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功

内功

武學術語
内功,武學術語(多見于武俠小說),鍛煉身體内部器官的功夫。古代又稱為氣功、道功、吐納、導引、玄功、靜功、定功、性功、修道、禅功、内丹功、内養功、養身功等多種叫法。其原理是人通過呼吸吐納的方式,從萬物星辰中吸入清氣,滋養及混合體内的先、後天之氣,從而使體内真氣漸至充實。習武者修練内功可以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
    中文名:内功 外文名:exercises to benefit the internal organs 适用領域: 所屬學科: 拼音:nèi gōng 定義:道家修養内丹的内勁 作用:鍛煉身體内部器官之内勁 注音:ㄣㄟˋ ㄍㄨㄙ

​風格特點

内功是通過氣(炁)的練習而成的,練氣講究呼吸吐納,多用腹式呼吸法,精神集中,循序漸進,從而達到鍛煉身體内部器官的目的。武術中可以提高耐力、戰鬥力和極強的自人們保護作用等。

說起内功,大家可能會想到《射雕英雄傳》、《天龍八部》裡那些玄妙的東西。又有不少人說内功根本是胡說八道。那麼到底有沒有内功這種東西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了.先來澄清一個事實,輕功和硬氣功不算内功。這兩種功夫雖然用氣,但用得不系統。較之内在的力道來說,更傾向于外在的力道。内功來源于中華武術,尚有許多的深奧之處值得人們去進一步研究與考證。

比較

硬功重在皮肉,輕功重在腰腿。它們的氣是在長期的鍛煉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專門練出來的。

輕功

輕功的練法很多,大多是漸進着練的。比如說,用一個大竹笸籮(直徑約2米),内裝滿沙子。在笸籮邊上走,熟練了就跑。要求是不能把笸籮踩翻。當然,在一開始,這個要求是很容易達到的。然後用一個碗從笸籮裡把沙子掏出去一碗,再跑。熟練了以後再掏一碗沙子……如此練習,當笸籮裡的沙子全部掏空的時候,就達到身輕如燕了。在這個過程中,會很自然地形成一股氣。正所謂"提氣輕身"。

硬功

硬功大多是用木棒等物敲打身體的各個部位,用這種刺激來減輕身體被打到時的痛苦,也就是所謂的抗擊打練習。外在的皮肉練到一定地步,再加上硬功用氣的訣竅。身體也會産生一股自然而然的内力。

也許這些東西們已經覺得很神奇了,但是,這不能算是内功。因為他們的氣都是自然而然的,并不是本身的控制用出來的。那麼,内功難道還要神奇嗎?從外觀上來看,是的。從科學上來看,不是的。正如亂影說的,任何人都不能打破自然科學規律的束縛。也許有些東西自然科學也解釋不了,不過,再怎麼樣也不能把大米白面變成核武器。内功也有他的極限。一個人通過修煉,可以達到種種近乎"不可思議"的地步,但是,人的肉體永遠都打不過飛機大炮。

基礎理論

科學上,所謂内功即是寸勁加強版,不依賴距離(即短距離甚至是零距離)發出強大的爆發勁。

原理如高頻振動器,内功即将高頻振動轉化為肌肉本能,在打擊物體的瞬間,在打擊力量不變的前提下,對物體進行零距離高頻打擊,這種所謂的内功,強者甚至可以發出所謂的内力外放,形成所謂的氣勁,達到遠程攻擊的目的,對物體進行直接打擊時可以出現諸如隔山打牛(與物體表面形成諧振,對物體内部進行毀滅性打擊),劍氣(與武器形成諧振并影響空氣振動,有點像高頻振動匕首。)等現象。

内勁又有陽勁與陰勁之分。陽勁,即采用内功的一般攻擊頻率,可攻擊力量巨大的攻擊方法;陰勁,即攻擊力量稍弱,但是攻擊頻率極高的攻擊方法。這也是内功分陰陽的說法的解釋。

