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人

波斯人

伊朗的主體民族
波斯人是西亞伊朗的主體民族,亦稱帕爾斯人。人口2041萬(1985),約占全國總人口的53%。主要居住在伊朗中部和東部諸省。另有60多萬人散居在阿富汗斯坦和伊拉克等國境内。屬歐羅巴人種南支地中海類型。使用波斯語,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信仰伊斯蘭教,多屬什葉派。[1]
  • 中文名:波斯人
  • 外文名:
  • 适用領域:
  • 所屬學科:
  • 英文名:persian people
  • 人口:2041萬(1985)
  • 分布:伊朗中部和東部諸省
  • 所屬:歐羅巴人種南支地中海類型
  • 曆史:公元前2700年

概況

伊朗主體民族,亦稱帕爾斯人。人口2041萬(1985),約占全國總人口的51%,主要居住在伊朗中部和東部諸省。另有60多萬人散居在阿富汗斯坦和伊拉克等國境内。屬歐羅巴人種南支地中海類型,語言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标準波斯語起源于巴列維地區。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常稱之為法爾西語,有時也稱為中古波斯語。波斯人有記載的曆史和文化始于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2000年時,古波斯人遊牧部落自中亞進入今伊朗地區,排擠了當地土著居民而定居下來。古伊朗人包括許多民族,有梅德人、波斯人、帕提亞人、薩西亞人和西徐亞人等。公元前6~5世紀時,梅德人建立了厄克巴坦城邦,公元前8世紀,波斯人占領了今法爾斯地區後從這個地名獲得了本族的名稱,并建立了強大的波斯帝國。現代波斯人都是定居民,其中一半為農民,他們多從事灌溉農業,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大麥和豆類;經濟作物為煙草、甜菜、芝麻等。現已有部分農民轉向石油和建築業。工藝手工業曆史悠久,地毯、陶瓷、建築等聞名于世。波斯人在歸信伊斯蘭教前,多信仰拜火教。

642年阿拉伯帝國滅波斯薩珊王朝後,波斯人逐漸改信伊斯蘭教。11世紀,伊斯蘭教在波斯人中占據了統治地位,16世紀初前遜尼派居優勢地位,1502年波斯人建立薩法維帝國,立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派為國教,并采取一切行政措施推行什葉派,排斥遜尼派。現代波斯人中98%信仰什葉派。伊朗憲法規定,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派為國教,并規定立法會議頒布的一切法律必須符合伊斯蘭教教義。伊斯蘭法還規定有關穆斯林的婚喪禮俗、财産繼承、子女撫養、宗教課程、教派争端等事宜都一律由教法裁決。政府不承認國内存在穆斯林少數派,但卻承認有非穆斯林民族。什葉派宗教教職人員分有公職和無公職兩類,一般著名毛拉都具有半官方地位。伊朗穆斯林的初級教育,一般在大清真寺内進行,主要學習《古蘭經》和波斯文經訓常識,經學院屬中等宗教學校,此外還有高級宗教學院,由著名毛拉任教,系統講授伊斯蘭教義學、哲學和法學。大毛拉和阿亞圖拉均出自庫姆神學院。波斯人信教虔誠,極重視一年一度的朝觐、齋戒和哀悼日(阿舒拉日)的宗教儀式,婦女外出必須飾面紗,日常生活亦受教法的嚴格制約。

曆史沿革

波斯人相信是雅利安人的後裔,雅利安人在公元前約2000年由中亞移入伊朗。雅利安人分拆成多個族群,如波斯人及米底人,波斯語及伊朗語支始出現,他們與伊朗高原的原住民通婚,如埃蘭人。公元前九世紀出現了對波斯人的一些記載,在亞述人的文獻裡,他們被稱為“帕爾蘇”(Parsu),居住在烏魯米耶湖的東南岸。

