埇橋區

埇橋區

安徽省宿州市轄區
埇橋區,隸屬于安徽省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東北部,北臨江蘇省,與蘇魯豫三省接壤,為宿州市唯一城區,也是全市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地處黃淮海經濟區腹地,東鄰隴海産業帶、南鄰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西鄰中原經濟區、北鄰徐州經濟圈。享有“中國書法之鄉”“中國馬戲之鄉”“中華燒雞之鄉”美譽,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和“國家農村綜合改革實驗區”。全區國土面積2907平方公裡,轄24個鄉鎮、1個行管區、12個街道辦事處,312個行政村、70個社區,人口192.8萬。2017年,被評為全國社區教育示範區、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群衆體育先進單位。[1]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埇橋區常住人口為1766285人。[2]2020年,埇橋區全年生産總值(GDP)844.9億元(本級為690.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4.0%。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73.16億元,增長3.0%;第二産業增加值236.2億元,增長4.6%;第三産業增加值380.72億元,增長3.7%。三次産業結構之比為10.6:34.2:55.2。
    中文名:埇橋區 外文名:Yongqiao District 别名:甬上、埇上、埇城 行政區劃代碼:341302 行政區類别:市轄區 所屬地區:安徽省宿州市 地理位置:安徽省東北部 面積:2868平方公裡 下轄地區:12個街道、17個鎮、7個鄉 政府駐地:埇橋街道勝利東路636号 電話區号:0557 郵政區碼:234000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五柳風景名勝區、涉故台、闵子骞祠、新汴河、隋唐大運河埇橋遺址、蕲縣古城遺址 機場:徐州觀音國際機場 火車站:宿州站、宿州東站、宿州西站 車牌代碼:皖L 地區生産總值: 方言:中原官話洛徐片徐州小片 人口:1766285人(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地區生産總值:844.9 億元(2020年)

曆史沿革

秦朝一統後,置有蕲縣【以楚國的蕲邑為名,《史記》載楚王負刍四年(前224年),秦将王翦破楚師于蕲南,殺楚将項燕】、符離縣、相縣、铚縣等縣,屬泗水郡。

漢高祖四年(前203年),屬沛郡。王莽新朝始建國元年(9年),改蕲縣為蕲城縣,改符離縣為符合縣。東漢建武元年(25年),蕲城縣、符合縣複舊名蕲縣、符離縣。

延康元年(220年),曹魏代漢,改蕲縣為蕲陽縣。嘉平五年(253年),屬谯郡。晉泰始元年(265年),複舊名蕲縣。南朝宋,蕲縣屬谯郡。南朝梁中興二年(502年),置蕲郡領蕲縣,屬西徐州。北朝東魏武定六年(548年),改蕲郡為蕲城郡,改蕲縣為蕲城縣,蕲城郡領蕲城縣 。北朝北齊,蕲城郡領蕲城縣,改屬仁州。南朝陳,蕲城郡領蕲城縣。北朝北周,蕲城郡領蕲城縣。

隋開皇六年(586年),廢蕲城郡,改蕲城縣為蕲縣,蕲縣屬仁州。隋炀帝大業元年(605年),廢仁州,蕲縣屬徐州;大業三年四月,改徐州為彭城郡,蕲縣屬彭城郡。

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置宿州,治虹縣(今泗縣),轄虹縣、蕲縣、符離縣;元和九年(814年),亳州屬臨渙縣劃入宿州。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廢宿州;太和七年(833年),複置宿州,遷治埇橋(今埇橋區)。

北宋開寶五年(972年),為保靖軍節度,屬淮南路。熙甯五年(1072年),屬淮南東路。南宋時期,宿州淪陷,南宋孝宗隆興年間,北伐中原,宋朝在宿州戰敗,史稱符離鏖兵。南宋寶祐二年(1254年),置懷遠軍。宋金在淮河流域長期拉開割據戰,南宋在宿州蕲縣荊山鎮設置荊山縣,屬懷遠軍(今懷遠縣)。

元至元二年(1265年),廢蕲縣、臨渙縣、符離縣并入宿州。廢蕭縣、永固縣入徐州。泰定元年(1324年),黃河行故汴渠仍與徐州泗水合,至清口入淮。宿州汴渠湮沒,埇橋亦廢。

