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衄

鼻衄

血從清道出于鼻,是常見的一種病症
血從清道出于鼻,稱為鼻衄。是常見的一種病症。多由鼻部受外傷、鼻腔疾患、高血壓、缺乏維生素C或K以及傷寒等急性傳染病引起,主要由于肺、胃、肝火熱偏盛,迫血妄行,以緻血溢清道,從鼻孔流出而成鼻衄,亦有少數由腎精虧虛或氣虛不攝所緻者。鼻衄亦稱為衄。鼻衄量多時,又稱為鼻洪或鼻大衄。也就是常見的出鼻血。
    中醫病名:鼻衄 外文名: 别名:鼻出血 就診科室:耳鼻喉科 多發群體: 常見發病部位:鼻 常見病因:火熱氣逆迫血妄行或陰虛火浮或氣虛不攝血 常見症狀:輕者僅為涕中帶血絲,或鼻血點滴而出,重者鼻血湧出不止 傳染性: 傳播途徑: 類型:疾病

疾病概述

大多數的鼻出血來自鼻中隔前下方的血管叢(Kiesselbach區),捏住兩側鼻翼5~10分鐘可以止血,如無效則必須找到出血點,用浸有0.25%新福林(去氧腎上腺素)和局部麻醉藥如2%利多卡因的卷棉拭子壓迫,可以暫時止血.電灼或用塗藥器的頭端浸有75%硝酸銀液塗拭出血部位,可控制出血而并不過深地灼傷粘膜。

對于由出血傾向性病變引起的鼻衄,要用凡士林紗條填塞加壓止血而又盡可能地不損傷出血點,燒灼法無用,因燒灼後邊緣可重新開始出血,如可能應注意确定和治療出血性疾病。

動脈硬化和高血壓患者,出血點常位于下鼻道的後方并難于控制,需要結紮颌内動脈及其分支或填塞後鼻腔以止血,通過上颌窦徑路,在手術顯微鏡下找到動脈并用銀夾結紮,填塞鼻腔後部可用10cm見方的凡士林紗條折疊并卷成很緊的塞子,用兩股粗絲線縫于其上,将一股絲線的一端系于從鼻衄一側經鼻腔從口咽部引出的導管一端,然後将導管仍從鼻腔拉出。

這樣,由絲線系住的塞子可被填塞在軟腭後方的鼻咽部,另一股絲線留于軟腭部用作日後将塞子從鼻咽部經口拉出(也可用帶氣囊的Foley導管代替,将留置于鼻咽部的氣囊充氣以阻塞後鼻孔),鼻腔,特别是下鼻道的後部被塞子塞緊,第一根絲線緊紮于放在前鼻孔處紗布卷,以保證有效的後鼻孔填塞,填塞後4天,給以抗生素以防止鼻窦炎和中耳炎,最好是根據對局部細菌及其抗藥情況的了解選擇抗生素.後鼻孔填塞會降低動脈氧分壓,因而填塞期間需要吸氧。

中醫觀點

鼻衄,症名。指鼻出血。《内經》對此有豐富的論述。《靈樞·百病始生》:“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但“鼻衄”之證名,則見于《千金要方》卷六。

《證治準繩·雜病》:“衄者,因傷風寒暑濕,流動經絡,湧洩于清氣道中而緻者,皆外所因。積怒傷肝、積憂傷肺、煩思傷脾、失志傷腎、暴喜傷心,皆能動血,随氣上溢所緻者,屬内所因。飲酒過多,啖炙煿辛熱,或墜車馬傷損緻者,皆非内、非外因也。”鼻衄,食少體倦,而赤,神情恍惚者,宜茜草丸、伏龍肝湯施治;鼻衄量多者,宜茅花湯。外治可用十散塞鼻,山栀炭吹鼻,白礬末吹鼻等法,又可用溫水浸足法。

