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成事

因人成事

漢語成語
成語因人成事,意思就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辦成事情。
    中文名: 外文名: 拼音:yīn rén chéng shì 近義詞: 反義詞: 名稱:因人成事 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釋義:依靠别人的力量辦成事情。 結構:偏正式

釋義

因:依靠。依靠别人的力量辦成事情。

語法

偏正式;作謂語;指依憑他人辦成事情

出處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公等碌碌,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典故

戰國時,秦國進攻趙國,毛遂自薦随平原君去向楚國求救。在楚國,平原君和楚王談判,想說服楚王簽定合縱盟約,共同抗秦;從早上就開始談,直到中午還沒有議決。平原君挑選來的那十九個随從慫恿毛遂去與楚王談判,毛遂闖上殿去,侃侃而談,曉以利害,迫使楚王訂立了盟約。然後楚王、平原君、毛遂歃血為盟。毛遂左手拿着盛血的盤子,右手招呼那十九個随從說:“你們也來喝點這血酒。你們這些人,庸庸碌碌,正是人們所說的那種依賴别人辦成事情的人。”

示例

小将~,何足道哉!(元·李壽卿《伍員吹箫》第四折)

清李漁《閑情偶寄·種植·木本》:“止可因人成事,人立而我立,人仆而我亦仆矣。”

我們要自力更生,決不低三下四,~。

相關詞

依人而立   倚仗他人 成事、因人制宜、功成事立、因人設事、因人而施、既成事實、巧能成事、因人廢言、因人而異、不因人熱、素見成事、成事不說、敗事有餘,成事不足、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成事不足,敗事有馀、成事不說,遂事不谏、成事不足,壞事有餘、敗事有馀,成事不足、成事不足,壞事有馀。

押韻詞

博聞彊志、竭忠盡智、大天白日、低三下四、朝發夕至、淋漓盡緻、鴻鹄将至、無所不至、颠三倒四、生辰八字、再三再四、一蹴而至、鳳鳥不至、相見無日、有天無日、小巧别緻、聰明才智、朝三暮四、垂拱而治、群賢畢至、殘羹冷炙、各言其志、遮天蔽日、白虹貫日、鴻鹄之志、不三不四、咬文嚼字、日甚一日、老之将至、飽食終日。

故事詳情

“因人成事“,是毛遂譏諷不頂用的同伴的話;“三寸之舌“則是平原君稱贊毛遂的話。

平原君一行到楚國後,平原君馬上求見楚王,要求楚王迅速派出援軍,和趙國聯合抗秦。可是楚王懼怕秦國,不肯答允。兩個人從清早談判到中午,也沒談出結果。毛遂等三十人,在殿前階下,等得焦急起來。那十九人就對毛遂開玩笑說:“毛先生,上殿去露露錐尖吧!“毛遂二話不說,提劍登階,從容上殿,對平原君說:“趙楚聯合抗秦的利害關系,兩句話就可以說清楚,為什麼說了這麼半天還決定不下來呢?“楚王問平原君:“這是什麼人?“平原君說:“是我的家臣,也是我的随員。“楚王便轉向毛遂呵斥道:“還不快給我下去!我正在同你們君主談話,你算個什麼?“毛遂按劍而前,對楚王說:“你仗着楚國是個大國,就這樣随意呵斥人?你要知道,眼前在這十步之内,大國也沒有,你的性命全在我的手裡。你叫嚷什麼!“楚王不作聲了。

毛遂接着說:“我聽說商湯以七十裡的地方取得了天下;周文王以百裡的地方臣服了諸侯,難道他兵多嗎?隻不過能發揮他的優勢,振奮他的威力罷了。現在楚國土地方圓五千裡,雄兵百萬,這是稱霸天下的本錢。象楚國這樣盛強,天下各國都不能對抗。白起,小娃娃罷了,帶了幾萬兵來和楚國打仗,一戰就奪去了你們的鄢、郢等地;再戰就燒掉了夷陵的楚先王墓;三戰幹脆俘虜了大王你的先人,這是百輩的仇恨啊,連趙國都感到羞恥,而大王卻不知道好歹!軍事聯盟是為了楚國,不是為趙國。在我主人面前,你叫嚷什麼?!“楚王又害怕又慚愧,連連稱是,滿口應承說,“确實象先生說的,願意把全國的兵力參加同盟。“毛遂又逼問:“聯合抗秦的事定了吧?“楚王忙說:“定了。“

毛遂就招呼楚王的左右說:“快拿雞、狗、馬的血來!“血來了,毛遂捧着銅盤跪獻給楚王說:“請大王先用手指蘸血塗在唇邊,這是定盟的儀式;接着是我的主人,最後是我。“塗完血,毛遂左手拿着血盤子,用右手招喚殿外的十九個人說:“喂!你們接着在堂下塗血吧。你們這些老爺碌碌無能,就象所說的依靠别人成事的!“

這件外交大事,就這樣靠着毛遂的口才而終于取得了成功。平原君因此很稱贊毛遂,其餘十九人也更信服他了。

平原君定盟後回到邯鄲,感慨地說:“我不敢再鑒别人才了!毛先生到了楚國一次,就使趙國的聲望提高了百倍。毛先生的三寸長的舌頭,比百萬雄兵還強啊!“後把毛遂奉為上等門客。

以後,人們就把自己沒本事,而靠别人的力量辦成事的叫作“因人成事“。用“三寸之舌“來形容人的能說會道、善于辯論。 

上一篇:開本

下一篇:潘家峪慘案紀念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