明洪武元年(1368年),宿州(轄靈璧縣)屬臨濠府,七年屬鳳陽府。洪武十二年(1379年),蕭縣、砀山縣屬南直隸徐州。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宿州(降為散州)屬江南左布政使司鳳陽府。

民國初期,宿州改稱宿縣,屬安徽省。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2月25日),設宿城市。

1949年4月21日,宿縣專署決定将宿城市、宿東縣、宿西縣合并為宿縣,成立中共宿縣縣委、縣政府。

1950年1月,政務院批準,将蕭縣東部的褚蘭、張、桃山 3個區全部和北望、郝寨2個區部分計61個鄉, 429個行政村,524個自然村,面積862.5 平方公裡劃入山東省徐州市銅山縣。

1950年,由宿縣重置宿城市。1950年9月20日,由宿縣重置宿西縣。

1950年11月13日,宿西縣改為濉溪縣。

1952年6月25日,政務院批準, 撤銷宿城市,并入宿縣,改為城關鎮,宿縣駐地也由老符離集遷駐城關鎮。

1952年,将銅山縣的桃山區、蕭縣的褚蘭區劃入宿縣。

1964年,由宿縣、靈璧縣、懷遠縣、五河縣銜接處各一部,析置固鎮縣。

1979年,國務院批準設立宿州市,以宿縣部分行政區域為該市行政區域。(國務院1979年9月10日批準)

1992年,宿縣和縣級宿州市合并為新的縣級宿州市。

1998年12月6日,國務院(國函[1998]102号)同意撤銷宿縣地區和縣級宿州市,設立地級宿州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埇橋區。宿州市設立埇橋區,以原縣級宿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埇橋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勝利路。宿州市轄原宿縣地區的砀山縣、蕭縣、泗縣、靈璧縣和新設立的埇橋區。

2019年4月2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埇橋區退出貧困縣序列。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4年,埇橋區鄉鎮由29個調整為24個,将龍王廟鄉整建制并入西寺坡鎮;将桃園鎮、北楊寨鄉整建制合并,設立新的桃園鎮,鎮政府遷往北楊寨集;撤銷城東鄉、三八鄉、汴河鎮,分别設立城東街道、三八街道、汴河街道,為埇橋區政府的派出機構;其餘鄉鎮保留不變。調整後,埇橋區轄11個街道、15個鎮、9個鄉。

2009年,經安徽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廳批複,将桃園鎮的河拐、後付2個居委會,王橋、闫店、李橋、劉合、邵王5個村委會和三裡灣街道的王徐居委會、陳營居委會以及城東街道的七裡村委會劃出,設立金海街道,金海街道辦事處于4月30日正式挂牌成立,轄4個居委會,6個村委會,辦事處駐宿州經濟開發區。

2014年2月11日,安徽省省民政廳(民地字[2014]28号)批複同意西寺坡鎮更名為大澤鄉鎮。

2021年3月,經安徽省政府批準,省民政廳批複,同意撤銷宿州市埇橋區順河鄉、蒿溝鄉,分别設立埇橋區順河鎮、蒿溝鎮。 

區劃現狀

截至2021年,埇橋區下轄12個街道、17個鎮、7個鄉:埇橋街道、東關街道、南關街道、西關街道、北關街道、三裡灣街道、道東街道、沱河街道、汴河街道、三八街道、城東街道、金海街道、蕲縣鎮、符離鎮、大澤鄉鎮、朱仙莊鎮、蘆嶺鎮、大店鎮、桃園鎮、大營鎮、夾溝鎮、曹村鎮、灰古鎮、永安鎮、時村鎮、欄杆鎮、褚蘭鎮、順河鎮、蒿溝鎮、永鎮鄉、西二鋪鄉、苗安鄉、桃溝鄉、解集鄉、支河鄉、楊莊鄉。埇橋區人民政府駐埇橋街道勝利東路636号。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埇橋區位于安徽省東北部,淮北平原東北部,東臨靈璧縣,西接濉溪縣,南連懷遠縣,北與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接壤。介于東經116°51′—117°05′,北緯33°17′—34°06′之間,總面積286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埇橋區屬于黃淮平原一部分,以平原為主,北部兼有丘陵崗地。地貌特征是北高南低,由西北向東南遞減傾斜。

