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

漢語漢字
同(拼音:tóng、tòng)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其字形一般認為由一種四人擡東西的用具的象形和“口”組成,表示四人用口令協調行動。同的本義指合力、會合,引申為“相同、一樣”,又由此引申出“一起、共同”。當“同”表示引進動作的對象,或指引進比較的事物時,虛化作介詞。同又表示和的意思,作連詞用。以上義讀tóng。“同”又讀tòng,用于“胡同”一詞,胡同指小巷子。[1]“衕”是“胡同”的“同”的異體字。
  • 拼音:tónɡ
  • 部首:口
  • 五筆:MGKD
  • 倉颉:BMR
  • 鄭碼:LD

文字源流

會意字。“同”字甲骨文作圖1,上面的部件是“凡”,下面的部件是“口”。後來,“同”字上部像擡東西用具的部分逐漸變形,并把下部的“口”包在裡邊,到了秦代篆文中,原來不相連的三個筆畫被連接起來,形成一條長的曲線,裡面寫作“一”和“口”。到了漢代隸書中這一長的曲線又被分成兩筆,以便于書寫,楷書“同”字是由這種寫法演變而成。隸書的結構和小篆基本一緻。康殷先生說:甲金文同字“是由‘興’形中抽取出來的,凡象盤,口為後加的輔助符号,以指凡之為器。如果視為衆力協作,須喊‘号’休止,故從口,也通。并從興省、轉聲,而共同、同力之意更是由衆手共同撩物之興轉來,否則一凡、一口的簡單字形,誰能看出‘同力也’‘合會也’之意?”甲骨文第一、二期“興”字從兩人四手擡“盤”會意,沒有口字。“凡”字一說是類似于擔架的器具,很重,兩人起時須協力,故第二期興字加口表示号聲。金文興字均從口,與凡相隔較遠。篆文興字所從之凡變為“?”,将口字寫到中間空處,顯得緊溱。所以“同”字是從“興”字中抽出來的構件,義為合力,泛指合會。

從《說文解字》的解釋來看:“同,合會也。”意思是會合。例如《詩經·豳風·七月》中說的:“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人執宮功。”這裡的“同”是會合、聚集的意思,“我稼既同”是說自己的莊稼已經聚集會合在一起了。“會合”在一起的事物一般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又引申出“相同、一樣”的意思,例如《論語·子路》中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大意是君子不會因與人意見不相同而與人相處不悅,小人表面和人意見相同但内心不悅。而由“相同、一樣”引申表示共同、統一,例如陸遊的詩句“但悲不見九州同”,“九州同”,即指國家統一。而“同舟共濟”的“同”是指的“共同、一起”的意思。“統一”就意味着和諧和安定,因此人們常說“大同社會”,其中的“同”就是表示和諧安定的意思。

在普通話中,“同”往往用作介詞、連詞、副詞等,例如“我同她是好朋友”,“同”作為連詞,表示“與、和”的意思;“這裡的氣候同那裡一樣”,“同”是介詞,表示“和、跟”的意思。而“同學”的“同”是作為副詞修飾“學”,是共同地學習、受業的意思,逐漸固定成為一種在校學生、同校學習者的稱呼。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tóng

形容詞

彼此一樣,沒有區别。

《易·睽卦》:“天地睽而其事同也。”

《紅樓夢》第六七回:“隻有黛玉的比别人不同,且又加厚一倍。”

冰心《寄小讀者》十八:“再見陸地時,人情風土都不同了,為之怅然。”

同類;同歲,同工同酬;大同小異

和諧;和睦。

《後漢書·孔融傳》:“(孔融)與中丞趙舍不同,托病歸家。”

《禮記·禮運》:“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通“童”。秃。

《管子·侈靡》:“山不同而用掞。”

動詞

跟……一樣、相同。

be the same as

唐·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别意,同是宦遊人。”