無論哪種所謂的内功,均非一兩日可以練成,這需要巨量的時間對肌肉與神經反應的高強度鍛煉,或者達到一定技術(有可能嗎?)後對肌肉與神經改造。

當然,不排除世界上有其他方法可以讓人瞬間學會所謂的内功,它的基本原理并不難,僅此而已。

穴位和經絡

西方人大多不相信這些,中國人基本相信這個。從解剖學上解釋不出來,不過穴位和經絡的存在是确切無疑的。印度的瑜珈中也有類似穴位的理論。瑜珈認為人的脊柱上有14個生命能源點,瑜珈的修煉正是刺激這14個能源點,從而達到強身的功效。中國的穴位理論更加詳細,穴位不僅存在于脊柱,更存在于身體的其他部位。而經絡起到一種類似于綱領的作用。奇經八脈把人身的穴位貫穿起來。

氣(炁)這種東西,連很多中國人也不相信,主要是因為沒見過。當然,氣是看不見的東西,人們也沒見過,不過親身體驗過。它的存在也是确切無疑的。連中醫裡也有很多關于氣血的理論。氣功(炁功)是一種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形,調心)為手段,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氣功的種類繁多,主要可分為動功和靜功。

動功是指以身體的活動為主的氣功,如導引派以動功為主,特點是強調與意氣相結合的肢體操作。而靜功是指身體不動,隻靠意識、呼吸的自人們控制來進行的氣功。大多氣功方法是動靜相間的。宗教中,道教的道士常會練習導引、内丹術氣功,佛教裡的禅定、靜坐也包含氣功。氣功常配合武術或靜坐一起練習。練針灸的中醫也常通過練習氣功來增進療效。

理論

下面說說内功的理論。各家的内功理論不盡相同,也就是說各家的内功心法不同。中國武術門派衆多。内家功:太極、八極、形意、八卦等。不論哪一門,都有一種所謂的“氣拳”,每一個招勢都要靜止很長時間,這就是内功的修煉。用行話來說叫“樁功”。樁功隻是為了體驗氣,比如某一個姿勢,要感覺到有熱氣從腳下向上蔓延,直到腰間。有這種感覺說明練對了,沒有就說明練得不對。當對于内力的行走很熟悉了,就練習更加高深的樁功,這時,就涉及到各家各派的心法了。如何引導、控制的功力,并使之在身體裡如何運行。

最高境界

内功的最高境界叫做“身知”,即是“身體本身知道氣的運行”的意思。再說得“武俠”一點,叫做“打通任督二脈”。這個說法并不是沒有道理的。學中醫的人都學過穴位,同時有一首口訣,講的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順序和時間。子時運行到哪一個髒腑,午時運行到哪一個髒腑……一天12個時辰正好周身運行一遍。這就是一個周天(先天大周天)。

這個周天是人生來就不停運行的。練内功的人,控制他的内力在身體内快速運行,把本來應該一天完成的運行用一個小時完成,他還可能和正常人一樣嗎?而這個周天(後天周天)又分兩種,一種是大周天,一種是小周天。小周天是指控制氣血隻繞行于任督二脈(上起頭頂百彙穴,下止裆部會陰穴。身體前面中央線為任脈,身體後面中央線為督脈),速度快但是長功慢。大周天是指控制氣血繞行身體所有經絡,長功快但是速度慢。這種程度的内功修煉則是隻有“身知”的人才能作到的。

達到“身知”的人真的給人一種深不可測的感覺。有一位太極名家(已故),身高1米6多,生前(當時已八十多歲高齡)坐于一把藤椅上,一個身高1米9的壯漢雙手壓住他的胳膊,全身用力壓住他。老人家隻是大喝一聲,就用内力把壯漢彈出2米多遠,這就是“身知”的威力。

另外,還有一種不為打人的内功。武當派的老道有一種功夫叫“寒暑鐵布衣”,這是張三豐創立的,練這種功夫,可使人不畏寒暑,四時隻穿單衣蔽體而能雲遊四海。這種内功不僅涉及到上面所說的理論,還要提到道家獨特的宇宙觀和養生理論。在此不贅述。不過還是那句話,内功也是有極限的。像人們現在在長春,經常下雪,天氣較冷,但是人們仍然隻穿一件襯衣一件外套,不穿毛衣和羽絨服。寒暑鐵布衣比人們還要狠,可也絕不可能一個褲衩行天下。

