彜

漢語漢字
彜,漢語二級字,讀作yí,會意字,最早見于甲骨文。甲骨文會雙手進獻被砍掉頭顱的反縛兩手的俘馘之意,本義是屠殺俘虜作為犧牲而獻祭祖宗;後“彜”表示古代青銅祭器的通稱。
  • 中文名:彜
  • 拼音:yí
  • 部首:彑
  • 字碼:基本區 U 5F5D
  • 五筆:XGOA
  • 倉颉:VMFFT
  • 鄭碼:ZMZE
  • 筆順:551431234554234132
  • 字級:二級字(6364)
  • 平水韻:四支 平聲
  • 四角号碼:27449

字詞解釋

會意字。甲骨文“彜”字從“圖H”、從“圖G”。會雙手進獻被砍掉頭顱的反縛兩手的俘馘之意,本義是屠殺俘虜作為犧牲而獻祭祖宗。金文“彜”字左部常加“圖F”,表示血液。或贅加“口”旁繁化,或贅加“彳”或“辵”旁繁化。或省去“圖E”旁,反縛兩手的“圖D”變作“糸”。戰國文字“彜”字所從的“糸”或繁化作“絲”。上部或訛變作“圖C”形,三體石經“彜”字古文上部已訛作“圖B”形,中間部分訛作“米”,遂為《說文》篆文所本。隸變作“彜”。《說文》分析“彜”字為“從糸,糸,綦也。卄持米,器中實也。彑聲”,不可信。

甲骨文“彜”是祭祀動詞。《合集》32360:“甲戌蔔,乙亥王其彜于大乙宗。”(甲戌這一天占蔔,乙亥這天商王在祖廟中彜祭太乙嗎?)“彜”是古代青銅祭器的通稱。《說文》:“彜,宗廟常器也。”魚尊:“魚乍(作)父庚彜。”免卣:“用乍(作)‘圖A’彜。”中山王方壺:“擇燕吉金,鑄為彜壺。”《左傳·襄公十九年》:“且夫大伐小,取其所得以作彜器。”

詞性示例

拼音

詞性

釋義

名詞

古代宗廟常用禮器的總名。

專指盛酒的尊。

常規。

彜族,中國少數民族。

清代因避諱以“彜”代“夷”。

形容詞

常。

不變的,固定的。

經常。

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彜,宗廟常器也。從糸;糸,綦也。廾持米,器中寶也。彑聲。此與爵相似。《周禮》:“六彜:雞彜、鳥彜、黃彜、虎彜、蟲彜、斝彜。以待祼将之禮。”?、?,皆古文彜。以脂切

注:?,亦古文彜。

說文解字注

彜,宗廟常器也。

彜本常器,故引申為彜常。《大雅》:民之秉彜。傳曰:彜,常也。

從糸。糸,綦也。

綦,許書所無。當作幂。周禮幎人:以疏布巾幎八尊,以畫布巾幎六彜。彜尊必以布覆之,故從糸也。

廾,持之。

之字今補。廾,竦手也。尊下亦曰卝以奉之。

米,器中實也。

酒者米之所成。故從米。

從彑,象形。

各本作彑聲,非也。今依韻會正。彑者,豕之頭。銳而上見也。爵從鬯又而象雀之形,彜從糸米卄而象畫鳥獸之形,其意一也。故雲與爵相似。

此與?相佀。

相似猶同意也。以脂切。十五部。

周禮六彜:雞彜、鳥彜、黃彜、虎彜、蜼彜、斝彜。㠯待祼将之禮。

見春官司尊彜職。

?、?,皆古文彜。

康熙字典

古文:???

《唐韻》以脂切。《集韻》《韻會》《正韻》延知切。?音姨。《說文》:宗廟常器也。從糸。糸,綦也。升,持米器,中實也。彑聲。《左傳·襄十九年》:取其所得,以作彜器。注:謂锺鼎為宗廟之常器。

又《廣韻》:酒尊也。《爾雅·釋器》:彜卣罍,器也。注:皆盛酒尊,彜其總名。《周禮·春官·小宗伯之職》:辨六彜之名物,以待祼将。注:六彜,雞彜,鳥彜,黃彜,虎彜,蜼彜,斝彜。

又《廣韻》:法也。《周禮·春官》:司尊彜。注:彜,灋也。言為尊之灋也。

又《爾雅·釋诂》:常也。《書·洪範》:彜倫攸叙。《詩·大雅》:民之秉彜。《玉篇》一作?。

音韻彙集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次濁

以脂切

0jei

集韻

次濁

延知切

0iI

韻略

延知切

增韻

延知切

中原

陽平

齊微

全清

i

洪武

次濁

延知切

oie

切韻

次濁

以脂切

韻書集成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王力系統

ʎ

ǐei

先秦

董同龢系統

d

jed

先秦

周法高系統

r

ier

先秦

李方桂系統

r

id

jiəi

jiəi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0

i

隋唐

拟音/王力系統

j

i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統

0

jei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統

0

iɪi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統

ji

i

隋唐

拟音/陳新雄系統

0

ǐe

上中古音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