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玉器文化

中國玉器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
中國人對玉的審美觀是中國人審美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是其基礎。遠古人如果沒有長期的、充分的對玉的審美活動,并得出相應的結論和觀點——溫,那麼今天中國人的審美觀将會形成另一種類型了。古人的玉審美觀是一面鏡子,它反映出古人整體的審美方式與原則。
    中文名:中國玉器文化 外文名: 别名: 意義:古老玉文化發展的産物 影響:玉是中華民族審美觀的基石 曆史:七千年

概述

玉,石之美兼五德者。中國玉器源遠流長,已有七千年的輝煌曆史。

中國古代制玉技術最早出現在距今8000多年前的興隆窪文化時期,一直延續至清代末期。在這個漫長的發展曆史過程中,随着社會生産力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制玉技術也從無到有、由簡到繁、從小大大,綿延不斷,形成了一門獨具民族特色傳統手工業。

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們,在選石制器過程中,有意識地把揀到的美石制成裝飾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開了中國玉文化的序幕。

玉的文化意蘊既是古老玉文化發展的産物,又是支撐玉文化升華的理念基石和精神支柱。原始先民在打制和使用玉工具過程中,發現了玉的質地細膩、色彩美麗,可使用于非生産性的裝飾上,其時間相當于考古學文化上的興隆窪、查海文化時代(公元前6200年-前5400年)。

玉器緣起

中國從原始社會開始生産玉器,随着社會生産力的發展,逐步形成了獨立的手工業作坊,多集中于畿、都邑。因玉硬度較高,加工時需要特殊的工具和方法,故加工過程大體有選料、畫樣、鋸料、做坯、打鑽、做細、光壓、刻款等若幹工序。仿古玉還要增加“緻殘”和“燒古”等工序。奴隸社會治玉以青銅工具為主,封建社會由青銅工具逐步變為鋼鐵工具。

石英砂硬度高于玉,因此自古用于磨玉,又名“解玉砂”。當無齒鋸前後推拉或鉈、鑽旋轉接觸玉材時,放進用水調勻的石英砂,随工具運動而琢磨成器。玉器的造型、花紋都是靠這種方法制成。所以,先秦稱琢玉,宋人稱碾玉,今稱碾琢,以示與雕刻工藝有别

種類

1〉玉璧:扁圓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三者統稱為“拱璧”;另有一種系璧,形較小,為佩于紳帶之物。玉璧的用途很多,大緻可以分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禮器,用作禮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标志;三做佩系;四做砝碼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屍腐用。此外,瑗是一種大孔的璧。《爾雅•釋器》:“好倍肉謂之瑗。”

2〉玉琮:是一種外方内圓長短不一的筒狀玉器,用黃琮祭地。在新石器文化遺址中有大量較長的玉琮出現,一般有花紋。而商周以後,反而扁矮,平素無花,漢代以後幾乎絕迹,明清後又出現仿古玉琮。

3〉玉琥:一種琢雕成虎形的玉器。“六器”中以白琥祭西方。

4〉玉璋:形與圭相似,隻上端為一道斜邊。古人以赤璋禮南方。

5〉玉璜:半壁曰璜,以祭北方。考古實物所見的璜,大多隻是“環”的1/3或1/4,或做成魚形、蠶形等,一般四角有小孔,所以又是佩飾之物。

6〉環:一種圓形而中間有孔的玉器。《爾雅•釋器》:“肉好若一謂之環。”郭璞注:“肉,邊;好,孔。”邢疏:“邊、孔适等若一者名環。”玉制的環。古時用作佩飾。《宋史•輿服志三》:“衮冕之制……小授三,結玉環三。”又:“後妃之服,小授三,間施玉環三。”

7〉玉佩:“佩”亦作“珮”。玉作的佩飾。《詩•秦風•渭陽》:“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玉佩。”蕭德言《詠舞》:“低身锵玉佩,舉袖拂羅衣。”

8〉玉劍飾:指用于劍上的裝飾玉件。常見有劍首、劍格、劍鞘上帶扣和鞘末玉飾(珌)四種。刀劍鞘口處的玉飾叫“琫”,琫對面的小方玉叫“珌”。《傳》:“琫,上飾;珌,下飾。”玉劍飾始于戰國,戰國劍較短小,劍首小而薄,邊沿外敞,較鋒利,格少(多用銅、鐵),劍珌有厚長和薄短兩種,帶扣也小。漢代劍首長而大,格多,劍珌與戰國相似。漢後,玉劍飾不多見;明清兩代仿制較多。

