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差

剪刀差

經濟學術語
剪刀差是指工農業産品交換時,工業品價格高于價值,農産品價格低于價值所出現的差額。因用圖表表示呈剪刀張開形态而得名。[1]它表明工農業産品價值的不等量交換。如果價格背離價值的差額越來越大,叫擴大剪刀差;反之,叫縮小剪刀差。
    中文名:剪刀差 外文名:price scissors 别名: 時 間:1923年 農業産品價格:稱為“剪刀差”

基本概述

在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品和農産品之間的這種價格差距有日益擴大的趨勢,它的具體表現是:當一般物價上漲時,雖然農産品價格也同時上漲,但它上漲的幅度往往低于工業品價格上漲的幅度。如果;而當一般物價下跌時,雖然工業品的價格也同時下跌,但它下跌的幅度往往低于農産品價格下跌的幅度。如果把一定時期(比如一年)内工農業産品價格變動的情況用統計圖表表示出來,那麼,工業品價格呈上升趨勢,而農産品價格呈下降趨勢,二者猶如張開的剪刀的形狀一樣,因此稱為工農業産品價格的“剪刀差”。

剪刀差一詞源于20世紀20年代的蘇維埃俄國。斯大林在1927~1929年期間曾就當時存在的情況從理論上作過多次的論述。從曆史的發展看,它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産物。占有先進生産技術的工業資本家在與生産技術落後的農民交換工農業産品時,擡高工業品價格,壓低農産品價格,利用剪刀差來剝削農民。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剪刀差還反映着帝國主義的經濟掠奪。

剪刀差也是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一種重要交換手段之一。它是指發達國家利用壟斷地位控制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一方面壓低發展中國家生産的初級産品的世界市場價格,另一方面又提高發達國家生産的工業制成品的世界市場的價格。如果把這一現象用圖表示出來就象一把張開的剪刀。發達國家通過這種交換手段可以赢得高額利潤。

産生原因

中國連續出台一系列刺激糧食生産的政策後,從生産環節穩定農民種糧積極性,這些政策産生了積極效果。但當中國糧食的定價體制,仍采取國家調控與市場供求相結合的方式,糧食價格的調整并沒有與農資等工業品相适應,糧食價格的上漲幅度落後于農資等工業品價格的上漲幅度。伴随着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産要素的市場化配置造成農村勞動力、土地等資源流向更具比較優勢的工業、服務業等領域。受訪專家概括道:糧價形成機制的不完全市場化,與農資、勞動力等要素價格形成機制的相對市場化之間的矛盾,是中國糧食生産“新剪刀差”現象的産生與發展的主導因素。

哈爾濱市政府調查顯示,受整個東北地區稻谷市場疲軟的影響,2007年秋收以後稻谷市場收購價格持續走低,2007年秋國家稻谷收購保護價為0.75元/斤,但遠遠低于2006年平均1元/斤的收購價格,達到了近年來的低點。而同期種子、化肥、農藥、農膜、柴油等生産資料價格與上年相比平均漲幅達到20%以上,部分品種漲幅達到50%以上。

農民外出打工與種糧效益的剪刀差逐步擴大。中國國家統計局河北調查總隊調查資料顯示,受勞動力資源緊張影響,河北省建築領域人工費價格在2006年上漲7.3%的基礎上又上漲10.4%,漲幅創1998年以來的新高。而同期糧食價格仍處于低價位運行,與種糧要面臨的自然災害、市場風險等因素影響相比,農民打工收益明顯高于種糧收入。

安全根基

“新剪刀差”現象的出現,扭曲了糧食價格的市場傳遞和調節功能,造成中國農村優質勞動力、土地等“糧食生産力”大量流失。黑龍江東部部分水稻主産區調查發現,“新剪刀差”造成的谷賤傷農的影響開始顯現。從水田流轉來看,與以前春耕前水田承包的緊俏行情相比,2008年水田的承包價格大幅下降,水田流轉進度較往年後延,農民承包土地積極性下降。

黑龍江省雞東縣雞東鎮古山子村書記段世一表示,2007年村裡每畝水田的承包價格在300元左右,2008年每畝水田的承包價格已經下降到200元左右,但農民的承包積極性并不高。

“新剪刀差”對糧食穩産和增産的影響不容忽視。勞動力和土地是糧食的主要生産要素,與低效益的種糧相比,農村優質勞動力更願意轉移到工業和第三産業。桦川縣是黑龍江的水稻主産區之一,悅來鎮蘇村永發屯負責人史宏生表示,2007年村裡外出打工隻有200人左右,但2008年春節過後有15戶舉家外出打工,全村預計有300多人不再務農而外出打工。桦川縣農委副主任張敏表示,由于種稻效益不好,2008年春節過後全縣外出打工的農民大約比2007年多5000人。