氣候特征

埇橋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農業氣候區,具備南北過渡氣候類型的特點。受冷暖氣流的影響,冬季幹旱少雨、夏季多雨,四季分明,晝夜溫差較大,光照充足,雨量中等,全年主導風向為偏東風,年平均風速2.6M/S。由于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氣候對本地農業生産的影響較為強烈,旱澇等自然災害常有發生。

光照

埇橋區光照充足,年日照時數在2400—2500h之間,日照百分率為50—60%,日平均≥00期間内的太陽輻射總量為123—127千焦/平方厘米,是全省光照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

熱量

埇橋區年平均氣溫為14.4℃,最熱月份為7月,月平均溫度27.4℃,最冷月為1月,月平均溫度0℃,年平均最高氣溫38.1℃,年平均最低氣溫-13.5℃。年極端最高氣溫40.3℃,年極端最低氣溫-23.2℃。活動積溫5300℃,無霜期為210天。雨熱同季的氣候特征為農業生産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适宜一年兩熟制栽培。

降水量

埇橋區年平均降水量857.1毫米,年際、年内間變化較大,降雨的時空分布差異較大,降雨強度以每年八月份為最大,暴雨往往集中在七月和八月的數日中,月最大降水量達到960.8毫米,月最小降水量僅為57.7毫米。

水系水文

埇橋區屬于淮河水系,流經埇橋區的有浍河、沱河、溜河、濉河、奎河、方河、新汴河等大小河流27條,河道總長560.5千米。

土壤類型

埇橋區土壤類型主要有砂礓黑土、棕壤土、潮土、褐土、黑色石灰土等5個土類。土壤有機質含量為13—14克/千克,全氮0.09—0.11%,速效磷10—15毫克/千克,速效鉀113毫克/千克,pH值7.2左右,土壤耕層厚度20厘米左右。 

植被條件

埇橋區為典型平原地區,植被分區屬于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主要林種為村莊、庭院的果樹林、灌木林和農田防護林及四旁防護林。

自然災害

埇橋區主要的氣象災害有:旱澇災害、低溫連陰雨、幹熱風、霜凍和冰雹等,其中旱澇災害和低溫連陰雨是影響農業生産的重要氣象災害。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埇橋區屬于淮北平原及丘陵少水區,水資源主要依靠地表徑流和地下水。地表水來自降水,與河流溝渠等儲水工程有關,并受蒸發和滲透的制約。年均降水量為23.4億立方米,但由于地表蒸發大和土壤滲透性強,地表徑流深度僅為276毫米,占安徽省平均徑流深度503毫米的54.9%,年均實際利用地表水隻有2.04億立方米,且年際和年内季節性變化很大,幹旱年份和幹旱季節地表水量很小,幹旱缺水情況時有發生。

地下水儲量豐富,埋藏較淺,補給容易,水質良好,便于開采和利用。埇橋區的地下水埋藏分為淺層潛水和中深承壓水兩組,其中淺層地下水埋藏30-50米以内,該層水質地下水多為礦化度小于1克/升的重度碳酸型淡水,pH值7—8,适于灌溉。

礦産資源

一、石灰岩。品位高,為埇橋區單個礦種儲量之最,總儲量約為9.35億噸。分布北部10個鄉鎮,具工業開采價值。

二、白雲岩。總儲量約為5.602億噸,已查明的有3處,其品位多為Ⅰ、Ⅱ級品,主要集中分布在京滬鐵路沿線。适用于冶金工業溶劑,耐火材料,玻璃行業、冶金金屬鎂及生産矽酸鹽、硫酸鎂,鉀鎂肥等。

三、頁岩。埇橋區量大質優、且為獨有的新型牆材原料。頁岩全區約為2億噸以上。頁岩制磚具有質高、美觀、保溫等特點,是國家大力推廣的新型牆體材料。

四、樂石。其特點:顔色鮮豔,呈五彩,敲擊有聲,如樂器;石質軟硬适中。用樂石制成的硯台為名家收用,同“四大名硯”齊名,是工藝美術雕刻“六具”的原料。

五、大理石。總儲量2.4019億立方米,主要品種有墨、灰雲、彩雲(豹皮)品種,另有小雪花等四個品種的花崗岩,适宜于大規模工業開采。

六、瓷石。儲量約212.3萬噸以上,是陶瓷工業的主要原料,尚未開發深利用。

七、藥石。又稱麥飯石,是一種對生物無毒、無害,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礦物保健藥石,含有人體多種需要元素,尚未開發。

