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71)最為常見。多發生于5歲以下兒童,表現口痛、厭食、低熱、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小疱疹或小潰瘍,多數患兒一周左右自愈,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症。個别重症患兒病情發展快,導緻死亡。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組16型(C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71)最為常見。目前缺乏有效治療藥物主要對症治療。
    中醫病名:手足口病 外文名: 别名:手足口 就診科室:傳染科 多發群體: 常見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 常見症狀: 傳染性: 傳播途徑:密切接觸傳播;喉嚨分泌物 英文名:Hand,foot and mouthdisease,HFMD 病原學:腸道病毒 季節分布:夏秋 傳染病:是 潛伏期:3~7天 臨床表現: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疱疹 并發症:病毒性腦炎;小兒麻痹症 疫苗預防:否 發病部位:手、足、口

病因

引起本病的病因為感受手足口病時邪,其病變部位在肺脾兩經。

簡介

手足口病是一種兒童傳染病,又名發疹性水疱性口腔炎。多發生于5歲以下兒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症。個别重症患兒如果病情發展快,導緻死亡。該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潰後形成潰瘍為主要臨床症狀。

名稱來曆

1957年,新西蘭首次報道該病。

1958年,該病分離出柯薩奇病毒。

1959年,針對患者病發時,手、腳、和口會出現水泡或紅疹,提出以“手足口病”命名。

傳染病源

手足口病的傳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間,患者是主要傳染源。患者在發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約3~5周從糞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潰時病毒即溢出。帶毒者和輕型散發病例是流行間歇和流行期的主要傳染源。

腸道病毒中的柯薩奇病毒是手足口病的病原,以柯薩奇病毒Cox A16和腸道病毒71型最為常見。

柯薩奇病毒CoxA16型

柯薩奇病毒是一類常見的經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人體的病毒,感染後人會出現發熱、打噴嚏、咳嗽等感冒症狀。

腸道病毒71型

腸道病毒71型于1969年首次從加利福尼亞患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嬰兒糞便标本中分離出來。這些病毒可被培養在恒河猴腎髒細胞(rhesus monkey kidney cell;RhMK)及人胚二倍體細胞(human fetal diploid cell)中。若檢體取自病人糞便及組織即以人胚腎二倍體細胞(diploid strain of human fetal kidney cell;HFDK)培養;若為咽喉拭子檢體則選用人胚肺二倍體細胞(diploid strain of human fetal lung cell)培養。經由這些細胞培養後純株化病毒分析,發現會出現典型由腸病毒所緻的細胞病變(cytopathetic effect;CPE)現象,由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其形态(morphology)及物理化學(physicochemical)特性都與當時已知的其他腸病毒類似,但進行中和抗體試驗(neutralization test)或免疫擴散試驗(immunodiffusion test)後,卻發現其彼此間并不會有交互作用的現象,因此推測當時所發現的病毒為一種新型的腸病毒,故将該病毒株命名為腸病毒71型。

傳播途徑

該病傳播方式多樣,以通過人群密切接觸傳播為主。病毒可通過唾液、疱疹液、糞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間接接觸傳播;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飛沫傳播;

如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經水感染;

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傳播的原因之一。

易感人群

人群對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後可獲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後抗體缺乏交叉保護力,因此,人群可反複感染發病,成人大多已通過隐性感染獲得相應抗體,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據國外文獻報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流行特征

手足口病分布極廣泛,無嚴格地區性。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多見,冬季的發病較為少見。本病常呈爆發流行後散在發生,該病流行期間,幼兒園和托兒所易發生集體感染。家庭也有此類發病集聚現象。醫院門診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格,也可造成傳播。

潛伏期

該病的潛伏期為3~7天。

并發症

個别兒童可出現泛發性丘疹、水疱,伴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等。

臨床表現

手足口病主要發生在4歲以下的兒童,潛伏期:多為2~10天,平均3~5天

    普通病例表現

急性起病,發熱、口痛、厭食、口腔黏膜出現散在疱疹或潰瘍,位于舌、頰黏膜及硬額等處為多,也可波及軟腭,牙龈、扁桃體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現斑丘疹,後轉為疱疹,疱疹周圍可有炎性紅暈,疱内液體較少。手足部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數少則幾個多則幾十個。消退後不留痕迹,無色素沉着。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疱疹性咽峽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預後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現不典型,如單一部位或僅表現為斑丘疹。