公元前六世紀,古波斯人成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統治者,他們統合伊朗高原各民族,建立了波斯帝國。多個世紀以來,波斯帝國受到多個王朝的統治,一些王朝由伊朗語民族統治,如阿契美尼德王朝、安息、薩珊王朝、塔希爾王朝、薩法爾王朝、白益王朝、薩曼王朝及薩法維王朝;一些王朝不是由伊朗語民族統治,如馬其頓帝國、塞琉古帝國、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伽色尼王朝、古爾王朝、塞爾柱王朝、帖木兒王朝、白羊王朝、黑羊王朝、阿夫沙爾王朝、贊德王朝及恺加王朝   。

阿契美尼德王朝及薩珊王朝是在伊朗南部法爾斯建立的,而安息則是在伊朗北部建立。根據在伊朗發現的一些來自阿契美尼德王朝時代的楔形文字(借鑒自兩河流域的巴比倫人),證明波斯一詞的當地用語在王朝建立時已用以指稱伊朗。

希臘人将波斯一語引入到西方語言裡,西方以此作為伊朗的正式名稱直至1935年,因這個稱謂,使所有伊朗人都被認為是波斯人,而其他接受波斯語言及文化的人們也常被認為是波斯人。

前伊斯蘭時期

關于波斯人的第一個書面記錄是來自亞述人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叙述,他們稱為“帕爾蘇阿什”(Parsuash)及“帕爾蘇阿”(Parsua)。這些近似的詞語源自古波斯語“Parsava”或“Farsava”,大概是指“邊界”、“邊陲”的意思,用在地理上指稱波斯人(他們在種族上自稱為雅利安人,以示尊貴)。帕爾蘇阿及帕爾蘇阿什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地方,後者位于伊朗西南部,在古波斯語當中稱為“帕爾薩”(Pârsa,今法爾斯)。古希臘人在公元前六世紀使用“坡塞斯”(Perses)、“坡斯卡”(Persica)及“波西斯”(Persis)等形容詞用于居魯士二世的帝國,英詞裡的波斯人(Persian)因此而得。在聖經較後的部分常提及到波斯帝國(以斯帖、但以理、以斯拉及尼希米記),稱為“帕拉斯”(英語:Paras;希伯來語:פרס),如“Paras ve Madai”(פרס ומדי)即是“波斯及米底王國”   。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朝臣說波斯語,使用楔形文字。薩珊王朝時期,波斯人、米堤亞人、帕提亞人及波斯當地人的攙和使波斯人的身分一緻化。埃蘭人的語言仍存活至伊斯蘭時期。中世紀曆史學家伊本·納迪姆(Ibn Nadim)寫道:“巴列維語、達裡語、庫茲語、波斯語、蘇裡亞尼語都是伊朗人的語言。”阿蔔杜拉·伊本·穆卡法(Abd-Allāh Ibn Muqaffaʿ)提到庫茲語是波斯皇室的非正式語言,“庫茲”是埃蘭的異名,但庫茲人這身分可能已消失。據斯特拉波所說,相信是現代庫爾德人祖先的塞爾提亞人(Cyrtians)是伊朗人的分支。被普遍認為是庫爾德人及盧爾人(Lurs)祖先的塞爾提亞人曾經廣泛分布在波斯至米底王國之間的劄格羅斯山脈   。

伊斯蘭時期

公元651年,薩珊王朝被阿拉伯人滅亡,波斯逐漸進入伊斯蘭化時期。

波斯人一詞在伊斯蘭時期繼續用以描述多個古伊朗民族,包括會說花剌子模語、古塔巴裡語、古阿紮裡語、洛基語及庫爾德語的人。

波斯方言被曆史學家麥斯歐迪(Al-Masudi)視為波斯語,而那些會說波斯方言的民族也被視為波斯人。現代波斯語(達利語)是波斯方言的一種,他又将帕拉維文、古阿紮裡語及其他波斯語言與之混為一談:

“波斯人在馬哈特山脈、阿塞拜疆、亞美尼亞、阿倫、培爾汗、傑爾賓特、拉伊、馬贊德蘭、馬斯卡特、沙巴蘭、阿巴沙赫、内沙布爾、赫拉特、馬爾夫等大呼羅珊地區活動,在薜吉斯坦、克爾曼、法爾斯、阿瓦士等地亦見其蹤影……這片土地曾經屬于一個主權王國,說一種語言……雖然語言稍有不同,這種語言在書寫上及組成部分是一緻的,它們就是帕拉維語、達利語、阿紮裡語及其他波斯語言。”

在阿拉伯人統治期間,波斯人逐漸信仰了伊斯蘭教。但波斯人有着遠比阿拉伯人高得多的悠久曆史和先進文明,波斯人在語言上、文學上等各方面影響着阿拉伯人。而在伊斯蘭文明中,波斯文化體系亦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這是波斯人一直所引以自豪的。在阿拉伯帝國的朝廷中,波斯人非常多,有許多曆史上著名的人物   。

但波斯人大規模皈依伊斯蘭教,卻是在塔希爾王朝、薩曼王朝等本土族群政權統治的時期。

公元1502年,波斯人推翻土克曼人的白羊王朝,建立了波斯人的薩法維帝國,這個帝國一直存在到公元1736年。這個帝國将什葉派定為國教,什葉派在波斯獲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在波斯人的政治和文化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迹。

波斯人的薩法維帝國雄居了200多年,是西亞強國,曾經占有過伊拉克,而阿拉伯人的區域大部分被土耳其人的奧斯曼帝國占領,獨立很晚。波斯人薩法維帝國與遜尼派土耳其人的奧斯曼帝國為了控制交通線和戰略要地,打了200多年仗,教派因素也是一個戰争原因。到了近代,阿拉伯諸國都成了西方列強的殖民地,伊朗(波斯)則成了半殖民地。

現代

在1935年前,“波斯”一詞是西方世界對伊朗的正式名稱,但在薩珊王朝時期(公元224年-651年),波斯人已用“伊朗”來稱呼他們的國家。居住在伊朗的人們也被西方世界以“波斯人”冠稱。英國首相拉姆齊·麥克唐納(1866年-1937年)及英國駐伊朗領事佩爾西·洛蘭(Percy Loraine)以“波斯”及“波斯人”來談論伊朗人及伊朗政府。1935年3月21日,伊朗沙王禮薩汗頒布法令,要求外交使節在官方箴件裡使用“伊朗”(雅利安人國家)。自此,“伊朗人”及“波斯人”共通用于伊朗人口。在曆史上,波斯人一詞用以指明居住在大伊朗地區的伊朗人。

民族分布

波斯人(Persians)

波斯人是西亞伊朗的主體民族,亦稱帕爾斯人。人口2041萬(1985),約占全國總人口的51%。主要居住在伊朗中部和東部諸省。另有60多萬人散居在阿富汗斯坦和伊拉克等國境内。屬歐羅巴人種南支地中海類型。

語言

使用波斯語,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标準波斯語起源于巴列維地區。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常稱之為法爾西語,有時也稱為中古波斯語。

分支和近親民族

波斯人分布在伊朗、伊拉克、阿富汗斯坦等國。跟伊朗的波斯人(西波斯人)一樣,中亞塔吉克人(東波斯人)都是多支伊朗民族的後裔   ,他們的祖先包括來自伊朗的波斯人及其他入侵者。由于在曆史上血統産生了相互影響的作用,塔吉克人及法爾西萬與霍拉桑地區的波斯人有密切的關系。

其他較細小的與其有關的民族有阿富汗斯坦及巴基斯坦的基齊勒巴什人(Qizilbash),他們與法爾西萬及阿塞拜疆人有血統關系。在高加索,塔特人(Tats)集中分布在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及俄羅斯的達吉斯坦共和國,他們的祖先是薩珊王朝時期在這些地方定居的商人。西印信仰瑣羅亞斯德教的帕西人居住在古吉拉特邦、孟買及巴基斯坦南部地區,他們大部分是波斯人瑣羅亞斯德教教徒的後裔。伊拉尼(Iranis)是另一個南亞西部的細小民族,他們是後期波斯瑣羅亞斯德教教徒移民的後裔。另外,阿富汗的哈紮拉人及艾馬克人(Aymāq)具有伊朗化蒙古人及突厥人的血統。

