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

惠能

佛教禅宗祖師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盧氏,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禅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禅宗第六祖,世稱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鑒禅師。是中國曆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陳寅恪稱贊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一掃僧徒繁瑣章句之學,摧陷廓清,發聾振聩,固我國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中文名:惠能 外文名: 别名: 籍貫: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 性别:男 國籍:中國 出生年月:公元638年 去世年月:公元713年 職業:僧人

人物介紹

惠能,中國禅宗的創始人。據《新興縣志》記載,惠能(638—713年),俗姓盧,唐代新州(今新興縣)夏盧村人。祖籍河北範陽(今河北省定興縣),其父行瑫于唐武德三年(620年)被貶官流放至新州為民,寓于新州南14公裡夏盧村,後與朗村女子李氏結婚。唐貞觀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惠能誕生,開元元年(713年)陰曆八月初三日,圓寂于新興國恩寺,世壽七十六歲。六祖圓寂的國恩寺成了禅宗頓教三大祖庭之一,有“中國禅宗發源地”與“嶺南第一禅宗聖域”之稱,名揚海内外。六祖與孔子、老子被稱為“東方三大聖人”,歐洲則将他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列,他們的塑像被陳列于英國大不列颠圖書館廣場,供世人瞻仰。他完成佛教的中國化、世俗化、平民化,使禅宗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影響了唐宋以來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化藝術。惠能的禅宗思想核心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倡導的修心養性,與人為善,忠孝忍讓倫理道德,對今天構建“和諧社會”,仍有積極意義。

家庭

慧能俗姓盧,祖籍河北範陽(今河北保定地區涿州市)。其父曾任小官吏,唐武德三年(620年)谪居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娶當地女子李氏。唐貞觀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生惠能。惠能3歲時父亡,家境貧寒,無錢讀書。後遷居龍山山麓,以賣柴為生。

佛門一生

學佛開端

惠能24歲時,因聽《金剛經》有所領悟,萌生求佛之念,遂辭親北上,于唐龍朔元年(661年)抵湖北黃梅縣東山寺谒見禅宗五祖弘忍。由此開始了學佛生涯。弘忍以“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如何堪作佛”相問,惠能答曰:“人雖有南北,佛性無南北。”弘忍見其根性極佳,遂令其随從勞作,劈柴踏碓八個多月。時弘忍年事已高,欲傳付衣缽,遂命弟子作偈以呈。其時弘忍年事已高,急于傳付衣法,遂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檢驗他們的修煉水平。神秀上座呈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勿使惹塵埃。”弘忍以為未見本性,未傳衣法。 惠能聽後亦誦一偈,請人代勞題于壁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見後,招惠能登堂入室為其宣講《金剛經》,并傳衣缽,定為傳人。此時六祖,受命南歸。

南北争端

由于繼位之争甚烈,為防不測,惠能輾轉流徙于嶺南四會、懷集等地,過着隐居生活。唐儀鳳元年(676年),惠能至廣州法性寺(今光孝寺)。該寺住持印宗法師講《涅磐經》之際,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惠能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印宗聞之竦然,遂請教深義。惠能升座說法,言簡理當,乃得印宗推崇。惠能出示衣缽,遂在法性寺剃度,受具足戒,開始傳說頓教佛法。

儀鳳二年(677年),韶州刺史韋璩仰其道風,率同僚入山請惠能入城,于大梵寺講堂為衆說法,兼授無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餘人,門人法海編錄其法語。

惠能到曹溪寶林寺(今廣東韶關南華寺),弘揚禅宗,主張“頓悟”,影響華南諸宗派,人稱“南宗”,在此傳法長達37年之久。當時,六祖惠能的同門師兄神秀,主張“漸悟”,在華北勢力頗盛,号稱“北宗”。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和唐中宗即遣内侍薛簡往曹溪召其入京。惠能以久處山林,年邁風疾,辭卻不去。薛簡懇請說法,将記錄帶回報命。中宗因贈摩納袈裟一領及絹五百匹以為供養。并命改稱寶林寺為中興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給予法泉寺額,并以惠能新州故宅為國恩寺。