發展回顧

中國工農業産品交換中存在的剪刀差,是曆史形成的。在鴉片戰争以前,中國的國民經濟以農業為主,手工業隻是農業的附庸。農産品和手工業品基本上按照它們的價值進行交換。鴉片戰争後,中國成為外國傾銷商品(主要是工業消費品)的市場和掠奪原料(主要是農産品)的基地。

外國資本主義和中國國内資本家利用他們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優勢地位,不斷地提高工業品銷售價格,降低農産品收購價格,用擴大剪刀差的辦法剝削農民。據安徽六安、陝西安康、廣西百色、四川大竹四個農村初級市場的價格指數來計算,從1936年~1948年的十多年間,工農業産品交換比價就擴大了65%,相應的剪刀差也達到了最高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政府在保持物價基本穩定的基礎上,對某些不合理的價格作了一些調整,提高了農産品收購價格和穩定了農村工業品零售價格,逐步縮小曆史上遺留下來的過大的工農業産品交換剪刀差。

到1958年,工農業産品交換比價已經縮小到1930年~1936年時的水平。因此,從工農業産品交換的實物形态變化看(即從同等數量的農産品可換得工業品的數量看),從抗日戰争開始至1950年期間擴大的剪刀差已基本上消除。1958年以後,除了政治動亂的時期外,政府繼續采取提高農産品收購價格,降低農業生産資料銷售價格,基本穩定供應農村的工業品零售價格等措施,工農業産品交換比價進一步縮小。據統計,1978年同1950年相比,農産品的收購價格提高了107.3%,而農業生産資料的銷售價格僅提高了0.1%。同期,供應農村的工業品零售價格水平僅提高了9.8%。因此,工農業産品交換比價1978年比1950年縮小了53%。

農民換回同等數量的工業産品,1978年可以比1950年少拿出53%的農産品。或者說,農民用同等數量的農産品,1978年要比1950年多換到112.7%的工業産品。如果結合工農業産品價值的變化來考察,工業産品價格高于價值,農産品價格低于價值的狀況仍然存在,而且這種差額有時縮小,有時還有所擴大。這種差額是由于工農業勞動生産率的增長快慢程度不同形成的,它不同于過去的剪刀差,所以,應稱為工農業産品交換差價。這種差價也反映不等量價值交換,差額過大則不利于工農業生産的協調發展。

縮小途徑

化解“新剪刀差”的關鍵,在于縮小當前糧食市場價格與價值之間的差距。當前糧價上漲具有合理成分,此輪糧價上漲是伴随工業化、城鎮化的加快發展出現的,具有恢複性和補償性特征。在糧食供給充足的情況下适當提高價格,相當于提前釋放了通貨膨脹的壓力,因此應該小幅度、周期性地調整糧價,讓糧價溫和回歸到合理的範圍。

中儲糧河南分公司總經理李長軒認為,穩定糧價并不意味着糧價不能上漲,不能犧牲農民利益來換取糧價穩定。當前國内糧價應随着農業生産資料、國際糧價的上漲逐步提高到與其價值相吻合的水平,在提價方式上,可以每年讓每斤糧食上漲兩三分錢,并建立相應的機制保證糧價逐年小幅提高,使糧價上漲不至于引發通貨膨脹。

鄭州國家糧食交易中心副總經理邱清龍建議,應建立糧食與經濟作物、工業品價格聯動機制,使糧價與CPI、GDP同步增長,穩步增加農民種糧收益。此外,提高糧價還要與對城市低收入人群的補貼政策相結合,做到既不谷賤傷農,又不谷貴傷民。

農業專家認為,縮小“新剪刀差”,還應從生産領域入手,在糧食産業内部挖潛增效,提高單位土地的糧食綜合生産能力。這種做法在提高農民種糧效益、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同時,不會引起CPI上漲等連鎖反應。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産率,既是縮小“新剪刀差”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中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的必由之路。

縮小剪刀差的途徑主要是:

①努力發展農業生産,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産率,降低成本,使單位農産品的價值量不斷下降,從而使工農業産品交換價值量的比例差距逐步縮小,愈來愈接近等價交換。這是縮小差價的根本辦法。

②通過價格杠杆來調整工農業産品價格。當農産品的價格低于其價值較多時,應逐步提高農産品的收購價格;當工業品(尤其是農用工業品)的價格高于價值較多時,應盡量降低其銷售價格,使工農業産品交換差價逐漸縮小。但是,提高農副産品的收購價格需要與以農副産品為原料的工業産品的價格統籌考慮,綜合平衡,以免引起輪番提價。同時,工農業産品價格的調整,必須考慮到市場商品供應量和社會購買力之間的平衡,特别是農村工業品供應量和農民購買力之間的平衡。不僅要求商品供應總額和社會購買力之間平衡,而且要求主要商品的供應量盡可能适合消費者的需要,特别是适合農民的需要。

③通過辦農工商聯合企業,以及采取農産品加工利潤部分返回農業的辦法,增加農民收入。放開農産品價格,積極開展農産品議購議銷業務,繼續開放集市貿易,也是縮小工農業産品交換差價的重要方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