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臨汾

山西臨汾

山西省下轄市
臨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并”,地理位置重要,總面積1304平方公裡。臨汾市資源豐富,尤其是礦産資源得天獨厚,素稱“膏腴之地”和“麥棉之鄉”,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和麥棉生産基地之一。是一座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有堯都之稱。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 行政區類别: 所屬地區: 地理位置:山西省南部 面積:20275平方公裡 下轄地區: 政府駐地:堯都區 電話區号: 郵政區碼: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臨汾鼓樓 機場: 火車站:臨汾站 車牌代碼:晉L 地區生産總值: 中文名稱:山西省臨汾市 人口:65萬

地理位置

臨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東倚太嶽,與長治、晉城為鄰;西臨黃河,與陝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毗連;南與運城市接壤。地理坐标為北緯35°23′~36°57′,東經110°22′~112°34′之間,南北最大縱距170多平方公裡,東西最大橫距約200公裡,總面積20275平方公裡,占全省13%。臨汾“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并”,臨汾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為兵家必争之地,有“華夏第一都”之稱。

臨汾市自然環境

臨汾市資源豐富,尤其是礦産資源得天獨厚,素稱“膏腴之地”和“麥棉之鄉”,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和麥棉生産基地之一。

土地資源全市土地總面積20275平方公裡,受水熱條件影響,臨汾市土壤發育較完全,形成深重粘化層,養分含量較為豐富。全市普遍分布的地帶性土壤類型為褐土,此外還有草原草甸土、棕壤土、草甸土、沼澤土等幾種類型。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帶,尤以臨汾至霍州的汾河兩岸比較集中,土質發綿,比較肥沃。草原草甸土分布在地勢較高的霍山、中條山、呂梁山的個别山頂,土壤濕潤、溫度高、有機含量豐富,是開辟天然牧場、發展畜牧業的重要資源。

臨汾市土地資源豐富,穩産高産肥沃耕地分布集中,由于“二川三山五丘陵”,土地類型多樣,宜林宜草面積大。但森林複蓋率低,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從土地利用情況看,1998年末,全市已利用面積1523.3千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5.1%,其中,耕地面積523.7千公頃,占總面積的25.8%,宜林面積585.2千公頃,約占28.9%,未利用土地504.2千公頃,占總面積的24.9%。

臨汾市後備土地資源仍較為豐富,大量的鹽堿荒地、沙荒地、沼澤地可改良開墾為農林牧用地,但需要排水、治河、修建護岸工程開發投資很大。全市土地開發利用率75.1%,土地墾殖率26.2%,耕地複種指數126%,農業用地率68%,建設用地率5.6%,人口密度185人/平方公裡。

礦産資源

臨汾市物華天寶,礦産豐富,不僅礦種多,分布廣,且開采曆史悠久。目前已探明的礦種有41種,主要有煤、油頁岩、鐵、銅、鋅、鋁、金、钴、稀有元素、石膏、石灰岩、白雲岩、耐火粘土、硫鐵礦、膨潤土、大理石、花崗石、重晶石、長石、石英、矽石、磷、矽線石等。其中煤、鐵、石膏、石灰岩、白雲岩、膨潤土、花崗岩、大理石、油頁岩、耐火粘土等在省内及全國均占重要地位。臨汾市礦産資源綜合優勢度為0.73,在全省各地市中居第二位,礦産潛在價值量為19350.5萬元,居全省之首。

煤炭資源

煤炭資源是臨汾市首屈一指的礦産資源,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有河東、霍西、沁水三大煤田。全市含煤面積1.54萬平方公裡,占全市總面積的56%,分布在12個縣市。總儲量達629億噸,探明儲量為398億噸。臨汾市煤炭資源具有以下特點:⑴煤種齊全,伴生礦産較多。全市煤種有貧煤、瘦煤、無煙煤、焦煤、肥煤、氣煤等6種,其中焦煤、氣煤、肥煤和瘦煤都是煉焦煤,主要伴生礦有油頁岩、鋁土礦、耐火粘土、錳鐵礦等。

另外還有大量的風化煤。⑵煤炭質量較好,灰分和硫的含量适中,變質程度高,發熱量大,中等可選,結焦性能好。鄉甯主焦煤為全國三大主焦煤基地之一。⑶開發條件優越。臨汾市三大煤田除霍州煤田的霍山西麓邊緣地質構造複雜,開采較困難外,其它煤田的地質構造和水文地質條件都比較簡單,煤層多,單層厚,煤層穩定,傾角小,埋藏淺,交通方便,開發條件較好。

鐵礦是臨汾市的第二大礦産資源,總儲量為4.2億噸,其中磁鐵礦儲量為1.8億噸,褐鐵礦和赤鐵礦儲量約2.4億噸。臨汾市的鐵礦富礦比例高,占全省富礦的70%以上,大部分開采條件較好。