9〉玉衣:玉制的葬服,又稱“玉匣”、“玉柙”。把玉石琢成各種形狀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級不同采用金镂後銀镂、銅镂連綴而成。《漢書•霍光傳》:“光薨……賜金線、缯,……壁珠玑玉衣。”從1946年在河北邯鄲郎村漢墓中發現象氏侯劉安意的穿孔玉片開始,到1978年底為止,相繼共發現玉衣22套以上,屬于西漢的共11套,屬于東漢的至少有十一二套,其中有5套保存比較完整,可以複原。

10>玉魚:刻玉為魚,是一種珍玩和佩飾。馮贽《雲仙雜記》:“貴妃(楊貴妃)苦熱,肺渴,每日含一玉魚,藉其涼津沃肺。”程大昌《演繁露•魚袋》:“《六典》符寶即載随身魚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親王以金,庶官以銀,佩以為飾。”此外又用作殉葬品。

11>玉帶:唐、宋官員所用的玉飾的腰帶,以之區别官階之高低。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帶,至三品則兼金玉帶。本朝玉帶雖出特賜,須得閤門關子許服,方敢用以朝谒。”又:“本朝親王皆服玉帶。”《宋史•輿服志五》:“太平興國七年正月,翰林學士承旨李昉等奏曰:‘奉诏詳定車服制度,請從三品以上服玉帶,四品以上服金帶。’”明代惟親王及一品文官用玉帶,見《明史•輿服志二、三》。清代惟特賜及一品用銜玉版帶。見吳榮光《吾學錄•制度》。

12〉玉龍:龍長發後飄,嘴微張,眉目凸起如火苗。腰中一圓紮為系挂之用。紅山文化玉龍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玉制龍形物。

13〉玉勺:勺作為餐具,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一件,距今約有五六千年,雖然工藝簡單,但是見古代工匠的聰明才智。

14〉玉人:玉料已沁色,變成雞骨白色。玉人站立狀。

15〉玉龜:玉料灰白沁色。玉龜由背甲與腹甲組成,背甲隆起,中有一條突脊,兩側各有兩個圓孔,。造型獨特,與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的玉龜有較大區别。

16〉玉鹿:玉料青綠色,局部沁色較重。鹿首無角,卧地回首。玉鹿造型始于商代,盛于西周。

17〉玉豬:玉豬,也稱玉握,是墓主人手握的小玉件,為葬玉的一種,以豬形最為常見,造型和紋飾都較簡單。這類葬器與早期的玉象牲有着某種淵源關系,春秋戰國時已見使用玉握。

18〉玉犬:宋代玉器寫實,不淪構圖繁簡,多取材于現實生活,表現濃郁的生活氣息。

19〉玉麒麟:新出現了一些傳說中的神靈動物,以寄托人們特定的祈願意蘊。麒麟便是其中之一。

20〉玉圭:古代帝王、諸侯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的玉制禮器。為瑞信之物。長條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在“六禮器”中以青圭祭東方。其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異。《周禮•春官•典瑞》有大圭、鎮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

21.〉珩:玉飾品,雜佩上部的橫玉。黃玉質,灰黃色,微透明。拱形龍,頸尾均向上勾折,長唇圓邊,上中部有一系孔。

22〉玉豚: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在東漢、魏晉南北朝墓中,常有玉豚出土,造型和文飾較簡單。用其随葬,主要是巫術的原因。

23.>含玉:“含”亦作“晗”,有的書上還稱“押舌”。古時入殓時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周禮•天宮•天府》:“大喪共(供)含玉。”(大喪,指皇帝喪)。其餘則有含壁、含珠、含瑁、含米、含貝等,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區别。含玉,多為蟬形,故又稱“玉蟬”。

據徐廣稱:“蟬,取其清高,飲露不食,”《史記•屈原傳》:“蟬,蛻于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污垢。”《說文》:“蛻,蛇蟬所解皮也。”是知,玉含作蟬形,似是借蟬的生理習性賦予死者特定的意義,意即人死後,不食和飲露,脫胎于濁穢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濁水,這是戰國以來死者含玉蟬的用意。

