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核

中廣核

清潔能源企業
中廣核:為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有限公司的簡稱,是我國唯一以核電為主業、由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監管的清潔能源企業。1994年9月注冊成立,注冊資本102億元人民币。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是由核心企業――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有限公司和20多家主要成員公司組成的國家特大型企業集團。中國廣核集團(簡稱中廣核),原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是伴随我國改革開放和核電事業發展逐步成長壯大起來的中央企業,由核心企業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和30多家主要成員公司組成的國家特大型企業集團。[1]
  • 公司名稱:中廣核
  • 外文名:
  • 所屬行業:
  • 法定代表人:
  • 總部地點:
  • 經營範圍:核電為主業
  • 公司類型:
  • 公司口号:
  • 年營業額:
  • 員工數:
  • 公司全稱: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有限公司
  • 實質:清潔能源企業

簡介

1、集團性質與規模

(1) 中廣核集團是國有特大型企業。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有限公司是由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監管的特大型清潔能源企業。1994年9月注冊成立,注冊資本102億元人民币,是由30多家主要成員公司組成的國有特大型企業集團。(2)資産規模已跻身中央企業第一方陣。截至2012年4月底,集團總資産已超過2600億元人民币,淨資産超過700億元人民币,員工總數約2.8萬人。(3)控股在運清潔能源規模近千萬千瓦,在建核電規模全球第一。截至2012年4月底,控股在運清潔能源裝機容量1164萬千瓦,其中核電裝機容量611萬千瓦,擁有我國容量最大的大亞灣核電基地;在運風電控股裝機容量379萬千瓦,位于全國第七;在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22萬千瓦,位于全國前三名,擁有全球容量第二大的青海錫鐵山光伏項目;在運水電控股裝機容量154萬千瓦。除在運機組外,目前中廣核在建核電機組15台,容量共1760萬千瓦,是全球在建核電機組規模最大的企業。

2、戰略定位、願景與遠景目标

(1)戰略定位是建設國際一流的清潔能源集團。成為全球領先的清潔能源提供商與服務商。緻力于零碳排放的清潔能源生産與供應,緻力于全社會的節能減排與清潔能源利用,為社會提供規模化、高質效與可持續的清潔能源産品和服務。

(2)企業願景是“成為公衆信賴、更具責任,技術領先、更具實力,持續發展、更具價值的國際一流清潔能源企業”。

(3)公司的遠景目标是,力争到2015年,清潔能源裝機規模突破4000萬千瓦,年上網電量達到1900億千瓦時,折合标煤6000萬噸。到2020年,裝機規模達到9000萬千瓦,年上網電量達到4200億千瓦時,折标煤1.3億噸,約占國家2020年一次能源消費的3%,占非化石能源消費的20%。

業務定位

核電業務是集團的核心支柱業務,要保持和發揮集團已有優勢,進一步做足、做深、做強;可再生能源業務是集團的新興成長業務,要抓住新機遇,創造優勢,做實、做好、做優;其他新能源、核技術應用、能源利用與能效服務等新業務是集團的戰略性拓展業務,要開闊新思路,探索新途徑,做先、做新、做特。

管理團隊

賀禹: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

王允光: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紀檢組長。

鄭東山: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

技術路線

中廣核集團堅持“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以從國外引進的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為基礎、結合多項重大技術改進形成了自主品牌的中國改進型壓水堆核電技術路線—CPR1000。目前CPR1000核電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嶺澳核電站二期、遼甯紅沿河核電站一期、福建甯德核電站一期、陽江核電站等項目建設,是我國目前可以實現标準化、批量化、規模化建設的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技術。

在推進CPR1000核電技術标準化、系列化、規模化建設的同時,中廣核集團在三代核電技術上按照引進、消化、吸收的方式,着力建設台山EPR核電站,積極參與AP1000技術的引、消、吸;堅持自主創新,對照國際最新安全标準,借鑒國際核電領域的最新經驗反饋,在開發新機型ACPR1000-P、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百萬千瓦級三代核電技術—ACPR1000 、參與國家高溫氣冷堆核電站重大專項等方面也取得了積極進展。

科技創新

貫徹産學研相結合的方針,中廣核集團與國内能源領域科研院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構建專業化開放式的科研體系,積極申請和承擔國家級研發機構和科研項目,大力實施知識産權戰略,不斷完善科研投入機制、人才培養機制和科技管理機制,大力推進科技研發平台建設。

