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

漢語漢字
乞:qǐㄑㄧˇ,qìㄑㄧˋ。從氣。少米、少一之“氣”是“乞”之範式。本義:向人讨、要、求。如:《鄭樵·通志》:“氣,氣也。因聲借為與人之乞。”(注:氣言其少米、少一,故行乞耳。)又如:乞求、乞丐、乞憐。《說文解字》:“氣,饋客刍米也。”。雲氣之氣少米,借為與人之氣。變成“(乞)氣讨”之氣。為了與雲氣之氣有所區别,更省為“乞”。自此氣與乞各自分道揚镳。雲氣之氣本為象形字,故《說文解字》:“乞(氣),雲氣也。象形。”。其時乞同氣,後遂分。
  • 中文名:乞
  • 拼音:qǐ
  • 部首:乙
  • 五筆:TNB
  • 倉颉:on
  • 鄭碼:mayd
  • 筆順:315
  • 注音:ㄑㄧˇ ㄑㄧˋ
  • 總筆畫:3
  • 部外筆畫:2
  • 四角碼:80717
  • 統一碼:4E5E

現代釋義

基本釋義

乞qǐㄑㄧˇ

1.向人讨、要、求:~求。~丐。~靈(向神佛求助)。~憐。

姓。

詳細釋義

◎乞qǐ

〈動〉

(1)(象形。《說文》本作“氣”,借雲氣字表示乞求義。本義:向人求讨)

(2)同本義[beg;gobegging]

乞,謂行匄也。——《蒼颉篇》

鄭伯乞盟。——《春秋·僖公八年》

乞者,處其所而請與也。——《谷梁傳》

操瓢而乞者。——《莊子·盜跖》

乞食于野人。——《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以錢币乞之。——宋·王安石《傷仲永》

乞為囚虜之不暇。——宋·蘇轼《教戰守策》

瑞亦屢疏乞休。——《明史》

(3)又如:乞化(乞讨;化緣);乞言(求取可行的善言);乞鄰(向鄰人求取);乞糧(求人濟助糧食);乞活(到有糧之地就食求生);乞募(求募);乞麾(求住地方長官);乞靈(求助于神靈或某種神威);乞請(乞讨)

(4)引申為請求,希望[ask;request;hope]

乞,求也。——《廣韻》

宋公使來乞師,公辭之。——《左傳·隐公四年》

(5)又如:乞匄(乞求);乞免(求人赦免;自請免官);乞師(求人出兵相助);乞鞫(請求複審);乞念(乞求考慮);乞哀(乞求憐憫、饒恕);乞和(求和);乞命(請求寬宥生命)

(6)被;叫[be+…-ed]

那和尚猛可地乞他摔住。——《清平山堂話本》

乞那婆子纏不過,便道:“你放了手,我去便了。”——《水浒傳》

詞性變化

◎乞qǐ

〈名〉

(1)乞丐[beggar]

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

餘疑其為女乞而問曰:“爾有丈夫乎?”乞微笑。——袁宏道《山居小話》

(2)又如:乞儉(乞丐)

(3)姓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廣韻》去訖切《集韻》《韻會》《正韻》欺訖切,音䒗。求也。《禮·内則》五帝憲三王有乞言。《史記·王翦傳》将軍之乞貸,亦已甚矣。《後漢·李通傳》以病上書乞身。

又來冄頭樤《釋典》比丘者,華言乞士,謂内乞法資心,外乞食資身也。

又姓。五代将乞力。

又乞伏,複姓。

又《集韻》丘旣切《正韻》去冀切,音器。凡與人物,亦曰乞。《前漢·朱買臣傳》吏卒更乞匃之。《注》音氣。《晉書·謝安傳》謂甥羊昙曰:以墅乞汝。 《鄭樵·通志》氣,氣也。因聲借為與人之乞,音氣。因與人之義,借為求人之乞,此因借而借也。

方言集彙

◎客家話:[梅縣腔]ket7[東莞腔]ket7[客英字典]ket7kiet7[台灣四縣腔]kiet7kie3[沙頭角腔]ngiek7ngiet7[寶安腔]ket7[海陸豐腔]kiet7kie3[陸豐腔]ket7[客語拼音字彙]had5kiad5

◎粵語:hat1

◎潮州話:keg4(khurk)【揭陽、潮陽】kig4(khik)

上一篇:

下一篇:賽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