八、礦泉水。埇橋區北、中部地區,不僅儲有地下熱水,還有優質礦泉水及特大型水源地。具有農業灌溉,城市供水,溫室大棚,礦泉水等廣泛的工、農業及人民生活方面的開發利用前景。

九、煤矸石、高嶺土。煤矸石除具有制磚用途外,還可以用于發電等。埇橋區煤多,已查明約為18.64億噸,煤矸石為煤的主要附産品存量很大。高嶺土,為煤的伴生礦種,儲量可觀,且品位較高。

十、煤炭。埇橋區最大的優勢礦産,儲煤總量約為1100平方千米,分布埇橋大部分鄉鎮,已查明的儲量為18.64億噸,主要為氣煤、肥煤、焦煤、瘦煤、貧煤、無煙煤,煤質優良,低硫、低磷、高發熱量。已有五大煤礦正在開采,年産原煤900萬噸以上。 

人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埇橋區常住人口為1766285人。

政治

朱衛東:埇橋區委書記

經濟

綜述

2018年,埇橋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GDP)427.7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9.0%。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60.1億元,增長3.3%;第二産業增加值161.6億元,增長10.1%;第三産業增加值206億元,增長10.3%。三次産業結構之比為14.0:37.8:48.2。人均生産總值25038.7元,比上年增加1726.64元。 

2020年,埇橋區全年生産總值(GDP)844.9億元(本級為690.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4.0%。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73.16億元,增長3.0%;第二産業增加值236.2億元,增長4.6%;第三産業增加值380.72億元,增長3.7%。三次産業結構之比為10.6:34.2:55.2。

固定資産投資

2018年,埇橋區固定資産投資比上年增長12.0%。其中,城鎮、農村固定資産比上年增長28.21%。全年工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9.55%。

财稅收支

2018年,埇橋區全年财政總收入44.48億元,比上年增長16.06%;地方财政收入25.61億元,比上年增長14.44%,其中,稅收收入17.4億元,非稅收入8.2億元;财政支出82.9億元,比上年增長20.72%。從重點支出項目看,教育支出增長10.3%,農林水事務支出增長30.4%,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支出增長17.08%,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77.04%。

人民生活

2018年,埇橋區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82元,增長8.9%。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86元,增長10.0%。

2018年,埇橋區居民消費價格(CPI)比上年上漲1.9%。其中,食品煙酒價格上漲2.2%,衣着價格上漲1.3%,醫療保健價格上漲2.5%。

第一産業

2020年,埇橋區全年糧食播種面積27.68萬公頃,比上年增長0.001%。其中,小麥面積14.02萬公頃,下降0.08 %;油料種植面積0.39萬公頃,增加2.88%;棉花種植面積109公頃,減少3.3%;蔬菜及食用菌種植面積2.14萬公頃,增長4.04%。

2020年,全年糧食産量136.6萬噸,比上年增長2.7%。其中,夏糧産量82.9萬噸,減少1.02%;棉花産量90噸,下降3.6%;油料産量1.9萬噸,增長3.1%;蔬菜及食用菌産量90.32萬噸,增長3.96%。

2020年,全年肉類總産量13.85萬噸,增長6.2%;牛奶産量0.84萬噸,增長0.5%;水産品産量1.51萬噸,增長5.8%;禽蛋産量7.37萬噸,增長13.8%。

2020年,全年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6.52萬噸,下降1.02%。其中複合肥4.84萬噸,下降1.5%。農村用電量4.74億千瓦時,增長2.5%。

2020年,年末全區農業機械總動力241.47萬千瓦,增長2%,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1.07萬台,增長9%,聯合收割機保有量0.99萬台,增長6%,拖拉機配套比1:2.28,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0.64%。

2020年,全年耕地灌溉面積146.67千公頃,新增耕地灌溉面積13.33千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0.67千公頃。

種植業

2018年,埇橋區糧食播種面積21.9萬公頃,比上年減少2.2%。其中,小麥面積13.78萬公頃,減少2.1%;油料種植面積0.36萬公頃,增長2.8%;棉花種植面積0.02萬公頃,增長3.5%;蔬菜及食用菌種植面積1.9萬公頃,增長5.5%。全年糧食産量119.5萬噸,比上年減少4%。其中,夏糧産量79.2萬噸,減少5%;棉花産量0.02萬噸,增長2.6%;油料産量1.7萬噸,增長4.1%;蔬菜及食用菌産量80.7萬噸,增長7%。 

