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語

中式英語

帶有漢語詞彙、語法、表達習慣的英語
Chinglish,即“中式英語”。學習者在寫作中往往先用漢語打腹稿,或列出中文提綱,再把漢語一句句機械地轉換成英語,帶有明顯的漢語痕迹,因而不能被以英語為母語者所接受。中式英語指帶有中文語音、語法、詞彙特色的英語,是一種洋泾浜語言。中式英語在英語被稱為“Chinglish”,是漢語及英語的英文混合而成的合體字。
    中文名:中式英語 外文名: 定義: 英文名:Chinglish 使用地區:中國 最早出現地點:香港

背景

“中式英語”是指中國的英語學習者由于受母語的幹擾和影響,硬套漢語規則和習慣,在英語交際中出現的既不符合英語語法又不符合英語慣用法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

中式英語在英語被稱為“Chinglish”,是漢語及英語的英文混合而成的合體字。 在使用英語時,因受漢語思維方式或文化的影響而拼造出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具有中國特征的英語。這是中國人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出現的,是必然的一種語言現象。

随着英語在中國已經成了一個流行的話題,許多新鮮事也跟着出來了。

發展

最早期的中式英語應該在香港出現。當時英國強行租借香港島,在貨物起卸區,有不少經常與洋人打交道的人慢慢從洋人口中學得幾個簡單的英文詞語,就用自己的方式把這些剛學會的英語組成字句。這些字句,有不少甚至已經溶入英語之内。(例如:打照呼時說的“Long time no see!”)

後來英國在上海的租界發展,中式英語亦在當地興起,并以英租界邊界洋泾浜的名字命名為“洋泾浜英語”。

1994年以來加入國際英語行列的詞彙中,中式英語貢獻了5%至20%,超過任何其他來源;

當中國人自嘲被中式英語雷得“裡嫩外焦”時,說英語的外國人卻開始發起了“拯救中式英語”的活動,在這些擁護中式英語的外國人眼中,英語字典邂逅中國語法,中式英語錯得“韻味十足”。

2009年,互聯網上曾展開了一項“票選十大中式英語”調查,結果顯示“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以3417票高居榜首。 

類型

中式英語也可以包括作者用英詞,但以中文語法寫作,即是每一字直接翻譯。例如 "Wipe out six injurious insect" (to wipe out six types of insects, including cockroaches and mosquitoes)和"enjoy stand" (a scenic viewpoint)。 不正确的發音、拼字錯誤、打字錯誤都可能‘産生’中式英語。

發音:有些字經常被交換或混合為同一個字,這是因為兩詞因發音相同,例如"temple"和"temper"。

詞彙:錯誤的字彙使用(例如:"to put in Jingzhang Expressway" 而非 "entering Jingzhang Expressway") 也可認定為中式英語。另一個常見錯誤使用"emergent"來指"emergency"或者"urgent"。許多這些錯誤歸根于字典裡的誤用或謬誤。

語法:中式英語有時會經由常見的文法錯誤模式産生。例如,在不需要的情況下過度使用"the"(例:"The China is bigger than the France"),以及過度使用動詞+"-ing";這兩者都是常見的中式英語。

其他還有:過度使用”to“、使用”to“跟著語氣助詞(例:”I must to go“)、”-ed“和“-ing”形容詞的混淆(例:“I am very boring”對“I am very bored”;“I was surprised”對“I was surprising”.) 、在“be”與形容詞間過度使用"very"(反應“很”在中文裡頭的用法)、用“very”修飾動詞(例:“I very like it”)、當主動式更恰當時用了被動式、以及錯誤的動詞時态用法也可能導緻中式英語。另,通常中文文法模式也被吸收到英文文法裡,例如經典範例:"I tomorrow go to Shanghai" 或“I this morning eat breakfast”又,對于可數/不可數名詞、複數形的用法、"how much", "how many", "a lot of", "much", 以及"many"的用法、存在更多混淆。這些導緻常見錯誤如“He has much money” “I want a soup” 以及“There are a lot of shoe”

