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

市屬重點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是一所以工學為主,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法學、藝術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上海市屬重點應用研究型大學。2018年,學校成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試點單位。學校的辦學文脈可追溯到1906年創辦的滬江大學和1907年創辦的德文醫工學堂。1906年,美國基督教南北浸會在上海浦江之濱創建滬江大學。1928年,劉湛恩擔任滬江大學首任華人校長,學校全面納入中國國民教育體系。新中國成立後,滬江大學相關系科調整至華東各大學校,同時在滬江大學校址創辦上海工業學校,後更名為上海機械專科學校(1959年)、上海機械學院(1960—1994年)、華東工業大學(1994—1996年)。抗戰勝利後,與由重慶遷滬的國立高級機器職業學校合并,成立國立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新中國成立後改制為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後更名為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1983—1996年)。1996年,華東工業大學和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合并組建上海理工大學。1998年,學校由國家機械工業部劃歸上海市管理。2003年,上海醫療器械高等專科學校(2015年劃出組建上海健康醫學院)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劃歸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27000餘人,其中本科生18000餘人,研究生9000餘人。在校教職工2900餘人,其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9人(含雙聘),國家級人才75人次,省部級人才189人次人,高級職稱教師859人,博士生導師260人。
    中文名:上海理工大學 外文名: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簡稱:USST 辦學性質:公立大學 學校類别:理工類 學校特色:中央與地方共建高等學校n上海市屬重點大學n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n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n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 主管部門:上海市 現任領導:黨委書記:吳堅勇n校長:丁曉東 本科專業:60個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7個n專業學位授權類别18個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8個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6個 國家重點學科:二級學科1個(培育) 院系設置:17個學院(部) 校訓:信義勤愛 思學志遠 校歌:《上海理工大學校歌》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軍工路516号 院校代碼:10252 主要獎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n國家技術發明獎n國家自然科學獎n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n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知名校友:紀育沣n塗長望n錢令希n王序n邱式邦

曆史沿革

學校前身

滬江大學——上海理工大學軍工路校區n

1900年,因庚子之變,美南浸信會的華中差會(在江蘇傳教)和美北浸禮會的華東差會(在浙江傳教)成員都來到上海避難。期間他們達成了共識,決定在上海聯合創辦一所高等學校。n

1902年,在黃浦江畔的楊樹浦軍工路購得土地,開始建造校舍。n

1906年,首先在北四川路北端開辦了浸會神學院(Shanghai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院長是美南浸信會傳教士萬應遠博士。n

1909年開設浸會大學堂(Shanghai Baptist College),校長是美北浸禮會傳教士柏高德博士,校址選定在滬東軍工路。n

1911年,浸會神學院和浸會大學堂合并組建上海浸會大學(Shanghai Baptist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校長為美北浸禮會傳教士魏馥蘭博士。此後校務發展很快。n

1913年創辦了中國大學第一個社會學系。n

1914年,中文校名定為滬江大學,并确定校訓為“信、義、勤、愛”。n

1917年12月3日,學校在美國弗吉尼亞州注冊,并獲得碩士、學士學位授予權。同年在楊樹浦眉州路創設滬東公社,這是一個中國第一家社會學實驗基地和第一家社會工作服務機構。n

1920年,滬江大學教育科開設幼兒師範專科,為國内大學首創。n

1920年秋,招收4名女生入學,實行男女同校,開在華基督教大學男女同校之先河。n

1923年,學校選科定型為教育、宗教、社會、商、理共五科,明确理科培養方向為醫學預科、理科教育和化工3項。n

1927年神學院分立。1928年1月,滬江大學董事會聘請畢業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年僅31歲的劉湛恩博士為校長,這是滬大曆史上首任華人校長。劉湛恩就任校長後,主張滬大“更為中國化”。n

1929年,滬江大學向中國政府立案,是上海第一所政府立案的教會大學。英文校名也由“Shanghai College:改為“University of Shanghai”。相繼成立了文學院、理學院、商學院、教育學院等院系,從院長到系主任皆由華人充任。n

1932年,在金融界資助下,劉湛恩校長于市中心圓明園路209号真光大樓創辦了商學院分院——城中區商學院,這是滬江大學富盛名的學院,院長為朱博泉。學院本專科兼招,分設日班和夜班,實行學分制,專業設置多樣化,還設置獎學金,又聘請學者和社會名士執教,為在職職工、家境貧寒好學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開辦以後入學者踴躍,遂與軍工路本部商學院合并,擁有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商學院。1934年,在中國建築師學會支持下,滬江大學城中區商學院開設兩年制建築科,是上海最早正規的建築教育基地。n

1937年八一三事變爆發後,滬江大學因地處戰區,校區遭嚴重破壞,學校本部遷往城中區商學院。n

1938年4月7日,劉湛恩慘遭日僞特務暗殺,樊正康接任校長。n

1942年1月,滬江大學被迫作出了學校無限期停辦的決議。滬江大學同學會根據校董會等各方面意見,決議成立滬江書院。朱博泉、鄭章成先後主持院務工作。n

1943年2月,部分滬江大學校友在重慶和東吳大學校友聯合開辦東吳滬江聯合法商學院,淩憲揚任商學院院長。1944年9月,淩憲揚被選為滬江大學代校長,開始籌備戰後恢複事宜。n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在上海的滬江大學校董會立即恢複活動,于8月27日召開會議,決定:“自即日起本校恢複滬江大學繼續辦理。”n

