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

包子

中國傳統食品
包子,本稱饅頭,别稱籠餅,傳為諸葛亮所發明   ,是一種飽腹感很強的主食,是中國傳統食品,并且還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包子”一詞最早出現自宋代,此前主要被稱為”饅頭“。[1]   傳為諸葛亮征孟獲時所發明,形狀為人頭形,爾後随着曆史的發展演變,逐漸改為禽肉餡。但中國人吃饅頭的曆史,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彼時稱為“蒸餅”。三國時,饅頭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稱,謂之“蠻頭”,明代郎瑛在《七修類稿》記:“饅頭本名蠻頭,諸葛之征孟獲,命以面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宋代出現“包子”之名後,“饅頭”之稱一直并行不衰。直到清代,“包子”和“饅頭”的稱謂才漸漸分化。而吳語區等地仍保留古稱,将含餡者喚作“饅頭”,如“生煎饅頭”“蟹粉饅頭”等等。  包子是由面粉(小麥粉)和餡包起來的,由葷餡或者是由素餡做成的,做好的包子皮薄餡多,松軟好吃。還可以做各種花樣。憨态可掬的,動物的,植物的,花朵的,各種各樣的花樣,供人們品嘗。
    中文名:包子 外文名:Baozi 别稱:饅頭(最早的名稱) 主要原料:面,肉,菜 是否含防腐劑:否 主要營養成分:硒,鐵,鈣,鎂 主要食用功效:有益于消化吸收 适宜人群:更适合消化功能較弱的人 副作用:無 儲藏方法:冷藏或冷凍 發明者:諸葛亮 來源:相傳為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 韓語翻譯為:찐빵 日語翻譯為:中華まん 西班牙語譯為:bollo

起源

包子起源見自宋代高承編撰的《事物紀原》:“諸葛亮南征,取面畫人頭祭之”。

曆史沿革

相傳,諸葛亮七擒七縱收服孟獲後,行到泸水時,軍隊無法渡河,于是将牛羊肉斬成肉醬拌成肉餡,在外面包上面粉,做成人頭模樣,祭祀後大軍順利渡。這種祭品被稱作“蠻首”也叫作蠻頭,後來稱為“饅頭”。

到了唐宋年間,饅頭逐漸成為殷富人家的主食。

到了南宋,《夢粱錄》中的“酒肆”記載:酒店内專賣灌漿饅頭、薄皮春繭包子、蝦肉包子等。這裡稱呼的“包兒”應該就是方言中的“包子”。這時包子的餡料已經非常豐富了,不過依舊是饅頭、包子不做具體劃分的。

到了清代,饅頭和包子終于有了明确的區分。《清稗類鈔》中記載:饅頭,一曰饅首,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者,無餡,食時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謂饅頭者,亦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然實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包子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223 千卡

蛋白質

7.4 g

脂肪

8.6 g

碳水化合物

29.1 g

葉酸

11 μg

膽堿

20.5 mg

維生素B1(硫胺素)

0.04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07 mg

煙酸(煙酰胺)

1.55 mg

維生素B6

0.05 mg

維生素E

1.79 mg

上一篇:尖椒炒雞蛋

下一篇:米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