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山石窟

石鐘山石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今雲南劍川縣城西南五十裡。石鐘山系石寶山支峰,因山上有石如鐘而得名。[1]開鑿于公元七三八至一二五三年,及少數元、明時代作品。這裡山清水秀,怪石嶙峋,三月的石寶山滿山翠松,濃蔭掩徑,遠眺石鐘山像是如來的頭部,花狀的突起物更像如來頭部的卷貝發,或許古人就因此殊勝奇景而發願開窟。中國遊俠徐霞客亦曾到此,他在《遊石寶山記》就說∶“石面有紋如龍鱗。”走遍中國南北的他,亦不禁訝異稱怪哉!
    中文名: 外文名: 地理位置:雲南省劍川縣石寶山支脈 氣候條件: 開放時間:08:30-18:00 門票價格:免費 占地面積: 著名景點:石鐘山石窟 中文名稱:石鐘山石窟 開鑿時間:公元七三八至一二五三年 别名:劍川石窟 類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曆史傳說

石窟開發曆史較早。考古調查資料表明,早在商周時期,先民們就在這裡從事漁獵活動,并建木骨泥結構的民居。石鐘山之名始見于漢代桑欽的《水經》記載:“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石鐘山的命名至今已有1700多年。山,何以鐘名,曆來持見不一:或以有“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響若洪鐘”(郦道遠《水經注》);或以石鐘山之石可“扣而聆之”(李渤《辨石鐘山記》);或以“中空如鐘,其形奇”(胡傳钊《石鐘山志序》)。宋元豐七年(1084)六月,蘇轼父子月夜乘小舟訪探石鐘山,則認為山石“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聲”,并寫下了千古名篇《石鐘山記》。

遊下石鐘山石窟可沿茂林垂蔭,修竹掩映的石級小道,迂回曲折,穿亭過榭,登上山頂。沿途有蘇轼夜泊處、懷蘇亭、半山亭、绀園、船廳、矶頭、鐘石,以及清鹹豐皇帝批喻興建的昭忠詞,湘軍水師将領彭玉麟為其母超度亡魂的“報恩慈林”,彭玉麟起居休息的浣香别墅和梅花廳,紀念陶淵明的歸去亭,以及園林建築石筍、且閑亭、桃花洞、觀魚池、廊外廊、樓外樓、石鐘洞等名勝。整個建築依山就勢,因地制景,藏露結合,虛實相間,石環水繞,幽深雅緻。

在山頂的“江天一覽亭”,憑欄遠眺,萬裡長江,一瀉千裡;浩瀚鄱陽湖,波濤萬頃。鄱陽湖與長江交界處,清濁分明,水分兩色。遠眺匡廬雲遮霧障,夜遊雙鐘月湧江流。石鐘山是古代從長江進出南昌必經水路,商旅遊宦多系舟于此,騷人墨客題詠甚多。明代詩人王英形容石鐘山的形勝是“五老雲中出,九江天際來。驚濤撼岩石,萬壑鼓風雷”。

藝術價值

劍川石鐘山石窟的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主要體現在:

一、石鐘山石窟是南诏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石鐘山石窟作為西南少數民族古代文化藝術的寶庫,體現了他們高超的石刻技藝和傑出的創造才能。古代匠師們在開鑿石窟的時候,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大膽地把人間的帝王搬上了佛山聖地。石窟把南诏曆史上不同時期三個極具代表性的曆史人物及其宮廷政治生活,通過石刻藝術的形式真實地記錄了下來:獅子關區第一号窟的南诏第一代國王細奴邏及後妃、男女從者造像;石鐘寺區第二号石窟的南诏第五代國王閣羅鳳出巡圖;

石鐘寺區第一号窟的南诏第六代國王異牟尋議政圖。石窟的藝術形象和創作靈感來自人間現實生活,其場面宏大、布局結構嚴謹,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有主有從。石窟猶如一面鏡子,反映了南诏統治者聽政、議政、出巡和坐朝的宏大場面,無疑是南诏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二、石鐘山石窟是佛教藝術的瑰寶

石鐘山石窟是以佛教内容為主的一種宗教藝術。石窟作為宗教的産物,它直接目的和具體内容必然是宣傳、體現宗教教義、教理。而作為藝術的類型,它又必須遵循一定的藝術形象。石窟藝術又是佛教義的前提下,努力塑造一系列生動、具體、感人的藝術形象。石窟藝術又是佛教造像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一。古代的匠師們在雕刻造像時,在不違背佛教儀軌的前提下,力求基于人的形象,把造像提高到藝術的完美程度,力求達到以形傳神、感化衆生之效應。

造像時根據他們的理解,努力把自己認為最美好的東西附麗到神像中去,在雕刻過程中有意無意地留下了當時社會情況和人情世态的影子。如第四号窟中造型優美的普賢菩薩,如一個婀娜多姿的少女,亭亭玉立,給人一種秀雅的感覺,是一尊動人的雕像。被譽稱為石刻當中“東方維納斯”的甘露觀音,豐碩端莊,眼梢嘴角流露着微妙的喜悅,全身的姿态在安靜中顯出輕微的動勢,肌體柔和,質感很強。從她們身上可以看到一千多年前人們所追求的美的典型。在表現人物心理活動方面,有深具藝術感染力的“愁面觀音”造像。匠師們在雕刻天王、力士時賦予他們男性的剛毅和力量,使他們身上有一種生命的動感。

石鐘山石窟這些形象逼真、内容豐富、獨特而具有濃厚地方民族特色的石雕,雖大多為佛教人物造像,但卻富有人間生活氣息,具有鮮明的民族個性和長久的藝術生命力。既是中國石刻藝術的珍品,也是佛教藝術的瑰寶。

三、石鐘山石窟是我國各兄弟民族及我國同東南亞、南亞、西亞各國文化交流的曆史見證。

任何一個民族,都需要從外來文化中吸取有益的營養,豐富、發展自己,創造本民族的文化。沒有不同文化的交流,則任何文化的發展都将受到制約。南诏、大理國因地處印度、緬甸和中國西藏、四川之間,它既承襲了中原文化的傳統,又受藏族地區宗教藝術的浸染,同時還融合了印度文化、緬甸文化及東南亞諸國文化的因素,從而使南诏、大理國的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劍川石鐘山石窟作為南诏、大理國最高的石刻藝術成就,其文化的多元性在這裡留下了很深的印迹。如:石窟當中出現了深目、高鼻、頭發卷曲、身上披的外國人造像:

上一篇:反應速率常數

下一篇:海上田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