1946年2月,學校遷回楊樹浦軍工路原址,淩憲揚出任校長。

1949年上海解放後不久,校長淩憲揚辭職,并将全部校産責成總務長馮家聲按清冊移交。6月,滬江大學常務校董會議任命教務長餘日宣、張春江、蔡尚思三人組成行政委員會,暫時行使校長職能,同時會議通過決議規定校務委員會由校長、教務長,文、理、商學院院長等14人組成。8月,新的校務委員會由校内群衆直接選舉産生,有學生代表參加,主任委員為餘日宣,副主任委員為蔡尚思。n

1950年5月,校董會召開了全體會議,通過決議,決定修改校董會章程、重新厘定學校的辦學方針。此時餘日宣任滬江大學行政委員會主席、校務委員會主任、常務委員會主席、教務長、文學院院長、政治學系主任。n

1951年2月14日,華東軍政委員會高教處接管滬江大學,學校改由中國人民自己辦理,不再接受外國津貼,接受上海市人民政府資助。校務委員會成立了處理日常校務的常務會議,餘日宣任主任委員,蔡尚思任副主任委員。同時,章靳以調入滬江大學擔任教務長,實際主持日常工作。n

1952年,在思想改造運動中,滬江大學成立思想改造指揮部,餘日宣任總指揮,複旦大學黨委副書記王零任副總指揮。餘日宣緻信周恩來希望組織滬江大學教授赴北京考察學習,後他們成行,受到周恩來和劉王立明(劉湛恩的遺孀)的接待。n

1952年秋,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滬江大學各系科(組)分别并入複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财政經濟學院、華東政法學院、交通大學等院校;華東工業部接管滬江大學原址和校舍,建立上海工業學校,下設機械、電機和化工三個專業,首任黨委書記兼校長李葵元。n

1953年1月,學校更名為上海第二機器制造工業學校,受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領導。11月,學校更名為第一機械工業部上海機械制造學校。同年,又另行成立了第一機械工業部上海工業管理學校。n

1958年7月9日,第一機械工業部正式批準将上海工業管理學校并入上海機器制造學校,除上海機器制造學校原機器制造、工具制造、熱工儀表、光學儀器四個專業外,新設鑄造、金屬壓力加工、金屬學與熱處理三個專業,原上海工業管理學校的計劃、統計、會計三個專業合并成工業管理專業,全校共設8個專業。8月25日,第一機械工業部根據中共上海市委建議,同意學校升格更名為上海機械專科學校。

1959年6月,一機部決定将上海機械專科學校與上海動力機械專科學校的專科部分合并,校名仍為上海機械專科學校。n

1960年升格為本科院校“上海工業學院”,以發展軍用儀器儀表制造專業為重點。n

1960年5月9日,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發文,決定學校更名為“上海機械學院”。

1962年,上海市儀表電訊工業專科學校61級光學儀器專業新生全部轉入上海機械學院就讀。n

1965年3月,上海機械學院汽車專業調入湖南大學。n

1969年10月,經國務院同意,學校由第一機械工業部劃歸上海市領導。n

1972年4月,上海工學院撤銷建制并入上海機械學院;1979年1月,原上海工學院建制分出成立上海工業大學,上海機械學院恢複為第一機械工業部直屬院校。

1978年,透平機械、熱能工程、制冷設備及低溫技術、工程熱物理、光學儀器、計算機應用等專業開始招收研究生。同年,創辦了全國第一個科技外語系;“1秒數字式光栅光學分度頭”項目獲首屆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

1979年,學校在國内最早設立系統工程專業、系和研究所。同年11月,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專程到校考察系統工程本科專業學生培養工作,并在上海機械學院系統工程研究所成立大會上發表講話。n

1979年12月,上海機械學院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正式簽訂校際合作協議,這也是改革開放後上海市最早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對中國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以及在規章制度與項目的實際運作方面都産生了積極的影響。當時國務院外國專家局總結了項目建設的經驗,制定出一整套外國專家管理條例。

1981年,學校和麻省理工學院等美國、加拿大高校合作,開始舉辦全英文授課MBA項目;1983年美國《華爾街日報》曾發表專題報道,認為“此舉開創了中國MBA教育的先河”。n

1981年11月26日,經國務院批準,學校成為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n

1982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學校成為首批可授予學士學位的高等學校。n

1984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第二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熱能工程專業、氣液兩相流體動力學與節能技術兩個方面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獲得全國第一個系統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學校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被首批列為“上海市花園單位”。n

1986年,國家教委決定将上海機械學院等四校作為全國首批實行高校教師職務評聘制的試點單位。

1986年獲得制冷與低溫工程博士學位授予權,是全國最早擁有該學科博士點授權的三所高校之一;1988年,培養的國内第一個制冷與低溫工程專業博士畢業。n

1988年,台、港、滬三地滬江校友聯合上海機械學院在滬江大學原址設立“滬江城中區商學院”暨複辦滬江大學商科。n

1992年4月至5月,上海機械學院參加上海市科技結合生産重點工業會戰第五次科技攻關招标活動,成為中标數最多(8項)的單位。n

1993年創建工業工程專業,是上海市最早設立該專業的高校。n

1991年,經國家人事部和博士後管理委員會批準,建立學校第一個博士後流動站——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博士後科研流動站。n

