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

三星堆

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遺址位于中國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南距成都40公裡,東距廣漢市區7公裡,是一座由衆多古文化遺存分布點所組成的龐大的遺址群。由其内三個起伏相連的黃土堆而得名,有“三星伴月”的美名。遺址年代為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000年,文化遺存分為四期,出土的文物精品以數百件青銅器為主,國寶級文物有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據央視新聞2021年9月9日報道,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召開“考古中國”重要項目——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階段性成果新聞通氣會,通報三星堆遺址祭祀區三号坑、四号坑等階段性重大考古成果。
  • 中文名:三星堆遺址
  • 開放時間:08:30~17:00
  • 發現者:燕道誠
  • 發現時間:1929年
  • 所處年代:夏商朝
  • 重要發現:青銅器
  • 所在地:四川省德陽廣漢市
  • 類别:博物館
  • 票價:82元/人
  • 地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年代分布: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200年

簡介

三星堆遺址是一座由衆多古文化遺存分布點所組成的一個龐大的遺址群,1988年1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考古學家将該遺址群的文化遺存分為四期,其中一期為早期堆積,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二至四期則屬于青銅文化。遺址群年代上起新石器時代晚期(公元前2800年),下至商末周初(公元前1000年),上下延續近2000年。

三星堆遺址群規模巨大,範圍廣闊,古文化遺存大多分布在鴨子河南岸的馬牧河南北兩岸的高台地上,遺址群平面呈南寬北窄的不規則梯形,沿河一帶東西長5~6千米,南邊寬2~3千米,總面積約1200公頃,是四川古代最大最重要的一處古文化遺存。現已确定的古文化遺存分布點達30多個,其中以南部的“三星堆”,中部的“月亮灣”、“真武宮”,北部的“西泉坎”,東部的“獅子堰”,西部的“橫梁子”,以及向西延續的“仁勝村”、“大堰村”等遺址最為重要。

三星堆遺址群的年代範圍前後延續2000年,所出的了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銅器、金器,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征,自成一個文化體系,已被中國考古學者命名為“三星堆文化”。

發掘曆史

1929年春,廣漢縣南興鎮真武村村民燕道誠一家在宅旁挖蓄水溝時發現一個長方形的坑道,由石闆圍成,坑内放滿了精美的玉石器。燕道誠後攜家人把坑内400多件玉器搬回家中,藏于各個角落,并不讓家人告人。一年後,為将玉器出手,他将一塊玉瑗送給當時駐廣漢縣的一位旅長陶宗伯,此人在得知這塊玉瑗的價值後,派了一個連進駐燕道誠挖寶的地方,以軍事訓練為名,大肆開挖。

成都著名金石學家龔熙台從燕家購買了4塊玉器,并寫作一篇《古玉考》發表在成都東方美術專科學校校刊的創刊号上,随即消息傳出,古董商蜂擁而至,廣漢地區掀起挖掘高潮。當時的廣漢縣縣長羅雨蒼認為古物出土應歸國家所有,随即下令禁止私人亂挖亂掘。

1934年3月15日,華西大學博物館館長美國人葛維漢與副館長林名均教授組建考古發掘隊,在月亮灣進行發掘工作,揭開了中國川西平原考古的序幕。持續十多天的第一次正式發掘工作,一共出土文物600多件。

1953年,西南博物院院長馮漢骥等人重新提出三星堆一帶有古文化遺産的可能。1956年,四川省博物館的王家佑、江甸潮在三星堆—月亮灣一帶進行考古調查。1960年四川大學曆史系考古研究組全面調查了三星堆和月亮灣等地的文化遺存。

1970年始,三星堆和月亮灣一帶古遺址搭建起磚瓦工廠,緻使大片的古文化遺址遭受破壞。1980年5月四川省考古隊對三星堆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發現龍山時代和3000年-4000年前的房屋基址18座,墓葬4座,出土數百件陶器、石器、玉器文物和數萬片陶片标本。

1982年,中國國家文物局決定對三星堆進行專款專項考古發掘。

1986年7月,廣漢縣南興鎮第二磚廠的工人在挖磚坯土時,挖斷了一塊玉環,工人遂報告給當地的考古隊,這裡就是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同年8月,四川省考古所對三星堆進行大規模發掘工作,發現兩座與商代同時期的大型祭祀坑,坑内出土了1700多件青銅器、玉器、漆器、陶器等,還有80根象牙,4600多枚當時的貨币、海貝、銅貝等。

1988年10月~1989年1月,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七次發掘三星堆遺址,對三星堆土埂進行試掘,确定土埂為内城牆的南牆。