混用語:中式英語也許更特例化成混用語 (creole)──在同一句裡頭同時使用中英字彙。這種中式英語在某些中文與英語并列為官方語言的地區特别明顯,例如:新加坡、香港。(當明确的讨論新加坡當地英文特征時,星式英語可能更為妥當。)在香港的英文中學内,這種情況尤其明顯。不論老師或者學生有在日常使用混用語的傾向,例子如 “因為light ways are parallel to principal axis,所以會focus on focal plane” (因為光線平行于光軸,所以會聚焦與焦平面上)這種特殊說話方式主要是由英文中學學生不認識某些關鍵詞的中文翻譯(如光軸,principal axis),在日常溝通的時候便會将英語字詞代入來完成句子。

例子

當中國人發明了“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後,這個看起來有些雷人的詞彙就帶領着Chinglish(中式英語)一路前進。中式英語“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見)已成為标準英文詞組;為了報道中國大媽帶動金價上漲, 《華爾街日報》特地創造了“dama”(大媽)這一來自漢語拼音的英語單詞。

shuanggui 雙規

chengguan 城管

don’train 動車

jiujielity 糾結

geilivable 給力

Chimerica 中美國

We two who and who? 咱倆誰跟誰?

Go and look! 走着瞧!

No money no talk! 沒錢免談!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

Green Mouth 青口

guanxi 特用來描繪中國社會獨有的複雜關系網。此詞被收錄進了英美國家的商學院教材《Rules and Networks》中。

guanggun 光棍(英國《經濟學人)

fenqin 憤青(《紐約客》)

chinsumer 在海外的中國消費者(央視英語網)

各方态度

北京

中式英文對于一些主要的城市(例如北京)已成為一個很大的問題。在為2008奧運會準備的北京,當局正在着力于清除中式英語的使用并以正确的英語替換之。

上海

上海市2009年9月發起一項活動,在公共場所搜尋錯誤英文标識并進行糾正。長期以來“中式英語”給上海造成不少的尴尬。學生志願者将檢查整座城市的英文标識。如果發現不準确的翻譯,就會報告政府,有關負責人會被要求進行修正。

國外态度

在對待中式英語的态度上,一些外國人并沒有覺得它們是嚴重的錯誤,他們的觀點是:有趣,甚至有意義。一種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必定會入鄉随俗、受到使用者的影響,不管其母語使用者是否同意,而且“Long time no see”(直譯:很久不見)已成為标準英文詞組。

全球語言監測機構(Global Language Monitor)從全球視野和英語語言發展的角度給予了中式英語高度評價,認為中式英語是一種“可喜的混合體”。

學者觀點

中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教授在接受指出,人們應該以寬容和客觀的态度對待中式英語,而不是指責和排斥它。“物竟天擇,适者生存”這一生存法則對中式英語同樣适用。學生應學習使用現行的标準英語;有關部門應協助規範中式英語的運用。而作為一種中外文化交融中出現的有趣文化現象,中式英語仍将以不可逆轉之勢在指責和寬容中繼續“成長”。

意義

英語中的大多數詞彙原本就出自其他語言,如拉丁語、德語、法語等,而如今中文貢獻的英語單詞數量與日俱增。文明程度越高、社會越發達、對其他語言社團成員吸引力越強的語言,往往影響力更大更深:如羅馬時代的拉丁語、秦漢之際的漢語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英語。

語言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中式英語走向全球,表層原因是反映當代中國社會文化現象的詞彙在英語裡是不可對譯的,從深層次看,則反映了中外語言文化交流的加速,反映了中國正在融入全球化進程。

發音介紹

有些字經常被交換或混合為同一個字,這是因為兩詞因發音相同,例如“temple”和“temper”。有時,一個英文字被不正确發音,可能成為一個跟原本的發音完全不一樣的中式英文發音,例如“Zellers”公司(Hudson's Bay Company的一部)變為“Se La”,或者英文的姓名,例如Allen,Ellen,Aileen和Shirley,Shelly,Cherry。

語法介紹

中式英語有時會經由常見的文法錯誤模式産生。例如,在不需要的情況下過度用“the”(例:“The China is bigger than the France”),以及過度使用動詞+“-ing”;這兩者都是常見的中式英語。

