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釣

垂釣

唐代白居易創作的詩
《垂釣》是唐代白居易創作的詩,詩以“今來伴江叟,沙頭坐釣魚”作結,輕快潇灑中隐含着深沉的苦悶,自我排遣中透露也幾分達觀。
  • 作品名稱:垂釣
  • 作者:白居易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
  • 作品體裁:詩

作品原文

垂釣

白居易 〔唐代〕

臨水一長嘯,忽思十年初。

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廬。

浮生多變化,外事有盈虛。

今來伴江叟,沙頭坐釣魚。

注釋譯文

注釋

1.“臨水”之“水”和“江叟”之“江”均指浔陽江,即長江在九江市的一段。

2.甲乙第:指科舉考試錄取時所評定的等第,第一等為甲第,次等為乙等,應考中式稱為“登第”。

3.承明廬:原為漢代承明殿旁屋,侍官值宿所居之屋為廬,後因以入承明廬為入朝或在朝為官的典故。

4.浮生”即人生。“外事”指世事;“盈虛”意即圓滿與空虛。

作品鑒賞

起句“臨水一長嘯”采用情感迸發式的寫法領起全篇,把臨水垂釣與發洩悲憤情緒融合起來,痛定思痛、長歌當哭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給人以震撼靈魂的感染力。

緊接着便回首往事,概述人生旅途的變化,宦海沉浮、仕途得失、人間冷暖、世事盈虛,盡在一聲長嘯之中。

詩中江州之貶在詩人心靈所造成的陰影時刻折磨着他,即使臨水垂釣時也揮之不去。“忽思”一語正這種心理狀态的真切表現。

此詩颔聯“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廬”,是詩人對前期一帆風順、春風得意情景的追溯,也是對貶谪所受精神創傷的反襯。

那時,他既利用詩歌“補察時政”、“導洩人情”,往往使權貴們聞聲變色。這自然給詩人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可惜好景不長,逝者如流,這種回憶也帶有濃濃的苦澀味了。

後兩聯則表現了詩人後期的思想變化。這一聯寫的是詩人身遭貶谪、飽經風霜之後對世事人生的重新審視,也是他尋求心理平衡的一種自慰。

可以看出,白居易頭腦中的儒家入世思想逐漸讓位于釋、道出世思想。全詩以“今來伴江叟,沙頭坐釣魚”作結,輕快潇灑中隐含着深沉的苦悶,自我排遣中透露也幾分達觀。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