24>玉塞:已知在漢代有九竅塞,即填塞或遮蓋死者身上九孔竅的九件玉器,即耳塞(2件)、眼塞(2件)、鼻塞(2件)、口塞、肛門塞和生殖器塞(各1件)。由于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故與“含玉”不同。東晉葛洪《抱樸子》:“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之不朽。”這同玉衣也能使屍體不朽的迷信說法是一緻的。

25>玉節:玉作的符節,古代用作重要的信物。《周禮•地官•掌節》:“守邦國者用玉節,守都鄙者用角節。”《公羊傳•哀公六年》:“與之玉節而走之。”

26>玉玺:皇帝的玉印。古代印、玺通稱,以金或玉為之。自秦以後,以玉為玺,為皇帝所專用。因而又以指喻皇位。

27〉環玦:兩種佩玉,圓形的玉環和環形而有缺口的玉塊。《漢書•隽不疑傳》:“不疑冠進賢冠,帶具劍,佩環玦,褒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谒。”

28〉玉鈎:玉制的鈎,有帶鈎、簾鈎、帳鈎等。其中玉帶鈎又名“犀比”,可能是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發明,用以鈎連腰帶。帶鈎有銅、玉兩種。流行于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銅帶鈎上有的鑲嵌綠松石。

29>玉珠:用玉琢成的珠。《晉書•輿服志》:“後漢以來,天子之冕,前後旒用真白玉珠。”

30〉玉藻:古代王冠垂挂的玉飾。《禮•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蔬》:“天子玉藻者,藻謂雜采之絲繩,以貫於玉,以玉飾藻,故雲玉藻也。”《後漢書•輿服志•冕冠》:“冕冠,垂旒,前後邃延,玉藻。”

内涵

20世紀後半期的考古發掘材料證明,中國制造和使用玉器的曆史源遠流長。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玉器作為一種重要的物質文化遺存,不僅在中國各地區有廣泛分布,而且在社會生産和社會生活的某些方面發揮作用,從而在中華文明史上形成了經久不絕的玉文化傳統。随着玉器的大量出現以及人們對玉器的認識不斷深化,玉器逐漸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文化内涵,這些内涵是中國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生産工具。玉器誕生之初,它曾作為生産工具使用過。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均出土過玉制的鑿、斧等生産工具,有的帶有使用痕迹,說明它曾用于生産或戰争。

二、祭器。在中國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玉制祭器占據了重要地位。原始先民認為,玉器具有通神的功能,至奴隸社會階段,玉器作為禮制之符瑞而為王室服務,“六器”是商周時祭祀自然神的玉器,“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周禮·春官·大宗伯》)。這一祭祀制度為封建社會曆代帝王所承襲。用玉祀神是玉器的重要作用之一。

三、權力、等級、财富的标志。以玉器顯示權力、等級的現象在新樂與河姆渡兩處原始文化遺址出土的玉器中已見端倪,而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玉器則已顯現出系列化傾向。它表明良渚文化時期社會已經分化,統治集團已經形成,并行使着政治、軍事、宗教、家族等各方面的統治權力。

周代以後,統治階級為維護禮制,制作了大量玉制禮器和佩器。《周禮》、《儀禮》、《禮記》等先秦文獻記載了西周有關體現等級功能玉器的名稱、形制、規格與用途。據《周禮》載:“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明确規定了等級不同,所執玉器就不一樣。

其後,每個朝代對持何種禮器、佩帶何種玉飾都有嚴格規定,以避免等級的混亂與僭越。玉器不僅是權力、等級的标志,而且是财富的一種炫示,它也常被用來行賄或贈送,賞賜或作抵押品、交換品,因而玉器受到曆朝貴族統治集團的重視。

四、殓葬。在《漢代的玉器》(《考古學報》1983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殓葬玉器是指那些專門為保存屍體而制造的随葬玉器,而不是泛指一切埋在墓中的玉器。用玉殓葬在新石時代就已經開始,到了秦漢皇權獨尊的時代,在孝道和厚葬風氣的影響下,有數千年曆史的葬玉至此已趨完善。玉殓葬風俗是玉器的一個重要文化内涵。

