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中華

巨大中華

新興四家制造廠商簡稱
巨大中華是巨龍通信、大唐電信、中興通訊、華為技術的簡稱。巨大中華這一叫法,據說是由時任信息産業部部長吳基傳首創,80年代末-90年代中後期,中國電信市場呈噴發之勢,本土力量應運而生,新興的四家有代表性的通信制造廠商分别為巨龍通信、大唐電信、中興通訊、華為技術,吳基傳取各家的頭一個字串聯起來,恰好是朗朗上口的“巨大中華”。[1]從“七國八制”圈地上争得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到今天在即将開啟的3G大幕中,中興、華為已然獲得相對強大的話語權,“中華”上演的後來居上的曆史,實際上正是一部中國公司與跨國巨人邊學習邊競争的曆史。
    中文名:巨大中華 外文名: 适用領域: 所屬學科: 意義:寓意中國會不斷的發展、強大

巨大中華含義

巨大

jùdà1、[huge;gigantic]:尺寸、體積或容積的極其大的;謂龐大之物。

《淮南子·俶真訓》:“夫牛蹏之涔,無尺之鯉;塊阜之山,無丈之材,所以然何也?皆其營宇狹小,而不能容巨大也。”

2.[tremendous]∶很大。常形容體積、數量、規模、程度、貢獻等。

《太平經鈔·起土出書訣》:“地體巨大,人比于地積小,所穿鑿安能為害也?”魯迅《南腔北調集·林多克<蘇聯聞見錄>序》:“假裝面子的國度和專會殺人的人民,是決不會有這麼巨大的生産力的。”謝覺哉《不惑集·團結、謙虛、進步》:“因此須要有團結的核心,象巨大的地心引力一樣,吸引住一切勞動人民和一切進步力量。”

中華

“中華”一詞,源遠流長,寓意頗深。追溯起來,它是公元300年魏晉時期鐘信“天人合一”觀念的哲人從“中國”和“華夏”兩個名稱中各取一字複合而成的。“中”側重自然(天),寓意天下之中;“華”側重民族(人),寓意為華夏族群(漢族的前身)。因此,“中華”是一個自然與人和諧統一的偉大實體,寓意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美好心願。

釋義解釋:

中華之名源自于中國古代華夏民族起源于黃河流域一帶,居四方之中、文化發達、曆史悠久,因此稱該地為中華,亦稱中原、中國。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均以此為國号。而已不存在的中華共和國及中華帝國亦以此為名。

雖然目前“中華”一詞早已成為對中國文化、地理、民族、飲食等方面的泛稱,但直到近代中國才開始出現該詞彙的現代意義——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才正式将“中華”納入國名。

《辭海》:我國古時多就黃河流域建都,因此稱其曰中華。中者,居四方之中也;華者,具有文化之民族,服裝華美者也。其後,疆域日廣,凡其所屬,皆稱中華,亦稱中國。後來,中華逐漸成為我國的稱号。

《現代漢語詞典》:古代稱黃河流域一帶為中華,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後來,中華民族經過不斷的融合,“中華”也就借指“中國”了。

在悠悠的曆史中,“中華”曆經不斷發展,屹立于世界之林,成為今天舉足輕重的國家之一,傳承着具有悠久曆史而又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與中華文化。

巨大中華

有強大的中國之意,寓意中國會不斷的發展、強大。

巨大中華的誕生

巨大中華這一叫法,據說是由時任信息産業部部長吳基傳首創,80年代末-90年代中後期,中國電信市場呈噴發之勢,本土力量應運而生,新興的四家有代表性的通信制造廠商分别為巨龍通信、大唐電信、中興通訊、華為技術,吳基傳取各家的頭一個字串聯起來,恰好是朗朗上口的“巨大中華”。

