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老

閣老

漢語詞語
詞目:閣老拼音:gé lǎo釋義:1.唐兩省官中書舍人與給事中相呼為閣老。2.地名。為一村名,屬甘肅省甯縣和盛鎮。閣老是明清之際時人對入閣官員的一種通俗又不失尊敬的稱呼。唐代對中書舍人中年資深久者及中書省﹑門下省屬官的敬稱。[1]明初朱元璋廢除宰相制,集大權于皇帝一身;又設内閣,實際上隻是供皇帝咨詢、起草诏命的秘書機構,并無決策之權。後明宣宗早逝,英宗即位時年幼,于是由内閣大臣“三楊”與太皇太後共同執政,此時内閣職權相應擴大。
    中文名:閣老 外文名: 拼音:gé lǎo 近義詞: 反義詞:

釋義

1.唐兩省官中書舍人與給事中相呼為閣老。

2.地名。為一村名,屬甘肅省甯縣和盛鎮。閣老是明清之際時人對入閣官員的一種通俗又不失尊敬的稱呼。唐代對中書舍人中年資深久者及中書省﹑門下省屬官的敬稱。

出處

(1)《新唐書·百官志》:“(中書省)舍人六人……以久次者一人為閣老,判本省雜事。”

(2)李肇《唐國史補》卷下:“兩省相呼為閣老。”(中書省、門下省屬官皆可稱“閣老”。)

(3)嚴武遷給事中時,杜甫有《贈嚴閣老》詩,給事中屬門下省。

(4)明代稱大學士及翰林學士入閣辦事者為“閣老”。趙翼《陔餘叢考》卷二十六“閣老”。

引證釋義

唐代對中書舍人中年資深久者及中書省、門下省屬官的敬稱。

五代、宋以後亦用為對宰相的稱呼。明清又用為對翰林中掌诰敕的學士的稱呼。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兩省(中書省、門下省)相呼為閣老,尚書丞郎、郎中相呼為曹長。”《舊唐書·楊绾傳》:“故事,舍人年深者謂之閣老,公廨雜科,歸閣老者五之四。”

宋鄭文寶《南唐近事》:“一日諸閣老待漏朝堂,語及林泉之事。”

明李贽《複焦弱侯書》:“趙文肅先生雲:‘我這個嘴,張子這個臉,也做了閣老,始信萬事有前定。”

清趙翼《陔馀叢考·閣老》:“蘇州有閣老坊,乃吳匏庵為學士時所建,則翰林之在文淵掌诰敕者,亦得稱閣老矣。”

典故

唐兩省官中書舍人與給事中相呼為閣老。明、清稱内閣大學士為閣老。閣老是明清之際時人對入閣官員的一種通俗又不失尊敬的稱呼。

明初朱元璋廢除宰相制,集大權于皇帝一身;又設内閣,實際上隻是供皇帝咨詢、起草诏命的秘書機構,并無決策之權。後明宣宗早逝,英宗即位時年幼,于是由内閣大臣“三楊”與太皇太後共同執政,此時内閣職權相應擴大。

明武宗死後無嗣,帝位由從弟繼承(即明世宗嘉靖),朝起“大禮議”之争,此時内閣之權幾與帝權相衡,而閣臣則成為有實無名的宰輔。神宗時,張居正職權之隆,為有明一代之最。

閣臣例設多人(一般三四人)但有“首輔”、“次輔”稱謂之分,權力也相應不同。萬曆早期,張居正為首輔,權傾天下,其地位實際上已相當于唐宋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同為閣臣的其他官員,雖然也被稱為閣老,但隻是徒具形式而已。

清時,内閣制多有變化,稱謂上也有些不同,但入閣實際上就是拜相。隻是後期逐漸被軍機處所取代,後者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決策機構。

上一篇:三林本幫館

下一篇:仁懷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