五、吉祥物。玉器在古代作為一種禮器,本就含有祈求吉祥的寓義。原始先民對自然界的不測風雲、人世間的旦夕禍福無法理解和抵禦,便隻能求助于神靈的保佑,而玉便是溝通與神靈的聯系,祈求吉祥如意的一種瑞物。中國古代很早就視玉為祥瑞之物,後世幾乎每個朝代都把玉的出現和貢獻看作一種祥瑞的征兆,史書上有大量這方面的記載。

人們以玉祈求吉祥,往往通過刻于玉上的吉祥語或吉祥圖案體現出來。如漢雙龍“長樂”谷紋璧,就是以吉祥語“長樂”和吉祥圖案雙龍一起加以表現。明代以後,各種吉祥圖案的玉佩玉飾尤其普遍,反映了人們祈求吉祥的共同願望。

古代的所謂“壓勝佩”如“剛卯”、“嚴卯”、“司南pèi@②”、“玉翁仲”等主要是為了趨吉避兇,免禍保平安。祈求吉祥,免除災禍是古今人類的共同願望。人們信奉玉能起到趨吉避兇、免禍保平安的作用,反映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種觀念與其說是一種迷信,倒不如說是一種風俗,一種由曆史和文化積澱而成的風俗。

六、德行操守的象征。自春秋末年起,随着社會制度的變革,統治階級為了維護社會安定,鞏固其國家權力而崇尚玉器,并從社會理念上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玉器作為德行操守的象征,日益受到重視。孔子闡明玉有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種品德,把玉拟人化了。這種看法雖然有點過份,但它代表了儒家對于玉的認識和看法,強調玉的可貴不在外在的美,而在其内涵與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并息息相關。

人們賦予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内涵,使玉成為君子的化身。由于玉被賦予了如此豐富的道德内涵,因此君子必須佩戴它。君子佩玉,無故不離其身,也就成為一時的風尚。君子比德于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詩經》中也用玉形容品格高尚的人,把玉作為君子的象征,作為立朝為官、為人處世的标準。玉器的這種内涵充滿了人文精神和倫理道德,它既是古代社會對玉神觀念的繼承,又是世俗對高尚人格的要求。

七、美好事物的代名詞。最早出現的玉器是人體裝飾品,可以說,玉器從一出現便與美聯系在一起。由于玉的直觀美一直受到人們的鐘愛,所以“玉”就成為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以“玉”為美的修飾詞在古代文獻中比比皆是,諸如:比喻人的品格為“玉潔冰清”,形容人的像貌為“玉容”、“玉貌”,贊賞人的身材和風度為“玉樹臨風”,贊美天帝為“玉皇”、“玉帝”,稱居住之所為“玉宇瓊樓”,好聽的聲音為“玉聲”。

甚至用玉來贊美音樂的動聽和詩文的優美,如笛、箫、笙、琴等聲音清亮的樂器常常被冠以“玉”來修飾而稱之為玉笛、玉箫、玉笙、玉琴。而文學作品中用玉來形容聲律之美或詩文的風格和境界之美的地方則更為常見。自漢代以後,用玉或玉旁的字命名也漸成風尚,玉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八、藥物。食玉可以健康長壽,這是中國古代流行的一種看法。古代所謂“瓊漿玉液”、“神仙玉漿”、“玉膏”、“玉脂”、“玉醴”、“玉屑”等等,都是指可食用的玉制品。而且其功效都是“服之長年不老”。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劉大同的《古玉辨》以及《河圖玉版》、《十洲記》、《抱撲子》、《開元天寶遺事》、《聖惠方》等文獻都記載了食玉、用玉有益健康。

以上從九個方面探讨了玉器的豐富内涵和實用功能,雖然從今天的眼光來看,未必都有科學的依據,但它們是一種曆史文化現象,是人類理想和想象的産物。

史前

遠古人認為萬物均有精靈(神靈,見圖),其威力無比,既可賜福也可以降災于人類,為了獲吉避兇,人必須得到精靈的保佑,必須向他奉獻玉和獵物、用歌舞侍候(巫)。相傳至黃帝時代,人們便視玉為神物,或以玉為媒介去溝通神靈,聽取他的旨意,這一曆史階段相當于考古學文化上的紅山文化、大溪文化時期。到了良渚文化時期,神的旨意被琢刻在玉器(琮、璧、璜)上,即留下了契刻的諸多符号。

