。首當其沖的“功”主要是講功德。認為一個人不具備功德,學武功拳法隻會有害無益。以往,武當派傳人在與人交手時,都須先讓人三招,并且要提前申明:一、天下之交和為貴,不必争鬥;二、武技之較非死即傷,最好不真打;三、萬一動真的,點到為止。以上這些武當武術的道德家風,實際上反映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些美德,盡管應該随着時代進步而賦予新的内容,但它熱愛和平、講究文明的本質不可改變。所以,我們今天去觀察一個武當派傳人是否正宗,以門風去檢驗,也是一個标尺。

五、武當武術以自然為神韻

老子《道德經》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論,武當派拳法以柔綿見長,“圓”的運動貫穿一切,處處體現圓、圈、旋的有機交合運化之勢。如八卦掌沿圓走轉、縱橫交織 、随走随變、左右旋轉、式式連綿;形意拳之“如水流之曲曲彎彎,無孔不入”、“其形似閃”,内旋回帶,勢如連環;太極拳以腰為軸,帶動周身四肢百骸處處劃圓 運動,大弧帶小弧,大圓套小圓,周身形成平圓、立圓、斜圓、八字圓、圈圓等等。這些圓的運動規迹,也是自然永恒的主題。武當武術的這種尊道而行的拳法,表現了一種純樸的自然風韻。武當武術之自然神韻,是拳法融合自然之結果,與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享受相吻合,即養精養氣,也養神養意,即能提神養生健體,又能得到非常高雅文明的完美享受。

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

武當武術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完整,它以“宇宙整體觀”、“天人合一觀”為宗旨,以“厚德載物”、“道法自然”為原則,以“動靜結合”、“内外兼修”為方法,形成諸多各具特色的拳功劍法,既有功理和功法,也有套路操作和主旨要領,這些都集中體現在張三豐的《太極拳總論》、《太極拳歌》和《太極拳十三式》三大經典之中。

武當武術原本以武當山為文化空間。曆史上,武當山有無數高隐之士和專業修道者隊伍栖息,經過他們的修煉和傳播,武當武術技藝日精,聲譽日隆,最終遍及中華大地。

起源說

據傳,武當内家拳的祖師是武當丹士張三豐。他在武當山修煉時曾看到喜鵲和蛇的一場争鬥。“喜鵲上下飛擊,而蛇蜿蜒輕身搖首閃擊”的姿勢給張三豐以極大啟示,就而悟通太極妙理,創造了風格獨特的武當拳。

張三豐

張三豐,元明之際武當山著名道士。

史書記載,張三豐,名張全一,字玄玄,号三豐。遼東懿州人。豐姿魁偉,龜形鶴骨,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或處窮山,或遊鬧市……書經目不忘,凡吐詞發語,專以道德、仁義、忠孝為本。“所以心與神通、神與道一、事事皆有先見之理也”。或三五日一餐,或兩三月一食;高興時穿山走石,疲倦時鋪雲卧雪,行住無常,“人皆異之,鹹以為神仙中人”。

武當道教煉丹術源遠流長,尤講内丹。内丹是利用呼吸吐納之功法,煉氣為丹,以達到強身健體,長壽延年。張三豐内丹造詣深厚,他在《大道歌》中稱“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先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後藥材生”,形象地描述了内丹由煉化精氣、金液還丹、采藥封固的形成過程。張三豐内丹著作甚豐,《金丹要旨》、《金丹秘訣》、《金液還丹歌》、《無根樹二十四旨》、《地元真仙了道歌》等明代即已刊行。後人編有《張三豐先生全集》,共八卷。

張三豐不僅内丹造詣甚深,而且武功高強,兼擅拳劍。他根據道教理論中的“道法自然”、“守柔處雌”等理論,把道家的内丹功、養生家的導引術、武術家的拳法、軍事家的兵法,加以糅合、編創和演化,做出了集大成的貢獻,創造了以内丹為體、技擊為用,養生為首、防身為要,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借力打力、後發制人的具有獨特功理功法、運動體系和形式的武當内家拳。明清以後武林多稱張三豐為武當内家拳、太極拳創始人。經曆代宗師的繼承發展,武當武術成中華武林一重要流派,逐在民間傳播,影響深遠。