唐玄宗開元二年(730年),在河南滑台(今滑縣)的無遮大會上,惠能弟子荷澤神會辯倒了神秀門人崇遠、普寂,使得“南宗”成為中國禅宗正統。

功德圓滿

延和元年(712年),惠能命門人在其故宅建報恩塔(在今國恩寺内)。開元元年(713年)七月,惠能返歸故裡,主持報恩塔落成。同年八月初三日,圓寂于國恩寺。十一月十三日,其門人将惠能肉身及衣缽迎至曹溪寶林寺。其肉身像至今還保存在南華寺,供奉在靈照塔中。

唐元和十年(815年),憲宗谥大鑒禅師,塔曰“元和靈照”。宋太宗加谥大鑒真空禅師;天聖十年(1032年)宋仁宗迎惠能真身及衣缽人大内供養,加谥大鑒真空普覺禅師;宋神宗加谥大鑒真空普覺圓明禅師。

名稱

關于六祖的法号,曆來志為“慧能”或“惠能”的均有。據說六祖本人不識字,但據六祖門人法海曾記載“…專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衆生;能者,能作佛事”,此外,六祖法體真身的安放地南華禅寺亦以“惠能”為準,可知“慧能”當是訛誤。

據傳:在他降生的時刻,有一道亮光騰空而起,同時更有奇異香氣,彌漫房舍。

到天亮的時候,突然有二個和尚來對他的父親說:‘你們家裡昨天晚上生了一個小男孩,我們今天特地來為他取一個名字,叫做惠能。”盧父聽了大為驚訝:我家昨晚是生了一個兒子,這二個和尚怎麼會知道?他們為什麼要給他取“惠能”這個名字,這究竟是什麼道理呢?于是問道:“和尚,你給我兒取名叫惠能,這是什麼意思?”

和尚答道:“惠者,即以正法惠施一切衆生;能者,将來長大能作大佛事也。”這二個和尚講完後就走得無影無蹤。

影響

惠能為禅宗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對于後來各派禅師建立門庭,影響極大。在他死後,他的弟子傳承禅法,形成南北二宗。北宗即是荷澤神會門下,稱荷澤宗。南宗則以南嶽懷讓門下的洪州宗,與青原行思、石頭希遷一系的石頭宗為代表。

惠能禅法在北宗荷澤一派的推動下,取代了原先北宗神秀一系的地位,成為禅門正宗,但荷澤一派因後繼無人,在唐末衰亡。對後世影響較大的反而是南宗門下。南宗門下,後來形成河北臨濟宗、江西曹洞宗、湖南沩仰宗、廣東雲門宗、江蘇法眼宗五宗,即“一花開五葉”。

後來,法眼宗遠傳于泰國、朝鮮;雲門宗、臨濟宗更遠播歐美。在中國、日本,則是臨濟宗、曹洞宗兩宗最盛

惠能在寶林寺住持30餘年,弘法不辍。他以“見性成佛”為宗旨,獨樹一幟,不立文字,弘揚頓悟,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積極地繼承和發展禅宗思想,形成後人稱為中國佛教禅宗“南宗”的獨特風格。他說:“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人,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又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這些思想是對傳統佛教教義的重大改革,是禅宗進一步中國化的重要标志。惠能弟子法海集錄惠能之說,編成《壇經》。此書基本代表惠能的禅學思想,對于我國佛教文化和哲學思想的發展均有一定影響,樹立惠能在中國佛教禅宗的主導地位。

弟子:惠能弟子千餘,得旨嗣法者43人,流傳形成五派法流,即沩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稱為“一花五葉”。

佛學理論

禅法

惠能的禅法以定慧為本。他又認為覺性本有,煩惱本無。直接契證覺性,便是頓悟。他說自心既不攀緣善惡,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因此,他并不以靜坐斂心才算是禅,就是一切時中行住坐卧動作雲謂裡,也可體會禅的境界。