巫便成為集神權、政治、兵權三權于一身的原始部落最高統治者。

概括而言,史前玉的文化意蘊基本上包含美、神、瑞三個原始基因。進入文明時代之後,玉的文化意蘊随着社會的前進又增添了新的内容,這就是德。德是起于西周的社會規範,它既是人們思想意識上的倫理,又是實踐行為中的準則,西周社會的盛衰與德治的強度不無關系,而玉德乃是德治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後,玉的文化意蘊仍在不斷地充實、反複和提高,諸如色彩美、音調美、古玉美、沁色美等等,都是在新的社會條件下增添的新内容。

商代是中國第一個有書寫文字的奴隸制國家。商代文明不僅以莊重的青銅器聞名,也以衆多的玉器著稱。

商代早期玉器發現不多,琢制也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為禮器、儀仗、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和雜器六大類。商代玉匠開始使用和田玉,并且數量較多。商代出現了仿青銅彜(yi夷)器的碧玉簋(gui鬼)、青玉簋等實用器皿。

動物、人物玉器大大超過幾何形玉器,玉龍、玉鳳、玉鹦鹉,神态各異,形神畢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樣;是主人,還是奴仆、俘虜,難以辨明。商代已出現了中國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鼈。最令人歎服和最為成功的是,商代已開始有了大量的圓雕作品,此外玉匠還運用雙線并列的陰刻線條(俗稱雙勾線),有意識地将一條陽紋呈現在兩條陰線中間,使陰陽線同時發揮剛勁有力的作用,而把整個圖案變化得曲盡其妙。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陰線的單調感,又增強了圖案花紋線條的立體感。

西周玉器在繼承殷商玉器雙線勾勒技藝的同時,獨創一面坡粗線或細陰線镂刻的琢玉技藝,這在鳥形玉刀和獸面紋玉飾上大放異彩。但從總體上看,西周玉器沒有商代玉器活潑多樣,而顯得有點呆闆,過于規矩。這與西周嚴格的宗法、禮俗制度也不無關系。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上諸侯争霸,學術上百家争鳴,文化藝術上百花齊放,玉雕藝術光輝燦爛,它可與當時地中海流域的希臘、羅馬石雕藝術相媲美。

東周王室和各路諸侯,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當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們佩挂玉飾,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每一位士大夫,從頭到腳,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飾,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複雜化。所以當時佩玉特别發達。能體現時代精神的是大量龍、鳳、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動态美的S形,具有濃厚的中國氣派和民族特色。

飾紋出現了隐起的谷紋,附以镂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單陰線勾連紋或雙勾陰線葉紋,顯得飽和而又和諧。人首蛇身玉飾、鹦鹉首拱形玉飾,反映了春秋諸侯國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節玉佩,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幹節玉片組成一完整玉佩,是戰國玉佩中工藝難度最大的。玉帶鈎和玉劍飾(玉具劍),是這時新出現的玉器。

秦代雖有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觀的兵馬俑,但出土秦玉寥寥可數。秦玉藝術面貌還有賴于地下考古的新發現。漢代玉器繼承戰國玉雕的精華,繼續有所發展,并奠定了中國玉文化的基本格局。漢代玉器可分為禮玉、葬玉、飾玉、陳設玉四大類,最能體現漢代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藝水平的,是葬玉和陳設玉。

為祈求屍體不朽而制造的葬玉,有玉衣、丸竅塞、玉琀和握玉四種。玉衣因死者身份、官銜高低有别,又有金、銀、銅縷之分。九竅塞是填塞或遮蓋死者的耳、目、口、鼻、肛門和生殖器九個竅孔之用的,目的是防止人體内的“精氣”由九竅逸出,以達屍骨不腐。漢代葬玉很多,但工藝水平不高。