以上是關于内功講解來源于書籍及民間的傳說,尚無考證及科學依據。

小說描述

中國武俠小說裡描述的内功應該誕生于1932年,它的“發明”人叫做李壽民。李壽民還有一個筆名叫“還珠樓主”,他與張恨水等人都是民國初年鴛鴦蝴蝶派小說的領軍人物。

李壽民的代表作是《蜀山劍俠傳》,但他最為著名的成就是開創了“武俠小說”這一文學體裁,将古代傳說中的神話、志怪、劍仙、武俠融合于一體,創作出繁盛的武俠小說,開一代先河。

李壽民是在《青城十九俠》中首先提到“内功”的,而後,他在《武當七女》、《長眉真人傳》等書中将“内功”“學說”進一步完善。并在書中提出武當派是“内家功夫”、少林派是“外家功夫”的“學說”。解放後,李壽民改名李紅,并于1956年開始,奉上級指示在報紙上對自己創作的“封資修大毒草”,做出深刻的自人們批判。五年後,他被革命小将“批判”緻死。

在李壽民接受批鬥的同時,港台作家金庸等人開始接過李壽民的旗幟,深化他的内功“學說”,并開始創立各種武林門派,由此,李壽民創立的這種小說流派發展壯大,并從鴛鴦蝴蝶派中獨立出來,成為後來為大陸津津樂道的“武俠小說”。

李壽民死時,武俠小說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有好事者根據那些著名武俠作家所創立的武林門派,或者他們書中設定的主角所偏好的門派,把他們封為各大門派掌門人。比如梁羽生,他在書中創立了一個天山派,并喜歡把主角或者正面人物設定為天山派弟子,故而被人稱作是“天山派掌門人”。這就是後來所謂的武俠作家八大門派掌門人,十大門派,十八大門派掌門人的濫斛。

據說,有一位柳姓武俠作家,老是偏好在書中給主角喂一些古代蔬菜——比如古代西紅柿(書中常被寫為赤霞珠,或者朱果),或者古代茄子(昆侖紫瓜)等等,所以他在被定為某派掌門人後,又被人戲稱為“野果派掌門人”,也稱“古代蔬菜派掌門人”。而後,那些也偏好給書中“豬腳”猛喂古代蔬菜的作家,也都被統稱為“野果派弟子”。

李壽民出生前,或者說《青城十九俠》誕生前,中國決不會有“内功”存在。在此之前的中國古代小說中從未提起過“内功”之說,所以在誕生于明初的《三國演義》裡,關羽張飛沒有内功。甚至連《封神演義》、《西遊記》裡的神仙也不會内功,那可是武當張三豐活着的時代啊!

一直到了清代,《新兒女英雄傳》裡的俠客也不會内功。

修煉方法

太極拳内功修煉方法

丹田呼吸法

内功修煉有三大要素,即調身、調息、調心。其中的調息,就是指對呼吸的調整,武術諺語雲:“能柔軟,所以能靈活,能呼吸然後能剛硬”。丹田之呼吸方法極簡單,吸氣時小腹自然凸起,呼氣時則意念肚臍與小腹内收,并後貼于命門即可!

肩胯開合

肩與胯,在内家拳中是人身體的根節,形意拳有“六合”之說,其中外三合即“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能達外三合者,已經可以打前透後,輕易的緻人于死命啦,這裡肩與胯又是關鍵的關鍵。

在本功法中,肩(肩胛骨)要求是以向上、向前、向下、向後的順序形成前縱立圓的運動,且吸氣時為向下向後,呼氣時則向上、向前運動,大家切不可忽視“肩不活,力不透”。

胯部是難以主動運動的,可在呼吸中也有開合,大家略為注意一下,以體會為主,不要追求大輻度動作。

雙手開合

嚴格的說,雙手開合這一步,還包括了雙腳的開合,與肩胯開合一樣,下盤的開合為隐,上盤開合為顯。也就是說,在丹田吸氣外凸時,人的雙掌心的勞宮穴要有内吸之意,雙腳心的湧泉也同樣如此,此時人的五指(趾)皆要有内扣,扒之意;在丹田呼氣後貼時,則人的勞宮、湧泉要有外吐之勁意。

