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傳記

人物傳記

文學作品形式
人物傳記是通過對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領域進行系統描述、介紹的一種文學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達到對人物特征和深層精神的表達和反映。人物傳記是人物或人物資料的有效記錄形式,對曆史和時代的變遷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1]
    中文名:人物傳記 外文名: 定義: 英文名:Biography 文學類别:傳記文學 傳記類别:志傳 文體特征:“真、信、活”

基本内容

人物傳記是人物志的主體,是地方志中的重要内容。人物傳 記的特征有二個:其首要特征是真實,另一個顯着特征是生動。(即真實性和文學性)

“人物傳記”中的“人物”都是曆史、文化等領域的名人(政治家、曆史學家、經濟學家、文學家、甚至藝術家等)。

記載人物經曆的作品稱傳記,其中文學性較強的作品即是傳記文學。傳記文學的基本特征是:以曆史上或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為描寫對象,所寫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須符合史實,不允許虛構。在局部細節和次要人物上則可以運用想象或誇張,作一定的藝術加工,但這種加工也必須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邏輯。在這一點上,它有别于以虛構為主的小說。所寫的人物生平經曆必須具有相當的完整性。在這一點上,它有别于隻寫人物一事數事、突出性格某一方面的報告文學、人物特寫等。它必須寫出較鮮明的人物形像,較生動的情節和語言,具有一定的藝術感染力。在這一點上,它有别于普通的人物傳。傳記文學一般采用散文的形式和手法,有的和小說接近。

這種文體在中國有悠久的傳統。古代傳記文學大體上包括兩類,一類是曆史傳記文學即史傳文學,一類是雜體傳記文學即雜傳文學。司馬遷是第一位史傳作家,他的《史記》中的“本紀”、“世家”、“列傳”,幾乎都是優秀的傳記文學作品,一些曆史人物傳記具有強大的藝術魅力。司馬遷開創的以人物描寫為中心的“紀傳體”,成為以後曆代正史的标準文體。班固的《漢書》,陳壽的《三國志》,範晔的《後漢書》,沈約的《宋書》,李延壽的《南史》、《北史》,歐陽修的《新唐書》等,都包含一些較出色的史傳文學篇章。雜體傳記文學包括史傳之外的一切具有傳記性質的作品,如碑诔、傳狀、自傳等。

秦漢時期即已出現這類作品,但它的發達興盛,主要在唐代以後,至明清尤盛。雜傳作家有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宋濂、顧炎武、黃宗羲、戴名世、全祖望等。雜傳作品往往能道正史所不能道,作家的感情和傾向也更鮮明強烈,有許多優秀篇章。專門成集的有《列女傳》、《聖賢高士傳》、《高僧傳》、《明儒學案》、《國壽錄》等,更多的作品則編入各家的文集中。

到了近代,正式的史書和個人的傳記逐漸分家;“五四”文學革命以後,文學創作又從一般的文學作品中獨立出來——史、傳、文三者的關系發生明顯的變化,傳記文學也由傳統的體裁向現代的文體演變。因為需要新的探索,也因為新文學作家中很少有人專門創作這種邊緣性文體的作品,在一個時期裡傳記文學顯得比較沉寂。由文史學者朱東潤撰寫的《張居正大傳》,被公認為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此外,像魯迅的自叙性散文《朝花夕拾》、郭沫若的長篇自傳《反正前後》、《創造十年》、《革命春秋》等,也可以看作是傳記文學作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随着回憶錄和人物傳記等文體的繁榮,這種情況有所改觀,陸續産生了一些有影響的作品,傳記文學出現興盛的趨勢;特别是一些英雄模範人物的傳記文學作品(如吳運铎的《把一切獻給黨》等),成為流傳很廣的青年讀物。《人物》、《名人傳記》等刊物也經常刊些傳記文學作品。

叙述生動

名人舉例

所謂生動,就是要把人物寫活。寫成既具有鮮明的個性,又能體現時代特征和階級特征,栩栩如生的血肉之軀,而不是幹巴枯燥的偶像或隻有動作沒有思想的機器人。司馬遷的《史記》雄視百代,卓然獨立于千古,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他刻劃了許許多多個性鮮明的人物。馬克思也曾為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上半葉的軍事活動家政治家寫作小傳。他寫的《貝爾蒂埃》、《貝爾納多特》、《布律恩》、《布裡昂》,生動記述了拿破侖一世時期法國軍事活動家和政治活動家的群象,其中有貪得無厭、追名逐利之徒;有渴求官職、封号和王位的野心家;有願為任何制度效勞的不擇手段的鑽營者。這些小傳,既描述人物的特有個性,又提供了拿破侖一世帝國資産階級上層人物的本質特征,成為傳記文章的典範。

恩格斯也寫過不少人物小傳,恩格斯寫人物傳的傑出之處和馬克思一樣,在于緊緊抓住人物的個性,同時突出人物所代表的階級特征。所以,在他筆下,馬克思、燕妮·馬克思……等人物形象,被活生生地再現出來。所以一部成功的人物傳記,既要體現人物的階級、職業、文化素質、信仰、經曆、遭遇及其産生影響等方面的不同,又要體現同階級、同職業、同素質、同信仰、同遭遇、同影響而在性格上的差異。

