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壓力

就業壓力

個體在考慮就業問題産生的一種被壓迫的感受
就業壓力是指個體在考慮就業問題、為獲得職業做準備及在尋求職業的過程中面對具有威脅性、挑戰性刺激時所産生的一種被壓迫的感受。就業壓力源是一個客觀的變量,呈靜态,是指個體在就業過程中經曆的各種生活事件、突然的創傷性體驗、慢性緊張等。面對同一就業壓力,不同的大學生會有不同的壓力反應。
    中文名:就業壓力 外文名: 發生地點: 定義:在考慮就業問題 群體:個體 下崗職工:近1000萬

我國就業壓力大的主要原因

一是我國勞動力數量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目前我國國有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下崗職工近1000萬,社會失業人員約570萬,每年新增勞動力達800萬人,農村剩餘勞動力達1億多人,這四流合一,形成了我國巨大的就業壓力,使我國就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嚴竣形勢。n

二是我國經濟增長持續走低,不能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從1997年起,我國經濟就持續走低,當然,這與經濟發展的規律有關,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後,經濟發展的速度就會緩慢下來。但不管什麼原因,經濟增長速度的放慢對我國就業的形勢是不利的。據測算,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能提供近80萬個工作崗位。由此可見,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發展經濟。

三是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結構不合理,也是造成就業難的原因。

我國勞動力接受教育和培訓的程度是比較低的,很多是人口負擔,而不是勞動力資源。據統計,我國勞動力接受教育的水平,農村平均為5年,城鎮平均為8年。在勞動人口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隻占3.5%,職業技能素質差,從政府到一般百姓都不很重視職業高中、各類技術學校教育,到這些學校學習是不得已而為之。這樣,就造成了一些要求素質高的高科技、新興領域和行業的工作沒有人幹而嚴重缺崗,而技術要求低,勞動密集型并且工資待遇低的行業卻人滿為患,緻使許多人下崗失業。同時,一些技術工種和苦、髒、累、險職業招生和招工難又是社會現實,造成勞動力就業結構的嚴重不合理。n

四是經濟結構和就業結構不合理。

主要原因是我國城市化進程緩慢,城市化率低,緻使我國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産業轉移的速度過慢,與一般發達國家農業就業人口隻占5%相比差距很大。我國第一、第二、第三産業就業人數比例是50:23;27,第三産業發展緩慢,不能提供較多的工作崗位,不能吸納更多的勞動力,與國外第三産業就業人數占全部就業人數的70%~80%來比,差距也是很大的。n

五是弱勢群體就業更難。

一些特殊地域、行業就業也難。比如,礦區、林區、大三線邊遠地區是就業難點。城市中的殘疾人、文化低、無技能、長期失業者、大齡女職工;農村中的老、弱、病殘者,不僅不能就業,還會因病因殘導緻家庭更加陷入貧困。n

六是農村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和城市的隐性失業者是我國就業的主要難題。

我國農村大約有2億多剩餘勞動力,外出打I受到諸多限制,困難重重,很多隻能處在半失業狀态。城市有許多企業因種種原因,開工不足,工人成為隐性失業者。筆者認為,這是當前勞動就業的兩大難題。七是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适應的就業機制不健全、不完善,使就業渠道不暢,就業信息不及時,不全面,政府這方面的工作滞後,不能提供高質量的有效服務。

我國促進就業工作的基本經驗

一、支持企業穩定發展

(一)加大穩崗支持力度。對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企業,可返還其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50%。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對面臨暫時性生産經營困難且恢複有望、堅持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企業,返還标準可按6個月的當地月人均失業保險金和參保職工人數确定,或按6個月的企業及其職工應繳納社會保險費50%的标準确定。上述資金由失業保險基金列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财政部負責。列第一位者為牽頭單位,下同)

(二)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作用支持小微企業。充分發揮國家融資擔保基金作用,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支持創業就業。各地政府性融資擔保基金應優先為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提供低費率的擔保支持,提高小微企業貸款可獲得性。(财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負責)n

二、鼓勵支持就業創業

(三)加大創業擔保貸款貼息及獎補政策支持力度。符合創業擔保貸款申請條件的人員自主創業的,可申請最高不超過15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小微企業當年新招用符合創業擔保貸款申請條件的人員數量達到企業現有在職職工人數25%(超過100人的企業達到15%)并與其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可申請最高不超過3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各地可因地制宜适當放寬創業擔保貸款申請條件,由此産生的貼息資金由地方财政承擔。推動獎補政策落到實處,按各地當年新發放創業擔保貸款總額的一定比例,獎勵創業擔保貸款基金運營管理機構等單位,引導其進一步提高服務創業就業的積極性。(财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負責)

