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漢語漢字
祝(拼音:zhù)是現代漢語常用字。祝最早見于甲骨文,像一個人跪着祈禱的樣子,本義是祝願禱告。祭祀時主持祭禮之人亦可稱為“祝”;又指斷絕,如:祝發為僧。周代的“祝”多用作官稱,如:大祝;現代基本意思是表示對人或對事美好的願望。又通“咒”,指詛咒。
  • 中文名:祝
  • 拼音:zhù
  • 繁體:
  • 部首:礻
  • 字碼:
  • 五筆:PYKQ(86);PYKQ(98)
  • 倉颉:IFRHU
  • 鄭碼:WSJR
  • 筆順:丶フ丨丶丨㇕一ノ㇄
  • 字級:常用字、一級字
  • 平水韻:入一屋
  • 注音:ㄓㄨˋ
  • 筆畫數:9
  • 四角号碼:36212
  • Unicode:795D
  • 異體:祩、?、?、?

字源演變

會意字。始見于甲骨文。甲骨文“祝”字由“示”“卩”“口”三部分組成。左邊的兩橫一豎(示)代表祭台或神主(圖1),右邊像人跪在地上對着祭台或神靈禱告,“卩”是跪着的人形,上面的“口”強調人用嘴與神靈溝通;或省去祭台,直接表示人跪在地上禱告(圖2)。一說右部是“兌”的省略,“兌”代表巫、口舌。西周早期金文(圖3)承襲甲骨文,但在晚期,像人跪坐之形變為站立之形,在寫法上與“兄”字相同(圖4)。春秋以後各代文字沿襲西周晚期文字,除書體上的變化外,字形本身變化不大。

現代釋義

基本釋義

zhùㄓㄨˋ

表示對人對事的美好願望:~福。~壽。~捷。~辭。馨香禱~。

古代指男巫。

在神廟裡管香火的人:~融。廟~。

斷:~發(fà)(斷發,後指僧尼削發出家)。

姓。

古同“注”,敷塗。

詳細釋義

祝zhòu

〈動〉

1.通“咒”。詛咒[curse]

否徠則洎厥頭口詛祝。條——《書·無逸》

侯作侯祝。——《詩·大雅·蕩》

民或祝詛上。——《史記·孝文紀》

南郡極熱之地,其人祝樹樹枯,唾鳥鳥墜。——《論衡》

2.又如:祝詛(祝告鬼神,使加禍别人)

3.另見zhù

基本詞義

祝zhù

〈名〉

1.(會意。甲骨文字形,象一個人跪在神前拜神、開口祈禱。從示,從兒口。“兒”是古文“人”字。本義:男巫,祭祀時主持祝告的人,即廟祝)

2.同本義[wizard]

祝,祭主贊詞者。——《說文》

兌為口為巫。——《易》。按,祝所以悅神也。

祝将命也。——《禮記·郊特牲》

祝,以孝告。嘏以慈告。——《禮記·禮運》

有大祝、小祝、喪祝、甸祝、詛祝。——《周禮·夏官》注

逸祝冊。——《書·洛诰》

與巫祝共分其餘錢持歸。——褚少孫《西門豹治邺》

工祝招君,背行先些。——《楚辭·招魂》。注:“男巫曰祝”

3.又如:祝人(古代掌祭祀的);巫祝(巫婆師公);祝伯(掌宗廟祭祀之官);祝宗(古代主持祭祀祈禱者);祝官(古代掌管祭祀祝禱等事宜之官);祝嘏(祭祀時緻祝禱之辭和傳達神言的執事人)

4.祭神的祈禱詞[prayers]

皇帝、皇後詣天神、地祗位,緻奠;阖門讀使讀祝訖,複位坐。——《遼史》

5.又如:祝贊(祝辭,禱告鬼神之文);祝文(古代祭祀神鬼或祖先的文辭);祝規(祝詞中勸勉的話)

6.祝賀[congratulation]

犀首跪行,為儀千秋之祝。——《戰國策》

詞性變化

祝zhù

〈動〉

1.禱告,向鬼神求福[pray]

為儀千秋之祝。——《戰國策·齊策二》

屍祝齊戒。——《淮南子·說山》

祭祀必祝。——《戰國策·趙策》

望空代祝。——《聊齋志異·促織》

2.又如:祝罷(祝禱完畢);祝獻師(祈禱祭祀鬼神的巫師);祝白(禱告);祝告(禱告于神靈);祝庇(祝告神靈);祝祓(求告神錄降福除災);祝神(祝禱于神靈)

3.向人祝頌[expressgoodwishes;wish]

王為群臣祝。——《呂氏春秋·樂成》

純老生日,大家公祝。——《孽海花》

4.又如:祝冥壽(為死者祝壽);祝全隊成功;祝他晚安;祝典(慶祝的典禮);祝望(祝願和盼望);祝報(為人祝福,以報恩德);祝意(祝賀的心意);祝慶(慶祝,慶賀)

5.斷;斷絕[cutoff]

南國之人,祝發而裸。——《列子》

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公羊傳·哀公十四年》

6.又如:祝發(剃去頭發為僧尼)

7.另見zhòu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祭主贊詞者。從示從人口。一曰從兌省。《易》曰:“兌為口為巫。”之六切(zhù)【譯:祝,祭祀時主管向神靈禱告的人。由示字、由人字、口字會意,(表示用人之口與神靈交接)另一說是,“祝”字的“兄"旁是由“兌"字省去上面的“八”。《易經》說:“兌”卦可以代表“口”,代表“巫”。】

說文解字注

祭主贊䛐者。從示,從兒口。

此以三字㑹意。謂以人口交神也。

一曰從兌省。《易》曰:兌為口、為巫。

此字形之别說也。凡一曰。有言義者,有言形者,有言聲者。引《易》者,說卦文。兌為口舌,為巫。故祝從兌省。此可證虙羲先倉颉制字矣。凡引經傳,有證義者,有證形者,有證聲者,此引易證形也。之六切。三部。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并之六切,音粥。贊主人飨神者。《說文》:祝,祭主贊詞者,從人口,從示。一曰從兌省。易曰:兌為口,為巫。徐曰:按易,兌,悅也,巫所以悅神也。《詩·小雅》:工祝緻告。《周禮·春官》:大祝掌六視之辭。

又屬也。《詩·鄘風》:素絲祝之。箋:祝,當作屬。屬,著也。《毛傳》:訓織也。

又祝融,神名。虞翻曰:祝,大。融,明也。韋昭曰:祝,始也。

又斷也。《公羊傳·哀十四年》: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谷梁傳·哀十三年》:祝發文身。

又丁甯也,請求之辭。

又國名。《禮·樂記》:封帝堯之後于祝。

又姓。《左傳》:鄭大夫祝?,後漢司徒祝恬。

又《集韻》《類篇》并職救切,音晝。《詩·大雅》:侯作侯祝。傳:祝,詛也。疏:祝。無用牲之文,口告而祝詛之也。《書·無逸》:否則厥口詛祝。疏:以言告神謂之祝,請神加殃謂之詛。

又陟慮切,音注。《周禮·天官》:瘍醫掌祝藥。注:祝,讀如注病之注,謂附著藥也。《集韻》:或作呪。亦作詋詶。

上一篇:趑趄

下一篇:行色匆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