林業

2018年,埇橋區造林面積1971.13公頃,四旁(零星)植樹350萬株。森林覆蓋率達21.89%,林木綠化率達26.71%,活立木蓄積量達470.83萬立方米。

畜牧業

2018年,埇橋區肉類總産量12.4萬噸,增長6.9%;禽蛋産量5.6萬噸,增長7.7%。

漁業

2018年,埇橋區水産品産量1.4萬噸,增長9.6%。

生産條件

截至2018年末,埇橋區農業機械總動力232.36萬千瓦,增長1.82%,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0.92萬台,減少27.42%,聯合收割機保有量0.89萬台,增長3.78%,拖拉機配套比1:3.2,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0.2%。全年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6.9萬噸,下降1.4%。其中複合肥5.2萬噸,下降1.8%。農村用電量4.4億千瓦時,增長7.3%。全年耕地灌溉面積123.02千公頃,新增耕地灌溉面積1.01千公頃;節水灌溉面積33.67千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4千公頃。

第二産業

工業

2018年,埇橋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2%。規模工業總産值同比增長16.96%;産銷率為99.53%。全年戰略性新興産業增長20.6%。農産品加工産值增長14.3%。年末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72家,比上年新增18家。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完成67.3億元,同比增長9.6%;紡織服裝業完成65.8億元,同比增長12.7%;闆材家具業完成107.3億元,同比增長21.9%;醫藥化工業完成50.8億元,同比增長41.1%;新型建材業完成110.9億元,同比增長16.3%;機械電子業完成11.8億元,同比增長26.8%。規模以上工業統計的主要産品産量中,小麥粉增長4.47%,酒精減少26.16%,人造闆增長19.38%,水泥增長47.81%,服裝增長8.4%,家具增長12.74%。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01.2億元,增長2.6%;實現利潤38.4億元,增長27.5%。

建築業

2018年,埇橋區建築業總産值184.79億元,增長20.52%。房屋建築施工面積658.92萬平方米,增22.33%。

第三産業

國内貿易

2018年,埇橋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6.96億元,比上年增長13.1%。其中,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58.73億元,增長24.9%。分城鄉看,城鎮零售額60.38億元,增長23.1%;鄉村零售額76.58億元,增長6.3%。全區批發業商品銷售額218.64億元,同比增長11.5%;零售業商品銷售額342.22億元,同比增長16.2%;住宿業營業額1.72億元,同比增長13.8%;餐飲業營業額22.48億元,同比增長14.9%。

對外經濟

2018年,埇橋區進出口總額1.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15%。其中,進口總額0.39億美元,減少16.54%;出口總額1.3億美元,增長13.91%。

招商引資

2018年,埇橋區實現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19億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務的103%;新增報省項目56個,新增到位資金91.76億元。

房地産業

2018年,埇橋區房地産開發投資減少0.15%。年末商品房銷售面積減少20.06%。

郵電通信

截至2018年末,埇橋區移動電話用戶133萬戶;互聯網用戶達到28萬戶。 

金融業

截至2018年末,埇橋區金融機構人民币存款1086.11億元,增長14.5%。金融機構貸款餘額843.19億元,增長17.2%。金融機構存貸比77.63%,比上年提高1.79%。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截至2018年末,埇橋區共有高新技術企業19家,當年新增5家;全年專利申請1701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931件。市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13個,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埇橋區共有普通中學75所,在校中學生81916人;小學252所,小學專任教師7556人,在校小學生15.8988萬人,其中:女生72651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末,埇橋區共有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館藏書量11.73萬冊。群衆藝術館、文化館1個。年末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9.81%;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9.81%。  

衛生事業

截至2018年末,埇橋區擁有衛生機構730個。其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458個(含29家鄉鎮衛生院,9個社區服務中心),專業公共衛生機構4個,其他衛生機構1個,公立醫院3家,民營醫院12家,礦醫院2家。全區實有床位3240張,其中醫院1051張,鄉鎮衛生院1436張。全區衛生技術人員7636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3406人,注冊護士2675人。全區社區服務中心9個,社區服務中心覆蓋率達100%。

勞動就業

2018年,埇橋區城鎮新增就業1.8萬人,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0.94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0.06萬人,轉移農業勞動力1.62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5%。 