語言

在現時流通使用的語言當中,波斯語是其中一種世上最古老的語言,并且是其中一種擁有健全文學傳統的語言,赫赫有名的波斯詩人有菲爾多西、哈菲茲、歐瑪爾·海亞姆、阿塔爾·尼沙普裡(AttarNeyshapuri)、薩迪(Saadi)、尼紮米、魯達基(Rudaki)、魯米、薩納伊(Sanai)。波斯語、烏爾都語、孟加拉語、土耳其語、阿拉伯語及其他近親語言的使用者将波斯語稱為“法爾西”(Fārsī),在大伊朗東部地區還被稱為“達利語”及“塔吉克語”   。

波斯語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的伊朗西部語言。當今伊朗的大多數人口是波斯語西部方言的使用者,至于東部方言,即達利語或塔吉克語的使用者都占塔吉克斯坦及阿富汗人口的大多數。俄羅斯、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巴基斯坦、中國西部(新疆塔吉克族)、阿聯酋、巴林、伊拉克、科威特、阿曼及阿塞拜疆也有使用波斯語及其它伊朗語的民族。

宗教

波斯文化孕育出三種主要的宗教:瑣羅亞斯德教、巴哈伊信仰及對聖奧古斯丁在他成為基督徒前産生巨大影響的摩尼教。瑪茲達教(Mazdakism)是古伊朗的另一種宗教,它被稱為是第一個共産意識形态。瑪茲達教及摩尼教是瑣羅亞斯德教的分支,瑣羅亞斯德教被認為是一神教的始祖   。

在薩法維帝國崛起前,遜尼派一直是主導波斯大部分地區的伊斯蘭派系,除了塔巴裡斯坦的栽德派、白益王朝及完者都統治時期、阿薩辛派及薩爾巴達爾(Sarbadars)。在九個世紀内,盡管遜尼派占著主導地位,許多遜尼派教徒都趨向什葉派,什葉派的三個分支十二伊瑪目派、伊斯瑪儀派及栽德派(Zaidiyya)在伊朗部分地區盛行。在那個時期,什葉派在庫法、巴格達、納賈夫及希拉(Hillah)有所滋長。什葉派是塔巴裡斯坦、庫姆、卡尚、埃瓦吉(Avaj)、薩蔔澤瓦爾(Sabzevar)的主要教派。在許多地區,什葉派及遜尼派教徒并存。在近代,伊斯瑪儀派教徒形成了一個印伊語系社區。薩法維帝國時期之前的伊朗學者和科學家,如伊本·西那、賈比爾、薩爾曼(Salman Farisi)、法拉比及納西爾丁·圖西(Nasīr Dīn Tūsī)都是什葉派穆斯林。許多重要的遜尼派穆斯林科學家、學者及名人都是波斯人或具有波斯人血統,包括阿布·達烏德(Abu Dawood)、哈基姆·尼沙布裡(Hakim Nishaburi)、塔巴拉尼(Tabarani)、安薩裡、提爾米茲(Tirmidhi)、納薩伊(Nasa'i) 及法赫爾丁·拉齊(Fakhr Din Razi)。遜尼派哈乃斐派教法學的創始人阿布·哈尼法(Abu Hanifa)都被廣認為具有波斯人血統。伊朗第一個什葉派政權薩法維王朝宣揚十二伊瑪目派,在其領土奉行十二伊瑪目派的法規,支持教派的學術研究。十二伊瑪目派的阿訇“打造了一套國家體制的理論”,認為當在“沒有确切的正當時”,薩法維王朝的君主政制是“等待救世主降臨時最理想的政制”。現時,信奉十二伊瑪目派的波斯什葉派穆斯林被遜尼派的哈乃斐派取代。在伊朗南部及庫爾德人當中則有數量可觀的沙斐儀派遜尼派穆斯林,占少數的伊斯瑪儀派穆斯林則散落在各地。一些社區則信奉什葉派的蘇菲主義。祆教徒、基督徒、猶太教徒及巴哈伊信仰的教徒都各自形成了一些較小的社群,巴哈伊信仰在伊朗是這些少數宗教裡最大的宗教。一些波斯人是無神論者及不可知論者。