1994年2月5日,經國家教委批準,上海機械學院更名為華東工業大學。n

德文醫工學堂——上海理工大學複興路校區n

1907年10月1日,由德國醫生埃裡希·寶隆創辦的上海德文醫學堂舉行了開學典禮,校址設在1899年埃裡希·寶隆創辦的同濟醫院對面的白克路(今上海鳳陽路)。n

1908年更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開始在辣斐德路(今複興中路)新址建設校舍。n

1912年,德文醫學堂增設工科,校名改為同濟德文醫工學堂,并先後開設機電科、土木科和機師科。n

1917年3月17日,上海法租界當局接管同濟德文醫工學堂原址和校産。1918年,中法兩國政府開始協商在同濟德文醫工學堂原址共同辦校。1919年3月10日和4月16日,華法教育會中方會長蔡元培分别緻函法國駐滬總領事和法國駐華公使,建議由他們負責将同濟醫工學堂改建成一所華法學校,以與他們在北方籌建的北京中法大學遙相呼應,并向法方保證“确保有關法國各方與之建立永久和牢固的關系”。1920年,中法兩國政府将原同濟德文醫工學堂改建為中法國立通惠工商學校。n

1923年升格為中法國立工業專門學校。1929年更名為中法國立工業專科學校。n

1931年,學校又以本校學制及課程與教育部所頒布的《專科學校組織法》和《修正專科學校規程》的規定不相符合,高于專科學校的水平和标準,呈請改為獨立學院,獲準于9月1日正式改為中法國立工學院。1940年6月起,中法國立工學院停辦。1940年秋,由中法兩國政府派人員組成“中法國立工學院院産保管委員會”,負責保管學校财産。工學院關閉後,其校舍或工廠一部分被中法大學藥學專修科、法國在滬企業、法童實業學校等相關單位借用。

1943年8月,汪僞政權收回法租界後,工學院課堂大樓及學生宿舍成為法軍臨時兵營。1943年秋,為确保中法共有财産不落入敵僞手中,中法國立工學院校友自發成立“校友會複校運動委員會”,并創辦私立中法高級工業職業學校以承接之,其經費由中法教育基金委員會和社會熱心人士資助,教職員多為前工學院教員。1946年,中國政府接收中法聯合辦校的校舍和設備以及中法高工,并将重慶的國立高級機器職業學校遷滬并入,主導成立國立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

1949年解放後,學校幾經易名和發展,先後經曆“華東工業部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上海第一機器制造工業學校”、“第一機械工業部上海動力機器制造學校”、“上海動力機械專科學校”、“上海機械制造學校”等階段,1983年升格為上海機械專科學校。為1954年接受新中國首批外國留學生的學校之一。

1991年國家教委、國家科委聯合召開全國高校科技工作會議,主要是本科院校參加,隻有三所高專參加,其中之一就是上海機械專科學校。1992年國家教委、機械工業部在學校召開高專的科研工作讨論會,并要在全國高專中推廣學校“教學、科研、生産三結合”的辦學方針。n

1993年2月,經國家教委批準,更名為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10月,電氣技術專業被國家教委确定為第一批全國高專教學改革試點專業。n

1994年全國高校科技工作會議再次召開,高專中隻有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參加,學校也受到國家教委表揚。n

合校之後

1996年5月,經國家教委批準,同屬機械工業部的華東工業大學(原上海機械學院)與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合并組建上海理工大學。1997年3月20日,學校舉行組建慶典和揭牌儀式,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邵奇惠、上海市委副書記龔學平為上海理工大學揭牌。為紀念前身滬江大學,英文校名定為“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n

1998年,學校由機械工業部劃轉上海市管理,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上海市管理為主”。n

1999年,上海光學儀器研究所并入學校。n

2003年7月,上海醫療器械高等專科學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劃歸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兩校部分資源參與組建上海理工大學醫療器械學院(2006年改組為醫療器械與食品學院)和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學院(2007年改組為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n

2004年,學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評優秀。同年,學校中德合作辦學項目通過了德國ASIIN評估機構的評估,成為亞洲首家通過ASIIN評估機構的學校。n

2005年1月22日,由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和上海理工大學合作組建,并由錢學森同志親自題詞命名的“上海系統科學研究院”在學校挂牌。n

2005年11月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與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舉行共建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學院簽約儀式。n

2006年,經教育部正式批準,學校與謝菲爾德大學、利茲大學等9所英國著名大學攜手英國北方大學聯合會合作創建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國際學院。同年,“現代微創醫療器械及技術”被列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設項目,是上海市地方高校的第一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學校被認定為上海市創意産業人才培訓基地。n

2006年10月28日,上海理工大學迎來了建校一百年慶典,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國務委員陳至立,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發表賀信,上海市市長韓正出席校慶慶典并緻辭。

2008年,原上海海洋大學軍工路318号校址、原上海電機學院軍工路1100号校址并入上海理工大學軍工路校區。同年,入選“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實施高校。n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9月,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

2012年,上海理工大學與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上海發電設備成套設計研究院、上海電器科學研究院、上海電纜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電動工具研究所、上海工業鍋爐研究、上海電氣集團中央研究院等滬上8家原國家機械工業部科研院所合作組建“機械工業共性技術上海研究院”和“機械工業上海研究生院”、“上海理工大學卓越工程研究生院”。n

2013年1月,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高校。

2014年,經教育部正式批準,學校與德國漢堡應用技術大學、科堡應用技術與藝術大學和富特旺根應用技術大學合作設立上海理工大學中德國際學院。同年,學校被确定為上海市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n

