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洩漏

日本核洩漏

核災難
2011年3月11日,日本當地時間14時46分,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裡氏9.0級地震并引發海嘯,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受地震影響,1~4号機組發生核洩漏事故,當天福島第一核電站1号反應堆所在建築物爆炸。13日,日本政府承認福島第一核電站共有三座反應堆因冷卻系統停止工作發生險情,在大地震中受損的福島第一核電站2号機組的高溫核燃料正在發生“洩漏事故”。該核電站的3号機組反應堆面臨遭遇外部氫氣爆炸風險。
    中文名:日本核洩漏 外文名: 發生地點:日本 相關信息:女川核電站放射強度超基準 危害:12萬人進行核輻射檢查 别名:日本地震核洩漏 概述: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1号反應堆 詳情:1号機組 2号機組 3号機組 事故評級:日最初僅定為4級

基本介紹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1号反應堆所在建築物爆炸後,日本政府13日承認,在大地震中受損的福島第一核電站2号機組可能正在發生“事故”,2号機組的高溫核燃料正在發生“洩漏事故”。

該核電站的3号機組反應堆面臨遭遇外部氫氣爆炸風險。目前,共有21萬人正緊急疏散到安全地帶。

福島第一核電站共有三座反應堆因冷卻系統停止工作發生險情。

日本内閣官房長官表示,2号核反應堆情況很不樂觀。由于救援人員無法進入反應堆内查看情況,人們隻能推測,這座反應堆的燃料棒“很可能”發生了洩漏現象。一旦反應堆溫度超過2200攝氏度,反應堆中的核燃料将“融化”,引起核洩漏事故。

3号機組

爆炸不會引起核熔毀

13日,日本内閣官房長官枝野幸男警告說,福島第一核電站3号機組反應堆面臨遭遇外部氫氣爆炸風險。運營商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已采取排氣減壓、灌注淡水等措施處理。雖然溫度一度冷卻,但3号機組的水位還是直線下降,導緻核燃料棒暴露出來。與此同時大量的氫氣聚集在頂部,這種局面和1号機組發生氫氣爆炸十分相似。

枝野幸男說,即便發生爆炸,3号機組也不會發生核熔毀。

2号機組

二号機組在核洩漏中,福島第一核電站2号機組發生氫氣爆炸并起火,氫氣爆炸十分猛烈。東京電力公司說2号機組可能在發生事故。

1号機組

反應堆沒炸輻射量下降

12日,福島第一核電站1号反應堆所在建築物爆炸了。運營商東京電力公司确認,直接保護反應堆的金屬防護罩沒有在爆炸中遭受嚴重損害。

日本内閣官房長官枝野幸男說,由于冷卻劑水位下降,金屬容器内部産生氫氣,溢出至金屬容器和混凝土保護殼之間的空間,與氧氣混合後發生爆炸。東京電力公司說,爆炸後,核輻射量已降至每小時64微西弗。

危害介紹

12萬人進行核輻射檢查

22人進行檢查時受到核輻射。

據央視報道,福島已确認遭核輻射的人數上升至22人。目前,日本政府已把福島第一、第二核電站人員疏散範圍,由原來的方圓10公裡上調至方圓20公裡。12萬避難者進行全體核輻射狀況的檢查。

檢查隊進避難所檢測

中國檢查隊進入避難所開始檢測。

福島縣政府13日發布消息稱,新确認有19名從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方圓3公裡撤離的人員遭到核輻射,加上之前确認并進行搶救的三人,已确認遭核輻射的人數由此上升至22人。

雖然官方宣布的數字為22人,但是媒體卻認為可能有超過190人有類似的核輻射症狀。

福島縣在13日晚些時候宣布,決定對全縣533個避難所的12萬避難者進行全體核輻射狀況的檢查。一個由80人組成的檢查隊伍将在15日開始在全縣的各個避難所進行核輻射檢查工作。在郡山體育館等三處設為檢查的中心,檢查從在核電站居住生活的居民開始,福島縣立醫科大學表示,對發現的核輻射患者提供醫療支持。

