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華南理工大學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

全國重點大學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坐落在南方名城廣州。校園分為兩個校區,北校區位于廣州市天河區五山高校區,南校區位于廣州市番禺區廣州大學城内。華南理工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涵蓋理、工、管、經、文、法多學科。華南理工大學先後成為“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被譽為中國“南方工科大學的一面旗幟”。[1]
    中文名:廣州華南理工大學 外文名: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簡稱:華工 創辦人:無創始人,前身為華南工學院 辦學性質:公立大學 學校類别:理工類 學校特色:985工程,211工程,雙一流 主管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所屬企業: 現任領導:高松 專職院士數:中國科學院院士14人 高職專業:12 本科專業:76 碩士點: 博士點: 博士後: 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2個、二級學科3個 院系設置:主要院系為建築學院、電信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電力學院、機械工程學院 校訓:“博學慎思,明辨笃行”,源自《禮記·中庸》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即學問、思辨、行動。 校歌:《華工之歌》 院訓: 院歌: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路381号 院校代碼:10561 主要獎項:中國國家科技獎29項(2010年-2014年) 知名校友:成思危(1935年6月11日——2015年7月12日),男,漢族,湖南湘鄉人,出生于北京,民建成員,1951年參加工作。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畢業,研究生學曆,碩士學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知名教師:張珉,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博導、德國洪堡學者、國家海外人才青年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09年分别獲法國雷恩一大化學與華南理工大學應用化學博士學位(合作培養,雙博士學位) 校區:五山校區位于天河區石牌高校區;大學城校區位于番禺區廣州大學城内;廣州國際校區位于番禺區創新城 占地:4417畝(其中南校區1677畝)

辦學曆史

民國時期

華南理工大學的辦學曆史可以追溯至20世紀30年代乃至清末時期。作為組建基礎的中山大學工學院源于1931年成立的國立中山大學理工學院,1934年8月建立,9月随中山大學整體遷入廣州石牌現華南理工大學校址辦學;華南聯合大學理工學院由1930年成立的廣東國民大學工學院和1940年成立的廣州大學理工學院合并而成。嶺南大學理工學院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嶺南大學工學院;廣東工業專科學校(簡稱“工專”)前身是1918年成立的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史稱“甲工”),最早可追溯至1910年清政府創辦的教育機構——廣東工藝局,“工專”幾經變遷,曆經勷勤工學院(1933年)、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工學院(1934年)、并入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1938年),于1943年夏複建廣東省立工業專科學校,1950年改稱廣東工業專科學校。n

建國時期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準籌建華南工學院。

1952年,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正式組建,由當時的中山大學工學院、華南聯合大學理工學院、嶺南大學工程方面的系科、廣東工業專科學校4院校為基礎,會同湖南大學、廣西大學、南昌大學、武漢交通學院(後并入武漢大學)、武昌中華大學(現武漢大學)、武漢大學等六個院校中與工科相關的專業組建而成,彙集了當時中南地區所有最為優秀的工科院系,奠定了華南理工大學深厚的工學學基礎。

1952、1953年經院系調整,華南工學院的水利學科、專業、師生和設備調入組建武漢水利電力大學(2000年合并到武漢大學)。

1953年,華南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熱力發電廠裝置專業、電機工程系的發電廠配電網及配電系統專業、水利工程系的中小型水力發電站專業、電機系發電站變電所電機專修科調至武漢華中工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前身)。

1953年,華南工學院鐵道專業調至長沙組建長沙鐵道學院(2000年合并組建中南大學)。

1954年,華南工學院無機物工學專業調至華東化工學院(華東理工大學前身);

1954年,華南工學院水利系(科)調至武漢組建武漢水利電力學院(2000年合并到武漢大學)。

1955年,華南工學院測繪專業的師資、設備調往武漢組建武漢測繪科技大學(2000年合并到武漢大學)。

1956年,由當時的華南工學院、南京工學院、交通大學三所院校的電訊工程專業合并在四川成都組建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電子科技大學前身)。

1958年,由我國著名電子學專家馮秉铨教授、徐秉铮教授及部分師生,恢複建立華南工學院電訊工程系(無線電系);同年,華南工學院分割成華南工學院和華南化工學院。

1960年10月,華南工學院被中共中央确定為64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

1962年,華南工學院和華南化工學院合并為華南工學院。n

十年文革

學校在文革期間教學科研工作受到重大影響,1970年被拆分成華南工學院和廣東化工學院。n

1978年2月,學校(當時為華南工學院和廣東化工學院)均位列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高等學校(俗稱的88所全國重點大學);同年,華南工學院和廣東化工學院合并成立華南工學院。

