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三絕

晉祠三絕

山西省經典曆史遺址
晉祠三絕指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區西南25公裡處的晉祠博物館之内的周柏、宋代彩塑以及難老泉。晉祠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裡懸甕山下晉水的發源處。這座祠堂始建于北魏前,是為了紀念周武王的次子叔虞而建造的。
  • 中文名:晉祠三絕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裡懸甕山
  • 所處時代:
  • 占地面積:
  • 保護級别:
  • 開放時間:
  • 建堂時間:北朝
  • 所在省份:山西省
  • 晉祠三絕:周柏唐槐、宋代彩塑、難老泉
  • 建立朝代:北周、宋代、宋代

文明古迹

晉祠是山西的著名古迹之一。其中難老泉、侍女像和齊年柏,堪稱"晉祠三絕"。

晉祠原名晉王祠,是為了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及其母親邑姜而建的。

《晉祠之銘并序》碑,是由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撰寫并手書的。因為唐太宗和他的父親唐高祖李淵是從太原起兵的。

李淵原是隋代的太原留守大臣,他乘天下大亂的機會,帶領三萬人馬,起來讨伐隋炀帝這個昏君,并且順利地打下了首都長安,建立了大唐帝國。在起兵時,李淵父子曾到晉祠來祈禱。

大唐立國之後,李世民為報答唐叔虞的保佑,特地立了這塊石碑。唐太宗平生愛好書法,而且特别喜愛晉代王羲之父子的行書,這塊碑的碑文就是唐太宗有意摹仿王字的傑作,因而是一塊特别珍貴的名碑。

魚沼飛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于聖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内現存古橋梁中僅有的一例。金人台四尊鐵人姿态英武,因鐵為五金之屬,人稱之為“金人台”。

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于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為獨特。

據說,一年夏天氣候特别炎熱,身披鐵甲的西南隅的鐵人忍受不了這難熬的痛苦。獨自走到汾河邊,隻見汾河滔滔而流,怎麼過河呢,鐵人犯了愁。

正在着急,忽見從上遊不遠沿岸邊駛下一條小船。鐵人趕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對岸。

船家沉吟一陣,方才慢騰騰地說:“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時,再等等有無旁人。”

鐵人一焦急,趕忙說道:“你能渡過我一個,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鐵人說:“你能有多重,一隻船不止裝一人,除非你是鐵鑄的。”話一落音,一語道破了鐵人的本相。

瞬間,鐵人立在汾河邊,紋絲不動,怎麼這人不說話了?船家擡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鐵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晉祠的鐵人。

船家不敢怠慢,急忙找了一些鄉親,把鐵人擡回金人台。聖母勒令手下将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鐵人不服從戒律的懲罰。今日的鐵人,腳上還留着連砍三刀的印痕。

三絕介紹

周柏

一是周柏。周柏是北周時代種植的柏樹。周柏位于聖母殿北側,原先本有兩株,名為齊年古柏,如今隻剩這一株了。周柏距今已有1400多年,樹幹粗壯,需數人才能合圍。在當地人眼中,這株古柏就是長生不老的象征。

宋代彩塑

二是聖母殿内宋代的彩塑。聖母殿是北宋年間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的一座規模宏大的殿堂。

由于這座殿堂修築得十分富麗堂皇,再加上古代官員都要到聖母殿來獻祭祈雨,這座殿堂就成了晉祠的主體建築,而原來的唐叔虞祠倒反而退居次要的地位了。

聖母殿的殿身四面都有圍廊,前廊深兩間,是我國古建築中現存最早的帶圍廊的宮殿。殿寬七間,深六間。殿頂用黃綠色的琉璃瓦剪邊。殿内供奉着四十三尊彩塑。

主像是聖母邑姜,其餘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聖母鳳冠蟒袍,端坐在鳳頭椅上。侍女手裡都拿着侍奉的東西。有的伺候飲食,有的負責梳洗,有的專管打掃,眉眼有神,姿态自然,塑工精美,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精品。

難老泉

三絕中最後一絕是難老泉。晉水有三個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魚沼泉,一是難老泉。難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晉水的源頭就從這裡流出,長年不息,水溫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