2.重症病例表現

少數病例(尤其是小于3歲者)病情進展迅速,在發病1~5天左右出現腦膜炎、腦炎(以腦幹腦炎最為兇險)、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極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可緻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後遺症。

(1)神經系統表現并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時表現:精神差、嗜睡、易驚、頭痛、嘔吐、谵妄甚至昏迷;肢體抖動,肌陣攣、眼球震顫、共濟失調、眼球運動障礙;無力或急性弛緩性麻痹;驚厥。查體可見腦膜刺激征,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巴氏征陽性。合并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以2歲以内患兒多見。

(2)呼吸系統表現并發肺水腫表現:呼吸淺促、呼吸困難或節律改變,口唇發绀,咳嗽,咳白色、粉紅色或血性泡沫樣痰液;肺部可聞及濕啰音或痰鳴音。

(3)循環系統表現并發心肌炎表現:面色蒼灰、皮膚花紋、四肢發涼,指(趾)發绀;出冷汗;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延長。心率增快或減慢,脈搏淺速或減弱甚至消失;血壓升高或下降。

鑒别診斷

診斷依據

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确診時須有病原學的檢查依據。

1、好發于夏秋季節。

2、以兒童為主要發病對象,常在嬰幼兒集聚的場所發生,呈流行趨勢。

3、臨床主要表現為初起發熱,白細胞總數輕度升高,繼而口腔、手、足等部位黏膜、皮膚出現斑丘疹及疱疹樣損害。

4、病程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

與口蹄疫的區别

口蹄疫與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傳染病,主要有以下區别:

疾病名稱與疾病分類不同

口蹄疫(Aphthae epizootic),在《國際疾病分類》(ICD)中,列為ICD-10B08.802。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在《國際疾病分類》(ICD)中,列為ICD-9074.3和ICD-10B08.401。

病原體不同

口蹄疫的病原體為口蹄疫病毒,屬人畜共患病原體。

手足口病是由數種腸道病毒感染所緻,各地流行中常見病原是柯薩奇病毒A組16型(即CoxA16)等。

傳染源不同

口蹄疫病毒隻引起偶蹄類動物如牛、羊、豬、鹿、駱駝等發生,成為人患口蹄疫的傳染源。隻有先出現獸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

手足口病的傳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屬于人類疾病。

傳播途徑不同

口蹄疫是通過接觸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潰瘍爛瘢,經皮膚黏膜感染的;偶爾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熱(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極為散在發生的。

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觸病人,通過日常生活用品、食具、不潔牛奶、玩具的污染經口感染的,也可通過呼吸道傳播。因此,可出現不同規模的流行。

發病人群不同

人患口蹄疫取決于與病畜的接觸,發病人群的年齡廣泛;

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兒和兒童傳染病,3歲以下患兒占絕大多數。

症狀體征不同

口蹄疫、手足口病雖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間、足趾端,有相似之處,但症狀體征各有不同。口蹄疫起病後主要表現為發熱等全身中毒症狀和局部疱疹損害兩大特征。

手足口病大多無發熱或低熱,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疱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

診斷依據不同

口蹄疫需先有當地牲畜口蹄疫發生或流行,并有與病畜接觸機會,或飲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熱的奶等感染關系。

