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質學校

南京地質學校

全國重點中等專業學校
南京地質學校是地質礦産部直屬的全國重點中等專業學校,1950年10月1日正式成立,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測繪學校。[1]2000年接受上級安排并入東南大學。學校原址位于南京市玄武區進香河路。民國28年(1939年)5月,新四軍軍部在安徽泾縣羅裡村設測繪室,由陳加侖負責,10餘人,隸屬新四軍軍部參謀處作戰科。民國38年(1949年)8月,該室奉命與第三野戰軍司令部陸地測量隊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七兵團司令部測繪隊合編為華東軍區暨第三野戰軍測量大隊(華東軍區測繪學校前身),不久即移駐南京大石橋原國民黨政府陸地測量局舊址(現南京地質學校校址)。
    中文名:南京地質學校 外文名: 簡稱: 創辦人: 辦學性質: 學校類别: 學校特色: 主管部門: 所屬企業: 現任領導: 專職院士數: 高職專業: 本科專業: 碩士點: 博士點: 博士後: 國家重點學科: 院系設置: 校訓: 校歌: 院訓: 院歌: 地址: 院校代碼: 主要獎項: 知名校友: 知名教師: 類别:公立大學 所屬地區:江蘇南京

早期曆史

民國28年(1939年)5月,新四軍軍部在安徽泾縣羅裡村設測繪室,由陳加侖負責,10餘人,隸屬新四軍軍部參謀處作戰科。主要負責管理地圖,簡易測圖,兵要地志調查,标圖,繪圖,制作報表等,也常協助情報,通訊,教育等部門工作,裝備僅有小平闆儀。翌年2月,該室由熊永齡負責。民國30年(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人員大部分在戰鬥中散失,不久在鹽城軍部恢複測繪室。翌年又撤,僅在軍部參

謀處留2名測繪人員。民國34年(1945年)1月,重建測繪室,下轄2個組,20餘人,由鮑光良負責,設址盱贻縣(現屬江蘇省)黃花塘楊莊。隸屬軍部參謀處,連級建制.民國36年(1947年),該室改稱華東軍區司令部測繪室。翌年奉命整編,增設總務股,測繪隊,訓練班,印刷廠,全室人數200餘。民國38年(1949年)8月,該室奉命與第三野戰軍司令部陸地測量隊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七兵團司令部測繪隊合編為華東軍區暨第三野戰軍測量大隊(華東軍區測繪學校前身),不久即移駐南京大石橋原國民黨政府陸地測量局舊址(現南京地質學校校址)。建立華東軍區測繪學校、南京測繪學校(均為南京地質學校前身)、後改為南京地質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測繪學校(1950.10.1-1952.5.29)

理解

1940年10月19日,何應欽、白崇禧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名義,強令黃河以南的新四軍、八路軍在一個月内全部撤到江北;中國共産黨從維護抗戰大局出發,答應将皖南的新四軍調離;1941年1月4日,新四軍軍部及所屬的支隊9000多人由雲嶺出發北移;6日,行至皖南泾縣茂林時,遭到國民黨軍8萬多人的伏擊;新四軍奮戰七晝夜,彈盡糧絕,除約2000人突圍外,大部分被俘或犧牲;葉挺與國民黨軍隊談判時被扣押,項英、周子昆被叛徒殺害;皖南事變發生後,周恩來在《新華日報》上憤然寫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題詞。

延伸

所以新四軍在擴充勢力的過程中,不時與同一戰區的國民黨軍隊發生武裝沖突。1940年10月初,江蘇省省主席韓德勤和陳泰運所組成的國民革命軍部隊與共産黨部隊新四軍發生嚴重沖突。陳毅率領的“新四軍第一支隊”,以不到萬人的兵力,于交戰過程中,擊敗總兵員達三萬以上的桂系陳泰運部隊,占領江蘇北部的黃橋,并于不久攻下泰州姜堰。而稱為“黃橋事件”或“黃橋事變”的該軍事沖突,不但造成國民革命軍萬餘人傷亡,且讓本來僅駐安徽的共産黨新四軍,控制了江蘇部分省境。

曆史沿革

1950年10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測繪學校創建,是在華東軍區暨第三野戰軍司令部測量大隊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2000年南京地質學校撤銷,并入東南大學,組建東南大學交通學院。

優秀校友

于龍江:江西省地勘局副局長

王進生:山東省地礦廳副廳長

王建華:全國博士後管委會北京博士後聯誼會主席

許雲昭:湖南省省長助理

朱國承:原江蘇省地礦廳廳長、江蘇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

朱書義:中國地圖出版社紀委書記

宋廣平:安徽省地勘局常務副局長

宋瑞祥:中共中央委員、國家環保總局常務副局長(正部級)

張志清: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

吳樹生:原福建省地礦勘查開發局局長

吳耀良:原河北省地礦局局長、河北省人大環保委主任

周紀成:江西省地勘局長

莫宣學:1956年畢業,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院院長、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校長

黃雲康:原國家測繪總局副局長、中國全球定位系統技術應用(GPS)協會秘書長

黃永南:湖南省地勘局局長

袁道先:中科院院士、廣西岩溶研究所研究員

蔣景曈: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戴文晗:陝西省公路勘察設計院遙感中心主任、西北大學客座教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