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

城隍

《周宮》八神之一
城隍,有的地方又稱城隍爺。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于陽界的市長。岡此城隍就跟城市相關并随城市的發展而發展。城隍産生于古代祭祀而經道教演衍的地方守護神。城隍本指護城河,班固《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祭祀城隍神的例規形成于南北朝時。唐宋時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為國家祀典。元代封之為佑聖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為王、公、侯、伯四等,歲時祭祀,分别由國王及府州縣守令主之。明太祖此舉之意,“以鑒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幸免”。城隍由護衛神變為陰界監察系統,道教因之而稱城隍神職司為剪除兇逆,領治亡魂等。
  • 中文名:城隍
  • 外文名:
  • 别名:
  • 飾演:
  • 配音:
  • 登場作品:
  • 生日:
  • 年齡:
  • 身高:
  • 體重:
  • 三圍:
  • 興起時期:南北朝時期

起源與形成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為《周宮》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築的高牆,“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古人造城是為了保護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牆、城樓、城門以及壕城、護城河。他們認為與人們的生活、生産安全密切相關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道教把它納入自己的神系,稱它是剪除兇惡、保國護邦之神,并管領陰間的亡魂。早在周朝,每到收獲之後,到了除夕,人們都要臘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水即隍,庸即城,水庸神即城隍神。

自三國開始,民間就有了城隍祠,記載最早的城隍祠便是公元239年孫權在安徽蕪湖建立的。到隋朝時,已有了用動物祭祀城隍的風俗。但當時的城隍神隻是一個抽象的神,并沒有具體的姓名。唐朝時,信仰城隍已相當普遍,很多文人雅士,如杜甫、韓愈、張九齡、杜牧、李商隐等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詩文。因為在當時的封建專制統治下,人們都希望那些當官的能為民做主,體恤他們的疾苦,因此,他們對那些為人民做好事的官員非常敬重,在他們死後,便把他們做為城隍神供奉。

如蘇州祀春申君,杭州祀文天祥,上海祀秦裕伯,桂林祀蘇緘等。到了明朝朱元璋做皇帝時,他對城隍大感興趣,因為他是在土地廟裡出生的,因而對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嚴格規定了城隍的等級,共分為都、府、州、縣四級。于是一下子全國各地的城隍廟便如雨後春筍般修了起來。朱元璋說“聯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

縱觀城隍神的演變曆史,我們不難發現,城隍的出現與城市的形成是同步的。城隍神是從自然神變為人神又從好的變成壞的,從為民衆服務的英雄到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地方官吏”,從為民衆歡迎、愛戴的到被民衆所嘲弄和唾罵的過程。城隍是古代神話中守護城池的神,究其來曆應可追溯到周朝。周朝的祭祀,除夕要祭祀8種神,包括水(即隍)和庸(即城)。城隍作為神明來崇拜,據說就是由此衍化而來的。自漢代開始,特别是唐宋年間,由于城市經濟的發展,城隍廟如雨後春筍,城隍祭祀還被列入國家祭典中,後唐末帝從珂起冊封城隍的活動不斷,明太祖朱元璋對城隍尤其重視。由于統治者的大力提倡,明清時期,每座縣城相繼修建了城隍廟,城隍信仰達到鼎盛。

城隍原屬自然神,随着社會的發展演變,它的社會職能越來越多,由最原始的護城保民,到後來的怯災除患,護佑善者、懲治惡者,到督官懾民等職能,城隍已成了能提供人們生命與财産保障的全能神明了。據《諸神傳奇》資料,唐朝以後,人們對于開明賢正的地方官十分愛戴,希望他們死後“英雄雖死英靈在”,于是紛紛把他們擡出來當城隍,如廣西桂林的城隍就是宋朝一個曾奮力殺敵的地方官蘇緘,浙江杭州的城隍是明朝浙江按察使周新等,都是很好的例子。由于各地城隍是由不同的人死後充當的,照理神誕日不會集中在某些日子,可是各地城隍神誕多數在農曆五月間,為何會有如此有趣的巧合?根據《韭菜芭城隍廟八十周年特刊》資料,這可能是明朝都城隍的誕辰為農曆五月十一,而朱元璋诏令各府州縣建城隍廟時,有些地方尚無城隍廟,後來這些地方上的城隍廟便把城隍誕辰訂在五月間,形成農曆五月是各地城隍誕的傳統。