陰虛衄血者,宜用大劑量生地煎服。此證可見于鼻病、高燒病證、血液病、風濕、高血壓、動脈硬化、肝硬化、多種傳染病。參見衄、衄血條。

西醫觀點

鼻出血亦稱鼻衄頗為常見,一般可分為兩類,由鼻局部原因所緻的鼻衄和作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之症狀性鼻衄。尤以症狀性鼻衄更為常見,其發病率約為前者的2倍。局部因素引起的鼻衄大多為單側性,出血多發生在鼻中隔前部富于毛細血管前動脈的部位。此處組織彈性較低、遭受刺激時(如挖鼻、幹燥、粉塵等),粘膜血管容易破裂,導緻出血。鼻粘膜潰瘍、鼻息肉和鼻腔惡性腫瘤更是引起出血的原因。

症狀性鼻衄可見于血管和腎疾病(如血管壁損害、尿毒症等)。出血素質和某些傳染病(如流感、麻疹、白喉、傷寒等)。遺傳性出血性末梢血管擴張症患者的血管壁先天性薄弱,稍有擴張則可破裂出血。

疾病原因

一、局部原因

1、外傷:常見用手挖鼻、碰撞、手術等。

2、炎症:急慢性鼻炎、鼻窦炎時,鼻粘膜糜爛、潰瘍出摁。

3、鼻中隔疾病:如鼻中隔有棘突或脊突時,常因受氣流沖擊,易緻幹燥糜爛出血。

4、鼻腔腫瘤:血管瘤、鼻咽纖維瘤或鼻咽癌等。

(二)全身原因

1、血液病:白血病、血友病、出血性紫癜、維生素K或C缺乏及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2、急性傳染病或高熱:如傷寒、斑疹傷寒等前驅症狀。

3、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動脈硬化等。

4、肝功能損害而有凝血機制障礙等

5、内分泌物影響:如代償性月經(倒經)。

症候分型

1.風熱犯肺

症見惡寒發熱,頭痛,遍身骨節酸楚,鼻衄或涕中帶血,或咽喉疼痛,咳嗽,口幹。治宜清熱洩肺,涼血止血。可用桑菊飲加味。

2.熱毒内蘊

症見惡寒發熱,繼則汗出而身熱不退,鼻衄,齒衄,或見有皮膚紫斑以及其它部位出血,如吐血、便血、尿血等。治宜瀉火解毒,涼血止血,可用黃連解毒湯加味。

3.胃熱亢盛

症見鼻衄,色紅量多,或兼齒衄,口渴引飲,胃脘不舒,口臭、便秘。治宜清胃瀉火,涼血止血,可用玉女煎加味。

4.肝火内動

症見鼻衄時發時止,婦女月經過多,頭暈目眩,心煩易怒,面目紅赤。治宜清肝瀉火,涼血止血。可用栀子清肝湯加減。

5.腎精虧虛

症見鼻衄,常兼齒衄,婦女月經過多。腰酸耳鳴。治宜補腎益精,滋陰降火。可用大補元煎加味。

6.氣血虧虛

症見鼻衄,或見齒衄,紫斑以及其它部位的各種出血。治宜益氣攝血,可用歸脾湯加減。

處理方法

1.在止流之前應先将血塊擤出,以免因傷口無法閉合而無法止血。

2.以去充血劑或鼻腔噴液将棉花沾濕,塞入鼻孔可幫助止血,白醋也行。

3.用手指捏住部分的鼻肉,持續壓緊五至七分鐘,可幫助止血。

4.坐直,以免血液流到喉嚨。

5.冰敷可促使血管收縮,減少流血。

6.血液凝結後,将形成血塊結痂,此時最好不要挖鼻孔,以免剝落結痂,造成鼻血複發。

7.塗抹抗生素或類固醇軟膏,可止癢也可防止黏液幹硬。

8.左(右)鼻孔流血,舉起右(左)手臂,數分鐘後即可止血。

9.将流血一側的鼻翼推向鼻梁,并保持5~10分鐘,使其中的血液凝固,即可止血。如兩側均出血,則捏住兩側鼻翼。鼻血止住後,鼻孔中多有凝血塊,不要急于将它弄出,盡量避免用力打噴嚏和用力揉,防止再出血。