其他還有:過度使用“to”、使用“to”跟著語氣助詞(例:“I must to go”)、“-ed”和“-ing”形容詞的混淆(例:“I am very boring”對 “I am very bored”; “I was surprised”對“I was surprising”.)、在“be”與形容詞間過度使用“very”(反應 “很”在中文裡頭的用法)、用“very”修飾動詞(例:“I very like it”)、當主動式更恰當時用了被動式、以及錯誤的動詞時态用法也可能導緻中式英語。

另外,通常中文文法模式也被吸收到英文文法裡,例如經典範例:“I tomorrow go to Shanghai”或 “I this morning eat breakfast.”

此外,對于可數/不可數名詞、複數形的用法、“how much”,“how many”,“a lot of”,“much”,以及“many”的用法、存在更多混淆。這些導緻常見錯誤如“He has many money”,“I want a soup”以及 “There are a lot of shoe.”

混用語

中式英語也許更特例化成混用語(creole)──在同一句裡頭同時使用中英字彙。這種中式英語在某些中文與英語并列為官方語言的地區特别明顯,例如:新加坡、香港。(當明确的讨論新加坡當地英文特征時,星式英語可能更為妥當。)

在香港的英文中學内,這種情況尤其明顯。不論老師或者學生有在日常使用混用語的傾向,例子如 “因為light ways are parallel to principal axis,所以會focus on focal plane” (因為光線平行于光軸,所以會聚焦與焦平面上)

這種特殊說話方式主要是由英文中學學生不認識某些關鍵詞的中文翻譯(如光軸,principal axis),在日常溝通的時候便會将英語字詞代入來完成句子。這個情況也會發生在老師身上,老師們為了确保能夠準确表達某些概念,會用中文講授,但此一類關鍵詞則維持用英文。

中式英語姓名

姓名是人類為區别個體,給每個個體給定的特定名稱符号,是通過語言文字信息區别人群個體差異的标志。一些中國人會因為不熟悉英文名字的習慣而取一些不太适當的英文名。

有的來自他們早期學過的英語單詞,比如Apple(蘋果),Space(太空),Can(罐頭),Sea(海),Mooncake(月餅),Magic(魔術),Spider(蜘蛛),Thunder(雷),Cloudy(有雲的),Table(桌子),Bird(鳥),Eleven(十一),Hifi(高保真),H2O(水的化學式),Puppy(小狗,幼犬)有的來自一些動物,植物,天氣現象,家用電器,星期或者月份,有些人的名字甚至會犯點西方人的忌諱.

他們可能用一些他們喜愛的西方物品或者一些文绉绉的詞語做自己的名字.比如,cola(可樂)Nautica(水手)或者Victory(勝利),Nation(國家)。

有一些中文易于發音的詞彙也别用于他們的英文名,但這些詞,可能在英文中很陌生,比如coco這個詞。

還有一些雖然起對了名字,但不是發音有問題就是亂拼寫,比如Keith(注:英文中男子名基斯)被拼成Keif

有些人用其他國家文字的名字明作為自己的英文名,比如俄羅斯和日本的Yuri,Jun。的确,歐洲許多國家的名字越來越的多應用在英語中,這并不奇怪,但是像日本名字Jun這樣和英文中的"June"發音完全相同的名字就有一個大問題。日文中的Jun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而在英語中June通常是指女性。

也許這樣的名字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昵稱,但是如果你是在商業場合或者其他正式場合,最好選用正确而簡單的英文名。

本土中式英文

Long time no see.被天生英語使用者視為是中式英語很好的例子。這個詞組據說是源自于“好久不見”(中文)這些中式英語被來自海外的碼頭工人用來向水手打招呼。

“好久不見”開始出現在二十世紀初期,當時英國和美國的軍艦以及貿易商船,通常停泊在中國碼頭,藉由兩種語言混雜使用和碼頭工人溝通,開始使用我們所知的中式英語溝通。當水手們返回家鄉後,他們開玩笑地使用這詞組Long time no see (“好久不見”),不知怎麼的,在說英語的國家裡,這詞組漸漸地被廣泛使用。從語法上講,更正确的英語詞組用法應是I haven't seen you for ages. (我好久沒見到你。)

當這個故事經由其他來源查證後,也許隻是一個未知紀錄來源的傳說。但從語法上來說,相似表面上不正确的詞組(例如"no pain,no gain" 中文的直接翻譯是:沒有痛苦,沒有收獲。[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或者是 "the more,the merrier"[多多益善])都是英語常見且特有的,因此long time no see也許隻是其中一個巧合。

幽默短語

We two who and who!