城隍廟的曆史

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廟。最早的城隍廟見于三國吳赤烏二年(239)建的蕪湖城隍廟。曆史上有唐人張說、李德裕、李陽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獻記載。宋代以後,城隍開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後的英雄或名臣奉為城隍神,如蘇州祀戰國時春申君黃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楊椒山,杭州祀周新、文天祥,會稽祀龐王,南甯、桂林祀蘇緘等。後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封城隍為王爵。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則下旨封開封、臨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為王,職位正一品,與人間的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級,又封各府、州、縣城隍為公、侯、伯,即府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威靈公,職位正二品;州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顯佑侯,職位正三品;縣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顯佑伯,職位正四品,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廟,規模高廣與當地官署衙門完全一樣,還按級别配制冕旒哀服。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正祀典,诏去封号,隻稱“某府或某縣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廟不得雜祀其他之神。

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廟裡,所以他對土地廟以及土地的“上司”城隍極為崇敬。明孝宗年間(1488—1506),莆田抗元英雄陳文龍(1232—1277)被封為福州城隍爺,其從叔抗元英雄陳瓒(1232—1277)被封為興化府城隍爺。文化古迹:城隍廟裡挂有“綱紀嚴明”、“浩然正氣”、“護國庇民”、“我處無私”、“節義文章”、“發揚正氣”等匾額,還有作事奸邪任爾焚香無益,居心正直見吾不拜何妨”“善惡到頭終有報,是非結底自分明”、“善行到此心無愧,惡過吾門膽自寒”等楹聯。

這些匾額與楹聯的核心是歌頌城隍爺的功和德,勸人行善不作惡。此外還有石碑、石刻等,這些文化古迹是城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時候中國的城隍信仰在曆代帝王的推崇下遍及中國各地,幾乎每個縣城都有一兩座建築雄偉堂皇的城隍廟,從前的新加坡也繼承了處處有城隍廟這一傳統。

陳樹海說,從前新加坡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山芭,通常這些山芭都設有一座城隍廟,村民相信它能為大家消災、解難、賜福,是村民生命、财産的守護者。山芭的被征用和重新發展,聯合廟出現之後,城隍廟的數目才銳減。以前的城隍廟地方性很強,香客大都是住在廟宇所在及鄰近地區的居民,現在這個地方性已打破了,不管哪一座城隍廟,香客都可能來自島國各個角落。現在的城隍廟除了滿足香客的心理要求外,也是過去的山芭村民聯絡情感的場所。76歲的王堯順和85歲的陳先,以前家住大成巷附近的韭菜芭,搬離韭菜芭20多年來,每個月的初一、十五和城隍誕,都一定要到現已搬到巴耶利峇的韭菜芭城隍廟拜拜,也希望借此機會與老鄰居叙叙舊。城隍誕那天,記者就看到不少人向陳先問好寒暄,雖然腳步蹒跚,陳先卻開心得合不攏嘴。

節慶日的城隍廟

每逢正月十三日的元宵、五月十九日的城隍壽誕、六月初八日夫人媽的生辰以及清明節、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的祭孤,城隍廟都要舉行廟會活動。這些廟會規模大、範圍廣、人數多。城隍廟裡,每年都有錢、米、衣服、棉被、醫藥、棺木等的施舍,府城隍廟每年農曆十二月廿五日為最大的一次施舍活動,每月初一和十五亦有小規模的施舍。還有為人主持公道,排解糾紛的活動。在舊社會每年除夕之夜,府城隍廟戲台上例有一場木偶“魯戲”。因那時窮人多,三十晚上因躲債,有家難還,無路可走,隻得進城隍廟看“魯戲”當“守歲“。有樂善好施者,派人捎帶“紅包”,悄悄地分别送給那些窮苦人。