社會保障

2018年,埇橋區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人數75.38萬人。其中,城鎮居民參保1.3萬人,農村居民參保74.08萬人。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10.24萬人,增長1.29%;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22.19萬人,增長6.4%。 

環境保護

2018年,埇橋區環境空氣質量二級。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為57%。城市區域聲環境等效聲級均值和城市道路交通噪聲等效聲級均值分别為50.2分貝(A)和64.9分貝(A)。

交通運輸

交通

公路

京台高速公路貫穿埇橋區南北、206國道和5條省道穿境而過。鹽洛高速公路于2012年底通車,形成了以省幹線公路為骨架,縣、鄉公路為輻射的公路運輸網絡。

鐵路

京滬鐵路穿越埇橋區境。京滬高速鐵路于2011年6月通車。宿淮鐵路于2013年底通車。

水運

埇橋區境内浍河、新汴河可直通淮河、洪澤湖,東出海,南達江,運力分别達到500噸和300噸。

航空

埇橋區距徐州觀音國際機場70多千米,距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約200多千米。宿州機場項目推進中。

運輸

2018年,埇橋區全社會公路貨物運輸量6160萬噸,貨物周轉量1232182萬噸千米,公路客運量419萬人,旅客周轉量16779萬人千米。 

曆史文化

埇橋區曆史文化底蘊深厚。秦末,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起義)在這裡揭竿而;抗日戰争時期,彭雪楓将軍領導的新四軍在這塊土地上與日軍侵略者浴血奮戰;解放戰争中,淮海戰役的炮聲在這裡迎來了新中國的黎明。

孔子的弟子闵子骞,“竹林七賢”中的嵇康,陳勝、吳廣起義中的将領葛嬰、朱雞石,明朝開國皇後馬秀英、将領康茂才等,都是埇橋區人。

唐宋時期,王績、李白、韓愈、白居易、皮日休、蘇轼、範成大、侯方域、曹寅、袁枚等都曾在埇橋為官、遊曆或寓居。

埇橋區被國家命名為“中國書法之鄉”、“中國馬戲之鄉”。

風景名勝

埇橋曆史悠久,為古黃河流域的文化古址,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區内分布着衆多風景名勝和文化古迹。到2009年底,共有七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十餘處縣級文保單位,一處省級風景名勝區,一處省級自然保護區。

隋唐大運河埇橋遺址

闵子祠

闵子,名損,字子骞。他是孔子弟子,名列七十二賢之首。闵墓,是春秋時闵子骞墓,内有春秋闵子衣冠冢。墓前有闵祠,闵祠位于宿州市埇橋區曹村鎮闵祠村,始建于漢,興盛于唐、宋,元初毀于兵火,明萬曆年間斥巨資重修,清道光年間,民國元年均重修過。

柘龍樹

位于宿州市埇橋區大澤鄉鎮,中國第一次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舊址,是中國農民戰争和農民革命的發祥地,是曆史的載體和見證,是一座偉大的曆史豐碑。

東林草堂

位于宿州市埇橋區符離鎮,白居易住地唐時名毓村,住宅名東林草堂。白居易青年時期在此居住二十餘年,把這裡當作他的故鄉,并創作了許多不朽的燦爛詩篇。“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已成為千古絕唱。

符離曉渡

符離,即宿州市城北二十裡的古符離,北臨濉水。為了方便行人,清乾隆年間,宿州知州張開仕在濉水上修驿站,配置了船隻橋兵,以渡行人。每當清晨,雄雞報曉,濉河兩岸人聲鼎沸,車馬喧阗,形成一道亮麗風景線。

扶疏餘韻

埇橋區政府大院後城牆上有扶疏亭。扶疏亭始建于宋朝,幾經毀壞幾經重建,最後建成古式殿堂五間。據《宿州志》記載:宋朝蘇轼任徐州太守時,贈送給宿州太守墨竹一本,宿州太守将其刻在石頭上,并建了一座亭子,取名為“扶疏亭”。 

煙寺鐘晨

埇橋區夾溝鎮北鎮頭寺,又名“大龍泉寺”、“流溝寺”。寺院内蒼松翠竹,樹木蔥茏,有珍珠泉自院内流出,與山半腰的呵泉合流,澆灌着數百畝香稻米。每當清晨,寺鐘初鳴,僧人焚香誦經,古寺上空,煙霧缭繞,鐘聲悠悠,極其幽靜。遊人至此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風景