10.患者左(右)鼻孔流血時,另一人用中指勾住患者的右(左)手中指根并用力彎曲,一般幾十秒鐘即可止血;或用布條紮住患者中指根,左(右)鼻孔流血紮右(左)手中指,鼻血止住後,解開布條。

11.取大蒜适量,去皮搗成蒜泥,敷在腳心上,用紗布包紮好,可較快止血。

12.讓患者坐在椅子上,将雙腳浸泡在熱水中,可止鼻血。

13.如經常流鼻血,需去醫院進一步診治。

疾病治療

Rendu-Osler-Weber綜合征的多發性嚴重出血可由粘膜内動靜脈性動脈瘤所引起,造成嚴重和持久的貧血,且用鐵劑治療也不容易糾正,移植中厚皮片(中隔皮膚整形術)可減少出血的發作,使貧血得以糾正。

嚴重鼻衄常由肝病引起,患者常吞進大量血液,必須盡快灌腸和用瀉劑以排除;應服用不吸收的抗生素(如新黴素1g口服,每天1次)以防止腸道内血液的分解和氨的吸收,根據血紅蛋白水平,生命體征及中央靜脈壓力決定是否需要輸血。

(一)一般原則

1.醫生遇出血患者時應沉着冷靜,對患者應多方安慰。

2.嚴重鼻出血可使大腦皮層供血不足,患者常出現煩燥不安,可注射鎮定劑,一般用巴比妥類藥物,但對老年人以用安定或異丙嗪為宜。對心力衰竭及肺源性心髒病患者鼻出血時,忌用嗎啡以免抑制呼吸。對高血壓所緻的嚴重大量出血患者,用降壓藥物時應慎重,因高齡高血壓患者和有嚴重的動脈硬化的高血壓患者,在心髒供血不足時,不應将血壓降得過低,否則可能造成動脈血栓形成。

3.已出現休克症狀者,應注意呼吸道情況,對合并有呼吸道阻塞者,應首先予以解除,同時進行有效地抗休克治療。

(二)局部止血方法(按病因和病情不同區别對待)

1.指壓法:此法作為臨時急救措施,用手指壓緊出血側和鼻翼10~15分鐘,然後再進一步處理。

2.收斂法:用浸以1~2%麻黃素液或0.1%腎上腺素液的棉片填入鼻腔内止血,然後尋找出血點。

3.燒灼法:适用于反複少量出血并有明确出血點者。在出血處進行表面麻醉後,用30~50%硝酸銀或三氯醋酸燒灼出血點至出現腐蝕性白膜為止,注意不可使藥物流到他處,也不要在鼻中隔兩側相對處同時燒灼,以免發生鼻中隔穿孔。電灼、電火花法或YAG激光凝固法與藥物燒灼相似。燒灼後可用油劑滴鼻以防局部幹燥。

4.冷凍止血法:對鼻腔前部出血較為适宜。

5.翼腭管注射法(腭大孔注射法):對鼻腔後部出血有效。注射後可封閉上颌動脈的分支蝶腭動脈。方法為将注射器針頭在第三磨牙内側刺入腭大孔内,注入含少量腎上腺素的1%利多卡因3ml。針頭刺入不宜超過28mm,以免将藥液注入圓孔或眶内。

6.填塞法:此法是利用填塞物填塞鼻腔,壓迫出血部位,使破裂的血管形成血栓而達到止血目的。

(1)鼻腔填塞法(nasalpacking):常用凡士林紗條經前鼻孔填塞鼻腔。填塞時,紗條遠端固定,逐漸由後向前,由上向下,折疊填塞可避免紗條墜入鼻咽部或堵在鼻前庭(圖4-6)。此法對鼻腔前部出血效果較好。也可用明膠海綿、止血紗布等填塞或醫用生物膠粘合。局部壓迫止血後,出血點或出血創面塗以薄層快速醫用生物膠,具有粘合、止血、防止感染、止痛和促進創面愈合的作用。還可用乳膠或矽橡膠氣囊填入鼻腔,注入空氣或水使氣囊膨脹,進行壓迫止血。