中國電信市場由進口高價設備壟斷的局面,從此破局——90年代中後期,由“巨大中華”帶來的牽制效應被日漸放大:一方面,由于本土廠商介入競标,長期高企的電信設備價格開始快速下滑,為運營商争取到了相對合理的價位;另一方面,由于成本的下降,中國運營商開始步入大規模建網周期,電信基礎設施水平快速提升。此時,充當“棋子”角色出現的“巨大中華”,也借機在國内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時光荏苒,大浪無情——90年代末至本世紀初,由于技術革新,移動和數據通信替代交換機成為通信業的主流産品,在這次電信業的關鍵轉型周期當中,“巨大中華”的發展步伐也開始出現了差距:曾經在交換機技術上領先于“中華”的兩大國企——“巨大”——逐步衰落。與此同時,相對“外行”、并偏安于南方的“中華”快速後來居上,并開始逐步從國内市場試水海外市場,在短短的十年時間裡,成為全球移動、數據、光通信、3G、NGN等領域的主要供應商,成為挑戰全球電信巨頭們最具進攻性的新興力量。

2007年是中國電信設備在全球崛起的标志性的一年。這一年,華為以125.7億美元的銷售規模一舉超越北電(109.5億美元),進軍全球電信設備前五強,鋒芒直逼思科(347億美元)、愛立信(313億美元)、阿爾卡特-朗訊(279億美元)和諾基亞-西門子(210億美元)。與此同時,中興通訊也進入全球第八的行列,并計劃今年沖擊100億美元。

短短20多年,不折不扣地上演了一部錯綜複雜、跌宕起伏的中國電信史——它既是一部中國電信基礎網絡的成長、擴張、升級史;也是改革開放後中外廠商之間充分自由競争的發展史;更是一部中國企業在市場化環境下成長、變遷、消亡史。

“中華”崛起之隐喻很難想象,如果中國電信設備市場沒有對外充分開放,中國本土設備商沒有在殘酷、劇烈的充分市場競争中經受20多年的磨砺,今天的中興、華為能成功跻身全球前十的行列。

華為與中興通訊是中國通信行業以及中國高技術領域在改革開改三十年以來,感受充分開放、充分引入市場競争過程中,結出的兩顆碩大果實。

有人說,中國電信設備市場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國際市場”,因為在中國電信市場啟動之初,就已能夠看到所有的國際電信巨頭的身影。從“七國八制”圈地上争得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到今天在即将開啟的3G大幕中,中興、華為已然獲得相對強大的話語權,“中華”上演的後來居上的曆史,實際上正是一部中國公司與跨國巨人邊學習邊競争的曆史。

正是基于這段在國内快速積累的“國際化競争”的經驗,2000年之後,“中華”才得以轉戰海外,一路揮戈。今天華為、中興銷售收入中分别有72%和57%來自海外市場,已成長為真正的跨國公司。

中華崛起的隐喻是什麼——隻有在一個開放、自由競争的環境中,才能成長出有全球競争力的中國企業;中國企業也隻有充分地參與市場化進程,在體制、文化、機制上持續改革與創新,才能獲得持續的活力。

從時間上追溯,上世紀80年代末在南方以代理國外設備起家的中興、華為的成立早于地處北方的巨龍與大唐。但是行業皆認為,論政府資源、技術實力,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生于北京的巨龍和大唐要遠勝于位于深圳的中興和華為。

四家出身各異的企業,在早年曾經有過相似的輝煌。

1998年是“巨大中華”聲名鵲起的一年。此時,當華為銷售額達到89億元之時,中興為40億元,巨龍則超過了30億元,剛成立的大唐亦有9億元。銷售規模最小的大唐,其利潤也在億元之上。在“七國八制”的市場格局中,中國本土公司的集體崛起第一次給海外巨頭們制造了不小的壓力。

然而,分歧很快到來。

最先被曆史輾為塵埃的是家底最厚的巨龍。3年後的2001年,華為的銷售額、利潤分别達到255億元和20億元,中興分别為140億元和5.7億元之時,巨龍已快速滑坡至不足4億元,并呈現虧損9000萬元的破落局面。在此前後,另一大型國企普天集團曾經數度嘗試重組巨龍,未果。2002年,巨龍徹底消失在通信行業的視線中。

此後,“中華”的領先之勢愈來愈明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