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7空中戰列艦

K7空中戰列艦

軍事武器
K7空中戰列艦(K7轟炸機),也稱毀滅者。全稱為“加裡甯K7”空中戰列艦。重型轟炸機K-7。因為這個項目屬于前蘇聯高度機密,存世的照片其實并不多見。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前型/級:
  • 次型/級:
  • 研制單位:
  • 國家:
  • 别名:K7轟炸機
  • 名稱:K7空中戰列艦
  • 機長:28米
  • 乘員:11人
  • 機高:12.4米
  • 空重:24400千克
  • 發動機:7×Mikulin AM-34F V12活塞發動機,每台560kW(750hp)
  • 全稱:“加裡甯K7”空中戰列艦
  • 也稱:毀滅者
  • 機翼面積:452平方米
  • 時速:234km/h
  • 乘客:128人(客機型)
  • 翼展:53m
  • 升限:4,000m
  • 翼載:84kg/m
  • 動力質量比:103W/kg

簡介

K-7是蘇聯在1930年代設計的一種巨型飛機。主要被用做巨型轟炸機和大型客機。因為設計太過激進和巨大,K-7在原型機墜毀後就沒有繼續發展。如果K-7得以進入服役,将會是B-52服役之前世界上翼展最大的轟炸機。

在20世紀30年代蘇聯軍隊一度以制造巨型飛機為空軍的重要發展方向。在那個噴氣時代還沒有到來的時代,他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多地往飛機上安裝發動機和螺旋槳。k7戰艦_1.h265被譽為空中戰列艦的蘇聯的K7“毀滅者”

建造

K-7的想發大約來自于1928年時。它的設計者康斯坦丁·加裡甯是一名一次大戰時期的飛行員,當時隻是希望設計一款可以載幾十人的洲際客機。但蘇聯軍方對這個飛機也感興趣,于是增加了軍用的目的,并且對他進行投資。

K-7最大的特點就是巨大無比的飛翼結構。飛翼的翼展達到53米,厚度則有2.33米。如此巨大的機翼是為了達成巨大的航程和載重量。為了平衡飛翼的升力,K-7依然裝有傳統的尾翼結構。K-7的機翼最初打算完全由木制作。後來又被改為金屬結構。K-7具有兩個巨大的不可收放起落架,位于機翼的兩側。每個起落架有3個輪子,乘員和乘客通過起落架内的通道進入飛機。

為了推動這個怪物,K-7在機翼兩側安裝了6台700馬力級别的發動機。即使這樣設計者依然發現動力不足。于是就在機身的後面增加了第7台推進式的發動機。于是形成了6拉1推的奇怪發動機布局。後來發現這種設計會導緻一些結構問題,但受困于動力不足而别無選擇。

蘇聯軍方希望充分利用K-7巨大的機體,把它當做一個真正的飛行堡壘。整架飛機被7.62毫米機槍和20毫米機關炮密布,可以說完全沒有射擊死角。如果用做轟炸機,K-7可以攜帶9到16噸的炸彈。他也可以攜帶112名傘兵,或者輕型坦克。當做客機時,巨大的機翼内可以乘坐128名乘客,并可飛行5000公裡。

1931年,K-7在哈爾科夫開始建造。

結局

1933年8月11日,K-7進行了他的第一次飛行。這次很短而且糟糕的飛行飽受結構顫振和發動機共振的困擾。對此的解決方法是縮短了飛機的尾部,并在操縱面上增加誇張的補償片以改變飛機結構的固有振動頻率。盡管做了如此的改進,1933年11月12日,K-7依然因為升降舵卡住而墜毀。共有15名機組人員在事故中喪生。在墜毀之前,K-7進行了11次成功的試飛。

加裡甯在事故後立刻着手制造另外2架K-7以繼續項目,直到1935年蘇聯政府取消了K-7項目。在這之前,沒有一架新的K-7被制造出來。1938年加裡甯因為大清洗而被捕。他的設計局也因此而解散。

生産國家

該機屬于前蘇聯生産。蘇聯地跨歐亞兩大洲,位于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及中部。東西最遠距離達10,000多公裡,南北約5,000公裡。面積2,240.22萬平方公裡,約占世界陸地面積的六分之一,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它頻臨黑海、波羅的海、北冰洋和太平洋。隔海與美國的阿拉斯加州和日本相望。陸上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國、蒙古和朝鮮相鄰,其中同中國新疆、内蒙古、黑龍江和吉林等省、區有7,300多公裡的邊界線。

蘇聯有100多個民族,其中俄羅斯人占51%,烏克蘭人占15% ,烏茲别克人占6%,白俄羅斯人占4%,其他為哈薩克人、鞑靼人、阿塞拜疆人、亞美尼亞人、格魯吉亞人、摩爾多瓦人、塔吉克人、立陶宛人、土庫曼人、德意志人、吉爾吉斯人、猶太人、拉脫維亞人、愛沙尼亞人等約占24% 。

官方語言為俄語 ,有200多種民族語言和方言,其中斯拉夫語族占75% ,除斯拉夫語之外的其它印歐語占8% ,阿爾泰語占12%,烏拉爾語占3%,高加索語占2%。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