(四)支持創業載體建設。鼓勵各地加快建設重點群體創業孵化載體,為創業者提供低成本場地支持、指導服務和政策扶持,根據入駐實體數量、孵化效果和帶動就業成效,對創業孵化基地給予一定獎補。支持穩定就業壓力較大地區為失業人員自主創業免費提供經營場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科技部、财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市場監管總局,各省級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擴大就業見習補貼範圍。從2019年1月1日起,實施三年百萬青年見習計劃;将就業見習補貼範圍由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擴展至16—24歲失業青年;組織失業青年參加3—12個月的就業見習,按規定給予就業見習補貼,并适當提高補貼标準。(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有關部門和單位負責)

三、積極實施培訓

(六)支持困難企業開展職工在崗培訓。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困難企業可組織開展職工在崗培訓,所需經費按規定從企業職工教育經費中列支,不足部分經所在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審核評估合格後,可由就業補助資金予以适當支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财政部負責)

(七)開展失業人員培訓。支持各類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普通高等學校、職業培訓機構和符合條件的企業承擔失業人員職業技能培訓或創業培訓。對培訓合格的失業人員給予職業培訓補貼,補貼标準根據培訓成本、培訓時長、市場需求和取得相關證書情況等确定;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對其中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成員在培訓期間再給予生活費補貼。生活費補貼政策每人每年隻享受一次,且不可同時領取失業保險金。(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等有關部門和單位負責)

(八)放寬技術技能提升補貼申領條件。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将技術技能提升補貼申領條件由企業在職職工參加失業保險3年以上放寬至參保1年以上。參保職工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可在參保地申請技術技能提升補貼。所需資金由失業保險基金列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财政部負責)n

四、及時開展下崗失業人員幫扶

(九)實行失業登記常住地服務。失業人員可在常住地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辦理失業登記,申請享受當地就業創業服務、就業扶持政策、重點群體創業就業稅收優惠政策。其中,大齡、殘疾、低保家庭等勞動者可在常住地申請認定為就業困難人員,享受就業援助。(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财政部、稅務總局,各省級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落實失業保險待遇。對符合條件的失業人員,由失業保險基金發放失業保險金,其個人應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從失業保險基金中列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醫保局負責)

(十一)保障困難群衆基本生活。對符合條件的生活困難下崗失業人員,給予臨時生活補助,補助标準根據家庭困難程度、地區消費水平等綜合确定。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家庭,及時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對符合臨時救助條件的,給予臨時救助。通過綜合施策,幫助困難群衆解困脫困。(财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民政部等有關部門和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n

五、落實各方責任

(十二)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承擔本地區促進就業工作的主體責任,建立由政府負責人牽頭、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因地制宜,多措并舉,統籌做好本地區促進就業工作,分級預警、分層響應、分類施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在本意見印發之日起30日内,制定出台具體實施辦法,組織有關部門結合本地實際和财力水平合理确定享受政策的困難企業範圍,突出重點幫扶對象,合理确定補貼等标準,确保各項政策盡快落地。(各省級人民政府負責)

(十三)明确部門組織協調責任。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要統籌協調促進就業政策制定、督促落實、統計監測等工作。财政部要加大資金支持力度,保障促進就業政策落實。其他有關部門和單位要立足職能職責,積極出台促進就業創業的政策措施,開展更多有利于促進就業的專項活動,共同做好促進就業工作。(各有關部門和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四)切實抓好政策服務。各地各有關部門要積極開展政策宣傳,向社會公布政策清單、申辦流程、補貼标準、服務機構及聯系方式、監督投訴電話,深入企業宣講政策、了解困難、做好幫扶。對申請享受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和就業創業服務的困難企業、下崗失業人員,要建立實名制管理服務信息系統。要優化流程,精簡證明,加強監管,确保各項政策資金規範便捷地惠及享受對象。(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各省級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五)指導企業等各方履行社會責任。要引導困難企業更加注重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通過轉型轉産、培訓轉崗、支持“雙創”等,多渠道分流安置職工,依法處理勞動關系。引導職工關心企業生存與發展,困難企業與職工協商一緻的,可采取協商薪酬、調整工時、輪崗輪休、在崗培訓等措施,保留就業崗位,穩定勞動關系。引導勞動者樹立正确就業觀,主動提升就業能力,通過自身努力實現就業創業。廣泛調動社會各界積極性,形成穩定、擴大就業的合力。(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各省級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從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中安排部分資金并适時下達,由地方統籌納入就業補助資金,專項用于當前穩就業工作。各地要對現有補貼項目進行梳理,在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的基礎上,對補貼項目、補貼方式進行歸并簡化,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各地貫徹落實本意見的有關情況及發現的重要問題,要及時報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大學生就業壓力分析與對策