反映漢代玉器工藝水平的是陳設玉。這些寫實主義的陳設玉有玉奔馬、玉熊、玉鷹、玉辟邪等,多為圓雕或高浮雕作品,凝聚着漢代渾厚豪放的藝術風格。漢皇室裝飾玉有衰落的趨勢,多見小型的心形玉佩、玉剛卯、玉觹(xi希)等。近年,偏居嶺南的漢代南越王國出土大批裝飾玉,以龍虎井體玉帶鈎、镂空龍鳳紋玉套環最為精美,堪稱稀世珍寶。漢代玉器飾紋除沿用戰國的勾連谷紋外,還大量使用饕餮紋和螭虎紋。東漢時,陰線刻紋又複蘇盛行,繪畫趣味有所加強。河北定遠出土玉屏上的陰線刻東王公、西王母,即是一幅白描線畫。

在中國玉器工藝史上,長達三個半世紀的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高度發達的漢唐玉雕間的一個低潮,出土玉器極少,而且都具漢代遺韻,有所創新者,唯有玉杯和玉盞。這與當時風靡一時的佛教美術和陵墓石刻藝術極不相稱。究其原委,當時不愛好琢玉,而盛行吃玉。

在神仙思想和道教煉丹術的影響下,覓玉、吃玉達到了瘋狂的程度。“玉亦仙藥,但難得耳。”“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早期玉器的美術價值和禮儀觀念,這時消失殆盡。隋代著名的玉器有李靜訓墓出土的金扣白玉盞,琢磨精細,質地溫潤,光澤柔和,金玉互為襯托,富麗高雅。

唐代玉器數量雖不多,但所見玉器件件都是珍品,碾琢工藝極佳。唐代玉匠從繪畫、雕塑及西域藝術中汲取藝術營養,琢磨出具有盛唐風格的玉器。八瓣花紋玉杯,獸首形瑪瑙杯,既是唐代玉雕藝術的真實寫照,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實物見證。

公元960至1234年的274年間,是中國曆史上宋、遼、金的對峙分裂時期。宋代承五代大亂之餘,雖不是一個強盛的王朝,而在中國文化史上卻是一個重要時期。宋、遼、金既互相撻伐又互通貿易,經濟、文化交往十分密切,玉器藝術共同繁榮。

宋徽宗趙佶的嗜玉成瘾,金石學的興起,工筆繪畫的發展,城市經濟的繁榮,寫實主義和世俗化的傾向,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宋、遼、金玉器的空前發展。宋、遼、金玉器實用裝飾玉占重要地位,“禮”性大減,“玩”味大增,玉器更接近現實生活。南宋的玉荷葉杯,北宋的花形镂雕玉佩,女真、契丹的“春水玉”、“秋山玉”,是代表這一時期琢玉水平的佳作。

元代玉器承延宋、金時期的藝術風格,采取起突手法,其典型器物是渎山大玉海,随形施藝,海神獸暢遊于驚濤駭浪之中,頗具元人雄健豪邁之氣魄。明清時期是中國玉器的鼎盛時期,其玉質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豐,作品之多,使用之廣,都是前所未有的。明清皇室都愛玉成風,乾隆皇帝更是不遺餘力地加以提倡,并試圖從理論上為他愛玉如命尋找依據。

定陵出土的明代玉囗、清代的菊瓣形玉盤、桐蔭仕女圖玉雕,都是皇室用玉。其時民間玉肆十分興隆,蘇州專諸巷是明代的琢玉中心,“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

明清玉器幹姿百态,茶酒具盛行,仿古玉器層出不窮。爐、薰、瓶、鼎、簋仿古玉器,器型仿三代青銅彜器,而其紋飾則反映了玉匠的見解,工藝更是典型的明清時作。玉器與社會文化生活關系日臻密切,文人在書齋作畫、書寫,往往也用玉做洗、注、筆筒、墨床、鎮紙、臂擱等文具,或以玉作陳設裝飾。

玉山子是清代新式玉器,大禹治水圖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玉山子。清代兼蓄西域痕都斯但玉器的琢玉成就,琢制了一批胎薄如紙,輕巧隽秀的“番作”玉器。明清玉器惜鑒繪畫、雕刻、工藝的表現手法,汲取傳統的陽線、陰線、平凸、隐起、起突、镂空、立體、俏色、燒古等多種琢玉工藝,融合貫通,綜合應用,使其作品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