興化府城隍廟的組成:在原莆田縣内,有創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位于城内長壽街廟前巷的興化府城隍廟,由照牆、外埕、大門、甬道、儀門、中門、正殿、後殿及兩廂護厝等組成,占地面積24畝(一說18畝),與興化府衙,莆田縣衙一樣大,為莆田五大宮廟之一;主祀城隍大神陳瓒,俗稱城隍爺。該廟現為福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莆田城隍廟除了興化府城隍廟外,還有建于府城隍廟之後的莆田縣城隍廟,元至正十三年(1353)興化縣由遊洋遷往的新縣城隍廟,明洪武二十年(1387)設衛後建的平海城隍廟,建城後建的吉城隍廟,為懷念故國宋在南門建的浙江城隍廟,南宋末年二少帝南渡福建後建的華亭仁和城隍廟。清康熙五年(1660)沿海截界,莆禧民衆被迫遷往涵江鳳嶺、鯉江城隍廟廢,他們于此重建廟宇,亦名鯉江城隍廟;複界後,他們遷回莆禧,重建其廟宇,涵江鯉江城隍廟保持不動,現為涵江區一所著名的道觀。

城隍閣

吳山,杭州人俗稱“城隍山”。她位于錢塘江北岸,西湖東南面,是西湖群山延伸進入市區的成片山嶺。天目山餘脈的尾端,結止于杭州,在西湖北岸形成葛嶺、寶石山,在西湖南岸的,就是吳山。遠古時候,吳山和寶石山是史前海灣的兩個岬角,南北對峙,随波浮沉。後來,平陸擡升,人民陸續遷居,來到這一帶生息繁衍,逐漸發展、形成現在的杭州城,早在北宋,大詩人蘇東坡任杭州太守時就曾說過:“天目山千裡蜿蜒而東,龍飛鳳舞,萃于臨安。”吳山好像是一隻梭镖,锲入杭州城内,東、南、北三面俯臨街市,西面與萬松嶺相接,環境風貌在西湖群山中别具一格。吳山林木蔥郁,怪石嶙峋,洞泉遍布,地形地貌曲折起伏,自然景觀豐富多彩。

千百年來,伴随着杭州城市的興衰和演變,吳山積澱了不同時期大量的曆史文化,山上山下不但風景優美,而且名勝古迹衆多,曆史上尤以佛教、道教和民間祭拜偶像的廟宇集中而著稱,加上鄰近市區,交通便捷,人氣旺盛,吳山曆來就是西湖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展示杭州燦爛的曆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的一個大窗口。清朝康熙皇帝玄烨曾賦詩贊美吳山道:左控長江右控湖,萬家煙火接康衢。偶來絕頂憑虛望,似向雲霄展畫圖。

曆史上,吳山曾經是熱鬧喧嘩的遊賞勝地,山上香市,山下集市,一年四季來到杭州進香、觀潮、遊覽、娛樂、購物、辦事的人們,都會不約而同地雲集吳山。20世紀以後,由于多種多樣的原因,吳山漸漸冷落、沉寂下來,雜亂的居民建築向山上蠶食,山林土地遭到無序侵占,各式寺廟先後廢棄、消失,茶館酒肆紛紛遷往别處。但是,青山依舊,古木森森,岩山洞泉可覓可尋,摩崖石刻大多保留了下來棗吳山大觀仍在,吳山文脈猶存。1985年新西湖十景評選時,她被冠以“吳山天風”的美譽而名列其中。遺憾的是,吳山雖然擁有巨大的風景資源,但幾十年來卻很少營造有氣派的能與之匹配的風景旅遊設施,豐厚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難以發揮自身應有的效益。古老的吳山,美麗的吳山,深沉的吳山,久久地盼望着,焦急地期待着。

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共杭州市委和杭州市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部署下,随着杭州城市建設的全面興盛,延安路向南延伸工程順利竣工,吳山廣場規劃、興建,吳山風景區的開發建設也提上了議事日程。嶄新的吳山風景區建設,将不斷為杭州市增添一處融山林景色、曆史文化和民俗風情于一體的具有突出本地風貌和個性特色的風景遊覽區,在很大程度上充實西湖風景名勝的曆史文化内涵,展現引人入勝、耐人尋味、雅俗共賞的魅力。1998年,以城隍閣為重點的一期工程開工建造,到2000年2月竣工,向遊人開放。