宋·周敦頤 《愛蓮說》:“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同上;同前

齊一,統一。

宋·陸遊《示兒》詩:“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國語·周語上》:“其惠足以同其民人。”

聚集;會合。

converge

《詩經·小雅·吉日》:“獸之所同,麀鹿麌麌。”

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六禮之一。每隔十二年,諸侯一齊來朝見天子叫“同”。

《周禮·春官·大宗伯》:“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觐,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

宋·王安石《贈賈魏公神道碑》:“奠此中國,四夷來同。”

贊成;準許。

三國魏·嵇康《答難養生論》:“遺世坐忘,以寶性全真,吾所不能同也。”

副詞

共同;大家一起(做)。

together;jointly

《尚書·舜典》:“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易·睽卦》:“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

丁玲《奔》:“他又恨他們的失業,他隻想打他們一頓,或是把同來的人打一頓。”

一同;會同;陪同

一同;一齊(從事)。

in common

《詩經·鄭風·有女同車》:“有女同車,顔如舜華。”

《尚書·立政》:“惟羞刑暴德之人,同于厥邦;乃惟庶習逸德之人,同于厥政。”

《晉書·盧循傳》:“我今将自殺,誰能同者。”

同甘共苦

介詞

引進動作的對象,與“跟”相同。

with

郭小川《昆侖行》詩:“我也曾問過一些戰友,他們故意同我為難。”

引進比較的事物,與“跟”相同。

as

《兒女英雄傳》第三回:“我們又從幼就在一處,同親兄弟一樣。”

表示與某事有無聯系,與“跟”相同。

with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開的。”

連詞

表示并列關系,相當于“和”。

and;with

魏巍《東方》第六部第一章:“郭祥和老模範同大家歡叙了一陣。”

名詞

指同盟之國。

《左傳·僖公八年》:“凡夫人,不薨于寝,不殡于廟,不赴于同,不祔于姑,則弗緻也。”

指同位之人。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戊之為人也,遠不忘君,近不逼同。”

用同“銅”。金屬元素。

宋·俞文豹《吹劍錄》卷四:“先是牙稅外每千收勘同錢十文,後又增三錢,并入總制。”

古代土地面積單位,地方百裡為“同”。

《左傳·昭公二十三年》:“無亦監乎若敖蚡冒至于武文,土不過同,慎其四竟,猶不城郢。”

古代酒器名。

《尚書·顧命》:“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瑁。”

古代樂律的陰律。也叫“呂”。

《周禮·春官·典同》:“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陰陽之聲,以為樂器。”

(Tóng)古州名。漢代左馮翊地。北魏改置。隋廢,唐複置,曆代因之。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

唐高宗《赈雍、同二州诏》:“雍、同二州,各遣郎中一人,充使巡問。”

(Tóng)姓氏用字。

tòng

【胡同】巷子;小街道。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七】【

同,合會也。從

【注釋】徐铉等注:同,爵名也。《周書》曰:“太保受同哜,故從口。”史籀亦從口。李陽冰雲:“從口。”非是。

【卷二】【行部】徒弄切(tòng)

衕,通街也。從行同聲。

說文解字注

【卷七】【

(同)合會也,從口皆在所覆之下。是同之意也。徒紅切。九部。

【卷二】【行部】

(衕)通街也。衕、通疊韻。今京師衚衕字如此作。

從行,周聲。徒弄切,九部。

廣韻

徒紅切,平東定 ‖ 同聲東部(tóng)

同,齊也。共也。輩也。合也。《律曆》有六同。亦州,春秋時晉夷吾獻其西河地於秦,七國時屬魏,秦并天下為内史之地,漢武更名馮翊,又有九龍泉,泉有九源,同為一流,因以名之。又羌複姓,有同蹄氏,望在勃海。徒紅切,四十五。

【校釋】六同即六呂,古代有十二樂律,陽六為律,陰律為呂,六呂即大呂、夾鐘、仲呂、林鐘、南呂、應鐘。

徒紅切,平東定 ‖ 同聲東部(tóng)