關于難老泉,有一個“柳氏坐甕,飲馬抽鞭”的民間故事。說是晉祠北面的金勝村有一個姓柳的女子,嫁到了古唐村,受婆婆的虐待,每天都要到遠處去挑水。

一天,在挑水的路上,她碰見一位騎馬的老人向她讨水飲馬。雖然這一擔水她好不容易從遠處挑來,但是善良的柳氏還是把這一擔水全送給老人飲馬了。

老人臨走時送給柳氏一根馬鞭,說隻要把鞭子插在水缸裡,一提鞭子,水就會湧上來。柳氏回家之後一試,果然如此。

後來,婆婆發現媳婦不再挑水,而水缸裡的水卻始終是滿的,心中不免産生懷疑,就趁媳婦不在家,偷偷地察看,發現了水缸中的馬鞭,心想這是一個寶貝,伸手過去把馬鞭提出缸外,一時之間,缸裡的水馬上噴湧而出,向四處漫流。

正在娘家梳頭的柳氏發覺水湧出來了,趕快跑回婆家,見水大難以堵住,忙用院中的石闆蓋住缸口,自己坐在石闆上。

洶湧的大水頓時變成潺潺的細流,不斷從柳氏的身下流出來。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善良的女子,稱她為水母,在難老泉的西側建起了水母樓,樓内塑有一尊端莊秀麗的水母塑像。

民間傳說

難老泉的傳說

晉水有三個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魚沼泉,一是難老泉。難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晉水的源頭就從這裡流出,長年不息,水溫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關于難老泉,有一個“柳氏坐甕,飲馬抽鞭”的民間故事:

相傳在很久以前,太原市的晉祠鎮原名為古唐村。那時的古唐村一沒有亭台樓閣,二沒有清泉汨汨,三沒有花草樹木,為什麼呢?

隻因為古唐村是一個非常貧困缺水的村落。而最叫老百姓發愁的就是村民們都要到七八裡外的後山溝去挑水吃,日子過得别提有多艱辛。

話說古唐村有一個名叫柳春英的賢惠媳婦,娘家在大佛寺村(即今晉源區金勝村)。春英不僅人長得俊秀,心腸也特别善良,而且人又勤快,可偏偏遇上個又兇又狠的婆婆。

春英本為沖喜而嫁給惡婆兒子的,誰知沖喜也沒有挽留住他兒子的生命,留下可憐的春英在惡婆婆的百般虐待下受盡折磨。

媳婦整天忙裡忙外承擔了家裡所有的活計,可惡婆婆總是不滿意,稍不順心,張口就罵,舉手就打。

最令人氣憤的是,當媳婦千辛萬苦地從七八裡外的後山溝裡挑回一擔水時,惡婆婆隻用前邊這桶水,後邊那桶水就倒掉了,說是女人身後的水不幹淨。為防止媳婦偷懶,狠心的婆婆還特意讓木匠做下一副尖底水桶,這樣媳婦路上就不能休息了。

如此一來,一般人家一天一兩擔水就夠了,可媳婦挑四五擔也不夠,媳婦的日子過得别提有多艱難,整日以淚洗面。盡管這樣,媳婦還是忍氣吞聲,終日操勞,不論寒冬酷暑,還是刮風下雨,總是天不亮就起床挑水。

一天早晨,春英挑水回來走到半路,遇見一位白發老人牽着馬站在路邊。

老人施禮道:“這位媳婦,行行好吧,我和馬都快渴死了,讓我們喝點水吧。”春英停下腳步,擡頭看看老人,隻見他風塵滿面、唇焦口燥,那馬也直往水桶跟前湊,看樣子真是渴壞了。

春英本是心善之人.不覺動了恻隐之心,爽快地說:“老人家,那你就喝後面這桶裡的水吧!”

白發老人不解其因,春英就将婆婆不喝後面桶裡的水的原因告訴了老人,不曾想老人竟然也說隻喝前面桶裡的水,春英猶豫片刻,還是爽快地讓老人家喝了前面桶裡的水,剩下的水飲了馬。

老人與馬喝完水,道了聲“多謝”,轉身拉馬上路去了。春英隻好無奈地将後面的水倒掉,挑着空桶又去後山溝重新挑水。這樣挑水回來晚了,因誤了婆婆的早飯,她被婆婆狠狠地毒打了一頓。

第二天早晨,柳春英起了個大早去挑水,回來走到半路,又遇到昨天那位拉馬的白發老人。看着他們焦渴的樣子,春英早把昨天的挨打的事忘了,又熱情地讓老人和馬喝掉了前面桶裡的水。

急忙挑起水桶一路小跑二次上後山溝重新挑水。可擔水回來還是誤了婆婆的早飯,又讓婆婆狠狠地打毒了一頓。

第三天,春英為了不誤早飯,天還沒亮就起床去挑水,挑回水站在原地等候老人。

過了一會,老人牽着馬又來了,春英不等老人開口,就走上前說道:“老人家,快喝水吧!”老人家二話不說,低頭喝水、飲馬,眨眼間一桶水又全喝光了,春英急忙轉身再去挑水。

老人拉住她的扁擔說:“好心的媳婦,我是天上的白衣大仙,久聞你賢惠善良,特來相試,一連三天,你都熱情地把水給我與馬喝,回去晚了還要挨打受氣,可你卻沒有半句怨言,真是名不虛傳啊!