咱倆誰跟誰啊!

How are you?How old are you?

怎麼是你?怎麼老是你?

You have seed,I will 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brothers!together up!

你有種,我要給你點顔色瞧瞧,兄弟們!一起上!

As far as you go to die!

有多遠死多遠!

Hello everybody!If you have something to say,then say!if you have nothing to say,go home!

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

You me you me

彼此彼此

You Give Me Stop!

你給我站住! !

Know is know,no know is no know,is know too.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Watch Sister

表妹

Dragon born dragon,chicken born chicken,mouse’son can make hole!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I give you face you don’t wanna face,you lose your face,I turn my face

給你臉你不要臉,你丢臉,我翻臉

one car come one car go,two cars pengpeng,people die

車禍現場描述

heart flower angry open

心花怒放

go past no mistake past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小明:I am sorry!(譯文:我實在很抱歉!)

老外:I am sorry too!(譯文:我也很抱歉。too【也】與英文中的two【二】同音)

小明:I am sorry three!(譯文:我抱歉三……)

老外:What are you sorry for?(譯文:你為什麼而抱歉?for【為……】與英文中的four【四】同音)

小明:I am sorry five!(譯文:我抱歉五……)

If you want money,I have no;if you want life,I have one!

要錢沒有,要命一條

I call Li old big. toyear 25.

我叫李老大,25歲。

you have two down son

你有兩下子。

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Open the door see mountain

開門見山

five flowers eight doors

五花八門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人山人海

Un-ding-able.

頂不住了。

You go see see.

你去看看。

Moon under old man

月老

many people die,no see you die.

那麼多人死了怎麼沒見你死。

die away

死開

If you no three no four,I will 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

如果你不三不四,我就給你點顔色看看。

Ask what ask!see what see!laugh what laugh!

問什麼問!看什麼看!笑什麼笑!

Have one leg with somebody.

跟某人有一腿。

What thing?

什麼事?

Two breasts.

二奶。

Pack two breasts.

包二奶。

You are too two.

你太二了。

No zuo no die.

不作不會死。

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

你行你上,不行别亂噴。

I eat already.

我吃過了。

I go already.

我去過了。

語言轉換

中式英語 更有特例化語言轉換在同一句裡頭同時使用中英字彙,特别是在某些中文與英語并列為官方語言的地區,例如新加坡、香港。(當明确地讨論新加坡當地英文特征時,中式英語或更為妥。)

此在香港的英文中學内尤其明顯。不論老師或者學生均有日常中語言轉換的傾向,例如 “因為啲 light rays 系 parallel to 個 principal axis,所以會focus 喺個 focal plane 道” (因為光線平行于光軸,所以會聚焦于焦平面上)

這種特殊說話方式主要因英文中學學生不識某些關鍵詞的中文翻譯(如光軸,principal axis),在日常溝通的時候便将英語代入。這也發生在老師身上:為确保能準确表達某些概念,其用中文講授,但此類關鍵詞則仍用英文。

走紅網絡

2013年3月下旬,一段記者采訪贊比亞官員的視頻今日在網上走紅,獲得數萬微博網友關注和轉發。視頻中,一位男記者和贊比亞官員對答,網友稱其“發音夾雜方言腔調,語法存在中文思維痕迹”,掀起了一場關于“中國式英語”的争論。

視頻中記者一共用英語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What is your view about Five BricksCountries?” 第二個問題是“How do you see China’s development in recently years”?第三個問題是“How do you se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Zambia in development”?其中,“how do you see”成為了網友吐槽的另一個雷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