傳玉流傳

中國玉器經過七千年的持續發展,經過無數能工巧匠的精雕細琢,經過曆代統治者和鑒賞家的使用賞玩,經過禮學家的诠釋美化,最後成為一種具有超自然力的物品,無所不能,無處不用玉,玉成了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在中國古代藝術寶庫中,自新石器時代綿延七千年經久不衰者,是玉器;與人們生活關系最密切者,也是玉器。玉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國傳統文化與禮俗之中,充當着特殊的角色,發揮着其他工藝美術品不能替代的作用,并打上了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價值的烙印,蒙上了一層使人難以揭開的神秘面紗

審美觀

孔子提出的玉有十一德(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之說,不僅是對玉的文化底蘊的高度概括,而且還精辟地闡述了玉文化的思想内涵,确是中國人審美觀的理論基礎。

秦漢以後,由于文學、音樂、戲曲、建築、繪畫、雕塑以及工藝美術的高度發展,大大豐富了中國人民審美觀的内容及其表現形式,玉的色彩美、音律美被重新探讨、逐步深化,古玉的欣賞與收藏成為新的社會風尚,由此派生的沁色美、殘缺美等新的審美視角被愛玉者察覺,但這僅僅是某些社會群體在特定文化領域的審美要求,對中國人的審美觀來說隻不過是一個交流而已,不能與上古審美觀相提并論。

千言萬語,歸結一句話,玉是中國人審美觀的基石。确切地說,玉應是中華民族審美觀的基石,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的華人均不例外。

玉與君子

君子是指才德出衆、愛國愛民、高尚正派的文人,并非确指帝王,他們的出身、成分和地位也不劃一。這個社會知識群體在早于孔子生活的年代中,已經找到玉作為自己象征的物質,以标榜自己是德行高尚、文質彬彬的正人君子,所以孔夫子雲「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見《禮記聘禮》)。于是,君子必佩玉在身,以規範自己的言行不要越規出格,不遇兇喪之事不能将佩解下來。

文人以佩玉來證明自己是一位理應受到信任和尊重的君子。也可以說君子與玉可以畫一等号,君子就是玉,玉也就是君子。君子與玉朝夕相伴、形影不離。玉是德載體,也是君子的化身,故君子以玉比德。其中的真谛孔子講得最為明确,他舉《詩經》中的一句話「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來說明「故君子貴之也」(出處同上)。君子性情溫順純粹、寬緩和柔,與良玉「溫潤而澤」之美相契合,受到君子的愛戴。

玉與财富

玉有神聖的審美價值,是神物,又是瑞信,也就成了無價之寶。遠古時代,各部落、聯盟、酋邦的統治者便将玉收貯珍藏起來。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的有權勢人物無不占有大量玉器,并視之為最貴重的财富。

先秦文獻記載「珠玉為上币」,這說明在特定的曆史階段内某一地區也用玉作貨币使用,但玉的蘊藏不多,不可能用來制造通貨。商周墓曾出土玉貝,貝是貨币,玉貝是否在社會通用尚不得而知。

中國原始社會後期以及文明時代,各諸侯國和帝國的統治者都收藏有大量的玉器,作為鎮國之寶或當作财富,保存起來。

已知中國古代最大的玉器占有者是殷纣王,他一生收藏了多少件玉寶已無法查明,但周武王滅殷纣王時焚玉4,000件,武王繳獲殷舊玉達14,000件,這個數字确已夠巨大了。清代宮廷收藏的玉器主要是幹隆後期積累的,流傳至今者多達30,000件,這也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玉作為财寶為曆代統治者所關注,中國有個「價值連城」的成語,就是指秦昭王願以十五城(一說五十城)易趙「和氏璧」,可知其璧價格之昂貴。

當今,衆多玉器收藏家悉心收藏古今玉器,其目的也不排除是為了積累财富、保值增值。

傳說

從良渚、紅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時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屍等幾種用途外,還有辟邪,象征着權力、财富、貴賤等。中國玉器一開始,就帶有神秘的色彩。

傳說中的夏代,是中國第一個階級社會。随着考古資料的不斷積累,傳說逐步變為現實,夏代文化正在不斷揭示出來。夏代玉器的風格,應是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過渡形态,這可從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出土玉器窺其一斑。二裡頭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紋又帶有商代玉器雙線勾勒的濫觞,應是夏代玉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