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納教育

全納教育

不排斥、無歧視、無分類教育思潮
全納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1994年6月10日在西班牙薩拉曼卡召開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會》上通過的一項宣言中提出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過程。它容納所有學生,反對歧視排斥,促進積極參與,注重集體合作,滿足不同需求,是一種沒有排斥、沒有歧視、沒有分類的教育。[1]
    中文名:全納教育 外文名:inclusive education 别名: 時間:1994年6月10日 地點:西班牙薩拉曼卡 性質:教育思潮 提出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提出

全納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作為一種教育思潮,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全納教育是在國際教育民主化浪潮中,尤其是在國際組織的大力推動下興起和發展的,其中有三次國際性教育大會發揮了直接作用。

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在泰國宗迪恩召開了"世界全民教育大會"(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For All),大會通過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這次大會提出的"全民教育"強調:教育是人的基本權利;教育對于個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極為重要;必須普及基礎教育和促進教育平等。全民教育的目标是滿足所有人基本的學習需要。

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西班牙薩拉曼卡召開"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會:入學和質量"(World Conference on Special Needs Education:Access and Quality),大會通過了《薩拉曼卡宣言》。這次大會再次強調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權利,提出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個性、興趣、能力和學習需要,學校要接納全體兒童,并滿足他們的特殊教育需要。《薩拉曼卡宣言》首次正式提出"全納教育",并号召世界各國廣泛開展全納教育,這在國際教育發展過程中具有重大意義。如果說1990年的"世界全民教育大會"為全納教育搭好了舞台,那麼1994年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會"則拉開了全納教育的序幕。

200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瑞士日内瓦召開第48屆國際教育大會,主題為"全納教育:未來之路"(Inclusive Education: the Way of the Future)。此次會議就是希望國際教育系統能夠認識到現存社會和教育體制仍存在多種形式的排斥現象。最為重要的是應從長遠角度觀察與反思,進行切實變革、制定與實施新政策,從而建立全納社會、實現全民教育目标及終身教育。本屆大會上各國達成共識做出承諾掀起一股"全納"熱潮。

基本理念

人權觀

​在《薩拉曼卡宣言》中,我們可以看到全納教育思想重申了人所具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權利。全納教育思想提倡普通學校要給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提供學習機會,容納所有的學生。

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我們曆來就是将殘疾學生與正常學生分開來進行教育的。這種教育狀況,已成為一種慣例常态,人們亦已習以為常。而全納教育從社會學角度來分析教育的這種狀況,以人權觀來批判現行的普通學校與特殊學校相隔離的狀況,提出了人的受教育的基本權利問題,主張所有學生都應有機會進入普通學校接受教育,普通學校應接納所有的學生,而不管學生所具有的各種特殊性。

面對這樣的一種挑戰,特殊學校已實施了根本性的變革,盡可能持有特殊需要的學生轉向普通學校。而問題主要是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普通學校并沒有為之作好準備。雖然普通學校也在逐漸開展一體化的教育,但是,仍然還沒有形成一種全納的氛圍。典型的例子即為盲人上大學仍然是一個極大的新聞。

根據全納教育的思想,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社會應該創造出一種全納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中,每個人受教育的權利都有充分的保障,學校和社會歡迎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屬于集體的一員。尤其是在普通學校中,要牢固樹立接納所有學生的思想,逐步創造條件,滿足學生的各種不同需求。

平等觀

全納教育所強調的容納主要是針對排斥的。從英語中的容納和排斥兩個詞來看,很明顯就可以看到這兩個詞的對應性。容納為“inclusion”,其反義詞排斥為“exclusion”。

全納教育主張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即不僅要有平等的入學機會,而且要能做到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全納教育強調的平等觀,并不是要追求一種絕對平等,而是強調我們的教育應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不要隻關注一部分學生,而歧視或排斥另一部分學生。

全納教育旗幟鮮明地反對歧視和排斥,正是因為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确實還存在着歧視和排斥這種不平等的現象。在我們的教育基本上仍然還是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唯一标準的前提下,學校中出現歧視和排斥的現象就不足為怪了。

全納教育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這就涉及到我們對學生的看法和評價。《薩拉曼卡宣言》申明每一個兒童都是不同的,都有各自獨特的特性、興趣、能力和學習需求。這些不同性,不應該成為歧視和排斥學習或行為有問題的學生的理由。相反,我們更應該關注他們,提供适合他們的學習條件。

在我們提倡要更加關注這部分學生的過程中,也有人指出,如果過多地關注這部分學生,那麼對學習好的人也是一種不平等。實際上,全納教育主張的是關注每一個學生,而并不是僅僅某部分人。在現代的教育現實狀況中,确實是有一部分人被排斥(包括顯性和隐性的),而我們的教育目的并非如此。因此。全納教育提倡更多地關注被排斥的人(including the excluded)是完全有道理的,這和全納教育提倡的關注每一個人是不矛盾的。

