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菌痢

急性菌痢

消化道疾病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分為急性及慢性兩種。急性菌痢主要表現為病急、發熱、腹痛、腹瀉及粘液便等症狀。
  • 中醫病名:
  • 外文名:
  • 别名:
  • 就診科室:
  • 多發群體:
  • 常見發病部位: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
  • 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西醫學名:急性菌痢
  • 中醫學名:濕熱痢
  • 主要症狀:病急、發熱、腹痛、腹瀉及粘液便等
  • 分類:急性、慢性

類型

急性菌痢相當于中醫的濕熱痢,其主要症狀有全身中毒症狀與腸道症狀兩方面。根據其嚴重程度,又可分為輕型、普通型、重型及中毒型四型。

輕型

輕型:多無全身中毒症狀,體溫正常或者稍高,腹痛不明顯,腹瀉每日3~5次,大便為黃色糊狀或水樣,帶有少量粘液,裡急後重也不明顯,可有嘔吐。病程約3~6天。易誤診為腸炎或結腸炎,若治療不及時或不徹底易轉變為慢性。

普通型

普通型:起病急,有中等度毒血症表現,見畏寒,發熱,體溫可高達39℃。發熱的同時或數小時後,出現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症狀,腹痛多為陣發性,位于臍周或左下腹部;腹瀉每日10~20次或更多,大便初為水樣,或黃色糊狀,後糞質逐漸減少,待腸内容物排空後,轉為粘液膿血便,每次量少,并伴有明顯的裡急後重,左下腹部有壓痛,腸鳴音亢進。嚴重者發生脫水和代謝性酸中毒。病程1~2周。

重型

重型:多有嚴重的中毒症狀,起病急驟,高熱,伴嘔吐,大便頻繁以緻失禁,帶膿血粘液便,腹痛劇烈,裡急後重感顯着,失水明顯,全腹壓痛,尤以左下腹為明顯,随後病人極度衰竭,四肢濕冷,意識模糊,谵妄或驚厥,血壓下降以至休克。

中毒型

中毒型:大多發生于2~7歲體質較好的兒童,相當于中醫的“疫毒痢”。起病急驟,在腹痛、腹瀉尚未出現時,即可有高熱、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而淺、反複驚厥、神志不清、皮膚發花以及甲床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延長等表現,最終可導緻呼吸和循環衰竭。本型以重度毒血症、休克和中毒性腦炎為主要,而腹瀉、嘔吐不一定嚴重,出現也較晚,大便次數不一定很多,性狀也未必呈膿血樣。嘔吐物可呈咖啡色。本型可分為:

①休克型:主要表現為周圍循環衰竭,以皮膚發花、唇甲青紫、血壓明顯下降或測不出以及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為主要特點;

②腦水腫型:主要呈顱内壓增高或腦疝的表現,早期見煩躁嗜睡,血壓正常輕度升高,頻繁嘔吐,呼吸增快;晚期可見昏迷,頻繁驚厥,血壓顯着升高(最後下降),瞳孔或大或小或大小不等,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肌張力增高,肢體内旋,呼吸深淺不勻、節律不整,呈歎氣樣呼吸,最後減慢以至停止。

③混合型:以上兩型症狀兼有,為最兇險的一型。

概述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主要通過飲食傳染,病從口入。痢疾病人的糞便污染了食物、水源、餐具;或吃了沒洗淨的瓜果、蒼蠅叮爬過的食物;或用髒手抓吃食物都可以把痢疾杆菌吃下去。一般病菌到胃内即被胃酸殺死,可是當體質弱,吞入的病菌量相對多,不能完全被殺死而進入大腸内生長繁殖,産生毒素使大腸粘膜壞死、潰爛而發生痢疾。痢疾以夏季炎熱季節多發,這是因為此時蒼蠅的密度最高。急性細菌性痢疾傳染性較強,可引起周圍多人連續發病。急性中毒型細菌性痢疾病情危重,短期内可引起死亡,因此不可掉以輕心。