惠能又曰“先立無念為宗”,“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所謂無念,即雖有見聞覺知,而心常空寂之意。“自心歸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皈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滞礙,是自皈依。”

典籍闡述

惠能曾告戒僧侶法達,不要錯解法華經中意義。神秀把佛教理論“戒、定、慧”解釋為:“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而惠能則另有不同解說:“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然而,惠能亦一再強調“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所以認為頓漸隻是假名,佛法隻為一乘法,“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

禅宗從達摩始百餘年間皆以《楞伽經》相印證,故亦稱為楞伽宗。達摩的三傳弟子道信開始兼以《金剛》等經為典據,到了惠能即以文句簡單的《金剛經》義代替了《楞伽經》,其目的在于擺脫名相煩瑣的思想束縛,而單刀直入求得開悟。 

所創奇迹

第一,他出身貧寒,父親早逝,全靠他打柴維持母子二人的生計,如此家境,自然是上學無望,就是這樣一個文盲,卻成了中國乃至世界上非常有名的一代佛門宗師。

第二,在佛門中的經典,按大類劃分,有“經、律、論”三大部分,所謂“經”即佛祖親口所傳之法,所謂“律”即佛門中的戒律,所謂“論”即對佛祖經典的闡釋、解說。因此,我們平時所說的“佛經”都是指從印度傳過來的,佛祖在世時親口所傳的佛法。其餘後人所作隻能夠稱其為“論”。在中外曆代的祖師大德中,唯有這位貧寒家庭出身且不識一字的“文盲”僧人卻給後世留下了一部他親口所傳的“經”——《六祖壇經》。此乃禅宗修學的一部重要經典,也是使佛教中國化、本土化的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典籍。同時,也是使佛教進一步“人間化”、“人性化”、“生活化”的革命性佛教經典。六祖及其所留下的《六祖壇經》實在是中外佛教史上璀璨奪目的明珠!

第三,六祖惠能大師是唐代武則天時代的人(公元638——713年),他圓寂于公元713年,距今将近1300年,然而至今卻肉身不壞,現今仍供奉于廣東韶關南華寺。一具肉身,逾千年而不壞,這不得不令中外大衆所驚訝!一千多年中,未曾采用任何特殊保護措施,至今形态不異,不能不說是人間一大奇迹!真是不可思議!

