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擴招

大學擴招

擴大高校本專科院校招生人數的教育改革政策
高校擴招,也稱為大學擴招或大學生擴招,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即中國大陸)自1999年開始的,基于解決經濟和就業問題的擴大普通高校本專科院校招生人數的教育改革政策,簡單來說即是自1999年開始的高等教育(包括大學本科、研究生)不斷擴大招生人數的教育改革政策。
    中文名:大學擴招 外文名: 别名:高校擴招 簡稱:擴招 起始時間:1999年 實施範圍:中國大陸

簡介

中國大陸文革結束恢複高考招生以來,高校招生規模盡管在逐年增長,​但在1999年之前,高校擴招年均增長都隻在8.5%左右。

1999年,擴大高校招生規模,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進行春季招生的改革,2001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許25周歲以上公民參加高考,徹底放開高校招生的年齡限制。2001年,江蘇省3所高校率先實行了"自主招生"的試點工作。截至2007年,已有53所高等院校開始自主招生。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曆史性的第一次全面實現了網上錄取,全國網上錄取新生率達到了85%。2003年,北大、清華等22所高校被賦予5%的自主招生權。2006年,自主招生的高校擴大到了53所。同年,教育部允許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這些都是擴招的内容。

1999年,當年招生人數增加51.32萬人,招生總數達159.68萬人,增長速度達到史無前例的47.4%,之後2000年的擴招幅度為38.16%,2001年為21.61%,2002年為19.46%,到2003年,中國普通高校本專科生在校人數超過1000萬。

背景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積極肯定了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大規模的國企改制開始推行,經營不善的國企紛紛倒閉,政府開始精簡人員,國企改制導緻了國企不可能像之前那樣大規模接受大學生,于是1996年,國家開始了雙向選擇,自由擇業的試點,到1998年大學生由國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當年70%以上的大學畢業生是自主擇業的。

同時,在1992年到1998年,由于國企改制,市場經濟改革等原因,國内出現了大規模的失業人群(國内稱之為下崗職工)。其中1997年全國下崗人員為2115萬人。

經濟方面,90年代前期,中國經濟過熱,通貨膨脹率極高,朱镕基開始對過熱的經濟進行降溫——也就是著名的軟着陸。通過1993年-1996年的軟着陸,使通貨膨脹率成功的從1994年的24.1%下降到1996年的8.3%,但是同時,經濟增速也大大放緩,國内需求疲軟。

實施

1998年11月,經濟學家湯敏以個人名義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建議書《關于啟動中國經濟有效途徑———擴大招生量一倍》,建議中央擴大招生數量。在這份建議書之中,他指出5點擴招的理由:

當時中國大學生數量遠低于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

企改革帶來的大量下崗工人如果進入就業市場與年輕人競争會出現惡性局面。

國家提出經濟增長8%的目标,教育被認為是老百姓最大的需求,擴招可以拉動内需,激勵經濟增長。

高校有能力接納擴招的學生,當時平均一個教師僅帶7個學生。

高等教育的普及事關中華民族振興。

建議被中央采納之後,中央很快制定了以“拉動内需、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緩解就業壓力”為目标的擴招計劃。

2006年,國家提出高等教育的發展要切實把重點放在提高質量上。2007年,國家教育部部長周濟說:高等教育仍将繼續擴招,但是幅度将大大放緩。進入2008年,全國普通高校本專科招生計劃為599萬,增長幅度僅為5%,同時,教育部開始對擴招進行反思,并且首次表示1999年決定的全國高校大規模擴招太急促。

2012年,教育部已經發布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幹意見》,該意見中明确提出:今後公辦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規模将保持相對穩定,教授為本科生上課将成為一項基本制度,不給本科生上課不得聘為教授。

影響

積極影響

1.提高高中升學率,使更多學生圓了大學夢。以前,上大學等于拿到了鐵飯碗。大學急劇擴招,升學率持續上升,進入普通高校不是難事。現在家長、學生和高中所關心的側重點不再是能否上大學,而是上什麼樣的大學。

2.提高國民素質,提升學曆,縮小與國外受教育水平差距。2002年,我國高等教育總規模達1600萬人,全國普通、成人高等學校本科、高職在校生、研究生從數量上上漲。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為2%-3%,經過近幾年的擴展,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15%,初步進入到大衆化教育階段。

3.推遲初次就業時間,緩解就業壓力。當前階段,人口特别多,教育可以使更多的人呆在學校,減少當前的就業人數,降低就業壓力。龐大的群體一旦進入就業隊伍,勢必對就業造成巨大壓力。發展高等教育是緩解就業壓力的有效辦法,也是按學齡期學生人數比例發展教育的必要措施。

4.發展經濟,拉動内需。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進入低谷,大幅度發展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借此拉動内需,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并帶動經濟的增長。擴大和發展了教育産業,使教育成為一門熱門投資行業,增加了人們對教育的投資和消費,也增加了教育從業人員,帶動了教育相關行業的發展。

5.實現教育發展階段性飛躍。我國大規模擴招,提升教育發展階段,是使更多的适齡青年享受教育的一個措施。

消極影響

高等教育質量明顯下滑

早在2000年度廣東高等教育工作會議上,省高教廳廳長許學強就指出,廣東教育經費投入的增長幅度跟不上在校生規模增長幅度,生均經費下降,造成了辦學條件日趨緊張,學生的容量已超過了規定的标準。連平時不感到困難的師資也一時緊缺起來。而在随後高校的一再擴招中,這一問題愈加突出。

曾有不少媒體報道,自擴招以來,全國本科普通高校的生師比(即學生數和專任教師數的比例)已從1998年的11∶1飙升至2001年18.6∶1,而廣東省擴招後有的高校生師比甚至達34.8∶1。平均一個老師要承擔接近35個本科生的教學任務,同時承擔着大量的成人教育任務和研究生教育任務。

就業率大跌薪酬普遍低

高校過度擴招的另一弊端,就是擴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大學畢業生的供求體系,造成了大學生就業率和薪水的下降。張鐵明提到,現在中國大學生總量已是全世界第一了,但經濟條件又跟不上,“大學生就業形勢比較嚴峻。”

根據媒體報道,2003年,廣東高校擴招後畢業的第一批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僅為49.84%,比2002年同期約低了11%。此後,廣東高校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到2011年已超過35萬人。前不久頒布的廣東高校畢業生就業白皮書顯示:2011年,全國高校和中職學校畢業生共計超過100萬人在廣東求職,全省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為94.76%,但畢業生的薪酬不高,主要集中在“1500元~2500元/月”的薪酬段,占全部已就業畢業生的60.31%。低于1500元/月的有10.56%。

省教廳負責人介紹,2012年省内高校畢業生将超過42萬人,加上48萬中職畢業生,共計90萬人。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此外,高等院校入學條件的放寬,也帶來了生源質量的參差不齊。廣東省教育法律與政策咨詢專家、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常務理事張鐵明就表示,“過去國家有擴招指标,各個省本科招生都要完成指标,眼看中專生變大專生,大專生變本科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