2015年9月1日,學校與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共同發起組建上海智能制造工程師學院。n

2016年,上海理工大學成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同年,學校入選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和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n

2017年6月,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第二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8月,被認定為上海市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11月,學校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共建的“智慧醫療光學實驗室”揭牌儀式在瑞金醫院舉行;學校成為中國校企産學研創新聯盟理事單位,并在第十一屆中國産學研合作創新大會上榮獲中國校企合作好案例獎。

12月,中國知識産權發展聯盟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上海理工大學成為該聯盟常務理事單位;學校獲評“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經驗高校”;學校與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簽約共建“太赫茲技術口岸安全聯合實驗室”。同年,學校聯合麻省理工學院、漢堡大學成立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學校入選首批“上海市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建設示範機構”。n

2018年1月17日,學校與莫斯科國立大學簽約共建“太赫茲技術創新國際聯合實驗室”,是上海市第一批建設的3個國際聯合實驗室之一。3月,上海理工大學成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試點單位;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入選上海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示範基地。

5月,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正式通過國際精英商學院協會(AACSB)的國際認證,成為大陸地區第20所及非教育部高校第1所通過AACSB國際認證的大學。6月,學校入選上海高等學校一流本科建設引領計劃首批項目。

7月,學校牽頭成立全國首個最大的康複機器人學術組織——中國康複醫學會技術轉化與産業促進專業委員會康複機器人聯盟,聯盟挂靠單位為上海理工大學。8月,學校入選國家“111計劃”。

11月,成為滬港大學聯盟創始成員。12月,學校“上海太赫茲波譜與影像技術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省部共建協同創造新中心。

2019年2月,上海理工大學入選教育部“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是唯一入圍的上海市屬高校。4月,學校榮獲首屆上海市文明校園稱号。

5月,“上海理工大學—上海市第一康複醫院醫工聯合研究中心”、“上海理工大學康複工程臨床教學基地”在上海市第一康複醫院揭牌。

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批複成立的國家級創新平台“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上海航空創新中心”暨上海增材制造航空創新研究院(籌)、上海理工大學增材制造研究院揭牌。

8月,學校在海外成立的第一個教育文化執行機構“上海理工大學東京辦公室”在日本中央大學成立。9月,上海理工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共同發起建立“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和“醫工交叉研究生院”。

10月,發起成立長三角高等工程教育大學科技園聯盟。12月,學校與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數字化工業集團簽約共建“USST-SIEMENS智能制造數控裝備數字化技術應用示範中心”。

2020年7月,上海理工大學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簽署科教融合協同育人合作框架協議。

8月,學校與仙居縣人民政府共建上海理工大學仙居醫療器械創新與轉化學院簽約揭牌。9月,上海公共外交協會與上海理工大學共建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在學校簽約成立。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18年11月,學校設有研究生院、15個學院、2個教學部,有56個本科專業。

院系專業目錄

學院名稱

專業名單

上海理工大學光電信息與計算機工程學院

測控技術與儀器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通信工程、網絡工程、智能科學與技術、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上海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能源與動力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工商管理(中美合作)、會計學、管理科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公共事業管理、工業工程

上海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機器人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國際工程)(中德合作)

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

英語(科技翻譯)、德語、日語

上海理工大學環境與建築學院

環境工程、土木工程、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

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

編輯出版學、廣告學、傳播學、印刷工程、包裝工程、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産品設計、工業設計、動畫

上海理工大學醫療器械與食品學院

生物醫學工程、醫學影像技術、醫學信息工程假、肢矯形工程、制藥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

上海理工大學理學院

數學與應用數學、應用物理學、應用化學

上海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國際學院

工商管理(中英合作)、會展經濟與管理(中英合作)、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中英合作)、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中英合作)

上海理工大學中德學院(上海-漢堡國際工程學院)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中德合作)、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中德合作)、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中德合作)

上海理工大學滬江國際教育學院、滬江書院

上海理工大學基礎學院

上海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上海理工大學創新創業學院

上海理工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上海理工大學體育教學部

上海理工大學研究生院

學科建設

截至2019年5月,學校擁有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8個上海市重點學科,3個國家國防特色學科;有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6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9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8個碩士專業學位種類;2個學科位居ESI全球前1%行列;擁有1個上海市Ш類高峰學科,4個上海市I類高原學科,1個學科參與上海市IV類高峰學科建設。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光學工程n

ESI全球前1%學科:工程學、材料科學n

機械工業部重點學科:動力機械及工程、系統分析與集成、熱能工程、光學工程、制冷與低溫工程、工程熱物理、系統工程n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重點學科(培育):數字出版與傳播n

國家國防特色學科:光學、能源、控制n

上海市重點學科:系統分析與集成、系統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醫療器械工程、光學工程、印刷出版、制冷與低溫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n

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動力機械及工程、經濟系統運作與調控、建築環境工程與節能、測試計量技術與儀器、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n

上海高校一流學科: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系統科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光學工程、機械工程、生物醫學工程n

上海市高峰高原學科: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系統科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光學工程、機械工程、生物醫學工程n

博士後流動站: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管理科學與工程、光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n

一級學科博士點:管理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光學工程、機械工程、生物醫學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系統科學n

一級學科碩士點: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軟件工程、力學、系統科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應用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外國語言文學、公共管理、工商管理、交通運輸工程、機械工程、生物醫學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數學、物理學、化學、新聞傳播學n