從傳統氣功的說法來講,雙手(足)開合可以迅速打開勞宮,練出開磚斷石,以及擊表傷内的小天星掌力,而人們個人體會,這一要決是人修煉由外用内,開發人體潛能,功臻上乘的關鍵。

丹田開合樁功法

丹田開合樁功的具體訓練其實就很簡單啦:

雙腳平行站立,間距略寬于肩,下颌微收,虛靈頂勁,上身正直,從頭向下節節垂直放松,松肩,松腰,松胯,随放松使重力落于雙足心連線之中點,雙膝略屈,五趾抓地。

雙手由身側緩慢上擡,于胸腹之間高度形成環抱狀,雙手掌心相對,掌指斜向前,然後随呼吸之配合做雙掌之開合。

要求,以呼吸為号令,吸氣時,小腹随之自然凸起,肩胛骨也随之向下,向後張開,以肩胛帶勁手臂,手掌外張雙掌勞宮随吸氣而内吸;呼氣時,肚臍随之内收後貼于命門處,同時肩胛向上向前合,帶動手臂,手掌内合,掌心之勞宮外吐。勞宮外吐時,要意想雙掌夾一氣團,氣團密集凝實,兩掌壓之不動。

如此,功法為丹田開合功之第一步,下丹田的煉法,修煉得法者,七天之内,丹田形成氣團,勞宮穴打開,初具開磚斷石之實力,進一步修煉,大約36天之内,内氣可以打通大、小周天,百日之内氣貫周身,是習武、養生、健身的絕佳妙法。

說在後面的閑話:

丹田功的訓練,其内蘊豐厚,它結合了内丹功,武術的筋骨功以及各種訓練方法的精華,形成了高效速成的武學内功。山西派宋氏形意拳李旭洲太師爺一系的傳人,吳炳文先生曾說:“單求氣者,為氣所滞,單求力者,為力所拘”,這恰好是對丹田開合功的注釋。

在氣功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功法都練丹田,可成者寥寥,這是丹田功難修嗎?絕對不然,一般練丹田的功夫,敏感者7天,慢的100天,基本就可以形成丹田氣團,可以行氣于大、小周天。可問題是單純練氣,煉下丹田者,往往在幾天内就可以初步的精氣充足,進而欲望大灼,難以自控,使元精走遍,故對于煉氣者而言,煉精化氣是一道難以跨越的門檻。

而在武術的力量訓練中,丹田功屬于腰胯的力量訓練,采用西式肌肉訓練者,沒有不傷腰的,故有此人認為腰不是練出來的。

丹田開合功的妙處,則是把内修與外煉完善結合,把丹田、肩胯、手足結合起來,這是它高效速成的原因。

再者,内家拳中有龍虎二氣之說。有人說“鑽裹踐為技,龍虎二卸為擊”,還有人說:“龍虎二氣為技,鑽裹踐為擊”。

那麼,人們應該怎麼理解呢?将此“龍虎二氣”之說放在丹田功之後的閑話中,其實已說明了人們的觀點,是以“鑽裹踐為技,龍虎二氣為擊”。何謂龍虎二氣?對丹田開合功深入實修,應該有所體悟!

練丹田開合功,還應适當節制自己的**,最好能節欲百日。

此外,内功修煉有三大要素,即身形、呼吸、神意。内家拳核心講究“形正氣順”。其内修之功驗主要從身形間架上得來,雖然修煉丹田開合功是以呼吸為重,如果有人修煉的功效不明顯,那麼應當從身形間架上尋求答案。

如果有人在室外煉功,效果不明顯,還可以找一棵松樹,以雙掌虛抱松樹,進行開合,這算個小竅門。

修煉本功時間、次數不拘,随時可煉,尤其以子、午兩時為佳。唯一必須注意的,修煉本功之後,必修收功!