地方特産

高灘蘿蔔

因産自宿州東北郊的埇橋區蒿溝鄉高灘而得名,蘿蔔在這裡已有幾百年的種植曆史了。明朝萬曆年間,明神宗朱翊鈞品嘗過高灘蘿蔔後,大為贊賞,并定為朝中貢品,高灘蘿蔔呈圓柱形,根據肉色分為紅、青兩種,皮薄質脆、甘甜多汁,被譽為“水果蘿蔔”。高灘蘿蔔不僅味美,而且還是冬季滋補的佳品,它富含鈣、錳、鋅、硒等微量元素和多種維生素,生吃可止咳潤肺,清心解毒,常吃還可以降低血脂、軟化血管、穩定血壓、增強體質。這也是高灘蘿蔔能從我國2000來種蘿蔔品種中脫穎而出的原因。

夾溝香稻米

夾溝香稻米産于宿州市埇橋區夾溝鎮風景區鎮頭寺呵泉灌區。香稻米起源于宿州郫湖裡村的野生稻種,被鎮頭寺的住持發現後移植到寺前水田種植,經天然泉水灌溉,成熟後香味奇特,清代嘉慶年間被列為宮廷禦用貢米。夾溝香稻屬濃香型,米粒修長,色如漢玉,腹部有一白眼點,在稻谷成熟季節,随風飄香。種植香稻米的土壤為肥沃的山淤黑土,經由深地質無污染的天然呵泉水灌溉,優質的泉水潤育了著名的夾溝香稻米,其蛋白質、賴氨酸含量高,經常食用具有滋補養顔、溫胃補腎、明目醒肝、抗衰老和營養保健作用。

淮北麻雞(符離雞)

是皖北地區北部低山丘陵地區的本地雞,蛋肉兼用型。是宿州著名特産符離集燒雞的原料。2000年淮北麻雞被列入國家畜禽資源保護名錄,2002年,國家家禽遺傳資源管理委員确定為優良地方品種。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淮南雞與本地麻雞混養雜交,使麻雞數量急減少,品質迅速退化,麻雞種群收到嚴重威脅,造成淮北麻雞的平原型已基本滅絕;山地型麻雞,處于瀕臨滅絕的狀态。

四裡中大蒜

産于四裡中及周邊村莊,所産的大蒜不僅個大、色白,而且勻整度均好于其它地區的大蒜,直徑在5厘米以上占90%左右,最大的直徑達9厘米,有皖北第一蒜之美譽。不僅在國内市場成為搶手貨,而且每年都有部分出口到俄羅斯、新加坡、荷蘭、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特産

特色美食

符離集燒雞

宿州名吃特産之首,早在1956年中國第一屆食品博覽會上,就被評為中國名菜,列入《中國名菜譜》,以色、香、味、形俱佳,位列“中國四大名雞”之一。剛出鍋的符離集燒雞,隻需輕提雞腿一抖,雞肉便會全部脫落,而骨架相連。其香氣撲鼻、色佳味美、肉質白嫩、肥而不膩、肉爛而絲連。符離集燒雞的獨特風味,與宿州當地物産關系密切,必選當地的麻雞。符離自古氣候溫潤、水草豐茂,是禽鳥栖息繁殖的好地方。符離人早将野雞馴化,并逐步形成了優良獨特品種——符離麻雞,其肌肉柔韌緊密且豐滿,水分含量少,營養豐富,肉質具有野雞的特性。

秦郵酥糖

宿州的傳統名特産品,俗稱“酥糖”“麻酥糖”“桂花酥糖”。其名得自于一個傳說:春秋戰國時期,宿地有一位姓董的商人,收到親戚從秦國某地郵遞來的酥糖,董氏覺得十分可口,别有風味,便仿照制作,在市場出售,人們便稱這種糖為“秦郵酥糖”。成品的秦郵酥糖,色澤弱白,抓起成塊,提起成帶,進嘴酥甜,細嚼齒間留香。由于它潤喉适胃,營養豐富又易于消化吸收,老幼鹹宜。它既可以直接食用,又能沸水沖飲,特别是沸水沖飲,香氣馥郁,營養滋潤,是中老年人十分喜愛的甜食。