(一)大學生自身原因

    大學生自身能力原因。部分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未能做好充足的職場準備,不懂得提前做好職業規劃,大學階段學習不認真、不努力,存在眼高手低、會說不會做的現象,實踐能力、自我表達能力、交際關系能力、團結協作能力低下,應聘工作時慌亂無措,迷失方向。大學生自身心理原因。大學生在考慮就業時,工作待遇、工作單位類型等左右着最終決定[2]。很大一部分畢業生具有求舒适、求高薪的心态,不願到艱苦的環境或基層中鍛煉,不願吃苦;還有一部分學生存在自卑心理,應聘時心理素質差,自卑心理嚴重,不能更好地甚至不能正常地展現自我,這也是導緻大學生不能正常就業的主要原因。學生自身觀念的影響。目前部分大學生受傳統就業觀念影響較大,普遍缺乏創新思維[3]、缺乏自主擇業觀念,更沒有自主創業理念,導緻就業選擇的局限性。n

(二)社會及其他原因

    家庭的原因。如今多數父母本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想法,對孩子百依百順,使畢業生應聘時不能給自己做出正确定位,選擇就業崗位時搖擺不定,使自己錯過應聘的好時機;更有部分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不是積極地面對、處理,而是直接選擇在家中待業,加入“啃老”大軍。社會的原因。有些單位過分注重高學曆、重視應聘者經驗、對實習生不合理地延長試用期、待遇低,甚至有些小型個人企業沒有最基本的“五險一金”、招聘存在性别歧視等,這些不合理要求都會嚴重妨礙大學生順利就業。

調适與對策

1.調适

調适即減壓。減壓要靠應付壓力的資源。應付資源就是應對策略的基本材料。資源可以是個體的、社會的或物質的。②其中,個體資源最為重要,屬内在資源,它包括個體的自尊、自謙、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社會資源次之,屬外在資源,它包括親密的關系和擴展的社會網絡。物質資源是基礎,它包括健康和足夠的體力,還有住房、金錢等。個體的生存與發展本質上以自我為中心,要靠自我的力量去實現和完成。此,大學生要實現對就業壓力的調适,除了智慧地利用好外在資源和物質資源外,主要靠自己,在物質資源的基礎上,将内在資源與外在資源辯證地結合起來。

(1)确立積極的自我意象,充分挖掘自身潛能,走入創富人生。自我意象是“我屬于哪種人”的自我觀念,它是在人們對自身的認知和評價的基礎上形成的。也就是說,個體的自我信念一般都是根據自己過去的成功或失敗、他人對自己的反應、自己根據環境的比較意識特别是童年經驗而不自覺地形成的。心理學家馬爾慈說,人的潛意識就是一部“服務機制”——個有目标的電腦系統。而人的自我意象,就猶如電腦程序,直接影響這一機制運行的結果。如果你的自我意象是一個失敗的人,那麼你就會不斷地在自己内心那“熒光幕”上看到一個垂頭喪氣、難當大任的我,聽到“我沒有出息、沒有長進”之類的負面訊息,然後感受到沮喪、自卑、無能與無奈……而在現實生活中你便會“注定”失敗。相反,如果你的自我意象是一個成功的人,那麼你就會不斷地在自己内心那“熒光幕”上看到一個不斷進取、敢于經受挫折和承受強大壓力的我,聽到“我現在做得好、以後會做得更好”之類的鼓舞訊息,然後感受到喜悅、自尊、自信與有為……而在現實生活中你便會“注定”成功。④個體最初的自我意象的形成經曆了一個很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處于被動狀态,它是可以改變的。因為随着個體自我意識的覺醒,再加上專業心理健康教育和訓練的幫助,個體有能力改變認知,重塑自我。因此,大學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如果遭遇挫折、失去信心。可以尋找專業的心理咨詢書籍或心理咨詢師的幫助,對原有的自我意象進行剖析和重塑,進而确立積極的自我意象。

(2)積極尋求有效的社會資源。獲取多層面、多渠道的就業幫助和機會。馬克思認為,個體的存在離不開社會,隻有融人到社會關系之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發展方向。個體在社會中生存要面對兩類群體:一類是由感情關系輻射和地域關系形成的熟人群體;另一類是因生活和工作半徑擴大後而面對的陌生人群體。不管是在熟人社會還是在陌生人社會,恰當的人際交往都至關重要。因為這能給個人的生存發展提供許多機會和幫助。