要突出人物個性,體現人物個性形成發展的必然性。隻有這樣,寫出的人物才能鮮明生動。

選材典型

要達到上述要求,一要選材典型。編寫人物傳要在概括人物全貌的同時,選擇重大的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事件詳細記述,把不能表現人物特征的事件摒棄或一筆帶過。從各種素材中加工、提煉,選擇最能表現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來寫。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人物一生的關鍵所在。寫好這些關鍵之處,不僅可以表現人物一生的主要功罪,而且可以顯示曆史發展的進程及其特點。

司馬遷的《史記》在這方面有不少地方值得我們借鑒,如《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廉頗和蔺相如都是趙國封建統治集團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司馬遷為了要表現廉頗、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不是給他們各開一張履曆表,而是選擇了“完璧歸趙”、“渑池之會”、“負荊請罪”三件事來寫。這三件事反映了兩種矛盾,一是秦趙兩國之間的矛盾,一是廉蔺兩人之間的矛盾,前一個矛盾發展的後果,是構成後—個矛盾的原因。通過這兩對矛盾沖突,廉頗、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時秦趙争奪和氏璧以及渑池之會兩件事,實質上是秦趙兩國統治階級兩次實力較量,是秦國大舉進攻趙國的前奏,所以選擇這兩件事情,也顯示了曆史發展進程的特點。

寫大事固然重要,但對細節描寫也不可忽視,有時人物的性格特點往往在一些細節中表現出來。茅盾稅:“善于描寫典型的作家,不但用大事來表現人物性格,而且不放松任何細節的描寫。”恰當地記述小事,能見微知着、增強傳記的可信性和感染力,甚至預示着人物日後的發展。

如《史記·陳涉世家》,開頭寫了這樣一個細節:陳涉為人傭耕時,曾對同伴說:“苟富貴,無相忘”,并十分自負地說:“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哉!”這個細節,看來或許并非必要,其實對描寫人物來說,卻有助于展示人物思想脈絡,寫出人物前後一貫的性格史。寫陳涉少時就有鴻鹄之志,所以後來才發展到大澤鄉起義。寫陳涉少時就把别人比作微不足道的燕雀,所以稱王後嚴重脫離群衆,甚至把早年同過患難的老朋友也殺了。這是他最後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可思想根子卻早就種下了。

叙行錄言

二要叙行錄言。思想支配行動,行動表現思想。人物思想性格不同,所表現出來的行動也就不一樣。記叙人物行動,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點的重要方法。因此記叙人物,要選擇那些最典型,最能表現人物思想性格的行動來寫。例如在《吉鴻昌傳》中,作者記述吉鴻昌在1931~1932被迫出國期間,為了反對美國歧視華人,特意在自己胸前佩帶“我是中國人”的牌子。這個細節的描寫,表現了吉鴻昌高尚的民族氣節,也體現了他的個性特點。

又如《史記·項羽本紀》寫項羽在巨鹿之戰的巨大勝利之後,叱咤風雲,諸侯懼服。作者通過項羽召見侯将,侯将“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的動作描寫,反襯出項羽驕橫不可一世的性格。可見動作的描寫對記叙人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有了具體的行動,才能生動感人。“言為心聲”。人物的思想、感情、願望、要求,無不表現在他們的語言中,因此選擇人物的典型語言,來表現人物的性格,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如《史記·項羽本紀》寫項羽見秦始皇出遊的壯觀時說:“彼可取而代之”。而《史記·高祖本紀》寫劉邦看到這種壯觀時卻說:“嗟呼!大丈夫當如此。”盡管他們兩人的話意思都是羨慕帝王,但卻體現了兩種不同性格。

人物的詩作、着述(包括文章、書信、日記)和話語一樣,是人物思想境界的高度凝結和表露。無不凝聚着人物對客現事物的認識、主張以及所持的态度。恰到好處的引用一些人物的詩作着述,對寫活人物,突出性格也是不可少的。

講究文采

三要講究文采。人物傳雖不能偏向華麗的辭藻,繁瑣的描寫,多餘的形容,曲折的情節。但語言生動形象,用詞精當貼切,句子流暢,層次分明,布局合理,一句話,文采還是必須講究的。

雖說史志中的人物傳記與文學中的人物傳記有區别,前者完全是根據曆史事實,不允許任何虛構,後者在符合曆史真實的基礎上允許一定程度的虛構。但是,在需要生動因而需要文采這一點上是共同的。因為傳者,傳也。立人物傳記就是為了傳于後世,為了“記一方之言,激千秋之愛憎”為了“鑒人明事”。孔子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可見講究文采,也是史志中編寫人物傳記應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

馬克思要求人物傳記應當寫得有“強烈色彩”、“栩栩如生”。恩格斯認為人物形象應當“光芒奪目”。《史通》說:“夫史之稱美者,以叙事為先,至若書功過,記善惡,文而不麗,質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懷其德音,三複忘返,百遍無緻”。在不影響曆史真實性的情況下,史志崇尚文彩,文史并茂,引人入勝,還是必要的。因此,在寫人物傳記時,應當重視文字錘煉,講究藝術手法。