文化分期

三星堆文化的分期,可以根據其考古時的發現分為三星堆遺址一期、二期、三期和四期。也可以按研究後文化類别分為寶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橋文化。三星堆文化的分期對于認識三星堆與當地先秦時期青銅文化和新石器文化的關系有着重要作用,也奠定了完善四川古文化發展譜系,确定巴蜀文明形成的基礎。

1933年,至1934年的第一次對月亮灣真武宮遺址和玉石器坑挖掘時,已經有人注意到兩者年代有所不同。

1963年,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實習進一步的從地層上論證了不同時期的疊壓關系。

1980年、1981年第一次發掘時,考古隊員将堆積物分為八層,除去表層土(第1層)、間隙層(第5、7層),剩下的五層被稱為“第一至第五文化層”。其中第四、五文化層(第6、8地層)被劃為第一期,第二、三文化層(第3、4地層)被劃為第二期。第一文化層(第2地層)被劃為第三期。

1982年,通過第二次發掘,發掘者提出存在三星堆遺址第四期。至此,三星堆文化分為四期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

出土文物

重要文物

國寶級:金杖、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青銅縱目面具、玉邊璋、玉牙璋。

其他:青銅獸面具、黃金面罩、青銅太陽輪、跪坐人像、青銅人身形器、青銅大鳥頭。

文物特點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文物有上千件,包括青銅器、金器、玉石器中,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三四百件青銅器。

1、器形高大、造型生動、結構複雜、内涵高深莫測是三星堆青銅器重要特點。

2、三星堆青銅器以大量的人物、禽、獸、蟲蛇、植物造型為其特征。

3、多數器物種類和造型都具有極為強烈的本地特征。

三星堆博物館

三星堆博物館位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星堆遺址東北角,地處曆史文化名城廣漢城西鴨子河畔,南距成都40公裡,北距德陽26公裡,是一座現代化的專題性遺址博物館。博物館于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建成開放。館區占地面積約近700畝,第一展館面積4200平方米,第二展館面積7000平方米,遊客接待中心建築總面積2600平方米。2000年,三星堆博物館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三星堆博物館包括一号展館和二号展館。二号展館包括序展廳、衆神之國(各種青銅器面具的展示)、千載蜀魂(三星堆的精髓文物的展示)、三星永耀(大事紀及三星之謎)四個部分。 

三星堆博物館集文物收藏保護、學術研究和社會教育多種功能于一體,采用現代科學手段實施管理,集中收藏和展示三星堆遺址及遺址内一、二号商代祭祀坑出土的青銅器、玉石器、金器以及陶器、骨器等千餘件珍貴文物。

《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陳列》為博物館基本陳列,共8個陳列單元。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2010年10月,三星堆考古遺址公園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整個遺址公園主要由“西城牆遺迹”、“燕家院子·月亮灣城牆剖面”及“三星堆·祭祀坑”三大展區組成。業内專家認為,開放後的三星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将是“大遺址”概念的集中展示。

“大遺址”是近年來國際上從文物保護與系統管理角度提出的新概念,專指文化遺産中規模大、占地廣、文化價值突出的大型文化遺址。

2013年9月,三星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已基本完成,有望于明年正式對外開放。

所獲榮譽

2020年11月18日,當選“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新地标”。

申遺工作

2017年5月,成都市文廣新局報請審定《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送審稿)》透露,金沙遺址和三星堆遺址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如若金沙遺址和三星堆聯袂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成功,這将是四川考古遺産類世界文化遺産的第一份。

對于申遺工作,目前三星堆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當中,已經進入國家文物局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預備名錄中。“申遺”工作有一個較長的過程,金沙和三星堆本來就是世界級的文化遺産,申遺成功将得到業界的認可和尊重,也可以更好地對中華文明尤其是古蜀文明進行傳承和保護。

曆史意義

發現三星堆遺址對曆史學的重要意義如下:

1、重新認識巴蜀文化。

因為三星堆遺址的發現,與長期以來曆史學界對巴蜀文化的認識大相徑庭,有些地方甚至完全不同。例如曆史學界一向認為,與中原地區相比,古代巴蜀地區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地方,與中原文明沒有關聯或很少有交往。而三星堆遺址證明,它應是中國夏商時期前後,甚至更早的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并與中原文化有着一定的聯系。

2、驗證了古代文獻中對古蜀國記載的真實性。

3、以前曆史學界認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是黃河流域,然後漸漸的傳播到全中國。而三星堆的發現将古蜀國的曆史推前到5000年前,證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證明了長江流域地區存在過不亞于黃河流域地區的古文明。

4、有觀點認為三星堆代表了古羌人、彜人文化。

5、三星堆的發現也是第一次從實物信史的角度證實了中國擁有完整的5000年曆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