(3)邊求職邊鍛煉,健康生活,以充沛的體力和精力過好每一天。大學生要珍惜青春期旺盛的生命力,時刻保持有效的自我控制和良好的狀态。良好狀态指的是一個人的健康質量,包括身體素質、精力水平、體重和對高危行為的避免。良好的狀态對于有效應對壓力是一種資源。這種資源不僅能使人用良好的知覺去感知生活,而且能使人以充沛的體力和精力去應對各種壓力。大學生要想擁有良好狀态,一要客觀認識當前的就業難問題從根本上說屬于結構性就業難題。二要了解社會對專業的需求情況,根據自身能力、自己的職業興趣、專業特長、實際能力、性格氣質特點、家庭情況等去合理定位就業期望值。三要加強挫折承受力訓練,培養愈挫愈勇、積極向上的性格,同時要冷靜分析導緻擇業失敗的原因并進行合理歸因。

2.對策

對策即應付壓力的方法。所有應付壓力的方法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即預防、消除或降低壓力的消極後果。有效應付壓力的方法如下。

(1)重組認知。重組認知就是改變人們對壓力來源的評價,并改變對壓力自我挫敗的想法。應對壓力常常是一種期望的過程,它可能開始于壓力來源真正起作用之前。人們對相似情境的負面性經驗和認知,往往又成為壓力形成的因素。所以重新定義認知層面對消除壓力至關重要。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對職業的認知往往帶有主觀片面性,機械地按照自己的願望和要求行事,因而受挫,久而久之,便會形成不良認知。因此,學校或家長有責任幫助他們轉變就業觀念,重組認知。學校應當通過各種就業指導方式,引導學生在求職擇業過程中學會從客觀的角度看待問題。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問題,以實事求是的态度對待問題,使他們能夠根據自實際條件和社會需求實實在在地确定符合自己發展的求職目标和擇業方向。家長要主動降低對子女的就業期望,并幫助子女解決一些生存方面的實際困難,使他們以一種相對寬松的心态走人社會。必要時,大學生還可以求助專業的心理咨詢師用合理情緒療法或應激免疫法來幫助自己重組認知。

(2)消除緊張。緊張是對壓力産生的生理上的警告,是個體的生理喚起增加到一個不舒适的水平,并可能持續很長時間。消除緊張對應付壓力起到止痛片的作用。大學生在臨近畢業即将離校、生活還沒有着落、等待簽約、即将參加或正在面試時,容易産生高度緊張情緒狀态。此時此刻,學會放松至關重要。首先,大學生進入大學後就應開始接受并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所謂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指高校就業指導部門以在校非畢業學生為對象,通過長期循序漸進的就業指導形式,引導在校學生合理規劃自身職業發展方向與發展階段。從而順利完成求職擇業的一種漸進式的就業指導模式。這種就業指導模式一方面能夠促使在校生在就業前适應就業心理,提前進入就業狀态,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就業時的緊張情緒。另一方面,這種模式可以激勵在校學生按照自己所規劃的職業方向和階段深化專業知識學習,加強社會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做到有備無患。其次,閱讀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書籍,學習一些有關放松訓練的具體方法并反複訓練。最後,如果緊張成為一種習慣,自己無法自控,可借助系統脫敏療法消除緊張狀态。系統脫敏療法是心理治療臨床上一種常用的方法。利用這種方法主要是誘導求治者緩慢暴露導緻神經症焦慮的情境,并通過心理放松狀态來對抗這種焦慮情緒,從而達到消除緊張焦慮習慣的目的。

(3)解決問題。很多壓力是因生活中的具體事件帶來的具體問題得不到解決而導緻的。所以,要想消除壓力,就要妥善解決這些具體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敢于面對,将問題分析分類,做到輕重緩急、心中有數。其次要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先求己再求人。最後要解決問題,給自己一個負責任的交代。問題得以解決,不但使個體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而且使其自我效能感提高。

(4)培訓社會技能。大學生求職、擇業和就業過程其實是一種人際交往過程,在這種人際交往過程中遇到的許多問題會成為壓力的來源。因此,培訓大學生社會生存技能可以使他們緩解進而消除就業壓力。社會技能培訓包括交流、禮儀、親近、自我表現、堅持立場等。訓練這些社會技能對應對壓力的後果會産生積極影響。但不會對應對成功産生很大作用。大學生要明确單純使用這些社會技能不會使自己最後成功就業,真正就業成功還要取決于自己做人的品質和實力,訓練社會技能隻是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自己就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