今贈你馬鞭一條,回家放進甕裡,用水時隻須稍許提鞭水甕即滿,但千萬不能把鞭子提出甕外。

切記!切記!”春英接過鞭子剛要道謝,老人和馬卻一下子飄然不見。春英回到家,婆婆還沒有起床。她放下挑擔,照老人所囑将鞭子插入甕中,輕輕一提,就見清水一點點漫了上來,再輕輕一提,水又随鞭而漲,不一會清水已滿滿一甕。

她高興極了,特意挨家挨戶地告訴村裡的鄉親,讓他們都到自已家裡來挑水,從此古唐村的人再也不用起早摸黑到七八裡遠的後山溝挑水了。

古唐村人多少年來的吃水問題終于得到解決,村民們紛紛感激春英的賢能,這可讓惡婆婆大為不滿:她一怪春英多事,讨厭村裡人每天從她家挑水;二怪水甕裡的水永不枯竭,使得媳婦不再似以前辛苦。

左思右想,惡婆婆突然心生一計,假意好心讓春英回娘家探親。春英自從嫁過門來,也沒有回過娘家,如今吃水不用出門挑水了,春英也就放了心準備回娘家看看,臨走時再三叮囑婆婆,千萬不能将神鞭抽出水甕。

誰知媳婦走後的第二天,惡婆婆就悄悄來到水甕前一邊自言自語道:“哼!我叫你們再來我家挑水!我非叫你重新每天去後山溝挑水!”一邊指使小姑将神鞭抽出藏匿。

說時遲,那時快,随着鞭子被抽出水甕的一瞬間,一股甕口粗的巨流不停地從水缸裡湧出,眨眼功夫就溢出廚房,流到院心,把壞心眼的婆婆淹死了。

滔滔不絕的水流溢出春英家的院牆,流向大街小巷,眼看古唐村在轉瞬間變成了一片汪洋。

此時春英正坐在娘家對鏡正梳妝,一聽說婆家村裡發了大水,就知道是婆婆把馬鞭子拉出水甕,情急中她一手夾草墊,一手執木梳,披散着還沒梳好的半拉頭發跑回家中。

隻見甕裡的大水象泉水一樣不住地往外噴湧,她顧不上喘氣,就慌忙把草墊往甕上一扣,自己奮然一躍坐在了甕上。

說也奇怪,春英坐到甕上後,水勢頓時變緩,一下子由洶湧的大水變成了涓涓的細流,順着草墊子不停地往外流洩。不一會,村裡的大水也漸漸地退了,人們才想起春英,紛紛趕到她家。

隻見春英端然坐在水甕上,一手持梳,一手挽發,正在安詳地梳頭。不管人們怎麼呼喚她,她也不應聲,臨近一看,原來春英早已坐化成仙了。

隻有那股清泉,從她坐的水甕的草墊下涓涓流出,這就是潺潺不息的“難老泉”水(難老泉是晉祠三絕之一,常溫在十七度左右)。

從此之後,春英用自己的生命換來長流不息的難老泉水,養育着古唐村世世代代的村民,灌溉着古唐村千萬畝良田。村民們為了紀念春英,就在她坐的水甕處蓋了一座名為“聖母樓”廟宇,尊稱她為聖母娘娘。

今晉祠難老泉邊的聖母樓裡,聖母娘娘端坐甕上,如常人一般束髻舉梳,顯得祥和、親切、美麗。多少年來,每逢農曆六月十五,晉祠就會舉行規模盛大的晉祠廟會,附近的老百姓都要至此擺供唱戲,祭祀聖母娘娘。

晉祠水母娘娘

我國最古的地理書《山海經》便有“懸甕之山,晉水出焉”的記載,它不僅指出了難老泉是晉水的源頭,而且還告訴我們,難老泉水破天荒以來便開始湧注奔流于人間了。

水母娘娘的傳說故事,是否在當時已經開始流傳,已不得而知,但是晉祠水母樓(明代),卻是水母娘娘傳說故事的物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