改革開放後

1981年11月26日,經國務院批準,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之一。

1988年,華南工學院更名為華南理工大學。

1993年,實施國家教育委員會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建,在全國高校開部省共建之先河。

1995年,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首批進入國家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的大學行列。

1999年底,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優秀評價,成為全國第一批“本科教學優秀學校”。同年,入選第一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經科技部、教育部批準,成立華南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2001年,實行新一輪部省重點共建,學校進入首批國家高水平大學建設(“985工程”)行列;首批獲準試辦國家示範性軟件學院。

2005年,教育部、廣東省政府決定在“985工程”二期建設中共建華南理工大學。

2007年,以優秀成績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價;經教育部批準,成為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17所首批試點高校之一。

2010年,教育部、廣東省決定繼續重點共建華南理工大學,全力推進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學的建設進程。

2011年12月,華南理工大學與蘭卡斯特大學合辦的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孔子學院揭牌成立。

2013年4月,華南理工大學和國家漢辦、美國愛達荷大學合作建立的愛達荷大學孔子學院揭牌成立。5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4年9月,在華南理工大學和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醫學科學院)的聯合推動下,華南理工大學醫學院正式挂牌成立,并獲得“2017年度中國最佳醫學院綜合排行榜”第45名的佳績。

2017年1月,華南理工大學與天河區合作共建華南理工大學附屬天河醫院(天河區第二人民醫院)。2月,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挂牌“華南理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成為學校第一家直屬附屬醫院。3月,教育部、廣東省、廣州市和華南理工大學四方共建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學校與劍橋大學、哈佛大學、南洋理工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合作共建6個學院。5月,華南理工大學和奧迪汽車公司、因戈爾施塔特市政府、因戈爾施塔特工業技術大學合作共建的德國奧迪因戈爾施塔特孔子學院揭牌成立;學校加入中英大學工程教育與研究聯盟。6月,華南理工大學作為廣東唯一高校入選國家雙創示範基地;廣東省人民醫院挂牌“華南理工大學附屬廣東省人民醫院”,成為學校第二家直屬附屬醫院。9月,華南理工大學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11月,學校獲評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榮譽稱号。同年,入選國家“雙創”示範基地。

2018年3月,入選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7月,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教育部聯合發文,确定“十三五”期間新增8所共建高校,華南理工大學位列其中;入選2018年度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11月,入選廣東省新一輪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中的“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入選教育部第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2019年2月,學校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10月,被國家知識産權局、 教育部确定為2020年度國家知識産權示範高校。10月20日,加入“城鄉規劃扶貧聯盟”。10月29日,成為廣東省高校港澳台僑學生管理研究聯盟理事單位。

2021年5月,入選教育部辦公廳公布的首批未來技術學院名單。n

學術研究

科研成果

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五屆中國專利獎頒獎大會上,華南理工大學三項專利獲中國專利優秀獎,分别是“中央空調末端環境溫度與冷源負荷遠程調控方法及系統”、“一種低噪聲窄線寬高功率的單縱模光纖激光器”和“一種微細溝槽管多級拉拔制造方法”。

2012年專利申請量為1722件,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為1954件(排名全國高校第七);2009-2013年共獲13項中國專利獎(獲獎數量居全國高校首位);被授予“全國企事業知識産權示範單位”、“全國專利系統先進集體”、“廣東省知識産權示範事業單位”等榮譽稱号。n2016年,華南理工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碩賢榮獲2016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這是學校獲得的第3個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使得學校成為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最多的單位。此外,華南理工大學還有17項成果榮獲2016年度廣東省科技獎,其中一等獎6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6項,獲一等獎數量創曆史新高,成為獲2016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最多的單位。n2019年10月,華南理工大學上榜深度學習技術領域專利申請量排名前十的公司機構,排名第7。n據2020年3月學校官網顯示,2009年以來,華南理工大學累計獲中國專利獎數量排名全國高校第一;2015年,專利技術轉讓指标居全國高校榜首。2019年全國科技創新高校30強排名第2位。