中央電視台報道說,福島政府13日發消息稱,已經有19名從福島第一核電站方圓3公裡撤離人員遭到核輻射。

19名醫護人員“被傳染”

福島在核洩漏中,19名醫護人員被污染,核洩漏将東京污染。

福島縣的雙葉厚生醫院消息說19名醫護人員已經被診斷出

受到核輻射,他們從昨天晚上開始一直為遭受核輻射的市民進行檢查和護理。

總務省消防廳也發布消息稱,該核電站方圓10公裡内醫院的15名住院患者及救護車受到了放射性物質污染。官房長官枝野幸男則表示“産生危機健康的輻射的可能性較小”。

福島核洩漏中,19名醫護人員已受到核輻射,健康度進一步減少。

電力短缺各地輪流停電

地震和海嘯中,福島關閉了幾個核反應堆。

由于在地震和海嘯後關閉了幾個核反應堆,可能導緻電力供應短缺。據日本共同社消息,日本首相菅直人13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已批準東京電力公司從14日起實施計劃性(輪流)停電”,以應對日本大地震發生後的供電緊張。

計劃性停電将輪流在各地區實施。

事件影響

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人士4月12日透露,已經根據國際核事件分級表(INES),決定将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定為7級。

據日本廣播協會電視台12日報道,日本經濟産業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決定将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洩漏事故等級提高至7級。這使日本核洩漏事故等級與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核洩漏事故等級相同。

報道說,原子能安全保安院認為福島第一核電站大範圍洩露了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産生影響的放射性物質,因此将其核洩漏事故等級提高至最嚴重的7級。該機構同時指出,福島第一核電站釋放的放射性物質要比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少。

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和日本原子能安全委員會将于12日舉行聯合記者會,公布提高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洩漏事故等級的詳細理由。

3月12日,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将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洩漏事故等級初步定為4級。此後,該核電站發生了反應堆燃料熔毀、向外界洩漏放射性物質的情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根據國際标準将事故等級提升到5級。

1986年的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核洩漏事故被定義為最嚴重的7級。當年4月26日,位于今烏克蘭境内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号反應堆發生爆炸,造成30人當場死亡,8噸多強輻射物洩漏。這次核洩漏事故使電站周圍6萬多平方公裡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萬人受到核輻射侵害,造成人類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大一次災難。

日本原子能安全與保安院稱,這一提高核洩漏等級的報告,将遞交給國家原子能委員會和内閣進行最後的審定。

據央視報道,日本原子能安全與保安院發言人曾于12日淩晨否認将提高福島核電站核洩漏事故等級。

日最初僅定為4級

日本東北部海域2011年3月11日發生9級強烈地震,導緻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爆炸與核洩漏事故,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将此次事故評估為“4級”。當時福島第一核電站2号機組發出爆炸聲,反應堆安全殼的壓力控制池發生損壞。4号機組也傳出爆炸聲并起火,且可能有高濃素放射性物質洩漏到外部。

3月18日晚,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将日本福島核電站核洩漏事故等級從4級提高為5級。

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當晚發表的聲明說,鑒于福島核電站内部的核設施受損比較嚴重,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核洩漏,因而決定提升此次事故的等級。

日本官方的事故定級是按國際分級進行的。其中“5級”事故是“具有場外風險的事故”,放射性物質“有限釋放”,此時核反應堆堆芯和輻射屏障出現“嚴重損壞”。

日本首相菅直人3月18日與IAEA總幹事天野之彌在東京的首相官邸舉行了會談。菅直人承諾向全球“毫不隐瞞地公布有關福島核電站的信息”。

天野在會談後指出,福島核電站事故“是一起非常重大、嚴重的事故,需要國際社會團結一緻應對。”他表示将派遣調查團赴日測量福島核電站周圍的輻射量。

國際普遍認為在6級以上

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發生以來,海外專家普遍認為,福島核電站事故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已經超過了同為5級的美國三裡島核事故,“最後上調至6級以上已确定無疑”。