城隍閣景區一期工程建築物主要位于原城隍廟遺址高台,以城隍閣為中心,北起東嶽廟,南至十二生肖石。包括周新祠、儀門、文昌閣、戲台、詩碑廊、碑亭、古樹平台、吳越文化石刻廣場及迎賓軒綜合服務樓。城隍閣景區建設,着力于發掘和展示吳山曆史文化和民俗風情。景區入口處,豎有大型花崗岩浮雕《吳山風情圖》,作品汲取了民間木雕花版造型的長處,運用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手法,刻畫了栩栩如生的曆史場景和廟會人物。浮雕以南宋為時代背景,以城隍廟為中心,再現了古代逢年過節舉行廟會期間吳山一條街的熱鬧、繁華。從浮雕畫面上,既可以找到當年茶樓酒肆、風味小吃等等古色古香的店家,又能夠見到琴棋書畫、說書彈唱的各類藝人,還可以看到佛道神仙、測字算卦的芸芸衆生相。三教九流,應有盡有。浮雕前的4根擎天柱,為廣場的裝飾物,是從古建築鬥拱形态中提煉出來的,意在展現中國古代建築中的力與美。在景區入口處對面的照壁上,镌刻着“吳山大觀”四個大字,集清康熙皇帝手書字而成。這塊照壁高3米,長17米,用青石雕刻。

吳山自古有五多:古樹清泉多,奇岩怪石多,祠廟寺觀多,民俗風情多,名人遺迹多。登上吳山又可以放眼盡攬杭州江、山、湖、城之勝。清朝李衛在這裡的七寶山頂建了一座大觀台,從此“吳山大觀”就成了西湖十八景之一。城隍閣的右側,建有周新祠。周新明朝永樂年間曾擔任浙江按察使,他剛正不阿、懲治腐惡,執法如山,深受人民愛戴,人稱“鐵面寒鐵”。後來因受誣陷而被明成祖殺害,引起民憤。為平息民憤,明成祖假惺惺說夢見周新做了杭州的城隍,于是就在吳山上為他修建了城隍廟。城與隍原指城池的城牆和牆外的溝壑。為祈求城池的安甯,我國在春秋後期就出現了祭城隍神的活動。魏晉南北朝後在儒、道、佛諸學說影響下,城隍神的形象中更多地揉合了善惡報應與禮儀、道德的觀念。生前在某地擔任過刺史以上官級的賢良正直的文官武将,常常成為城隍神而得到供奉。吳山城隍廟是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遷移來的,明朝永樂年間開始祭祀周新。新建造的周新祠内設有周新塑像和他的生平事迹介紹,表達了杭州人民對這位古代清官的懷念。

城隍閣為七層仿古建築,面積3789平方米,高41.6米。它通過各層的多個翹角,體現淩空飛升的氣勢,頂部又設計成飛閣,象征鳳凰展翅和仙山瓊閣,從而讓人聯想起“龍飛鳳舞到錢塘”的神話傳說,堪稱江南第四大名樓。城隍閣建築整體造型具有南宋和元代的建築風格,它的洞門,用蘑菇石砌造而成,底部呈塊石狀壘築的堅實基座,象征着古老的杭州城牆所蘊涵的悠久曆史。它的鬥拱、欄杆和排門的雕刻,采用香樟、椴木和美國洋松制作。城隍閣的建造,起到了為西湖山水風光補景的宏觀效果,它平衡了整個湖光山色大面貌的造景布局,在功能上不僅可以登臨觀光,而且又與山、湖、城相互呼應、相互配合,使得人們不論是從西湖遠眺,還是從城區各個方向觀望,都有美好的視角。尤其是它作為吳山廣場的背景和延安路的對景,城隍閣優美的造型、飛動的氣勢,将成為杭州的标志性建築。