sha湯

宿州傳統風味小吃,其特點是:稠、鮮、香、燙。熬制sha湯需要特制的甑(聲zèng)鍋,它是用鮮紫柳木箍成,圓筒狀,高約60—80厘米,上小下大,下有鐵鍋作底,上有木蓋。甑鍋木中有柳淚,氣味清香,可給sha湯帶來天然醇香。sha湯的選料非常嚴格:在采購母雞時,要求挑選比較肥的、比較嫩的宿州草雞;骨用豬骨;麥仁是用當年的麥粒。做sha湯的配料多達24種,主要有五香、生姜、大蔥、紹酒、精鹽、澱粉、胡椒粉等。有的作料需要早放,有的作料則需要待湯熬成後投放,十分講究。

欄杆牛肉

宿州名吃特産,産于埇橋區欄杆鎮,以其色正、味醇、口感好而遠近聞名。欄杆牛肉選用1至3歲的黃淮平原上的黃牛為原料,經過宰、泡、搓、洗、漂、鹵、晾等工序,配以36味作料和名貴中藥,外加陳年老湯佐之,選取含有水果味的木材燒火,精鹵而成。剛出鍋的欄杆牛肉,肉質細嫩,香氣四溢,味道鮮美,爛而不膩。

羊角蜜

宿州傳統甜點,四縣一區均有制作。羊角蜜屬于人們食用的副食品糕點類之一,過去生活條件差,年節走親戚常帶此禮物。羊角蜜制作工藝複雜:手工和面,擀皮子;皮子先擀成長方形,用毛刷刷上一層食用油,中間撒上薄薄一層“面薄”,從中間折成兩層,再用模具制成月亮形狀成生坯;熬糖漿,以白砂糖、蜂蜜、水熬好後待用;将生坯放入熱油鍋内炸至金黃色,緊接着撈起放入已熬好的糖漿鍋内,用撈笊(聲zhào)把炸制好的角蜜按入糖漿中,1分鐘後撈出,倒在案闆上,再撒上熟面粉,冷卻後即成。

蕲縣馬蹄酥燒餅

因出于埇橋區蕲縣鎮而得名。蕲縣馬蹄酥造型小巧玲珑,大小如馬蹄,色澤金黃,薄如竹紙,剛烤好的馬蹄酥濃香四溢,味道鹹淡适中,香酥可口。蕲縣馬蹄酥的制作過程大緻如下:首先在案闆上塗上一層明油,把發酵好的面放在帶有明油的案闆上進行搓和揉拉,使面更加具有金黃、亮色和韌性,烤出來的餅,不論色、香、味、口感都比較好;然後把揉好的面揪成2兩重的面劑,這樣烤制出來的餅,形狀上薄且達到馬蹄大小。接着把每個面劑在案闆上進行拉、按,拉成8厘米寬、35厘米長的面皮狀,放上備好的作料,卷在一起揉成面劑,制成馬蹄形狀,在上面撒上一層黑芝麻,貼在内膛燃着炭火的爐壁上烘烤即成。 

鏊炕蝶猴、油炸金蟬

蟬,又名知了,俗稱蝶猴、蝶啦、爬猴、蝶啦猴子。蟬的卵常産在木質組織内,幼蟲一孵出即鑽入地下,吸食多年生植物根中的汁液,需幾年才能成熟,然後鑽出地面。蟬體長4—4.8厘米。“鏊炕蝶猴”“油炸金蟬”指的是油炸蟬的這些剛出土的幼蟲。

蟬,是鄉村居家時令美食。逮蟬的最佳時間段是傍晚至午夜,可以捉到剛出土或者才爬山樹的蝶猴,也可以捉到已經蛻皮的蝶啦猴子。逮到的蟬洗幹淨放在鹽罐裡自然腌制一夜,再放在鐵鏊子上摁扁、炕熟,便是一道焦脆香酥的“炕蝶猴”。

美食

榮譽稱号

2018年度,全國科技百強區排序70位

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排名98位 

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排名709位次 

2018年度,安徽省制造業發展綜合10強區

2018年度,安徽省制造業發展增速10快區

2019年12月,入選“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範縣(第五批)”。 

2020年2月,入選2020中國特色小吃百佳縣市。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三屆安徽省文明城區”稱号。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8月,入選“2020中國職業教育百佳縣市”。 

2020年11月,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标縣(區)名單。

2021年4月,入選第二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創建推評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