與神秀的不解之謎

惠能與神秀之間的三大迷團

俗話說:山水總會有相逢。人與人之間也不例外,總會有悲歡離合;更有甚者,他們之間的言行舉止還給後人留下永久的不解之謎,惠能與神秀就是曆史上的典型事例。

唐貞觀約三十六年(公元662年),惠能離開今天的新興縣,來到了今湖北省黃梅五祖寺,即東山寺,拜五祖弘忍大師為師。不久的一日,弘忍召集衆門徒開會,要求他們各自回去後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智慧,用悟得自心般若之性,各作一首偈(注:亦稱偈語,偈頌,佛教的詩)呈給他看,考誰的智慧高,悟性透徹,就把衣缽傳付給他,成為六祖。當時,衆門徒中威望最高的是神秀,大家一緻認為作偈非神秀莫屬。而神秀卻想:“如果我不作偈,五祖怎知悟性深淺呢,且有違師父呈偈的旨意;如果呈偈,别人會誤解我有争祖位之嫌。”神秀左思右想之後,終于作好偈頌,但幾次想呈給五祖都沒去成。最後,他利用當夜三更時分,在沒人見的情況下拿着油燈來到南走廊,在牆上寫下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寫畢,悄然無聲地回僧房。第二天早晨,弘忍及衆門徒見之,弘忍對衆弟子說:“世上的人若能依照這一偈頌去修持,可免堕三惡道,經常誦讀和進一步修持,就會有大利益。”衆弟子見弘忍對此偈評價這麼高,個個都畢恭畢敬地對着此偈燃香禮拜。當夜,五祖召見神秀問道:“南廊牆上的偈頌是你寫的嗎?”神秀答:“是弟子所為,隻望大師指點,不敢妄求祖位。”弘忍對神秀說:“這偈頌隻到門外,尚未入得門内,你回去再作一偈呈我吧。”神秀回去數日都作不成偈,心裡悶悶不樂。一日,惠能在礁房聽到外面大聲作偈的聲音,便向師兄問個究竟,并要求師兄帶他到偈語前去禮拜。師兄領惠能來到南邊長廊,江州别駕張日用正好在那裡高聲誦讀牆上的偈語。惠能聽後對張日用說:“我亦有一偈,請别駕為我書寫。”張日用不解地問:“你不識字,焉能作偈?”惠能說:“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張日用聽後答應了惠能的要求,把惠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寫在神秀提偈的旁邊。五祖弘忍看見之後暗中歡喜,但見衆門徒大驚小怪,唯恐有人加害于惠能,遂脫了鞋子擦去惠能作的偈語并說:“亦未見性。”衆門徒也随和說是。第二天,弘忍暗示惠能于三更時分來自己的禅房密談。弘忍用袈裟遮住窗戶并為惠能解說《金剛經》,接着把袈裟衣缽傳給惠能說:“你繼為禅宗第六代祖,衣缽就傳到你為止,今後再不要往下傳,衣缽是起争端之物,你現在有生命危險,要即時離開此地并記住:‘逢懷則止,遇會則藏’,等待機緣成熟再出來弘法。”趁更深夜靜,弘忍親自送惠能到九江驿,直至惠能離去後才回禅房。之後幾天,弘忍閉門不出,也不見惠能。後經幾個僧人入禅房打聽,才聽弘忍說:“我的衣法往南方去了。”僧人們斷言,衣法肯定是傳給惠能了。随後,約200餘人往南追讨衣缽。(上述内容引自李紹忠、陳耀宏著的《惠能畫傳》)。就這樣,給後人留下了三個令人不解的超級大謎團:第一,指揮追讨衣缽的人是誰,是不是神秀?第二,神秀在與門徒交談時,當有人譏諷惠能不識字時,神秀竟對弟子謙遜地說自己比不上他,恨不得立即去親近他,意思是要求門徒尊重惠能。神秀是不是内心真的佩服惠能?還是在弟子面前裝作寬宏大度?第三,有一次,皇上在日理萬機之餘,向神秀等請教“一佛乘”的禅理,神秀卻謙遜地推薦惠能。神秀的推薦動機,是真心推薦惠能還是另有不軌圖謀?

兩人之間關系謎團釋疑

第一,指揮追讨衣缽的人是誰,史料沒有記載是不是神秀,那麼,究竟是不是神秀?史料記載,當弘忍告知衆門徒衣法已經往南方去了,随即就有200多人馬往南追讨衣缽,有一個曾是四品武官後步入沙門的僧人惠明。那麼,指揮往南追讨衣缽的人究竟是誰?第一個可疑的當然是神秀。理由有三點:一是從神秀的威望分析。在弘忍的衆門徒中,神秀的威望最高,是大家供認的“大師兄”身份,且弘忍年事已高,神秀屬繼位弘忍的頭号人選,如果沒有他的默許,誰敢輕舉妄動?二是從出動的人力分析。追讨衣缽出動了200多人,尤其是惠明都在追讨行列,如果沒有相當威望的人幕後指使,哪能容許那麼多人離開禅門。三是從神秀尊重禅法的角度判斷。從史料分析,神秀愛禅法如命,即使他沒有繼位六祖的野心,但保護衣法不流往南方的思想是毫無疑問的。

第二,神秀在與門徒交談時,當有人譏諷惠能不識字時,神秀卻偏講惠能的好話,還當着衆弟子之面說自己比不上他,神秀對惠能是不是從内心佩服?史料記載,有時候,神秀的一些根底淺薄的弟子看不起目不識丁的惠能,心裡很不服氣,說些譏諷惠能的言語。神秀知道後卻對弟子說:“惠能得到無師自悟的智慧,是最上乘的境界,我比不上他,我恨不得立即去親近他。”從神秀對弟子講的話來分析,他這樣講有兩種可能:一是從内心确确實實對惠能的才華非常佩服,才勸弟子尊重他。二是認為惠能已回南方,一去不複返了,講他的好話亦與己無妨,還可在衆弟子面前表現出自己寬宏大度。

