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竹樓

傣族竹樓

一種住宅
傣族竹樓是另一種幹欄式住宅。雲南西雙版納是傣族聚居地區,這裡的地形高差變化較大,北部為山地,東部為高原,西部卻為平原。全區氣候差别也大,山地海拔達1700米,屬溫帶氣候;平原海拔750-900米,屬亞熱帶氣候;有的河谷平原,海拔隻有500米,已經屬于熱帶氣候了。傣族人民多居住在平壩地區,常年無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達21℃,沒有四季的區分。所以在這裡,幹欄式建築是很合适的形式。由于該地區盛産竹材,所以許多住宅用竹子建造,稱為竹樓。
    中文名:傣族竹樓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The dai bamboo house 平原海拔:750-900米 類别:民族建築、幹欄式建築

竹樓背景

傣族居住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村落都在平壩近水之處,小溪之畔大河兩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圍繞,綠樹成蔭的處所,必定有傣族村寨。所以還保留着大的寨子集居兩三百戶人家,小的村落隻有一二十人家。房子都是單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

雲南西部的傣族地區,多土牆房,正房一般隔為三間,中間是客廳、兩邊是卧室,這是受漢人影響,已非傳統傣族住房;雲南南部的傣族地區則完全是竹樓木架,樓上住人,樓下放雜物,式樣近似一大帳篷。顯貴的住宅,多用珍貴木材,式樣仍似竹樓,隻略高大,不鋪茅草而改用瓦來蓋頂。

西雙版納境内,傣族自己能燒瓦,瓦如魚鱗,三寸見方,薄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鈎,先于屋頂椽子上橫釘竹條,每條間兩寸許,将瓦挂竹條上,如魚鱗狀,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頂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爛需要更換,隻須在椽子下伸手将破瓦除下,再将新瓦勾上就可。凡住此類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戶了,就是車裡宣慰衙門,建築式樣也不過如此,隻是面積較一般傣族民間的木樓大得多,全樓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長十餘文,闊七八丈,樓上隔為大小若幹間屋,四周有走廊,但不開窗,故黑暗無光,樓下空無遮欄,隻見整齊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着,任牛馬豬雞自由地在其中活動,這就是傣族最局統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這種上面住人下面養牛馬的屋子,在西南邊區中普遍可以見到,下層多用大石或泥土築為牆壁。

傣族的竹樓,下層四面空曠,每晨當牛馬出欄時,便将糞便清除,使整日陽光照射,住位于上層的人,不緻被穢(hui)氣熏蒸。傣家竹樓通風很好,冬暖夏涼。屋裡的家具非常簡單,竹制者最多,凡是桌、椅、床、箱、籠、筐,都全是用竹制成。家家有簡單的被和帳,偶然也見有緬甸輸入的毛氈,鉛鐵等器,農具和鍋刀都僅有用着的一套,少見有多餘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紋都具地方色彩。傣家竹樓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樹蔽天,氣根低垂;村内竹樓鱗次栉比,竹籬環繞,隐蔽在綠蔭叢中。

竹樓簡介

生活在我國雲南的傣族,分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三支。其中,旱傣和花腰傣與漢族長期融合,所以蓋得房子幾乎跟漢人一樣,多為合院形式。而水傣因為生活在氣候更為濕熱的西雙版納,創造了獨特的居住形式——竹樓。

竹樓下層高約七八尺,四無遮攔,牛馬拴束于柱上。上層近梯處有一露台,轉進為長形大房,用竹籬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錢物存儲處;其餘為一大敞間,屋頂不甚高,兩邊傾斜,屋檐及于樓闆,一般無窗。若屋檐稍高則兩側開有小窗,後面開一門。樓中央是一個火塘,日夜燃燒不熄。屋頂用茅草鋪蓋,梁柱門窗樓闆全部用竹制成。

傣族竹樓是另一種幹欄式住宅。雲南西雙版納是傣族聚居地區,這裡的地形高差變化較大,北部為山地,東部為高原,西部卻為平原。傣族人民多居住在平壩地區,常年無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達21℃,沒有四季的區分。所以在這裡,幹欄式建築是很合适的形式。