鈾資源保障

2006年以來,按照國家“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走出去”戰略,中廣核集團積極開展海外和國内鈾資源勘探開發及天然鈾貿易工作。目前中廣核集團海外鈾資源開發業務取得重要突破,已與哈薩克斯坦國家原子能工業公司組建了謝米茲拜伊鈾有限合夥企業,在澳大利亞成功收購了能源金屬公司,在烏茲别克斯坦成立了中烏鈾業有限責任公司。在國内,中廣核集團也初步建立了新疆、廣東兩大鈾資源保障基地。

可再生能源開發

2005年以來,中廣核集團大力實施清潔能源開發戰略,風電、水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業務取得迅速發展。目前中廣核集團清潔能源項目已遍及内蒙古、吉林、新疆、黑龍江、四川、甯夏、青海、西藏等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

新産業

2010年開始,中廣核集團抓住全球節能服務産業發展的大好機遇,在中國各地區乃至全世界推廣節能減排和能源利用服務以滿足政府、企業在新的環境要求下日趨殷切的節能需求,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此外,中廣核集團還于2011年進軍核技術應用領域,緻力于促進和推動我國非動力核技術應用産業的發展。

國際化

近年來,中廣核集團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資本運營平台,加快開拓國際市場步伐。目前,已與南非、白俄羅斯、泰國、越南、烏克蘭等國簽署相關合作諒解備忘錄,并為泰國培養了多批核電中高級管理人員,與土耳其、英國、馬來西亞、波蘭、捷克、保加利亞等國建立了多方合作、溝通、交流的渠道,也在積極探索與國際主要核電供應商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共同開發國際核電市場。

人才培養與儲備

積極落實2005年1月7日溫總理視察大亞灣核電基地的指示精神,充分發揮大亞灣核電基地人才培養搖籃作用,加快關鍵技術崗位人才培養和儲備。截至2011年底,大亞灣核電基地已累計培養操縱員(RO)803人,高級操縱員(SRO)291人,除了滿足目前集團核電規模化發展需要外,還為未來發展進行了必要的人才儲備。

核電科普

核電與水電、火電共同構成世界電力的三大支柱。發展核電對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保障能源供應與安全,保護環境,實現電力結構優化和可持續發展,提升我國綜合經濟實力和工業技術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曆史原因,我國核電事業與歐美國家相比起步較晚。在核電起步初期,部分公衆因對核電缺乏了解,對建設核電站安全心存疑慮。為使社會公衆認識核電、了解核電,消除對核電的恐懼,支持核電發展,中國廣東核電集團自大亞灣核電站建設時期開始,就把開展核電科學知識普及活動作為公司的一項重要社會使命,采取邀請周邊地區學校的師生和幹部群衆參觀核電站,舉辦核電科普講座、組織觀看核電科普宣傳片、舉行核電科普知識展覽、開展大亞灣核電基地工業旅遊等多種形式,堅持不懈開展核電科普宣傳。

核燃料後處理

核燃料主要由可裂變材料和可轉換材料組成。反應堆中“燒(即裂變)”的是可裂變材料。可裂變材料裂變過程中主要産生三個效應:(1)釋放大量的熱量,即核能。(2)産生裂片。裂片的累積,會阻礙可裂變材料的進一步裂變,累積到一定程度,可使裂變難以發生,即成為乏燃料,這就需要卸堆進行處理。(3)可轉換材料轉換為可裂變材料,這是核燃料增殖的基礎。

後處理的主要目的是回收輻照(乏)燃料中寶貴的可裂變材料(鈾-235,鈾-233和钚)和可轉換材料,以便再制造成新的燃料元件。此外,核燃料在反應堆中輻照時所産生的超鈾元素的提取,也有很大的科學和經濟價值。

核燃料後處理發展了水法和幹法兩種技術途徑,但迄今為止,工業化後處理廠采用的都是水法技術。水法後處理的主導工藝是purex流程,這一流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但一直在朝着更安全、經濟的目标發展。