張三豐張三豐于明朝初年入武當山,拜玄帝(真武大帝)于天柱峰,并在展旗峰北陲蔔地結草廬,供奉玄帝香火,另在黃土城蔔地結草庵,名“會仙館”。他曾經對山中耆舊說:“吾山異日與今日大有不同矣”。後來,明太宗果然大修武當山,封武當山為五嶽之首,曰“大嶽”。

明洪武二十二年,張三豐離開武當山,不知去向。當年湘王朱柏朝谒武當山,尋張三豐不得,寫有《贊張真仙詩》一首,詩雲:“張玄玄,愛神仙。朝飲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岩之紫煙。好山劫來知幾載,不與景物同推遷。我向空山尋不見,徒凄然!孤廬空寂大松裡,獨有老彌松下眠”。

明洪武二十四年,明開國皇帝朱元璋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因張三豐聲名遠播,故特意叮囑使者:“有張玄玄,可請來”。但終未找到張三豐。

明太宗朱棣入繼大統,非常想把民間影響很大的“真仙”張三豐“延請詣朝”,多次派人尋訪。并有緻張三豐《禦制書》:“皇帝敬奉書真仙張三豐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親承儀範。嘗遣使緻香奉書,遍詣名山虔請。真仙道德崇高,超乎萬有,神妙莫測。朕才質疏庸,然而至誠願見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緻香奉書虔請,拱俟雲車鳳駕,惠然降臨,以副朕拳拳之懷,敬奉書。永樂十年二月初十日”。

經典套路

簡化武當拳

武當太乙五行拳

武當太極劍

武當三豐太極劍

武當拂塵

武當劍

陳式太極拳老架二路

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

武當密傳太極拳

武當九宮行宮十八肘

龍門先天八卦掌 武當玄武棍

武當太乙逍遙掌

武當太乙綿掌

武當丹劍

武當松溪劍

武當太極劍

武當原式太極拳

夜行刀

武當拂塵

武當龍行長穗劍

五行八卦手

松溪鹞子拳

武當純陽拳

粘衣十八法

一葦棍

松溪太極

松溪短棍(虎尾鞭)

松溪白虹劍

武當蛇形劍

武當純陽劍

松溪短打

武當醉劍

武當拳法

簡化武當拳

武當拳發源于道教聖地武當山,在中國傳統武術流派上稱内家拳,是中國武術一大名宗。

為了弘揚武當武術,再展武當武術雄風,根據中國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和中國武術協會領導同志關于要編寫一套便于推廣的、簡化的武當拳套路,以便在群衆中普及的指示精神,在十堰市政府的重視支持下,成立了以胡仲軍副市長為主任的編委會,由中國武術七段,高級教練、國家級裁判楊群力為主編,編輯了這套《簡化武當拳》。

整編的理論基礎是依據武當拳的“三說四論”即“養生健身起源說”、“拳法自然本體說”、“圓弧運動軌迹說”、“後發制人戰術論”、“拳法陰陽技擊論”、“守柔處雌戰略論”、“化惡揚善道德論”等傳統文化思想(見《武當拳之研究》)。技術動作則依據《武當太乙五行拳》、《武當逍遙掌》、《武當綿掌》、《武當太極》、《武當自然門》、《武當智捶》、《武當純陽拳》、《趙堡太極》等門派套路,力圖使《簡化武當拳》在理論上、技術表現上符合武當武術的技術性、健身性和藝術性。

武當太乙五行拳

《武當太乙五行拳》(原名全稱為武當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式),系武當武術的主要拳種之一。此拳系明弘治(孝宗朱佑樘年間(1488—1504)),由武當山道教龍門第八代宗師張守性,根據武當丹士張三豐《太極十三式》,并上溯漢末名醫華陀《五禽戲》,及道門流派中吐納、導引、技技等融煉而成。

1929年,時年24歲的愛新覺羅·溥寰(漢名金子弢),居紫霄宮七月餘,無意間窺道李合林道長演練太乙五行拳,并欲學之。由于道規戒律,李道長斷然不允。但金子弢先生心誠意真,焚香拜師,并跪于玄武真帝塑像前發誓學成後永不傳人,終于感動了紫霄道長李合林,學得此拳,并練拳一生,悟得真谛。