科研平台

據2020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華南理工大學擁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文科國家級平台、7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9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9個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69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7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9個廣東省教育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廣東省工程實驗室,21個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機構等27個國家級科研平台、185個部省級科研平台,數量位居廣東高校首位。nn

辦學條件

截至2018年7月,華南理工大學有28個學院,82個本科專業。

五山校區

學院

本科專業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

建築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

華南理工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t

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交通運輸、船舶與海洋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工程力學

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

華南理工大學電力學院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熱能與動力工程、電氣信息工程、核工程與核技術

華南理工大學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

自動化

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

電子信息科學類、信息工程

華南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t

化學工程與工藝、應用化學、能源工程及其自動化、制藥工程

華南理工大學輕工與食品學院t

輕化工程、資源科學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

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t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車輛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安全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工商管理類、會計學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行政管理

華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英語(科技英語)、日語

華南理工大學體育學院

運動訓練

華南理工大學數學學院t

數學類(數學與信息類)

華南理工大學物理與光電學院t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應用物理學

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tn

大學城校區

學院

本科專業

華南理工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t

生物工程,生物技術,生物醫學工程

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計算機軟件,網絡工程,信息安全

華南理工大學軟件學院

軟件工程

華南理工大學環境與能源學院

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給水排水工程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t

傳播學(跨媒體新聞方向),廣告學(品牌傳播方向),編輯出版學(網絡傳播方向)

華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

音樂表演,舞蹈學

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

法學,知識産權

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t

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電子商務,物流工程,旅遊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

華南理工大學設計學院

工業設計,藝術設計

華南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t

華南理工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網絡教育學院、公開學院)tn

所獲榮譽

2020年11月,入選“第三批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名單。

2020年12月25日,被國家衛生健康委等授予“無償獻血促進獎”特别獎。

文化傳統

校徽

以華南理工大學的标志性建築牌坊以及廣州市市花木棉花為設計主題,整體為圓形輪廓,以藍色為主基調,藍白相間,外環上方是中文“華南理工大學”,下方是英文“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中英文對照。n牌坊下面白色橫條可看成是牌坊的基石,“以襯托整體給人向上的感覺,表示辦學根基厚重”。牌坊上方的“木棉花” 是廣州市市花,寓意學校的蓬勃發展,也表明學校處在改革開放的前沿和培育英才的重地,預示學校欣欣向榮,人才輩出。n

校訓

1961年校第五次黨員大會首提樹立“力争上遊,艱苦奮鬥;實事求是,好學深思;民主團結,嚴肅活潑;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校風。n“文革”至1982年前後,以延安抗大校訓“團結、緊張、嚴肅、活潑”作為華南理工大學既定校風。n1987年校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我們的學風和校風應該是“團結、勤奮、求實、創新”。n學校在1989-1992年規劃綱要中,上列校風同時被賦予為師生員工的行為規範。n2006年啟用的新校訓:“博學慎思,明辨笃行”,源自《禮記·中庸》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即學問、思辨、行動。n

校歌

《華工之歌》n雲山蒼蒼,珠水泱泱n華工吾校,偉人遺芳n前賢創業,後人圖強n崛起南國,培育棟梁n金銀島畔,湖濱路旁n紅樓聳立,碑銘铿锵n木棉花紅,百步梯長n同學年少,青春激揚n自強不息,名校風範n追求卓越,學術輝煌n博學慎思啊,明辨笃行n中華振興,我輩擔當,擔當,我輩擔當n

校章

學校校章是教職工和學生佩戴的題有校名的長方形證章,教師校章為紅底白字,研究生校章為橙底白字,本科生校章為白底紅字。n

校旗

學校校旗分主旗和副旗,印中英文校名和校徽,主旗為紅底黃字黃徽,副旗為白底藍字藍徽,旗面長寬比例均為3∶2。n

學校領導

職務

名單

黨委書記

章熙春

校長、黨委副書記

高松

紀委書記、黨委副書記

劉琪瑾

黨委副書記

陶韶菁、麥均洪

副校長、黨委常委

朱敏、李正、李衛青

校園環境

學校介紹

經過5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華南理工大學成為立足華南,面向全國,以工見長,理工結合,管、經、文、法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目前,學校共設有24個學院,1個獨立學院(廣州汽車學院);14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73個博士點,176個碩士點,2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包含7個國家重點學科),3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7個一級學科廣東省重點學科,12個二級學科廣東省重點學科,有工程碩士(22個領域)、建築學碩士、工商管理碩士(MBA、EMBA)、公共管理碩士(MPA)、風景園林碩士、法律碩士6個專業學位授予權,有19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76個本科專業。輕工技術與工程、建築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學科整體水平進入全國前十位。 