鶴拳道

鶴拳道用氣,氣沉丹田,注氣不注力,注意更注氣。而這“氣”,按中醫理論是指人體内能夠運行變化的精微物質,有一定的運行路線。武術家認為,這種氣的運行是可以鍛煉的。練氣這種功,就是氣功,或叫内功。鶴拳道就是要練這種氣。鶴拳道所練的内功是一種丹田功。丹田可分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鶴拳道着重練下丹田,即正中小腹的氣海穴,在臍下一寸五分的地方。練時應氣沉丹田,有節奏地呼吸,呼吸應當做到綿、細、深、勻、細、柔、有力;且意守丹田。

就這樣使丹田這個位置時松時緊,有節奏地進行腹式呼吸。不斷地進行這樣的鍛煉,日久會使每當訓練開始不久,就會感到腹内有一股暖氣血在流動,全身會慢慢感到發熱。這就是氣血在人體内舒暢地循環流動,它循着經絡,由丹日下行至足心(湧泉穴),然後上行經過背、頸,直到頭頂(百會穴再下行經顔喬至丹田,成為橢圓形的周流形式。這種氣血運行的速度很快,周而複始,不斷循環。

在練丹田功時,腹部應當感到充實,并富有彈性,這樣日久會使體膚變得極其堅韌,經得住相當分量的拳腳沖擊。所謂“内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人自出生長到成年,多則陰盛而陽衰。此“陰盛”指人體外形健美,此“陽衰”指人體内氣不足。内氣不足,氣血不能通達四梢,則人多有病,故應以削弱柔順形體之法以助内氣之增長,終達外形與内氣平衡,此練習鶴拳道之目的也。學者不可不知。

故看師者松活彈抖,竄蹦跳躍,快慢相間,剛柔相濟,未達陰陽平衡就盡力模仿,非但能健身,反傷身矣!所以學練鶴拳道必循矩,不可操之過急。

運用

在學習揉手之前,要熟練掌握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種勁。揉手時應把這八種勁适當地配合在一起使用。引化或擊發對方用的不是單純的一種勁法,而是由幾種勁混合而成的。這種混合勁不是指手式與外形的混合變化,而是特指内功發出時兼有幾種勁的作用而言。說到底,就是要根據對方的情況來使用内功。這也是功夫高深者在發勁時,總給人以“棚捋擠按皆非似”之感覺的原因。

但必須注意,隻有首先分别掌握了棚、捋、擠、按、采、挒、肘、靠八種勁後,才能正确地将各種勁有選擇地混合使用。如:使用棚、按、擠之混合勁擊發對方,或用采、挒之混合勁引化對方時,再以肘、靠内勁為後援,就分别混合了五種或四種勁。使用混合勁時,不是事先設想固定要哪幾種勁相混合,而是完全取決于當時的情況和使用者的功夫高低,即根據應用自然混合。

這八種勁的本質皆是内氣。其區别隻在于内氣的不同表現方式和使用方法。内功為“術”,是無形無象的。手法為“招”,是有形有象的。“術”為陰,“招”為陽,兩者必須相互結合。應用時,正如太極圖所示,陰不離陽,陽不離陰。即招裡必須有術通出,術要由招找到通出之路。光有招法而無術的結合是外力較量的手法,光用術而不用手法領出則不能影響對方。隻有招中有術,術随招出,才是内外相合的太極手法。

發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定發”,又曰“靜發”;一種是“活發”,又曰“動發”。定發時腳步不動。學發勁必須先從定發學起。定發是一種基本而又普遍使用的發法。

活發是在腳起腳落之間進行的,因此,比定發難,也比定發的威力大。活發法與活步揉手不同。要在熟練地掌握了活步揉手後方能懂得活發的奧妙。活發是在足提起而将要落地之際進行的。“足進一寸,手長一尺”,體現着活發的威力。

相關研究

通過觀察醫學生分組訓練少林内功與易筋經前後身體素質和推拿手法各項力學參數的改變,探讨兩種功法在提高體能、改善推拿手法的作用和機制,并進一步比較兩種功法影響的差異性,明确不同功法的優勢,為功法練習者選取适合自己的功法指明方向。 

上一篇:調查研究法

下一篇:混響時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