美國和法國等國家的科研機構都認為福島核電站的情況比1979年美國三裡島核洩漏事件嚴重,美國專家甚至認為事故可能會上升至與1986年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相同的“7級”。

法國核安全局3月15日将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多個核反應堆發生爆炸列為6級事故。法國核安全局主管拉科斯特(Andre-Claude Lacoste)15日表示,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二号反應堆周邊用來存放放射性廢料的混凝土容器,“已不再是密封的”。

法國核安全局在新聞發布會上稱:“當地時間早上6點10分與上午10點先後發生的爆炸,可能對這個(存放放射性廢料的)容器造成破壞。此容器是監測到放射性物質顯著上升的源頭。”

在0至7的8個級别分類中,5級位居第3,其定義為“對核電站以外地區造成威脅的事故”。

在三裡島核事故中,方圓80公裡以内的居民平均受到輻射量為10微西弗,是常人在一年内允許接受的最大輻射量1000微西弗的1/100。對健康産生的影響非常有限。

但是,因從福島核電站周邊的水和食物檢測出超過國家标準的放射性物質,可見核電站洩漏到外界的輻射量大大高于三裡島事故。也有人估算指出,福島核電站事故後3~4天内放射出的铯137的總量,相當于被定義為7級的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發生後10天内洩漏總量的20~50%。

據此,法國核安全局局長拉科斯特強調,“非常明顯,這是一起6級的事故”。而美國智庫“科學與國際安全研究所(ISIS)”則認為此次事故可能達到7級。

負責調查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對人與環境造成影響的俄科學家亞布羅科夫博士指出,因福島核電站使用的燃料較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多,且有反應堆使用了含有高毒性的钚的燃料,因此“福島核電站事故可能會比切爾諾貝利帶來更嚴重的後果”。

相關報道

女川核電站放射強度超基準

據日本13日消息,日本東北電力公司稱,設置在宮城縣女川核電站的放射線監視裝置13日監測數據顯示,女川核電站周邊附近空氣中放射性物質的含量已經超過日本《核能災害對策特别措施法》所規定基準的4倍。

據日本氣象廳稱,由于福島第一核電站1号機組發生洩漏後,當地吹南風,女川核電站監測到的放射線很有可能是福島核電站洩漏出的放射性物質。目前還沒有迹象顯示宮城縣女川核電站也發生了洩漏事故。

日本核能安全保安院稱,即使周邊有了4倍的輻射量超标,也不會影響居民的健康,暫未着手安排疏散計劃。

日拟将11500噸放射性污水倒入大海

中新網2011年4月4日電,據日本時事社報道,福島第一核電站的運營商東京電力公司稱,該公司計劃将11500噸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污染水倒入大海,以釋放存儲空間,使發生核洩漏事故的福島第一核電站能夠存放濃度更高的污染水。

東京電力公司發言人表示,這些準備傾倒入海的水僅含有微量的放射性物質。日本内閣官房長官枝野幸男在電視新聞發布會上說:“作為安全措施,我們将不得不把受到放射性物質污染的水排入海洋,除此之外我們别無選擇。”

據報道,福島第一核電站二号機組的含高濃度輻射物質積水2日确認已通過混凝土牆壁的裂縫滲出反應堆,直接流入太平洋。東京電力公司決定從3日下午開始使用能夠吸收水分的特殊材料,阻止高輻射污水繼續排放進大海。但據日本媒體報道,目前來看這一措施收效不大,流入大海的污水流量并沒有明顯減少。