中國後處理技術的發展也在努力追趕國際先進技術。早期,以原子能院為主要基地,在國内有關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大力協同下,成功地完成了中國生産堆後處理技術的研發,為确立中國的核大國地位作出了重要貢獻。改革開放以後,特别是自“九五”以來,核能需求的快速增長給中國後處理技術發展注入了新的推動力。後處理中試廠的建設是中國上世紀90年代以前的後處理技術發展的一個的總結。在中試廠的分離工藝技術發展中,中國後處理領域的科技人員,以原子能院為基地,突破了一系列後處理工藝技術,為中試廠的順利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持。在此基礎上,原子能院又循着國際發展趨勢,在水法後處理的前沿技術上取得了若幹突破,開發了多個性能良好的無鹽試劑,設計了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先進二循環流程工藝(該項技術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推動中國後處理工藝技術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先進二循環流程繼承了中試廠的兩循環工藝,并通過發展的兩種重要的無鹽試劑,使工藝過程大大簡化,核素走向更加合理,廢物産量大幅度降低。這一具有國際水平的先進流程通過多次的溫實驗驗證,已經預示了其光明的應用前景。當然,這個流程也還有不少化學和工藝問題需要攻克,還需要通過在進一步的溫實驗和熱實驗的研究中逐步完善,以驗證其工業化的可行性。針對存在的問題,原子能院已組織了精幹的攻關隊伍,力争在“十一五”期間取得重大進展。 為實現核能發展的經濟性、安全性和潔淨性目标,要求在後處理過程中不僅要回收可裂變材料以充分利用鈾資源,提高核能經濟性,保障核能可持續發展,而且要分離燃料輻照過程中産生的、長壽命的、含量少而毒性大的锕系核素(即次锕系核素)和長壽命裂片産物元素,以通過嬗變消除其毒性,維護環境安全,實現核能潔淨化目标。這就是高放廢液分離技術。

中國發展的高放廢液分離技術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在組分離試劑與工藝、高釋熱元素的分離材料與方法等方面已經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設計的原理分離流程在國際上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原子能院綜合國内外基礎研究成果提出了酰胺莢醚分離流程。這個流程的特點是可以直接與主工藝流程(即Purex流程)對接,而無需對高放廢液進行稀釋,無需調整高放廢液的酸度,克服了某些流程需要對高放廢液進行高倍稀釋從而增加廢液體積的缺點。其對次锕系元素的回收率可以達到99.9%以上,锕—镧組分離能力符合回收要求,具有了較好的開發應用前景。

原子能院還在多年開展主工藝流程和高放廢液分離流程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統一規劃,提出了将兩段流程結合,合理分配各段核素回收指标的“一體化分離流程”概念。其指導思想是适當降低主工藝流程對鈾钚的收率要求,為主工藝流程的進一步簡化創造條件,并将廢液分離流程中分離難度比較大的元素镎納入主工藝流程進行回收。這樣,不僅可以充分發揮兩段流程的作用,而且可以使兩段流程完融合而成為一個整體的流程,即“一體化”流程。“一體化”流程的出發點是,最大限度地縮短主工藝流程,并将主工藝産生的高放廢液進行全分離,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廢物産量,實現高放廢液中放化。這一設想如果實現,将具有良好的資源效益、安全效益、環境效益,也是國際上後處理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

到上世紀90年代後期,由于反應堆技術的進步,以及核能經濟性與安全性要求的提高和自動化遠距離操作技術的發展,使核燃料的燃耗被加深,MOX元件得到應用。尤其是分離嬗變技術路線的提出,使分離深燃耗、短冷卻期、高钚含量的乏燃料提到日程。這使得水法工藝難以适應,這就為幹法後處理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幹法後處理技術,又稱高溫後處理技術。最初是由美國的ANL 和俄羅斯的 RIAR 、RICT發展起來的。 進入新世紀以來,主要核能國家如美國、俄羅斯、日本、法國、英國、韓國、印度等國家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開展幹法後處理技術研究,并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熔鹽體系的幹法後處理流程開發上。這些流程歸結起來,主要有金屬锂還原金屬電解精制流程、電解氧化物沉積流程,以及與濕法相結合的混合流程三種。這些流程雖各有特點,但都存在着一些技術上的難題等待克服。不少國家設立了幹法後處理技術攻關研究的專門計劃。

由于幹法後處理技術具有較好的防擴散性能,因此其國際合作與交流相對于水法來說要容易一些。如今,上述三個流程基本上都在進行國際合作研究。

中國幹法後處理技術研究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但後來經過了很長時間的停頓,現在與國際先進水平有着較大的差距。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已在原子能院這個中國唯一具備開展後處理溫、熱實驗研究的基地加大投入力度,建設開展幹法後處理研究的實驗設施和基礎條件,人才培養和基礎技術研究也已逐步展開。