臨汾市有色金屬礦産資源種類較多,有銅、鉛、鋁、钴、金、銀等7種,但大部分儲量不大。銅礦主要分布在塔兒山-二峰山一帶的襄汾、翼城、曲沃等縣,保有儲量2.7萬噸。雖儲量不大,但品位高,伴生的有益組分含量高,開采價值大。鉛、鋅礦分布在洪洞、翼城、蒲縣、古縣的部分區域,金礦分布于塔兒山-二峰山一帶,探明儲量5325公斤,預計儲量1萬公斤,均為岩金礦。鋁土礦分布于霍州什林和汾西店底一帶,地質工作程度相對較低。臨汾市的稀有元素礦産主要有锂、铷、稀土、铌、钽等幾種,其中翼城石姑娘山的锂铷礦是省内獨一無二的。

臨汾市非金屬礦産成礦地質條件良好,資源十分豐富,現已發現的24種非金屬礦産中石膏、電石灰岩、白雲岩等在全省或全國具有重要優勢,特别是石膏礦膏體厚位大,品位高,分布廣,開采條件好。其餘如水泥灰岩、膨潤土、花崗岩、耐火粘土、麥飯石等則可望成為國内優勢礦産。

植物資源

臨汾市的植物資源是全省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除農作物外,現已調查到的種子植物有606種。在植物分布上,東南山地丘陵地帶以油松栎類和華山松占優勢,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谷子等,經濟林有蘋果、核桃、柿、闆栗、山楂等,土特産主要有黑木耳、猴頭等,名貴中草藥植物有菖蒲、竹節人參和靈芝等;東部山地以沙棘、荊條等次生灌草叢植被為主。經濟林有核桃、瓦氏椋子、山楂、棗、桑、蘋果、梨等,土特産有猴頭、佛手和煙草,農作物以玉米、谷子為主,這一地帶盛産藥材,其中山芋肉、貝母負有盛名;太嶽山區以油松、遼東栎林及次生灌草叢植被為主,是山西省主要的林業基地。

果品主要有梨、柿。中草藥種類繁多,其中以黨參、貝母、山茱萸、霍香等最著名;臨汾盆地以冬麥、棉花等農作物栽培為主,土産豐富,以曲沃的煙草、臨汾的堯棗、洪洞的蓮菜等聞名于省内外;呂梁山以油松、白皮松、遼東栎林及次生灌叢植被為主,土特産有松香、生漆、猴頭、木耳等,中草藥以甘草、五加皮、蒼術、黨參、核仁等著名;西部黃土殘塬丘陵植被以灌叢和草叢為主,土特産有隰縣金梨和永和紅棗,農作物以冬小麥、玉米、馬鈴薯為主,經濟作物有棉花、大豆等。

森林資源

臨汾的森林資源比較貧乏。現有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總面積244.7千公頃,人均林地0.07公頃,為全國人均林的1/2左右。人均木材蓄積量1.7立方米,隻占全國人均蓄積量的1/6。臨汾市的森林不但面積小,蓄積量少,而且分布不均,林齡組成不協調,森林質量差。臨汾市的天然草地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24.9%,現已查明的主要草種有豆科的胡枝子、草木栖狀黃芪、蘭花棘豆、米口袋、野豌豆,禾木科的黃茨、隐子草、早熟禾、白羊草,禾草科的苔草、蒿草等。

野生動物資源

臨汾市野生動物種類豐富,陸栖脊椎動物有300餘種,占全省總種數的74%。在本區動物種類中,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的有白鹳、黑鹳和褐馬雞三種,其中褐馬雞是世界聞名的珍稀動物,是我國的國寶和特有珍禽。二類保護動物有金錢豹、原麝、大天鵝、鴛鴦。三類保護動物有青羊、大鸨、金雕、玉帶海雕等。

由于臨汾市處于古北界的南部,随着夏季太平洋暖濕氣團的深入,東洋界動物也不斷潛入到本區,使得臨汾市古北界和東洋界動物俱有,區系組成複雜。獸類主要有狼、狐、兔、果子狸、豬獾等,鳥類主要有麻雀、家燕、喜鵲、鳳頭杜鵑、龍斑鸠、大嘴烏鴉、鳳頭百靈、石雞、褐馬雞、胡兀鹫、岩鴿等,兩栖爬行類有黑斑蛙(青蛙、田雞)、花背蟾蜍、無趾壁虎、中華大蟾蜍等。

水資源

全市水資源總量18.9億立方米,其中:河川徑流量14.8億立方米(含泉水3.14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4.1億立方米。平均地面水入境量10.2億立方米,泉水入境量2.5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占全省13.9%,人均占有量540立方米,比全省多71立方米,為全國的21.9%。畝均占有量比全省少29立方米,相當于全國的10.8%,同全國相比屬貧水區。

臨汾旅遊景

臨汾市位于山西省南部,東枕太嶽餘支,西依呂梁山脈,中部是廣闊的河谷平原,汾河幹流縱橫南北,兩岸土地肥沃,總面積1304平方公裡。全市人口65萬,其中市區非農業人口25萬,區劃26個鄉鎮,70萬畝土地。臨汾是一座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現為臨汾行署所在地,是臨汾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近幾年來,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街道整潔,綠樹成蔭,花果飄香,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花果城”。