傳記分類

人物傳記,有多種分類方式。

按寫作方式分類

人物傳記中,自己寫自己的傳記稱為自傳,主要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等,有些回憶錄也屬于自傳。自傳,一般用第一人稱,也有用第三人稱的。自傳按叙述方式,可以分為親筆自傳和口述自傳。

按載體分類

按載體的不同,人物傳記可分為傳記、畫傳和傳記片。一般傳記,主要以文字叙述為主。

畫傳,指的是以圖片、照片等為主,輔以簡短精煉的文字、資料,反映傳主的生活曆史、生平狀況、精神面貌、主要貢獻等的紙質書籍或者電子文本讀物。畫傳兼具文字傳記的真實性、可讀性和畫冊的直觀性、可視性等特點。

傳記片,就是是紀錄片、電影形式制作的傳記。以紀錄片形式制作的傳記也叫人物紀錄片;以電影形式制作的傳記也叫傳記電影。

按傳主分類

按傳主分類,一般多按傳主個性身份分類:

政治類:領袖、政治家、政治人物、革命家

文藝類:文學家、藝術家、哲學家、教育家

科技類:科學家、院士、專家、工程師

軍旅類:将軍、軍官、英雄、烈士

演藝類:明星、藝人

财經類:創始人、企業家、領軍人物

社會類:社會活動家、慈善家

民間類:俠義之士、奇人異士、模範、孝子

區别紀傳

傳記在内容表述上忠于史實和抑惡揚善,是我國人物傳記寫作的優良傳統,一直持續到今天,這是各種形式的人物傳記的共同特點。但是,各種傳記在表述方法上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首先,志傳和紀傳不同。一是“紀傳”注重在文采方面,特别是在“詞藻”上下功夫。有大量的形容詞和修飾語,以增強傳記的文學性;二是“紀傳”在撰寫人物時雖然也以事實為根據,同時它又偏重于文學形象的刻劃。使曆史傳記同文學傳記合為一體,這就不能不使人物曆史的真實性受到某種程度的影響;三是在“紀傳”文章的最後都要加上一段評語,如“太史公曰”、“贊曰”等等。作者公開站出來對人物進行評價。

以上三點在“志傳”中是絕對不能允許的。其次,志傳與史傳不同。有專家從“志屬史體”出發,進一步指出方志傳記與曆史傳記是一樣的,屬于同一種體裁——史體。但史傳可以史論結合,有史有論,志傳不能議論,是“寓褒貶于記述之中”。史傳手法多樣,可以夾叙夾議,也可以先議論、後記事,或者先叙述後議論。而志傳隻能記述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功過。人物的善、惡、美、醜則需要通過叙述反映出來。應該說志傳别于史傳,因此在志傳的寫作中,文字運用就要仔細地斟酌,對傳主的是非不能明斷,但又要讓讀者從字行間看得出來。

共同特點

綜述

人物傳記,雖然形式多樣,但是大體上還是前面提到的形式。它們在寫作方法上千差萬别。然而一切優秀的人物傳記,仍是具有共同性的。其相同之處是:

人物的真實性

我國幾千年的曆史變革,出現過許多不同類型的人物。既有推動曆史向前發展的偉人,也有逆曆史激流而動的罪人,并有出身、地位、經曆、思想、性格等方面的不同。這些人物在曆史上起過一定作用,有過一定影響,就會在曆史上留了他們的影子。作者,為這些人樹碑立傳的目的就是要抑惡揚善,“表彰以勸世道,貶斥以戒人心”, 兩千多年以來,傳記作者把崇高的榮譽給予那些熱愛祖國,不畏強暴,視死如歸的英雄,同時對奸臣逆子也進行了無情地誅伐與鞭打。一切優秀的人物傳記在内容表達上都力求真實,忠于曆史,忠于事實,并且是非明斷,褒貶準确。

人物的時代性

優秀的傳記作者由于做到了“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隐惡”,所以留在傳記中的人物都具有時代的特色。例如同是處于封建社會中的知識分子,由于時代不同,傳中所表現出的特點是不相一緻的。《五柳先生傳》中的五柳先生(即陶淵明),他那種“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精神,與他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特點——尚清談和以清高自愉相一緻的;而袁宏道的《徐文長傳》則是一篇奇人的傳略。盡人皆知,明代社會黑暗,特務橫行,文字獄大興,知識分子“動辄得瘋”,所以徐文長的一生隻能是從不得志到瘋,從瘋到坐牢至死。他的悲劇是社會造成的,是時代的悲劇。以上二例,傳主同是文人,由于時代不同,他們的性格不同,遭遇者不一樣。

人物的個性

讀優秀的人物傳記,猶如參觀羅漢堂。衆多泥塑,面目不一,神态各異。一些傳記所以達到這麼高的水平,是由于傳記家們懂得和善于處理人物的共性與個性的辯證關系的結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