專業學位碩士點:國際商務、金融、翻譯、工商管理、會計、公共管理、工程管理、新聞與傳播、出版、藝術、電子信息、機械、材料與化工、能源動力、資源與環境、土木水利、生物與醫藥、交通運輸、

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11月,學校有專任教師1693人,其中高級職稱教師742人,博士生導師186人,教學科研人員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比72.3%,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經曆教師占比33.7%;學校擁有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8人(含雙聘);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萬人計劃”領軍人才等國家級人才50人;上海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等各類省部級人才127人;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光電學院教師團隊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領軍人才

兩院院士(含雙聘):莊松林、林宗虎、汪應洛、顧敏、鄭平等n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張華、高岩n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組成員:黃典貴n

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艾連中n

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莊松林、張華、艾連中、朱亦鳴n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劉平、常兆華、陳斌、張華、艾連中、朱亦鳴n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朱亦鳴n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劉寶林、許鍵、魏國亮、朱亦鳴、朱钰方、艾連中、豆斌林n

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計劃:張華、常兆華、朱亦鳴、鄭時有n

上海領軍人才:張華、李毅、楊茉、楊俊和、艾連中、張淑平、朱亦鳴n

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彭滟n

國家級教學團隊:熱工教學團隊(2009年獲評,團隊帶頭人楊茉)

教學建設

截至2018年11月,學校在人才培養平台方面,擁有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6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1個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國家級工程教育實踐中心、2個國家級虛拟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以及省部級平台51個。有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市級精品課程44門。截至2019年6月,學校共有7個專業通過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聯合認證,1個專業通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認證(與工程教育認證實質等效)。n

國家級特色專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熱能與動力工程、光信息科學與技術n

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n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試點專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印刷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n

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認證專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材料科學與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車輛工程、環境工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認證專業: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n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經濟管理實驗中心、現代出版印刷實驗中心、能源動力工程實驗中心n

國家級虛拟仿真實驗教學中心:裝備制造虛拟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現代企業運營虛拟仿真實驗教學中心、n

國家級精品課程:傳熱學、建築環境學、光學信息技術n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滬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實驗區n

上海高等學校一流本科建設引領計劃項目:卓越工程2.0一流專業發展計劃n

上海高校緊缺藝術人才創新工作室:民藝産品傳承複興與創新轉化工作室n

上海高校高層次文化藝術人才工作室:柯蒂斯迪亞茲(Diaz)音樂工作室、王水泊影視動畫工作室n

上海高校示範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單位:上海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n

學生培養

學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高校”、“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和”上海市本科教學教師激勵計劃試點單位“。

學校在2004年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評優秀,2017年順利完成了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2014年-2017年,學生先後獲得了世界頭腦奧林匹克競賽決賽冠軍、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特等獎、全國大學生機械工程創新大賽一等獎、“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決賽金獎、全國大學生空手道錦标賽冠軍等國内外1000餘項賽事的獎項;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篇,提名2篇。n

學校确立了創新創業教育在工程人才培養中的核心地位,建立起全程化、全覆蓋的“課堂教學-創新實驗-項目訓練-企業孵化”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學校在國内率先開設創業實驗班和創業管理第二專業,同時,作為上海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首批四家受理點之一,累計培育146個項目,成活率近62.3%,獲得了一大批學生創新創業成果及全國性大獎,造就了一大批優秀的學生創業者。學校持續推進專業國際認證、中國工程教育認證等,2013年在國内首個以純本土專業通過德國工科專業權威認證ASIIN認證,學校共有8個專業通過國際認證,5個專業通過中國工程教育認證,1個專業通過住建部行業協會專業認證。n

2018年上海理工大學最近推出師生學術共同體交流計劃,為學生随導師出境交流提供政策和經費支持。每位教師到境外進行學術研究和交流時,最多可以帶4名學生,學校為每名教師和學生提供最高1萬元經費資助。n

合作交流

據2019年1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與楊浦區人民政府、上海電氣集團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院分别簽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與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上海發電設備成套設計研究院、上海電器科學研究院、上海電纜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電動工具研究所、上海工業鍋爐研究所、上海電氣集團中央研究院等共建“機械工業共性技術上海研究院”和“機械工業上海研究生院”;與南京工業大學、浙江工業大學共建“長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聯盟”;與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共建“上海智能制造工程師學院”;與上海電氣集團、上海發電設備成套設計研究院、上海電器科學研究院、上海工業鍋爐研究所、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上海市五官科醫院、上海長海醫院、上海長征醫院、海軍軍醫醫院、新華醫院、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上海電器科學研究院、上海自動化儀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電動工具研究所、上海華誼(集團)公司、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上海市普陀區人民醫院、東海水産研究所、上海金楓酒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微創醫療器械上海有限公司等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共建“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和“醫工交叉研究生院”。