文化

伊朗的電影可描繪出波斯文化,伊朗電影得到不少支持及影評的贊賞,如《天堂的孩子》(Children of Heaven)及《櫻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這些電影洞悉了波斯文化的現況,是當地人文狀況的深刻寫照。

藝術

波斯的藝術遺産不拘一格,具備東西方的元素。波斯藝術大量借鑒了當地的埃蘭文明、兩河文明及希臘文明(希臘時期的雕像)。波斯地處中央,成為東西藝術及建築的融合點,希臘羅馬的影響常與印度和中國的理念和技巧結合。波斯藝術延伸至中亞、高加索、小亞細亞、伊拉克及現代的伊朗,這廣袤的地區是波斯藝術發展的核心   。

雕像

波斯人的藝術表達方式可追溯至阿契美尼德王朝時,當時出現了大量重要人物的雕像,通常具有政治及宗教意義,如波斯長生軍(帝王的精銳部隊)表示了兩河文明及古巴比倫的影響力。當地更具代表性的藝術是波斯細密畫。中國藝術的影響力也很明顯,但當地的畫家能運用各種的藝術形式,包括那些在奧斯曼帝國、薩法維帝國及莫卧兒帝國宮廷内看到的畫像。

音樂

波斯音樂(伊朗音樂)的曆史可追溯至薩珊王朝巴爾巴德時期,甚至更早。除着它的逐漸演變,一種獨特的地中海東部音樂風格成為了波斯的民族音樂,與現今伊朗附近的音樂近似   。

建築

波斯波利斯遺址又稱“塔赫特賈姆希德”或“賈姆希德寶座”是波斯傳統古建築的一部分。

波斯人對建築的貢獻突出,波斯波利斯作為古波斯建築的表率,而現代的曆史紀念建築如奧馬爾·海亞姆的陵墓則體現了波斯變幻多端的傳統。伊朗的一些城市展現了在曆史上波斯的獨特建築風格,如加茲溫省的哈拉甘雙子塔及伊斯法罕的國王清真寺。波斯建築的影響力超越了伊朗的地理界限,可見于整個中亞地區,如撒馬爾罕的比比哈努姆清真寺(Bibi-Khanym Mosque)、布哈拉的薩曼王朝陵墓及阿富汗斯坦西部的賈姆宣禮塔(Minaret of Jam)。伊斯蘭建築是以波斯人所建立的基礎而發展出來,阿格拉的泰姬陵及伊斯坦布爾的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亦可見波斯建築技術的影子   。

地毯

德國藝術評論家戈特弗裡德·森佩爾(Gottfried Semper)稱“地毯的原意是分隔空間”,因此地毯編織是以古文明建築為基礎發展出來的一種技藝。波斯地毯以手工精細聞名于世,其文明地位亦非常重要。早在公元前五世紀,以纖維交織的方法編制衣服已出現于波斯。著名希臘将領地米斯托克利在波斯流亡時也提及到“波斯地毯”:“他(亞達薛西一世)讓他自由表達對希臘事務的意見。地米斯托克利說,話語就像昂貴的波斯地毯,那些美麗的圖案隻能在張開它的時候才能展示,把它折疊起來,它就不為人知,因此他要求亞達薛西一世給他一些時間。”

園林

波斯園林的設計反映人間樂園,英語所說的樂園(Paradise)出自波斯語“Pardis”,正是指波斯園林。

波斯園林在古代已存在,在伊斯蘭時期,波斯園林更為突出,阿拉伯人統治者利用波斯人的園林技藝在安達盧斯至喀什市廣建園林。《一千零一夜》及詩人奧馬爾·海亞姆的作品裡的波斯園林更是名垂千古   。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