或已進入中國海域

西太平洋部分海域放射性元素超我國海域300倍,國家海洋局網站日前公布的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監測初步結果引發各方關注。國家海洋局環保司8月12日在給科技日報記者采訪函作出的書面回複中表示,監測結果表明,受污公海海域遠超日方公布影響範圍,不排除核污染物進入到我國管轄海域的可能性。“由于此次監測航次獲取樣品較多,實驗室分析檢測工作需一定時間,為了能及時向社會公衆公布監測結果,我局采用了分批檢測、分批公布的方式。”回複說,此次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監測的區域位于日本福島以東25.2萬平方公裡的公海海域,此次公布的是部分站位的首批海水樣品檢測結果。

檢測結果顯示,樣品中全部檢出放射性核素铯-137、锶-90以及正常情況下海水中無法檢出的铯-134。其中铯-137和锶-90的最高含量分别超過我國海域本底範圍300倍和10倍,铯-137和铯-134最高含量均超過我國海水水質标準。

“監測結果表明,日本以東及東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已受到福島核洩漏事故的顯著影響。”回複表示,“可以肯定的是,監測區域的海洋生物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但監測區域不同範圍内受污染的程度不一樣,不同海洋生物對放射性核素的富集程度也不一樣。”回複說,由于铯-137和锶-90半衰期都約為30年,影響較為持久,尤其是放射性物質經生物富集并經食物鍊傳遞、生物放大和累積,對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統乃至人類健康産生的長期影響将不容忽視。

自今年3月11日日本福島核洩漏事故發生以來,國家海洋局一直在組織開展應對事故放射性應急跟蹤監測工作。根據目前監測結果,福島核洩漏事故尚未對我國海域産生影響。但此次回複表示,根據以往研究,日本福島以東海域的海洋環流狀況比較複雜,主要的洋流有黑潮流系和親潮流系。黑潮延伸體的大幅度蛇形彎曲及其南北兩側的中尺度渦都是導緻這個海域動力上比較活躍的原因,因此,福島核污染物入海後可能存在多種移動路徑,其主要移動路徑是先随着近岸流沿日本東岸南下至東京以東附近海域與黑潮延伸體彙合向東流動,進入北太平洋。但是也有資料顯示,親潮水系的水體也可通過中尺度渦穿越黑潮延伸體向南運動。回複表示:“不能排除核污染物進入到我國管轄海域的可能性。”

從日本方面5月公布的資料來看,日本福島近岸300公裡的海域受到放射性污染,但國家海洋局此次的監測結果表明日本福島以東800公裡以内25.2萬平方公裡的公海海域已受到顯著的放射性污染,遠遠大于日方公布的影響範圍。

回複說,從初步分析結果來看,此次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監測航次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時的。這不僅為我國了解和掌握日本福島以東海域海洋放射性污染情況提供寶貴資料,也将為分析評價福島核洩漏事故對我國管轄海域可能造成的影響提供重要數據支持,從而保護我國海洋環境安全和公衆健康。但要準确判斷和預測核污染物的輸運及其對海洋環境、海洋食品安全的影響程度,還需要進行長期跟蹤監測與評價。

回複稱,為進一步了解、掌握和評估日本福島核洩漏事故對西太平洋海域及我國管轄海域的影響,我國還需繼續在西太平洋海域及我國管轄海域開展放射性監測工作,并重點加強海洋生物放射性監測以及放射性污水漂移路徑預測工作。

此外,在首批海水樣品檢測結果後,後續的海水、海洋生物及海洋大氣氣溶膠樣品的檢測和數據分析處理工作目前尚在進行之中。環保司表示,關于海洋生物放射性監測結果,将根據樣品檢測分析進度,及時公布結果。

周邊多地新現放射物

2012年8月22日,日本相關部門對福島第一核電站周邊半徑100公裡範圍内進行了調查,在福島縣境内的10個地點發現了核事故中洩漏的钚238。此次調查顯示,福島第一核電站的西北方向除放射性铯以外,還有放射性钚分布。不過後者的總量比铯要小,對健康的影響也較小。據日本政府估算,上述核電站事故導緻的钚241洩漏量是钚238的數十倍。钚238比核武器中使用的钚239更具放射性,可緻癌。與其相比,钚241對人體的影響較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