臨汾古稱平陽。遠在10萬年以前,臨汾人民的祖先——“丁村人”就生息在汾河兩岸。據堯典記載,帝堯建都平陽,故有堯都之稱傳世。傳說倉颉造字于此,也是東漢時期名将衛青、霍去病的故裡。臨汾商周時稱冀州,春秋屬晉,戰國屬魏,春秋時為河東郡地,漢代平陽縣,兩晉時期劉淵亦建都平陽,隋朝改為臨汾縣,沿用至今。1948年解放後,劃為臨汾市、臨汾縣。1949年合并為臨汾縣。1971年分為臨汾市、臨汾縣,1983年8月縣市合并,定為臨汾市。

臨汾古城是國内外聞名的“卧牛城”,修築于明朝,城高河深,巍巍壯觀。市南有建于晉代的“古帝堯廟”,總面積700多畝,現有“五鳳樓”、“堯井亭”、“堯宮”、“寝宮”等建築群,規模宏大,宏偉壯觀。市東有建于晉代的“古帝堯陵”。市内有建于唐貞觀年間“鐵佛寺”,又名“大雲寺”。磚塔重建于康熙年間,塔高30米,水磨青磚砌成,飾以硫璃圖案,古意盎然。塔内“鐵佛頭”高6米,直徑5米,形神兼備,屬唐代佛像。

市中心還有建于北齊的“大鐘樓”,又稱臨汾鼓樓,總高43.75米,長寬均為40米,依雲逼日,雄偉壯觀。市西郊有元代舞台3處:吳村鎮“王曲舞台”、魏村鎮“牛王廟戲台”和土門鎮“東羊戲台”,是我國罕見的元代早期舞台,對元代建築和戲劇發展有珍貴的研究價值。還有位于西郊20公裡的姑射山“仙洞”,相傳為堯王夫人鹿仙女誕生地,奇峰異洞,松柏圍繞,古迹處處,分5個自然風景區,63個風景點。

南北仙洞巍然對峙。“神居洞”、“興佛寺”、“雲霧寺”、“王母閣”等建築群有120多間,石窯洞70餘處,都依山背溝傍水,攔腰建築,處于青山綠水的懷抱之中,有身臨仙境之感,不僅是優美的風景區,也是避暑勝地。臨汾城西還有蒲縣柏山廟,縣小西天,吉縣壺口瀑布;城南有襄汾丁村遺址;城北有洪洞大槐樹、廣勝寺、蘇三監獄等,這些都是人們神往的地方

坐落與臨汾的學校

山西師範大學是山西省五所老校之一,坐落于華夏民族發祥地之一的古堯都臨汾市。其前身是晉南師範專科學校,創建于1958年。1962年,山西高教系統調整後,成為全省惟一保留下來的高等師範專科學校。

1964年,與山西大學部分院系調整合并,升格為本科院校,定名為山西師範學院。1984年,經原國家教委批準更名為山西師範大學。1999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決定,将山西師範大學體育學院(獨立建制)和山西省職業師範專科學校并入山西師範大學,實現了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進一步增強了辦學實力。

學校現有3個校區,占地面積1170畝,建築面積47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147萬冊。設有18個二級學院,29個研究所(中心),3個公共教研部、1個省屬研究院。擁有33個本科專業,15個碩士學位授予點,24個碩士學位招生專業,4個專業與中科院和其它高校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有5個省級重點建設學科,建設有分析測試、磁性材料等10個高水平實驗室。

學科專業涵蓋了文學、法學、曆史學、教育學、經濟學、管理學、理學、工學、農學九大學科門類。在校全日制本專科學生14147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699人,博士研究生7人,各類成人學員21463人。學校現有教職工1845人,其中專任教師972人(教授123人,副教授及其他高級專業技術人員368人),具有博士學位者88人,具有碩士學位者172人。

學校現已形成了教師教育與非教師教育相結合、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相結合、教師職前培養與職後培訓相結合的多層次、多形式、多功能、開放式的教育體系。學校始終把人才培養作為根本任務,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教學科研為中心,按照“厚基礎、寬口徑、重應用、強素質”的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穩步提升。現已為國家培養輸送了9萬餘名各類合格人才。

學校擁有一支年富力強、教學經驗豐富和學術水平較高的教師隊伍。其中一批中青年學者教學和科研成果突出,在國内外學術界産生了一定的影響。近幾年來,學校被SCI收錄的論文數在全國師範院校中一直名列前茅。2002年學術成果在全國高師院校排第10名,綜合實力排第12名。

學校出版有《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中華戲曲》、《語文報》和《英語周報》等多種品牌報刊,在全國乃至海外享有盛譽。

學校一貫重視國際合作交流,分别同美國、日本、加拿大、瑞典等國家10餘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校際聯系,廣泛開展學術交流、互派留學生以及合作辦學等活動。

學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績顯着,先後榮獲省級“德育示範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和“文明學校”等榮譽稱号。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連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的表彰。

2002年,學校榮獲“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狀”。

面向新的世紀,學校确立了“建設具有教師教育特色、學科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全國知名的教學科研型綜合性師範大學”的奮鬥目标。

山西師範大學正以嶄新的姿态,創造新的業績,譜寫新的篇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