城隍閣一樓的南面,陳列展出了《南宋杭城風情圖》大型“硬木彩塑畫”,這件作品曾榮獲中國美術百花獎一等獎。《南宋杭城風情圖》長30餘米,高3.6米,作品集雕、刻、塑、編、紮等多種傳統工藝表現手法與技藝,構圖上選取曆史上最輝煌的南宋為時代背景,集中描繪“一色樓台三十裡,不知何處覓孤山”的繁華景象,全圖以南宋杭城天街(即今中山中路)為軸線,表現在春天裡,杭州市民的各種民俗活動,塑造了3500個男女老少市民人物,他們個個穿戴有緻,行為不同,并且按照一個個場面,聚成一組組人物。

其中有取材于古代話本小說《醒世恒言》第三卷《賣油郎獨占花魁》與二十二卷《十五貫戲言成巧禍》中的言情人物,也有《白蛇傳》神話故事中許仙在官巷口藥店當夥計的形象,可謂是戲中有戲,畫中有畫。城隍閣一樓的北面,是高10米、寬8米的巨型青石線刻圖組畫,描繪了杭州的10個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它們是:《伍相駕濤》、《錢王射潮》、《造塔保俶》、《濟公背婦》、《斷橋相會》、《立橋望仙》、《西泠定情》、《虎跑湧泉》、《梁祝共讀》、《夜救裴生》。這些石刻畫為城隍閣建築增添了文化色彩和情趣。城隍閣的設計、建造,不僅考慮到建築與西湖及城市的聯系,還增配了服務設施。在它的一樓和二樓,集中展示了具有濃郁杭州地方特色的曆史文化與民俗風情;在它的三樓到六樓,則以休閑、觀景和接待為主要功能,懸挂有豪華宮燈,配置了高檔紅木家具,三樓為大衆茶室,并設有文藝演出舞台;四樓以茶點款待來賓;五樓設有咖啡座;六樓為貴賓接待室并有珍貴工藝品陳列。登上69米高的山頂,再登上城隍閣頂的觀鳳台憑欄遠眺,北望西子湖,波平如鏡,輕舟蕩漾;東眺市區,高樓廣廈,栉比鱗次,繁華街市,盡收眼底;南觀錢塘江,波濤滾滾,片片帆影,消失在雲水之間;西覽群山,松聲竹韻山峰沉浸在煙雲霧藹之中。倘若夜間在此眺望,全城燈光閃爍,與天上皓月朗星相争輝,真是山河壯麗,風光無限。

蒲松齡《考城隍》

予姊丈之祖宋公,諱焘,邑廪生。一日病卧,見吏人持牒,牽白颠馬來,雲:“請赴試。”公言:“文宗未臨,何遽得考?”吏不言,但敦促之。公力病乘馬從去,路甚生疏,至一城郭,如王者都。移時入府廨,宮室壯麗。上坐十餘官,都不知何人,惟關壯缪可識。檐下設幾、墩各二,先有一秀才坐其末,公便與連肩。幾上各有筆劄。俄題紙飛下,視之有八字,雲:“一人二人,有心無心。”二公文成,呈殿上。公文中有雲:“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諸神傳贊不已。召公上,谕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稱其職。”公方悟,頓首泣曰:“辱膺寵命,何敢多辭?

但老母七旬,奉養無人,請得終其天年,惟聽錄用。”上一帝王像者,即命稽母壽籍。有長須吏捧冊翻閱一過,白:“有陽算九年。”共躊躇間,關帝曰:“不妨令張生攝篆九年,瓜代可也。”乃謂公:“應即赴任,今推仁孝之心,給假九年。及期當複相召。”又勉勵秀才數語。二公稽首并下。秀才握手,送諸郊野,自言長山張某。以詩贈别,都忘其詞,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之句。公既騎,乃别而去,及抵裡,豁若夢寤。時卒已三日,母聞棺中呻吟,扶出,半日始能語。問之長山,果有張生于是日死矣。後九年,母果卒,營葬既畢,浣濯入室而沒。其嶽家居城中西門裡,忽見公镂膺朱幩,輿馬甚衆。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驚疑,不知其為神,奔詢鄉中,則已殁矣。公有自記小傳,惜亂後無存,此其略耳。

上一篇:蘇魯特

下一篇:劉雨潼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