痢疾杆菌引起的消化道傳染病,就是平常所說的“拉痢疾”。這種病的傳染源是病人和帶菌者,通過污染水源、食物及手,傳給他人,全年均可發生,以夏秋季多見,感染後數小時或一兩天發病。

主要症狀為:①發高燒,可達38C~40℃,伴全身不适。②肚子痛,多在下腹及肚臍周圍。③腹瀉。一天數次至幾十次不等,為膿血、粘液便,伴有明顯裡急後重現象,但有少數病人,開始時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症狀并不表現出來,卻出現嚴重的毒血症症狀,甚至突然發生休克,經過24~48小時後才出現消化道症狀,這是細菌性痢疾的一種最嚴重的類型,醫學上稱為中毒型痢疾,應予以高度重視。凡在流行季節,發現突然高燒、驚厥、或昏迷的病人,不管是否拉肚子,都要考慮到中毒型痢疾的可能,迅速送到醫院,盡早予以确診和搶救,不可拖延。

細菌性痢疾的治療,主要是及時應用抗生素或黃胺類藥物,常用痢特靈(即味哺咬酮)、黃連素、黨黴素等。

治療

小兒得了急性菌痢後應該積極治療,除了注意休息,飲食以流質或半流質之外,還要進行藥物治療,一般可選用複方甲基異惡唑、磷黴素、多粘菌素等。

如果治療不徹底,細菌可産生耐藥性,或小兒本身患有營養不良、免疫低下及有寄生蟲病并存等因素,可使病程遷延而變成慢性菌痢。慢性菌痢的主要表現為腹瀉遷延不愈,為粘液膿性便或成形便常帶粘液和少量膿血,時有腹痛、腹脹等症狀。值得注意的是,為大便次數多,明顯的粘液便,但全身中毒症狀不明顯。

小兒急性菌痢轉為慢性後,應注意生活有規律,避免患兒吃得過飽或過少,以少渣、易消化的食物為宜。抗菌藥物的療程應适當延長,對反複或持久不愈者,除全身藥物治療外,可采用局部灌腸治療。同時可服用維生素B、胃蛋白酶、胰酶等。病人與帶菌者為菌痢的傳染源。主要通過污染的食物、飲水傳播,還可通過生活接觸及蒼蠅傳播。要預防菌痢,首先應隔離患兒,患兒的排洩物及污染物品必須随時消毒治療結束後,停藥3天再作大便培養,連續3次陰性,方可解除隔離。此外,要從小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飯前便後洗手,不吃不潔食物,加強環境衛生,消滅蒼蠅,保護食品、水源免受污染。

臨床表現

⑴有傳染的過程,又稱潛伏期。接觸痢疾病人或污染的食物經1~7天才發病。

⑵腹痛腹瀉,伴發燒。大便開始為稀便,很快出現膿血便、粘液便,每次拉一點點,剛拉完又想拉,總有肛門下墜,大便拉不完的感覺,醫學上稱為“裡急後重”。每日大便可達10~30次。痢疾時腹痛較重,随着腹痛加重出現大便感覺,排便後腹痛也不能減輕,使病人坐立不安。

⑶病人食欲不振,精神欠佳,少氣懶言,腹瀉嚴重者發生脫水征,加重病情。

⑷急性中毒型痢疾,老人、小兒、體弱者易發生。開始并無腹瀉腹痛症狀,而是突然高燒,體溫39~40℃持續不降,成人表現嗜睡、精神差,兒童可出現抽風、說胡話、嗜睡。有的病人一開始就是中毒性休克,血壓低甚至測不出,面色蒼白,皮膚發灰,四肢冰涼,如不及時搶救,成人24小時内,小兒12小時内因休克而死亡。

上一篇:子宮附件炎

下一篇:火棉膠樣嬰兒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