竹樓是西雙版納傣族傳統的住房。這種“幹欄”式建築,早先以竹子為主要材料修建,竹柱、竹梁、竹檩、竹椽、竹門、竹牆,有的地方甚至将竹一破兩半做瓦蓋頂。因主要用竹材建蓋,留有高腳欄幹,分上下兩層,故稱竹樓。樓上住人,樓下堆放什物和關家畜、家禽。

結構用途

結構

粗竹子做骨架,竹編篾子做牆體,樓闆或用竹篾,或用木闆,屋頂鋪草,主柱有24條。所以竹樓用料簡單,施工方便而且迅速。

生活用途

 竹樓的平面呈方形,底層架空多不用牆壁,供飼養牲畜和堆放雜物,樓上有堂屋和卧室,堂屋設火塘,是燒茶做飯和家人團聚的地方;外有開敞的前廊和曬台,前廊是白天主人工作、吃飯、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既明亮又通風;曬台是主人盥洗、曬衣、晾曬農作物和存放水罐的地方。這一廊一台是竹樓不可缺少的部分。這樣的竹樓一防潮濕,二散熱通風,三可避蟲獸侵襲,四可避洪水沖擊。因為這裡每年雨量集中,常發洪水,樓下架空,牆又為多空隙的竹篾,所以很利于洪水的通過。傣族多信佛教而且迷信禁忌也多,幾乎村村都有佛寺。規定在佛寺的對面和側向不許蓋房子;民房的樓面高度不許超過佛寺中佛像坐台的台面。由于經濟上的懸殊差别,村裡百姓的住房本來在大小和質量上無法與頭人相比,但還在建房上作了許多規定,如勞動百姓的住房不能建瓦房,不準做雕刻裝飾,廊子不許作三間,堂屋不能用六扇格子門,甚至樓梯也不許分作兩段,樓上樓下的柱子不能用一根通長的木料,還不得用石頭柱礎等等。這種種限制的确也影響了民居建築在技術上的發展,使大量民居不可能保持很長的壽命。

曆史關系

雲南傣族與古傣族“百越”人有淵源關系。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信仰小乘佛教。人口約1025128分布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等地。傣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傣族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尤以傣曆、傣醫藥和叙事長詩最為出名。

習俗

忌諱

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着頭發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

婚禮

婚禮之日雙方家裡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婚宴時,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根白線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純潔,然後由高齡老人将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于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後自然脫落,象征愛情像鐵一樣堅實。

食物

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米需米隻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幹酸菜,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特産

 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制作的風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鼈、螞蟻蛋等。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數不高,是自家釀制的,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産,但傣族隻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喝時隻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典型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幹巴、腌蛋、幹黃鳝等。

節日

“桑堪比邁”為傣曆新年節,是我國著名的民族節日之一。傣曆一般以6月為首,5月為末。每年的新年是太陽沿黃道十二宮運行至白羊宮之日,此時多為傣曆6月,所以有“楞賀桑堪比邁傣”即“傣曆6月新年節”之說。新年到來,傣族人民都要舉行最隆重的“趕擺”慶祝活動,一般為3-4天。新年間,各村各戶殺豬宰牛,做米幹、米線,穿新衣、新褲,參加慶祝大會和“趕擺”活動。期間,在各村各寨的佛寺裡都要舉行隆重的 “沐佛”活動,“沐佛”活動結束後,人們用純淨的水相互潑灑,相互祝福。這一活動慢慢演變和發展,形成了今天的“潑水狂歡”活動。屆時,成群結隊的民衆走上街頭,參與相互潑水祝福的狂歡活動,熱鬧非凡。因此,人們又把傣曆新年節稱為“潑水節”,“潑水節”就變成了傣曆新年節的代名詞。

如今,“潑水節”是西雙版納全州各族人民共同的民族傳統節日。屆時,全州放假三天,各族各屆及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歡聚一堂,共度共慶這一盛大的民族團結盛會。西雙版納“潑水節”已于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