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女兒會

恩施女兒會

恩施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區域性民族傳統節日
恩施女兒會也叫土家女兒會,被譽為東方情人節或土家情人節,一般每年的農曆7七月十二這一天,是傳統的“女兒會”吉日。女兒會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區域性民族傳統節日之一,是一種獨特而新奇的節俗文化。起源于恩施市紅土鄉石灰窯、大山頂一帶,如今已發展成全州性的民族節日。
  • 中文名:恩施女兒會
  • 外文名:
  • 地點:恩施市紅十鄉石灰窯大頂山一帶
  • 意義:東方情人節
  • 性質:古代巴人原始婚俗
  • 特點:自發形成的

基本内容

恩施土家族女兒會,簡稱恩施女兒會,發端于恩施市的石灰窯和大山頂。兩地分别為恩施市東、西兩個1800米的高寒山區,兩地因分别出産名貴中藥材(當歸、黨參)而成為享譽中外的藥王之鄉,同時兩地也分别孕育了奇特婚俗“女兒會”,而成為女兒會的故鄉。此俗一直承傳不嬗,迄今已近300年。石灰窯和大山頂均屬恩施市轄地,且全市多為土家族,故将人們習慣稱呼的女兒會稱為“恩施土家族女兒會”。

“女兒會”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區域性民族傳統節日之一,是一種獨特而新奇的節俗文化,它因在華夏大地上獨顯女性文化光輝,而尤為顯得光彩奪目。一般每年的農曆7月7日至12日這些天,是傳統的“女兒會”吉日,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窯、大山頂一帶,如今已發展成全州性的民族節日。

被譽為“東方情人節”的土家“女兒會”,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遺風,是偏僻的土家山寨中與封建包辦婚姻相對立的一種戀愛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過程中,自發形成的以集體擇偶為主要目的的節日盛會。其主要特征是以歌為媒,自主擇偶。屆時,以年輕姑娘為主,也有已婚婦女前往參加,通過對歌的形式尋找意中人或與舊情人約會,暢訴衷情。

參加女兒會時,青年女子身着節日盛裝,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穿上,習慣把長的穿在裡面,短的穿在外面,一件比一件短,層層都能被人看見,謂之“亮折子”或俗稱“三滴水”,并佩戴上自己最好的金銀首飾。

女兒會這天,姑娘們把用背簍背來的土産山貨擺在街道兩旁,自己則穩穩當當地坐在倒放的背簍上,等待意中人來買東西。小夥子則在肩上斜挎一隻背簍,形如漫不經心的遊子,在姑娘面前搭讪,雙方話語融洽,機緣相投時,就到街外的叢林中去趕“女兒會”,通過女問男答的對歌形式,互通心曲,以定終身。

起源

相傳清雍正年間,石灰窯有一薛姓“鄉士”,外出經商,于七月十一日返家祭祖(土家習俗“年小月半大”,每年七月十二是“月半節”,女人們都要回娘家“坐七月”,敬“亡人”)。薛鄉士的妻女設宴為其接風洗塵。酒酣,薛對九個女兒說:“明日你姐妹可理頭善妝、上街趕場、遊玩一日、平時不可”。七月十二一早,姊妹九人梳理打扮一新,上街遊玩,至使趕場者驚羨不已,争相傳告。由于“十個棚”(石灰窯原名)的大戶人家女兒都可以上街遊玩,女人們紛紛效仿。于是每年七月十二這天女人們都來趕場(會),男人們因可在這一天和女人們見面接觸,也趨之若鹜。久而久之相沿成習,形成了女兒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