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

想北平

199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想北平》是老舍創作的文學作品。作者身處異地,在戰亂的歲月中,思念他摯愛的北平。通過北平與巴黎的對比,深深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眷戀之情。本文于2004年入選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必修一教科書。
  • 書名:《想北平》
  • 别名:
  • 作者:老舍
  • 類别:文學類
  • 原作品:
  • 譯者:
  • 出版社: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頁數:
  • 定價:
  • 開本:
  • 裝幀:
  • ISBN:
  • 作品别名:絜青、絜予、非我、鴻來

作家簡介

老舍(1899.2.3-1966.8.24),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因《龍須溝》而得名)、戲劇家、傑出的語言大師。滿族正紅旗人,北京人,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犧牲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時候。老舍這一筆名最初在小說《老張的哲學》中使用,其他筆名還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鴻來等。曾任小學校長、中學教員、大學教授。

我是文藝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幾年來日日操練在書桌上與小凳之間,筆是槍,把熱血灑在紙上。可以自傲的地方,隻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沒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該作的一切,我确是做到了。以前如是,現在如是,希望将來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願有人贈給我一塊短碑,上刻:文藝界盡責的小卒,睡在這裡。--老舍

老舍的一生,總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他自己說:“我終年是在拼命地寫,發表也好,不發表也好,我要天天摸一摸筆。”正因為如此,他勤奮筆耕,創作了《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龍須溝》等大量文學作品,赢得了“人民藝術家”的崇高贊譽。“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實寫照。 曾經擔任齊魯大學等名校教授。一生主要作品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紅旗》(下),話劇《龍須溝》《茶館》等。其中《茶館》極為著名。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現名小楊家胡同),“老舍”這一筆名最初在小說《老張的哲學》中使用。老舍出生于北京一個貧苦旗人家庭。一歲半喪父,襁褓之中的老舍,家曾遭八國聯軍的意大利軍人劫掠,還是嬰兒的老舍因為一個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難。老舍九歲得人資助始入私塾。1913年,考入京師第三中學(現北京三中),數月後因經濟困難退學。同年考取公費的北京師範學校。于1918年畢業。

作品賞析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現北平,老舍覺得很難:“北平那麼大,事情那麼多”,都寫什麼?他又不願“撿着我知道的寫,而躲開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萬,埋沒了北平的種種好處。如果隻是機械的羅列平鋪直叙寫成一篇北京地方風光的指南就更沒有味道了,因此,老舍決定寫出“我的北平”,把對北平的感情上升到愛母親的地位,他抛開一切美好的詞語,用最通俗質樸的言辭,用最能引人共鳴的表達方式,通過與巴黎等城市的比較突出北平的特點,表明北平與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為一體的關系,表達“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

作者愛北平的理由:整體感覺:動中有靜,複雜而有邊際

布置:在人為之中顯自然

物質上:花多菜多果子多

環境:使人更接近自然

作品一開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說道:“我真愛北平。”但他馬上又說,“這個愛幾乎是要說而說不出的”。這“說不出”三個字,在兩段文字中四次重複出現,反複強調,作者解釋是因為他不是“詩人”,不會“把一切好聽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靈裡,像杜鵑似的啼出北平的俊偉”,實際上,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願意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寫,因為即使用盡了“一切好聽好看的字”也難以道盡自己對北京的愛。于是他另辟蹊徑,抛開一切美好的詞語,用最通俗質樸的言辭,用最能引人共鳴的表達方式,把自己對北京的愛喻為對母親的愛。看似平常實為奇崛,這不僅恰當地道出了作者對北京愛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動讀者的心。老舍特别愛自己的母親,是文壇佳話,他将北京喻為自己的母親,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幾分,因此,他對北京表達的愛心,也頗有自己的獨特個性。他說,“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麼,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粘合的一段曆史,一大塊地方”,“我的最初的知識與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裡,我的性格與脾氣裡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北京的“每一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他所表現的,是“我”和北京,“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融合一體,密不可分。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觀描寫,他不僅要告訴讀者北京是個什麼樣子,而且還要人們分享他對北京的愛,他不是在“寫”北京,而是在“想”北京。

但這并不是說老舍對北京的愛是盲目的。這愛中有理性,有認知。寫出一個地方的特點,包括一個人對某個地方的喜愛,往往要通過比較才能看得出來。在文章中,老舍聲言自己“不能愛上海與天津”,又聯系自己豐富的親身經曆和感受,将北京和倫敦、巴黎、羅馬與堪司坦丁堡(君士坦丁堡),曾被稱為歐洲的四大曆史都城相比較,從城市的整體結構、建築格局、環境氣氛、生活情趣等方面,曆數北京的好處。北京之美,“不在有好些美麗的建築,而在建築的四圍都有空閑的地方,使它們成為美景”,而且“在人為之中顯出自然”;北京“也有熱鬧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極拳相似,動中有靜”;北京“是個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産生的花、菜、水果,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總之,北京是大都市,卻保住了鄉野的幽靜,讓人和大自然保持着親近。另外,作者特别說道,北京雖然也是有錢人的天堂,但“你我這樣一個貧寒”的知識分子,仍然可以盡情享受它的美。所以作者花費了大量筆墨,去寫北京的物産,寫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一枝一葉總關情,正是這樣的叙述與描寫表明了作者與北京的親密關系,他真正融進了北京的生活,深入到了北京的“血肉肌膚”之中。如果老舍是北京的一個觀光客,即使對北京再喜歡,也不可能有如此細緻入微的體驗,當然更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字。難怪他在述說北京的種種好處時不禁要落淚,禁不住深情地呼喚:“真想念北平呀!”

《想北平》的語言通俗、純淨而又簡潔、親切。通白是為了加強作品的生活氣息,使它親切感人,也是錘煉語言的結果。作者曾說:“我的文章寫得那樣白,那樣俗,好像毫不費力,實際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關于文學的語言問題》)純淨、簡潔同樣也靠千錘百煉。比如文章寫到積水潭:“面向着積水灘,背後是城牆,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樂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無所求也無可怕,像小兒安睡在搖籃裡。”短短幾句,文字不多,但寫景、狀物,營造氣氛,表現人物情感,都筆筆到位,如同天成。

最後一句話的深層含義:

這篇散文寫于1936年,作者當時不在北京。那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的簽訂,适應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成立,都說明華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為一個熱愛北京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心如焚,思念家鄉之情,較平日更為強烈,這一聲呼喚,充滿了民族憂患意識,震人心弦。

老舍的散文有寫景、記人、抒情、說文、論事幾類,文中細節平凡,語言樸素直白。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山東濟南時寫下的一篇小品文。當年身處異地的老舍,在戰亂的歲月中,更加思念他摯愛的北平。作者抒寫了對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戀,一處景便滲出刻骨銘心的一縷情,他想“把一切好聽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裡,像杜鵑似的啼出北平的俊偉”。作者描寫一景一物都想着讀者,盡力把自己的情感與讀者溝通,作者在文章中沒有鋪張誇飾北平的豐物美景,而是那麼娓娓地叙談,就使那種眷戀故土的熱情感染着讀者,激起共鳴。

寫作背景

《想北平》選自《鄉風市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版),寫于1936年,作者當時不在北京。那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的簽訂,适應日本侵略需要“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成立,都說明華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為一個熱愛北京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心如焚,想念家鄉,寫下這篇抒發自己情感的散文。

上一篇:電氣技術

下一篇:陶瓷工藝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