手足口病,患兒傳染性明顯,呈流行性傳播,且臨床表現有區别。口蹄疫、手足口病都可在臨床基礎上診斷,必要時分離病毒做出病原學确診。

治療方法

極少病人可有病毒性腦炎、小兒麻痹症、心肌炎、肺水腫、弛緩性麻痹等并發症,極個别的危重病人可因多種原因導緻死亡。

在大多數情況下,發燒、紅疹及潰瘍會在1周内自動消退,患者通常可完全康複。對本地兒童來說,手足口症是很常見的傳染病。不過至今尚未有預防手足口症的疫苗。但可采用症狀療法,使患者的熱度、以及潰瘍引緻的痛楚得以舒緩。處理鼻喉排出的分泌物、糞便及弄污的物品後,須立即洗手。如兒童發高燒,活力減退或病情惡化,家長應及早攜同子女就醫。或者使用植物源AQ空氣淨化噴霧消毒液對手足口潰瘍處進行殺菌消炎,2小時一次。嘴裡直接噴灑,然後用清水漱口即可。防止潰瘍處造成真菌感染繼而避免高燒不斷的症狀。

一般治療

本病如無并發症,預後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主要為對症治療。

(1)首先隔離患兒,接觸者應注意消毒隔離,避免交叉感染。

(2)對症治療,做好口腔護理。口腔内疱疹及潰瘍嚴重者,用康複新液含漱或塗患處,也可将思密達調成糊狀于飯後用棉簽敷在潰瘍面上。

(3)衣服、被褥要清潔,衣着要舒适、柔軟,經常更換。

(4)剪短寶寶的指甲,必要時包裹寶寶雙手,防止抓破皮疹

(5)手足部皮疹初期可塗爐甘石洗劑,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潰時可塗0.5%碘伏。

(6)臀部有皮疹的寶寶,應随時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潔幹燥。

(7)可服用抗病毒藥物及清熱解毒中草藥,補充維生素B、C等。

合并治療

(1)密切監測病情變化,尤其是腦、肺、心等重要髒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監測血壓、血氣分析、血糖及胸片。

(2)注意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及對重要髒器的保護。

(3)有顱内壓增高者可給予甘露醇等脫水治療,重症病例可酌情給予甲基潑尼松龍、靜脈用丙種球蛋白等藥物。

(4)出現低氧血症、呼吸困難等呼吸衰竭征象者,宜及早進行機械通氣治療。

(5)維持血壓穩定,必要時适當給予血管活性藥物。

其他重症處理:如出現DIC、肺水腫、心力衰竭等,應給予相應處理。

抗病毒藥物

因為抗病毒藥一般在發病24小時到48小時前使用才是最佳的。而往往我們确診手足口病的時候,都已經過了最有效的治療階段,現在也不提倡用抗病毒的藥物。

預防護理

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做好兒童個人、家庭和托幼機構的衛生是預防本病染的關鍵。

個人預防

1.飯前便後、外出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2.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後均要洗手,并妥善處理污物;

3.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5.兒童出現相關症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居家治療的兒童,不要接觸其他兒童,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家庭預防

家庭預防手足口病重在勤洗手、加強居室内空氣流通;經常徹底清洗兒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勤曬衣被;盡量少讓孩子到人群擁擠的公共場所;如有不适,及早到正規醫院就診。由于腸道病毒種類較多,若小孩曾患過手足口病也不能掉以輕心,有可能在一段時間内再次感染另一種腸道病毒,再次發病。

集體單位預防

1.本病流行季節,教室和宿舍等場所要保持良好通風;

2.每日對玩具、個人衛生用具、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

3.進行清掃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掃廁所)時,工作人員應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結束後應立即洗手;

4.每日對門把手、樓梯扶手、桌面等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導兒童養成正确洗手的習慣;

6.每日進行晨檢,發現可疑患兒時,要對患兒采取及時送診、居家休息的措施;對患兒所用的物品要立即進行消毒處理;

7.患兒增多時,要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根據疫情控制需要,教育和衛生部門可決定采取托幼機構或小學放假措施。

疫情事件

國際

1972年EV 71在美國被首次确認。

1972~1973年、1986年和1999年澳大利亞均發生過EV 71流行。

20世紀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亞、匈牙利相繼爆發以CNS為主要臨床特征的EV 71流行,僅保加利亞就超過750例發病,149人緻癱,44人死亡。

1994年第4季度,英國爆發了一起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監測哨點共觀察到952個病例,為該國有記錄以來的最大一次流行。

