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

漢語漢字
兀(拼音:wù、wū)是漢語通用規範二級漢字。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兀”最初與“元”是同一個字,都是突出頭部的人形,本義指人的頭。後來為了突出“人”上之“首”,就在上面加了一橫,成為“元”字,分化成了兩個字。頭是人體最高之處,所以“兀”有高聳突出的意思。
  • 中文名:兀
  • 拼音:wù、wū
  • 部首:兀(傳統歸兒部)
  • 字碼:5140
  • 五筆:GQV
  • 鄭碼:GRA
  • 筆順:135
  • 字級:二級(3503)
  • 平水韻:入聲六月
  • 注音:ㄨˋ、ㄨ
  • 總筆畫:3 0
  • 造字法:指事字
  • 四角号碼:1021₂
  • 結 構:獨體字,獨體結構

文字源流

容庚《金文編》元字條收有圖1(兀作父戊卣)一形,并引高景成雲:“乃元字初文,與兀為一字。”從《金文編》知道,最早的元與兀是一個字。林義光《文源》亦說:“兀,蓋與元同字。”圖1實際上就是一個側立的人形而突出強調其頭部。它與甲骨文和金文的“人”字構形區别就在于突出代表頭部的填實的圓點。

甲骨文表示人的頭部的圓實點虛化為一橫(圖2、3)。至于後來,再在上加一橫,特指其頭部之所在(圖4)。再加一橫之後的字形4便成了“元”的基本結構,而沒有多出一橫的字形隸變後就成“兀”,于是與“元”分立為二字。元、兀二字本義相同,都指人頭,屬指事字。許慎不知“兀”“元”古本一字而将“兀”另立,且歸屬兒部,顯然是不妥當的。

西周金文不見兀字,因為兀元為一字,不必使用兀字。到了春秋戰國之際的侯馬盟書、春秋吳王劍銘文已經出現兀字,可以認為是元字之省,仍然用為元字,古文字在東方六國文字裡多用簡省之形,兀元仍然不能區分為兩個字。《說文》對兀字的解釋,大概是兩漢時人根據“兀”字的形體特點賦予的新的詞義,漢代以後文獻中元字的一些用法,都是根據這一新詞義引申而來的,在用法上與元字完全不同了。因此,兀元二字到了漢代才從音義形上開始有所分工,成了兩個字,兩個詞,但字形、字音上仍有聯系。

詳細釋義

讀音

語法屬性

釋義

形容詞

高聳突出的樣子。

獨立的。

光秃。

茫然無知的樣子。

昏沉的樣子。

動詞

靜止。

使靜止。

斷一足稱“兀”。引申為斬,斷。

搖動;搖晃。

副詞

仍然,還。

助詞

用于代詞前加強語氣,相當于現代方言的“阿”。

非語素字

見兀秃

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八】【兒部】五忽切(wù)

高①而上平也。從一②在人上。讀若敻(xiòng)。茂陵③有兀桑裡。

〖注釋〗①高:《說文解字·長部》:“兀者,高遠意也。”②從一:王筠《說文解字句渎》:“一在上,故日上平。”③茂陵:《漢書·地理志》:“右扶風有茂陵縣。”在今陝西省興平東北。

說文解字注

高而上平也,從一在兒上。

段注:兒各本作人,今正。一在兒上,高而平之意也。凡從兀聲之字多取孤高之意。

讀若夐。

段注:夐今韻在四十四诤。古音在元寒部。今韻十月者,元之入也。兀音同月,是以跀亦作?,其平聲讀如涓,在十四部。今音五忽切。

茂陵有兀桑裡。

段注:《地理志》《右扶風》有茂陵縣。《郡國志》同。許多言鄉言亭。此言裡者,蓋周秦舊名。

廣韻

五忽切,入沒疑 ‖兀聲物2部(wù)

兀,高皃。又姓,後漢改樂安王元覽為兀氏。五忽切。十六。

康熙字典

【子集下】【兒部】兀 ·康熙筆畫:3 ·部外筆畫:1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并五忽切,音杌。《說文》:兀,高而上平也。從一在人上。

又刖足曰兀。《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無趾,兀者也。

又柳宗元《晉問篇》:乘水潦之波,以入於河而流焉,湯突硉兀。注:危石也。

又兀兀,不動貌。韓愈《進學解》:常兀兀以窮年。

又《正韻》:臬兀,不安也。亦作卼。《易·困卦》:于臲卼。

又姓。《韻會》:後魏改樂安王元覽為兀氏。

又《韻會》:或作掘。《莊子·齊物論》:掘若槁木。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ŋ

wət

王力系統

ŋ

uət

董同龢系統

ŋ

uə̂t

周法高系統

ŋ

wət

李方桂系統

ngw

ət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ŋ

uət

拟音/王力系統

ŋ

uət

拟音/董同龢系統

ŋ

uət

拟音/周法高系統

ŋ

uət

拟音/李方桂系統

ng

uət

拟音/陳新雄系統

ŋ

uət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入聲

十一沒

合口呼

一等

次濁

五忽切

ŋuət

集韻

入聲

十一沒

合口呼

一等

次濁

五忽切

ŋu–ət

韻略

入聲

五忽切

增韻

入聲

五忽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上聲

魚模

合口呼

全清

u

中州音韻

入聲作平聲

魚模

吳姑切

入聲作上聲

魚模

葉塢

洪武正韻

入聲

二質

次濁

五忽切

ŋuət

分韻撮要

陽入

第八賓禀嫔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