建成以“軍工三證”為主的軍工科研資質體系,光學、能源和控制三個領域被國防科技工業局批準成為國防特色學科。

學校是國内最早開辦國際合作辦學的高校之一,建有中英國際和中德國際2個中外合作辦學學院;與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愛爾蘭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20餘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關系,在校留學生1000餘人、學曆留學生500餘人。與ASIIN合作成立中歐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專門研究國際第三方獨立認證機構開展高等教育專業認證的方法和标準。在電子商務領域,參與聯合國有關網上争議解決文件的起草工作。學校大力引入國際創新資源和創新力量,積極參與國際科研合作,建設國際實驗室,與英國精密測量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建聯合實驗室,與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共建“中德環境岩土與地質工程研究中心”,與美國Keysight公司共建“上海理工大學—Keysight國際聯合實驗室”,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共建“超網絡研究(中國)中心”,聯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德國漢堡大學成立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與莫斯科大學共建太赫茲技術國際聯合實驗室,與德國工業4.0孵化器——弗勞恩霍夫協會IPK、IPA、IKTS研究所推進共建智能制造國際實驗室,引進海外院士團隊啟動大飛機增材制造項目建設,與英國考文垂大學共建先進制造技術聯合研究中心,成立“中國周邊經濟研究中心”。學校将優秀曆史建築群改造成滬江國際文化園,成為國際文化交流新地标。n

附屬學校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

上海理工大學附屬中學n

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初級中學n

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小學n

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實驗學校

開設專業

重點專業

國家品牌(2個)能源與動力工程nt、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n

本科專業

藝術學(4個)n

産品設計、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動畫

理學(2個)

應用化學、數學與應用數學

工學(2個)

自動化、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文學(3個)n

日語、德語、英語

經濟學(2個)n

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

工學(25個)nt

食品質量與安全、食品科學與工程、假肢矯形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環境工程、印刷工程、包裝工程、制藥工程、土木工程、智能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醫學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氣類、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車輛工程、工業設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其它(8個)nt

工商管理類(中外合作辦學)、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電氣信息類(中外合作辦學)、醫學影像工程、醫療器械工程t、熱能與動力工程、機械類(中外合作辦學)、電子信息科學類(中外合作辦學)

管理學(7個)nt

會展經濟與管理、工業工程、公共事業管理、會計學、工商管理t、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管理科學

文學(1個)nt

編輯出版學

理學(1個)n

應用物理學

文學(2個)n

傳播學、廣告學

學術研究

研究機構

截至2019年7月,學校擁有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中心、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1個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1個國家“111計劃”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個國家級創新平台以及省部級科研平台27個。n

類别

名稱

國家級科研平台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工業過程自動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工程實驗室

分子免疫疹斷試劑國家工程實驗室

創新人才推進計劃

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111計劃

太赫茲生物醫學技術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國家級創新平台

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上海航空創新中心

國家級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國家光學儀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省部級科研平台

上海市重點實驗室

現代光學系統

動力工程多相流動與傳熱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重點實驗室

新聞出版總署數字傳播科學

機械工業聯合會重點實驗室

機械工業精密磨削技術

機械工業環保制冷劑應用研究

機械工業汽車底盤機械零部件強度與可靠性評價

機械工業數控機床優化技術

機械工業精密光電測試技術與儀器

機械工業煤(氣)高效燃燒與超低排放控制

民政部重點實驗室

神經功能信息與康複工程

上海市軍民融和基地

超精密光學制造

上海市國際聯合實驗室

太赫磁技術創新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版融合發展重點實驗室

出版融合發展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現代微創醫療器械與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光學儀器與系統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共建協同創造新中心

上海太赫茲波譜與影像技術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上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上海康複器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上海粉末冶金汽車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上海數控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上海市專業技術服務平台

超精密光學加工與檢測

LED器件檢測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工程研究中心

新聞出版總署數字印刷

省部級科研平台(文科類)

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

行政體制改革與服務型政府建設

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研究基地

基于互聯網+的上海創新研究發展

學校設有機械工業共性技術上海研究院(機械工業上海研究生院)、上海理工大學卓越工程研究生院、上海系統科學研究院、上海智能制造工程師學院、上海增材制造航空創新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學增材制造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學太赫茲技術創新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學協同創新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學虛拟制造技術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學新能源技術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學現代醫療器械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學電子商務發展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學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學機器智能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醫工交叉研究生院),另設有高性能計算中心、人工智能納米光子學中心、康複工程與技術研究所、系統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等數十個校級研究所(中心)。

截至2017年8月,學校獲批以下5個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人才培養産學研聯合實驗室:n

與上海微創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共建的“微創醫療器械人才培養産學研聯合實驗室”n

與東方鋼鐵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共建的“産業互聯網人才培養産學研聯合實驗室”n

與上海西派埃自動化儀表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共建的“智能傳感器和物聯網技術人才培養産學研聯合實驗室”n

與上海光和光學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先進光學制造人才培養産學研聯合實驗室”n

與上海金楓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功能性黃酒先進釀造技術人才培養産學研聯合實驗室”n

科研成果

學校承擔和參與多項“973”、“863”和國家重大儀器專項等國家級重點項目及省部級科研攻關項目。

2012年學校獲各級科技成果80項,其中省部級科技獎勵9項,特種光栅的精确制備及應用技術獲高校科技成果發明二等獎。2010年-2012年學校獲授權專利1000多項。2014年1月至2014年5月,學校各學院(部)科研到款縱向到款2988萬元,橫向到款2744萬元,合計到款5732萬元。n

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是由上海理工大學、上海楊浦區人民政府、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共同發起建立的國家級大學科技園;2006年11月被上海市經委認定為上海市創意産業集聚區(研發設計創意);在2011年度國家大學科技園評價結果中,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被國家科技部、教育部評價為A類(優秀)科技園,在86家國家大學科技園中排名第六。n