民主觀

國際社會曾提出過“學會生存”的思想,我們的一些學校也将“學會生存”作為一種口号或指導思想,來培養學生在社會生存的技能,使其更好地适應現實社會。雖然“學會生存”思想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存在一些問題。

全納教育提倡的是“積極參與”。“學會生存”與“積極參與”這兩種不同的提法,反映了兩種不同的哲學觀。“學會生存”的基點是個體怎樣适應主流社會,立足點在适應,是個體被動地去融入這個社會,去适應這個社會。全納教育提出的“積極參與”,是個體作為社會一分子,以社會主人的身份參與自己的事情,目的是要改造這個社會。

按照全納教育的觀點,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和學校生活中的主體,都應積極參與和投入到教學過程和學校生活中去。全納教育反對任何學生被排斥在教學過程以及學校生活之外,主張學校要努力促進所有學生的積極參與。

“積極參與”反映了全納教育的民主觀。在學校教育中,全納教育注重的是每一個人的積極參與,每一個人都是學校生活的主人。在學校中經受的這種民主體驗,對學生以後走上社會以及改造社會具有極大的意義。他們不再會為了生存刻意改變自己去适應社會,而是以社會中的一分子、人民中的一員積極參與到社會的重建過程中去,是以主人公的身份參與社會發展的決策和實踐。未來的社會就是人人參與的民主社會。

價值觀

全納教育主導的價值觀之一是倡導集體合作觀。全納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們走向一種全納的社會,在這種全納的社會集體中,人人參與,大家合作。每一個人都是集體的一員,人人都受歡迎(everyone belongs,all welcome)。

通常,在我們的學校班級中,如果有學生在學習上産生了困難、往往被認為是學生個體的事,是他與其他人不同,是他有個人的問題。解決的辦法也僅僅是關注他的個人問題。

而全納教育認為,在學校班級裡,學生的學習或活動有困難或有問題,這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問題,也是班級集體的問題。因為我們的班級是一個學習的集體,而有問題的學生屬于我們這個學習集體的一員,是我們學習集體中的合作者。例如,班級中有一個學生在語言交流上有問題,如果大家認為他有語言交流困難,而不與他進行交流,那麼不僅他會陷于更大的困境,大家也都會失去相互交流的益處。如果大家能合作起來,想方設法去尋求戰勝交流和理解的因難,那麼大家都會體驗到一種有難度而又有教育意義的經曆。通過這種富有意義的親身感受,同學們也學會了移情,學會了用集體的力量來改變個人的問題。

因此,與我們通常的觀念不同,全納教育的立足點是集體,解決的方法是合作。全納教育培養未來人的一個價值目标就是注重集體和合作,因為未來社會的工作更注重集體合作。未來優秀人才的一個必要條件之一即是合作,這意味着要能與不同興趣、不同能力、不同技能、不同個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合作,也意味着對自己和對他人的工作具有一種責任感。

全納教育主張普通學校接納所有的學生,但由于學生的各種需求不同,因此更需要強大集體的合作,依靠集體的力量來解決問題。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全納教育主張在教師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家長與學生之間以及教師與社區之間都應該建立一種合作的關系.共同創建一種全納的氛圍。

教學觀

全納教育倡導教育的人權觀、民主觀、平等觀和價值觀,同樣.全納教育也提出了其課程教學觀。

全納教育的主要觀點之一是普通學校要接納所有的學生,反對排斥任何人。然而,這樣的一種觀點給我們的普通學校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有對教育觀念的挑戰;有對教育制度的挑戰;還有對教育實踐的挑戰。其中,最主要的還是教育觀念的問題。試想我們用全納教育的思想對教育制度進行了改革(已逐步從二元的體制向一元的體制過渡),試想我們将用全納教育的思想來對學校課程和教學進行改革,但是,如果我們的教育觀念沒有轉變的話,那麼全納教育的實踐也是徒有虛名。

全納教育的課程教學觀認為,我們的教育原則應該是向所有學生提供相同的教育,接受普通課程,而不是不同的課程;如果學生有特殊的需求,就應該提供額外的幫助和支持。全納教育反對為學生設置特殊課程,認為他們都能學好普通課程。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教育要在學生遇到困難、有問題時給予及時的幫助和支持;要在學生取得成績和進步時給予贊賞和鼓勵。

全納教育的課程教學觀認為,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特性、興趣、能力和學習需求。課程應該适應學生的需要,而不是讓學生去适應課程的需要。因此,我們的教學必須根據學生的不同特性,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才能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