核廢物與核污染

核電站産生的放射性氣體排放前先經過衰變或用活性炭吸附,達到允許标準後才由高空煙囪排至大氣。排出物中隻有氪-85、氙-133和碘-131對公衆有輕微影響。一般用相對危害指數來比較各種有害排出物對人們健康的影響。人們常常關注核電站的氣體排出物,卻容易忽視危害較大的煤電站氣體排出物。一座100萬千瓦的煤電站每年至少排出24000噸 CO2,360噸SO2,67噸NO2和3噸其他氣體會引起呼吸道疾病,而且對電站附近的農作物生長有害,NO2和飛灰的危險也較大。核電站就沒有這些問題。根據相對危害指數的分析計算,煤電站氣體排放物對人們健康的危害比核電站大1880倍,燃油電站氣體排放物對健康的危害比核電站大830 倍。此外,科學家們擔心地球上CO2的大量積累會對氣候帶來嚴重影響。因此,正常的核電站的氣體排出物對公衆和環境的影響是最輕微的。

核電站是否會引起熱污染?

核電站和其它電站一樣,要排出餘熱。熱力學定律說明熱能轉換成電能的轉換效率不可能是100%。不管是利用煤太陽能等都是如此。現代煤或油電站的效率可達 40%,而核電站的效率目前隻有33%。煤電站有15%的餘熱從煙囪排出,45%餘熱從冷卻水排出。但是核電站67%的餘熱得從冷卻水排走,排至河水或海水中。水溫升高對水生生物有很大影響。水溫太高會導緻魚類死亡,加速水藻生長和造成水中缺氧。美國多數州規定電站的餘熱排放不應使河水溫度升高2.℃。

從60年代後期起,公衆普遍對熱污染的問題引起重視。建造冷卻塔、人造冷卻湖冷卻池可以避免對自然水體的熱污染。

任何一種能量生産都會對自然環境的平衡有一定程度的破壞作用,重要的是如何使這種影響縮小到最低程度。

核的後處理問題

如果将裝機容量為300萬千瓦的核電站運行一年所産生的75噸乏燃料不直接貯存而進行後處理,則其高放廢物可以濃縮在約9立方米的玻璃體中。這也許能為我們正在讨論的小體積問題提供某些思路。如果将全世界自1987年以來産生的所有乏燃料全部經過後處理,則其玻璃固化的高放廢物将隻有1,000~1,500 立方米左右,比兩個家庭住房的體積都小。

核電站的運行還将産生一些中低水平、短壽命的放射性廢物,如過濾材料、沾污了的衣物、工具和廢舊材料。這些廢物需貯藏并隔離較長時間。300萬千瓦輕水堆運行一年,一般約産生1,500立方米沒有經過壓縮和濃縮的這類廢物,這個體積相當于一個邊長為 12米的立方體,也相當于兩個家庭住房的體積。一些最終處理這類廢物的裝置已投入運行,如瑞典。

在所有擁有核電站的國家,都有旨在保護現代人和所有後代人的有關廢物處置的嚴格法規。例如,如果不能以溶解了的物質通過地下水進入生物圈等最壞的情況為假定條件,并且表明後代的劑量負擔很小并大大低于允許标準,那麼在今天就不可能取得建造廢物處置場址的許可證。有人常說,不能讓我們這一代人享用核電站帶來的好處,而把處置廢物所需的大量費用留給後代。已有幾個國家通過法律規定增加每度核電的價格,以留取部分資金用作今後管理和處理放射性廢物以及核電站退役的費用。同許多人預料的相反,這些費用不是高得不可接受的。在瑞典,每度核電加價10%。這部分積累資金足以保證将來的需求。

對于核廢物的一種擔心是:我們對廢物在如此長的時期内的物理特性還缺乏經驗。然而,兩項研究的結果卻給了我們相關的和有趣的答案。

第一項研究表明,在許多鈾礦床中,各種物質盡管和地下水直接接觸,卻仍在原地存在了幾百萬年。第二項研究同現在加篷境内的奧克勞鈾礦床中幾百萬年前就已運行的天然核反應堆有關。在一個地表富鈾礦床中,“自發”産生的鍊式反應持續了50萬年,并産生了6噸裂變物和2噸钚。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裂變産物和钚盡管直接和自然環境相接觸,沒有任何形式的封閉,卻僅從生成它們的地方移動了幾厘米。這兩個例子決不是說可以對長壽命的核廢物掉以輕心,但它們确實能說明我們對長遠的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并非一無所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