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

哲學術語
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提出,哲學的任務包括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人做各種事的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了人的人生境界。從低到高,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1]還有佛教禅宗的禅宗三境界,以及美學家王國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
    中文名:人生境界 外文名: 别名: 類别:哲學 文化

任務趨向

我曾提出,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這裡更清楚地解釋一下這個話的意思,似乎是恰當的。

我在《新原人》一書中曾說,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麼,并且自覺地在做。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對于他有了意義。他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構成各人的人生境界,這是我的說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于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這些個人的差異,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

一個人做事,可能隻是順着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後果有利于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于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還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最後,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

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産物,後兩者是精神的創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後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任務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達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學境界,因為隻有通過哲學,獲得對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達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學的産物。道德認為,并不單純是遵循道德律的行為;有道德的人也不單純是養成某些道德習慣的人。他行動和生活,都必須覺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學的任務正是給予他這種覺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聖人。哲學教人以怎樣成為聖人的方法。我在第一章中指出,成為聖人就是達到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這是哲學的崇高任務。

道教中的人生境界

道教把人生分為三境界:天界、人界、地界

活在天界的人好善,無欲,有智慧,無病的神仙境界

活在人界的人有七情六欲,有生老病死,有欲而不求得的煩惱

活在地界的人,也稱妖魔鬼怪的境界了。比如人們常稱的“色鬼”“殺人狂魔”“狐狸精”等這些就是活在地境界了。

佛家中的人生境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或指斷界、離界、滅界等三種無為解脫之對治道。

三界(梵語:trayo dhātavaḥ ,巴利語:tisso dhātuyo)指衆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三個層次;又稱作三有生死,或單稱三有。因三界迷苦如大海之無邊際,故又稱苦界、苦海。

(1) 欲界(梵kāma -dhātu),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等二十處;因男女參居,多諸染欲,故稱欲界。

(2) 色界(梵rūpa -dhātu),色為變礙之義或示現之義,乃遠離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淨色質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無有欲染,亦無女形,其衆生皆由化生;其宮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質,故稱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淺粗妙而分四級,從初禅梵天,終至阿迦膩咤天,凡有十八天。

(3) 無色界(梵arūpa -dhātu),唯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物質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無一物質之物,亦無身體、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稱無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又稱四無色、四空處。

共産黨人的境界觀

什麼是共産黨人的思想境界,要說明這個問題還需要從黨的思想路線——實事求是談起,我們對實事求是的理解是這樣的:“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就是人們從事的一切實踐活動;“求”就是我們去探索、去研究;“是”就是事物的内在聯系,即規律性,就是人們所追求的價值和理想,因為“是”不僅包含有本是(essence 本質)的意思,而且有應是(ought to be)的意思。探讨本是是求真,研究應是是求善和求美。

所以實事求是就是從客觀實際出發,從人的實踐需要出發,去研究事物的規律性,去探讨事物的價值性。由于人的實踐活動實際上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馬克思語),所以實事求是就是對真的沉思、對善的追求和對美的向往。實事求是的展開就是人的合規律合目的的實踐活動,人們也正是在實事求是中塑造自己真善美統一的自由理想人格。因此抽象的講真善美統一的自由理想人格就是共産黨人的思想境界。

當然,我們不能隻限于抽象地談,因為任何理論都是曆史的和具體的。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實事求是已經具有了新的内容。能很好地體現實事求是的就是“三個代表”的思想。所以,今天中國共産黨人的思想境界就是“三個代表”,即“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産力的發展要求”,“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佛教禅宗三境界

佛教禅宗參禅三重境界,常被引申用來形容看待事物的不同境界。

佛教禅宗史書《五燈會元》,唐代禅宗大師青原惟信語: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禅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即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隻是山,見水隻是水。

宋代禅宗三境界:

第一境界: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迹;

第二境界:空山無人,水流花開;

第三境界: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