日本是手足口病發病較多的國家,曆史上有過多次大規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 A16感染為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則由EV71引起,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躍,EV 71、Cox A16病毒均有分離。

20世紀90年代後期,EV 71開始肆虐東亞地區。1997年馬來西亞發生了主要由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發病,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齡1.5歲。

2012年2月,越南全國63個省和直轄市中有60個省市出現手足口病疫情,确診的手足口病病例達6300多例,其中死亡病例9例。

2012年7月8日,柬埔寨巴斯德研究所專家表示:柬埔寨幾個月前突然出現一種神秘疾病,已導緻64名兒童死亡。經過專家對患病兒童及其父母的檢查,發現他們可能患有手足口病。

中國

中國自1981年在上海發現本病,以後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東、湖北、廣東等十幾個省(市)均有報道。

1983年天津發生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爆發流行,5~10月間發生了7000餘病例;

經過2年散發流行後,1986年又出現了以托兒所及幼兒園為主的爆發。

1995年武漢病毒研究所從手足口病人中分離出EV71病毒。

1998年深圳市衛生防疫站從患者分離出2株EV71病毒。

1998年EV71感染在中國台灣省引發大量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峽炎,在6月和10月兩波流行中,共監測到129106病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為5歲以下的兒童。

2000年5~8月山東省招遠市小兒手足口病爆發,市人民醫院接診患兒1698例,其中男1025例,女673例,年齡最小5個月,最大14歲;3例合并爆發心肌炎死亡。

2006年,全國共報告手足口病13637例(男性8460例,占62.04%;女性5177例,占37.96%),死亡6例(男性4例,女性2例)。除西藏自治區外,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病例報告。報告發病數居前十位的省份依次為山東(3030例)、上海(2883例)、北京(2210例)、河北(1133例)、浙江(793例)、廣東(670例)、黑龍江(576例)、四川(335例)、江蘇(287例)和福建(240例)。

截至2007年5月21日,全國共報告手足口病5459例,死亡2例。與2006年同期(2488例)相比,報告病例數上升119.41%。

截至2010年6月22日,全國累計報告手足口病病例987779例,其中重症病例15501例,死亡537人。

2011年,衛生部統計報告顯示,全國(不含台港澳)因手足口病死亡3人。

2012年2月,衛生部統計報告顯示全國(不含台港澳)手足口病死亡11人。2012年中國手足口病發病數上升,布病、出血熱等人畜共患傳染病處于高發水平,盡管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形勢總體平穩,但手足口病發病數、重症數和死亡數較2011年同期上升明顯,局部地區流感樣病例聚集性疫情常見。

2012年4月,廣東省衛生廳通報,一季度(1-3月),全省累計報告手足口病例31635例,同比去年增幅355%。韶關上報一起死亡病例。聚集性病例(10例及以上)4起,均發生在韶關(2起)、廣州(1起)、中山(1起)的托幼機構。據悉,手足口病逐漸進入高發季節,5-7月将達到高峰。

2013年2月29日,在貴陽市第五人民醫院手足口病病區,到處是正在打點滴的幼兒和陪護家長。醫生稱,目前每天大概有120至160名患有手足口病的兒童到醫院接受治療。

疫苗研發

2012年1月6日,EV71疫苗III期臨床研究正式啟動。

2012年10月,從北京市科委獲悉,能夠預防手足口病的疫苗有望2013年獲批生産上市,這種疫苗将适用于半歲以上兒童。

2013年3月,手足口疫苗三期臨床試驗結果揭曉,疫苗可使疾病保護率達到95%。臨床研究先後對1萬餘名嬰幼兒進行了疫苗接種,完成了長達一年的流行病學保護效果觀察。結果顯示,連續三批EV71疫苗均能在6個月至5歲人群産生良好的免疫,并具有較好的安全性。這也就意味着,一旦上市,長期困擾患兒和家長的手足口疾病将得到有效防控。該疫苗有望于2013年下半年獲批上市。不過該疫苗尚未研究是否納入計劃免疫,上市後其價格将參考二類疫苗價格定價。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