2016年,學校科研經費當中縱向科研到款經費達到1.335億元,連續4年突破億元大關,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獲批63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立項12項。n

截至2018年6月,近三年來,學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獎項57項;獲得軍隊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獲得國家級科研項目269餘項;ESI高被引論文63餘篇;授權發明專利902餘項。國家大學科技園全國排名第6,技術轉移中心全國排名第7,科研經費和發明專利長期名列全國高校50強。在2015年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評價中,學校技術轉移有限公司以全國第21名,上海市第2名的成績獲評優秀。學校具備軍工科研資質,積極為國防建設服務。n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n

上海理工大學圖書館創立于1908年,除軍工路主館(湛恩紀念圖書館)外,還有軍工路1100号校區分館、軍工路南校區分館和複興路校區分館(中英國際學院圖書館)。截至2015年12月,館藏中外文期刊合訂本118318冊,訂購現期中文期刊913多種、外文期刊24種;館藏紙質圖書近148萬冊,電子圖書749萬種;訂購中外文各類數據庫47種;自建學校碩博論文數據庫1個。文獻語種包括中、英、法、德、俄、日。

學術期刊

《上海理工大學學報》是由上海理工大學主辦的理工科綜合性學術刊物,1979年創刊。學報主要報道系統科學與複雜性科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光電信息與計算機科學、機械材料科學、生物醫學科學、傳媒出版科學以及基礎學科(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學術研究和科研實踐成果。期刊被CA、AJ、Scopus、CAJCED、SCD、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等數據庫收錄,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榮獲1999年上海市高等學校優秀自然科學學報一等獎、1999年全國優秀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及教育部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二等獎、2004年全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獎及優秀編輯出版質量獎、首屆上海市高校特色科技期刊、2013年上海市期刊編校質量優秀獎、2016年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等榮譽。

文化傳統

校訓

信義勤愛,思學志遠

釋義:信,乃信崇真理,信而有征,講信修睦,誠信不欺;義,即仁義禮智,遵道秉義,義薄雲天,見義敢為;勤,則奮發勤勉,勤學好問,将勤補拙,業精于勤;愛,需大雅博愛,修身自愛,愛人以德,愛國敬業。n

“信義勤愛,思學志遠”,便是繼往開來之精髓。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學者,當慎思明辨,以思導學,思而創新,思以促變。學如登山,動而益高,學富才高,學無止境,方能至真。古人雲:“非澹漠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立志,乃學業起點,事業基礎。追名逐利者,豈能有經邦高志。少年志高,定有勝于歐洲、雄于地球之時。縱暮年伏枥,仍志在千裡。是故心平意遠,專心緻志,高瞻遠矚,定有所作為。n

校歌

滔滔奔流浦江水,洶湧澎湃東海濱n

巍巍駐守滬江畔,百年理工著華章n

穿越曆史承繼榮光,五湖四海桃李芬芳n

滿載世紀強國夢想,你托起華夏朝陽n

我們邁開新時代的步伐,擔起明日天下興亡n

誠義勤愛思學至遠,燃起青春熾熱的火焰n

我們邁開新時代的步伐,肩負祖國未來棟梁n

誠義勤愛思學至遠,祖國榮譽捧起在心間n

滔滔奔流浦江水,洶湧澎湃東海濱n

巍巍駐守滬江畔,百年理工今日輝煌n

海納百川鑄就你神奇想,科教興國化為你翅膀n

世界矚目乾坤朗朗,我們并肩創美好新希望 ,希望 ,希望n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吳堅勇

校長

丁曉東

紀委書記

劉道平

副校長

陳斌、蔡永蓮、劉平、盛春、吳忠、張華

黨委副書記

丁曉東、劉道平、顧春華、孫躍東、盛春

黨委常委

吳堅勇、丁曉東、劉道平、顧春華、孫躍東、盛春、陳斌、蔡永蓮、劉平、吳忠、趙明、孫紅、葉磊

校區環境

上海理工大學現有5個校區:軍工路校區(校本部)、軍工路南校區、軍工路1100号校區(基礎學院)和複興路校區(中英國際學院),校園總面積1500餘畝。

軍工路校區(校本部)共有3個大門:楊浦區軍工路516号(正門)、軍工路470号(海安路)、軍工路580号(控江路)。南校區大門位于軍工路334号(周家嘴路)。

上海理工大學軍工路校區和複興路校區現存1906年至1948年間建造的各類建築物40餘幢,擁有上海高校中規模最大的市級優秀曆史建築群,校園内有31幢單體建築(其中複興路校區1幢)被列入上海市優秀曆史建築名錄。

以下為部分優秀曆史建築簡介:

馥赉堂

馥赉堂(Franklin-ray Hall):今第二教師公寓。1948年,美國南、北浸禮會撥款建造,耗資16.95萬美元,為滬江大學女生宿舍,這是滬江大學最晚建造的建築。20世紀60年代始作教工集體宿舍,1999年8月改建為教師公寓。n

思伊堂

思伊堂(Evanston Hall):今第四宿舍。美國芝加哥伊文斯頓的哈裡斯先生捐資4.35萬美元建造。1919年落成,樓高4層,為學生宿舍。因其臨江而立,浦江美景盡收眼底,曾有文這樣描述:“每值暮潮初斂,夜闌人靜,月光如水,波平如鏡,風景絕勝。”1984年大修時将尖頂改成平頂。