衕,通街也。

徒弄切,去送定 ‖ 同聲東部(dòng)

衕,通街。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部】同 康熙筆畫:6;部外筆畫:3

(tóng)《唐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并音桐。《說文》:合會也。《玉篇》:共也。《廣韻》:輩也。《易·同人》: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書·益稷》:敷同日奏罔功。

又《廣韻》:齊也。《書·舜典》:同律度量衡。《詩·小雅》:我馬旣同。

又聚也。《詩·小雅》:獸之所同。傳:同猶聚也。

又和也。《禮·禮運》:是謂大同。注:猶和也,平也。

又《周禮·春官·大司樂》:六律六同。注:六律合陽聲者,六同合隂聲者。

又《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注:律以竹,同以銅。言助陽宣氣,與之同也。

又《周禮·春官·大宗伯》: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詩·小雅》:赤芾金舄,會同有繹。

又《周禮·地官·小司徒》“井牧其田野”注:司馬法曰:十成為終,十終為同,同方百裡。疏:謂之為同者,取象震雷百裡所聞同,故名百裡為同也。

又爵名。《書·顧命》:上宗奉同瑁。注:同,爵。瑁,圭也。

又州名。《廣韻》:漢馮翊地有九龍泉,泉有九源,同為一流,因以名之。《韻會》:後魏以沣水攸同名州。

又《正韻》:通也。《莊子·在宥篇》:聞廣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注:呂吉甫曰:空同之上,無物而大通之處也。

又姓。《正字通》:唐有同谷。

又《盧仝詩》:仝不仝,異不異,是謂大仝而小異。

又通作童。《列子·黃帝篇》:狀與我童者,近而愛之。狀與我異者,疏而畏之。

(dòng)又《釋文》徒貢切,音洞。與詷同。《禮·祭統》:鋪筵設同幾,為依神也。注:同之言詷也。疏:同之言詷也者,若單作同字,是齊同之同,非詷共之詷。若詷共之詷,則言旁作同。漢魏之時,字義如此,今則總為一字。

又葉徒黃切,音唐。陳琳《答客難》:六合鹹熙,九州來同。倒載幹戈,放馬華陽。

【申集下】【行部】 衕·康熙筆畫:12 ·部外筆畫:6

(tóng)《唐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并音同。《玉篇》下也。亦通街也。

(dòng)又《廣韻》徒弄切,音洞。義同。

又《山海經》:勞水多飛魚,狀如鲋魚,食之已痔衕。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冂”從左、上、右包圍“一、口”。“冂”居中,㇆(橫折鈎)的豎段略長于左豎。包圍部分的橫在上半格居中偏左;“口”的頂部在橫

中線。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王力系統

d

ɔŋ

董同龢系統

ûŋ

ûŋ

周法高系統

d

ewŋ

d

ewŋ

李方桂系統

d

ung

d

ung

西漢

東漢

ung

u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東冬锺江

北魏後期北齊

齊梁陳北周隋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拟音/王力系統

d

d

拟音/董同龢系統

拟音/周法高系統

d

d

韻書集成

韻書名稱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同、衕

平聲

上平一東

合口呼

一等

全濁

徒紅切

dʰuŋ

去聲

一送

合口呼

一等

全濁

徒弄切

dʰuŋ

集韻

平聲

上平一東

透/定

合口呼

一等

全濁

徒東切

duŋ

禮部韻略

平聲

徒紅切

增韻

平聲

徒紅切

中原音韻

陽平

東锺

次清

tʼuŋ

中州音韻

平聲

東锺

徒龍切

洪武正韻

同、衕

平聲

一東

全濁

徒紅切

d‘uŋ

去聲

一送

徒弄切

d‘uŋ

分韻撮要

陽平

第六東董凍笃

陽去

第六東董凍笃

切韻

平聲

合口呼

一等

全濁

徒紅切

所獲榮譽

2021“一帶一路”年度漢字候選漢字。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