曆史沿革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山大學工學院的土木工程系、電機工程系、機械工程系、化學工程系、建築工程系,以及中山大學農學院農化系農産加工組;華南聯合大學工學院的土木工程系、機械工程系、農機工程系、建築工程系及土木專修科、建築專修科;嶺南大學工學院的土木工程系、電機工程系;廣東工業專門學校的機械工程專修科、水利工程專修科、化學工程專修科;湖南大學化工系;廣西大學化工系;南昌大學化工系;武漢交通學院橋梁專修科;武昌中華大學化學系(部 分)等9所院校的工學院和有關系科合并成立華南工學院,校址于中山大學原址(石牌)。院系調整後,實行專業設置,全校共設15個專業、14個專修科,分為6個系:土木工程系、機械工程系、電機工程系、水利工程系、建築工程系和化學工程系,以輕工為主,又以化工見長。

華南理工大學原名華南工學院,組建于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期,是以中山大學工學院、華南聯合大學理工學院、嶺南大學理工學院工科系及專業、廣東工業專科學校為基礎,調入湖南大學、武昌中華大學、武漢交通學院、南昌大學、廣西大學等5所院校部分工科系及專業組建而成,1988年改為現名。學校辦學曆史悠久,作為組建基礎的中山大學工學院源于1931年成立的國立中山大學理工學院;華南聯合大學理工學院由1930年成立的私立廣東國民大學工學院和1940年成立的私立廣州大學理工學院合并而成;嶺南大學理工學院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嶺南大學工學院;廣東工業專科學校的前身是1918年成立的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其曆史可追溯至1910年清政府創辦的廣東工藝局。這些院校是早期中國南方培養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搖籃和民主科學思想的重要策源地。

科研機構

學校擁有一批有較強實力的科研機構及技術開發基地,其中包括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國家工程實驗室(與企業合建),6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8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7個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等省部級以上科研機構54個,以及國家甲級建築設計研究院、國家大學科技園,并以此為依托形成了衆多重點科研基地,承擔了一大批國家、省市的重點科研任務,形成了多學科門類、多專業聯合攻關,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一條龍的科研格局。學校堅持科學研究面向市場、科技成果轉化進入市場, 2009年學校實到科研經費突破7億元,有效專利總量居全國高校前五名,是全國第一批企事業專利試點工作先進單位。 

師資力量

華南理工大學建校之初就擁有一批資曆深、有一定知名度的專家學者,如建築、造船、飛機設計專家羅明燏,電子專家馮秉铨,建築工程測量專家陳永齡(以上均為一級教授),化學家康辛元,硫酸專家李敦化,造紙專家王宗和,制圖學專家徐學澥,建築學家陳伯齊,陶瓷專家張光,機械學專家餘仲奎、朱惠照,食品工學專家餘蔚英,電子專家林為幹,力學專家周履(以上均為二級教授),還有古建築史專家龍慶忠,名畫家符羅飛,建築設計專家林克明、夏昌世,土木結構專家羅崧發、譚天宋,化學家鄧頌九、譽文德,數學家盧文和力學專家方棣棠等。這些專家教授為華工後來的建設和發展都作出了很大貢獻。 

學校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師資力量雄厚。學校現有教職工4499人,其中專任教師2395人,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雙聘院士23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國家教學名師3人,長江學者1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6人。研究生導師1393人(其中:博士生導師429人,碩士生導師1009人)。2009年有各類學生73677人,博士、碩士研究生15410人,本科生25037人,成人教育在校生13461人,網絡教育在校生15789人,自考助學在校生2201人,留學生858人,已形成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

學科建設

自學考試

會計 、電子商務、房屋建築工程、電子技術、汽車維修與檢測、行政管理、日語、動漫設計與制作、市場營銷、藝術設計、金融管理、商務管理、數字媒體藝術、商務英語

成人教育

工程管理、行政管理、項目管理(建築工程)、工商管理(工商企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