第三,神秀在皇上面前推薦惠能的目的是什麼?史料記載,有一日,皇上在日理萬機之餘,向神秀、慧安請教“一佛乘”的禅理。出人意料的是,神秀卻謙遜地推讓說:“南方有惠能大師,曾被五祖弘忍密授衣法,是傳佛心印的人(祖師衣缽繼承人),可以迎請他來參問。”在曆史事實上,神秀與惠能本來就是互聯“争奪”衣缽的敵人,二者隻有其一,然而卻被惠能得到了。可是,在皇上面前,神秀卻極力推薦惠能,究竟是陽謀還是陰謀?這個問題是最令人費解的大問題。

陽謀之說,理由有兩點:一是神秀深謀遠慮,處事老成持重。他可能從長遠利益考慮,認為一旦皇上把惠能诏回,可以共振佛門,免除南、北分派之争。二是神秀自感不及惠能。神秀比惠能年長32歲,太了解惠能的才華,覺得弘揚佛法非常需要惠能并肩合作,希望皇上能把惠能诏來。陰謀之說,理由有三點:一是神秀不滿惠能在南方另立佛門,認為一旦皇上能把惠能诏來,嶺南的佛門就會慢慢“關”起來,不再出現南、北兩個佛門了。二是神秀要當六祖的思念未盡。要成為六祖也許是神秀的終身奮鬥目标,他認為隻要皇上把惠能诏來,并把衣缽帶回來,周圍都是自己的弟子,六祖這位就非他莫屬了,孤身一人的惠能自然無力相争了。三是神秀斷定皇上诏不回惠能,而在皇上面前故弄玄虛。神秀深知惠能一言既出,驷馬難追的性格,斷定惠能絕不回來,因此,在皇上面前公開推薦惠能并贊揚惠能,是故意表現自己胸襟寬闊,能舉賢薦才。

以上關于惠能與神秀之間關系謎團釋疑,隻是按史料推理,僅供研讨,不成史實。

南華禅寺

南華禅寺是中國佛教著名的寺院之一,是禅宗(南宗)的主要道場,向有“嶺南禅林之冠”和“嶺南第一山”之稱。寺廟位于廣東省韶關市曲江縣城東南約六公裡的曹溪北岸,峰巒奇秀,景色優美。

南華禅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至今已有1500年的曆史。據載,時有梵僧智藥三藏率徒來中國五台山禮拜文殊菩薩,初到廣州,再沿江北上,路過曹溪口時,掬水飲之,覺此水甘美異常,于是朔源至曹溪。四顧山川奇秀,流水潺潺,于是謂徒曰:此山可建梵刹,吾去後170年,将有無上法寶于此弘化。後韶州牧侯敬中将此事奏于朝廷,上可其請,并敕額“寶林寺”。天監三年建成。

隋朝末年,南華寺遭兵火,遂至荒廢。至唐鳳二年(公元677年)六祖惠能駐錫曹溪,得地主陳亞仙施地,寶林寺得以中興。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中宗皇帝诏六祖赴京,六祖謝辭,中宗派人賜物,并将“寶林寺”改為“中興寺”;三年後又敕額為“法泉寺”,并重加崇飾。

宋初,南漢殘兵為患,寺毀于火災。宋太祖開寶元年(公元968年),太祖皇帝令修複全寺,賜名“南華禅寺”。

元末,南華禅寺三遭兵火,頹敗不堪,衆僧日散,祖庭衰落。至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憨山禅師大力中興,僧風日盛。然至明末,南華寺又複荒廢。 清康熙七年(1688年),平南王尚可喜将全寺重新修飾,使禅宗名刹煥然一新。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