1980年和1981年,全國武術觀摩大會上,浙江代表隊金子弢先生兩度演練此拳術于太原和沈陽,始公諸于衆,引起武術界廣泛注意,深得好評。為了挖掘整理、研究和普及此項套路,武漢市體委成立了整理小組,并邀請金子弢先生到漢講學。在此期間,由丹江口市體委特邀金老幾度上武當山,拜訪王教化道長,闊論武當拳并辦班傳授,由楊群力和趙劍英等人學得此拳。金老興奮之餘感概萬千,并賦詩一首“重登玄嶽紫霄宮,回憶往事如朦胧,五十二年滄桑淚,今日已成殘朽翁,太乙五行歸貢獻,後繼有人繼前宗,重振武當健身術,勝似黃山不老松”。

武當拳械套路

“藝”:講究整體協調,才能産生美感、協調感,具有藝術性。

“技”:每一招式,攻中有守,守中有攻,具有技擊實戰功能。

“氣”;注重氣息運用,走人體十二經絡,這是内家的特色。

“醫”:強壯體魄,提高自身防禦系統,起到健身養生的作用;不具備以上四點,不可以稱之為武當套路。

平衡一陰與陽的平衡,心與形的平衡,局部與整體的平衡,雪球隻有是圓形的才可以滾動,任何局部的過度膨脹将導緻整體運動的失敗,即渾圓如意。

融合一動與靜, 快與慢,剛與柔,這些矛盾動作,從相對獨立到整體協調,達到- -種和諧,最後形成一種習慣,人與自然融合,即天人合一。

童真嬰孩出生, 都是活潑的,後天複雜的生活,使身體局部不同程度僵化。而武當套路就是幫助僵化的部分松弛,返還童體,即反璞歸真。樹欲靜而風不已,還我童心與童體,周身百骸活脫脫,除了神仙就是我。n

武當太乙逍遙掌

武當武功以吐納、導引為核心,突出内功術之修練,結合陰陽、五行、八卦、九宮之理而形成的内家拳宗套路。太乙逍遙掌表現了“老莊”的哲學思想,技法上突出了分筋挫骨,抓筋拿肪點穴擒撲之術。行功走架低沉飄逸,讓人深感心曠神怡,自然流淌,不失道門仙家之風範。

太乙逍遙掌是武當派内家拳宗秘傳功夫之一,據傳,乃太乙真人所創,武當祖師張三豐所傳。集健身、養生、修性、自衛禦敵于一體,是一種性命雙修的内家拳法

青少年武術操

體育是增進人類身體健康和人民友誼的重要橋梁,作為體育項目的武術則以健身、防身、修身、競技的特點為人們所喜愛。是一項具有廣泛的社會價值的體育活動。

中國武術内容豐富、形式多樣,而且不受年齡、性别、場地和器材的限制,較其它運動項目具有廣泛的适應性。它作為國粹和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産,是人類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所當然成為我們大、中、小學生的必修課。但是,由于武術師資匮乏,加之一些武術書籍種類繁多,使廣大基層體育工作者,在開展武術教學活動中,深感難以入門。

本操作者,武術七段、高級教練、國家級裁判楊群力先生根據自己20多年在武術教練工作中的經驗和體會,認為武術和其它體育項目一樣,須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從抓武術基本動作學起。為此,以武術的主要手型,步型為主要内容,按照體操的創編原則和要求,組合而成的各種單個動作和組合動作的練習形式,編寫了這套武術基本功法練習操。這套操共有八節,沒有特殊的條件要求,通過習練,為武術系統奠定一定的基礎,适宜于大、中、小學學生和群衆習武活動的開展,更适應于全民健身。

“青少年武術操”創編後,在有關中小學、武術館校試行以來,受到了學生和教師們的普遍好評,也得到了上級有關部門領導和專家們的認可。

我們堅信,普及和推廣武術操的活動将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參加武術鍛煉,從而達到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振奮民族精神的妙用,為人類健康和幸福做出應有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