大禮堂與思魏堂

大禮堂與思魏堂(Auditoriumand and White Chapel):今大禮堂,為慶祝滬江大學建校30周年而建。1936年,為紀念滬江大學第二任校長魏馥蘭博士募建思魏堂。大禮堂與思魏堂為聯體建築,呈L形,大禮堂東西向,思魏堂位于大禮堂東北側。外觀為後羅馬風格,是滬江大學标志性建築之一。

思裴堂

思裴堂(Breaker Hall):今第三宿舍。由校長魏馥蘭向美國墨疏利浸會募捐0.94萬美元建造。1915年落成,樓高4層,為學生宿舍。取名思裴為紀念美國墨疏利浸會第一任書記裴理克博士。1967年大修時将尖頂改成平頂。

思孟堂

思孟堂(Melrose Hall):今第二辦公樓。為紀念因營救落水的中國朋友而遇難的美國耶魯大學畢業生孟嘉德,由美國人士捐資建造,1920年落成,耗資4.91萬美元,樓高4層,為中學部下院。

思晏堂n

思晏堂(Yates Hall):今校長辦公室。建于1908年,1909年落成投入使用,是滬江大學第一座大建築,耗資2.13萬美元。取名思晏為紀念浸會第一位到中國的傳教士晏馬太。1956年9月24日14時20分,因突遭龍卷風襲擊,此樓西端半幢樓頓時倒塌,上課師生被埋,傷158人、亡37人。1957年5月15日完成重建。

思雷堂

思雷堂(Richmond Hall):今第一辦公樓。為紀念西差會總幹部之裡士滿城而得名,由美國南浸禮會差會撥款建造,1922年落成,耗資3.21萬美元,為中學部上院。

思福堂

思福堂(Faculty Residence):今國際交流中心。建于1936年,為女教員宿舍。取名思福為紀念美國弗吉尼亞州Henrietta Hall Shuck夫人,又稱弗吉尼亞堂。

懷德堂

懷德堂(Women's Hall):今第五宿舍。1921年,科學館落成後,特裡特夫婦第二次捐款建造,為女生宿舍,耗資5.02萬美元,1923年落成,樓高5層。曾有文描述此樓:“建築精美,華麗堂皇,幽雅宜人,背球場而面黃浦,紅照挂林,白練橫江,每值星期六晚上,夜光燈影,歌聲悠揚,裙履聯翩,笑語雜聞,滬大男女學生之社交生活,鹹以是為集中焉。”1963年大修時将尖頂改成平頂,以後大修時又拆除了樓台。

體育館

體育館(Haskell Gymnastum):今學生活動中心。由美國波士頓的哈斯科上校于1917年捐資1.81萬美元建造。1918年落成,樓高2層。1932年,位于學校南面的女生體育館建成後,該樓曾改稱北體育館。

科學館暨格緻堂

科學館暨格緻堂(Science Hall):今理學院。1918年美國加州的特裡特夫婦第一次捐款所建造,耗資13.67萬美元,1921年落成,鋼混機構,樓高4層并建有地下室,是當時滬江大學最有價值的建築物之一。因配備的理科實驗設備為當時國内最完善者,被譽為“國内僅見之建築物”,使得在文科基礎上發展理科的滬江大學,得以跻身于一流大學行列。1965年大修時将尖頂改成平頂。

圖書館

圖書館(Library):今公共服務中心。建築費大部分由滬江大學教職員、學生與校友捐資,部分由美國西門基金會資助,耗資約2萬美元,1928年9月落成。1948年,為紀念劉湛恩校長,向東擴建,并命名為“湛恩紀念圖書館”。擴建工程耗費美金54832元,由滬江大學校友及全體師生在國内募集。

艾德蒙堂

艾德蒙堂(Edmands Hall):今南體育館。由美國加州的艾德蒙夫人捐資建造,耗資1.08萬美元,1932年落成,為女生體育館,樓高2層,内設有膳廳、音樂室。

音樂室

音樂室(Music Hall):今辦公樓。建于1935年,樓高2層,初為中學部禮堂,上層為禮堂,下層為辦公室、理科實驗室,後改作滬江大學音樂室。

水塔

水塔(Water Tower):今勤工儉學中心。建成于1930年,又稱紅塔。日軍1937年8月侵滬,曾炮擊在水塔上部留下彈孔。

麥氏醫院

麥氏醫院(McLeish Hospital):今滬江美術館。1907年建成,系滬江大學醫院,因美國麥克來氏捐助而得名,又名普濟醫院,同時兼為滬江大學附近鄉民診治,後曾為家屬樓211号。

教員住宅區建築

教員住宅區建築:該建築群共14幢獨立式住宅,建于1907-1936年間,建築風格各不相同,原為滬江大學教員住宅區。2009年起,開始對其中7幢别墅進行維護和改造,于2011年建成滬江國際文化園,設立德國、美國、英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北歐7個文化交流中心,為湛恩大道北部小洋房建築群。教師别墅也是滬江大學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均采用坡屋頂,設老虎窗,外牆用紅磚或青、紅兩色磚混砌,立面多有連續拱券,采用斬假石門窗套,室内設有磚砌壁爐,單體别墅雖各有不同,但整體與滬江校園建築風格十分協調。

工科講堂

工科講堂:今複興路校區圖書館。建于1914年,磚混結構,德國普魯士風格。原為同濟德文醫工學堂工科講堂,中法國立工學院、國立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等時期作為教學樓使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