(2)後鼻孔填塞法(postnasalpacking):先将凡士林紗條或消毒紗布卷叠成塊形或圓錐形,長約3.5cm,直徑約2.5cm,用粗線縫緊,兩端各有約25cm長的雙線,消毒備用。填塞時先收縮和表麻鼻腔粘膜,咽部亦噴有表面麻醉劑。用導尿管由前鼻孔沿鼻腔底部插入直達咽部,用鑷子将導管從口腔拉出,導尿管尾端則留于前鼻孔外,再将填塞物上的雙線系于導尿管,此時将填塞物由口腔送入鼻咽部,填塞于後鼻孔。為了減少患者痛苦,可用彎止血鉗将填塞物在明視下送到懸壅垂的後上方,再将導尿管的鼻端向外拉緊。最後在前鼻孔處用一紗布球,将雙線系于其上,以作固定,口腔端的線頭可剪短留在口咽部,便于以後取出填塞物時作牽拉之用。後鼻孔填塞後,一般都需加行鼻腔填(圖4-7)。鼻腔填塞物應于24~48小時内取出或更換,以防引起鼻窦及中耳感染等并發症。

(三)全身治療

1.半坐位休息。注意營養,給予高熱量易消化飲食。對老年或出血較多者,注意有無失血性貧血、休克、心髒損害等情況,并及時處理。失血嚴重者,須予輸血、輸液。

2.尋找出血病因,進行病因治療。

3.給予足夠的維生素C、K、P等,并給予适量的鎮靜劑。

4.靜脈注射50%葡萄糖、5%氯化鈣或凝血質(3~4ml,肌肉注射,每日2次),以促進凝血。适當應用止血劑,如抗血纖溶芳酸、6-氨基已酸、止血敏或雲南白藥等。

5.反複鼻腔填塞時間較長者,應加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四)手術療法

手術治療可酌情采用。如對鼻中隔前下方反複出血,可考慮鼻中隔粘膜下剝離術或劃痕術,使該處形成疤痕組織,閉塞血管而止血,若為鼻部外傷或手術等原因,緻大血管破裂,出血猛烈,填塞無效,根據出血部位不同,或施行頸外動脈結紮術、篩前動脈結紮術、篩後動脈結紮術或超選擇性動脈栓塞等。

(五)藥物治療

1.主方桑菊飲(吳鞠通《溫病條辨》适用于肺經熱盛)

處方:桑葉12克,菊花12克,連翹12克,黃芩12克,桔梗12克,牡丹皮15克,白茅根15克,蘆根15克,栀子炭10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咳噘痰稠者,加瓜蒌仁、浙貝母、冬瓜仁各15克。

中成藥:(1)、牛黃上清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2)、黃連上清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1—2次。

(3)、羚翹解毒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1~2次。

2.主方犀角地黃湯(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适用于胃熱熾盛)

處方:生地黃15克,赤芍15克,牡丹皮15克,知母15克,生石膏30克,水牛角60克,甘草6克。水煎服。臨床上宜加白茅根15克、側柏葉15克、旱蓮草15克。大便秘結者,加大黃10克(後下)、瓜蒌仁15克。

中成藥:(1)牛黃解毒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l一2丸,每日2—3次,片劑每次2—3片,每日3次。

(2)水牛角濃縮粉(片),口服,片劑每次8片(兒童每次5片),每日3次;散劑每次1.5~3克,每日2次。

3.主方龍膽瀉肝湯(吳謙《醫宗金鑒》适用于肝火上逆)

處方:龍膽草15克,栀子15克,黃芩15克,生地黃15克,赤芍15克,柴胡10克,車前子10克,水牛角60克。水煎服。血量多者,可酌加白茅根15克、仙鶴草15克、旱蓮草15克。口幹甚者,可選加麥冬15克、玄參15克、知母15克、葛根30克。

中成藥:(1)羚翹解毒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l~2次。

(2)水牛角濃縮粉(片),服法同“胃熱熾盛型”。

(3)夏桑菊沖劑,口服,每次1~2包,每日3次。

(4)龍膽瀉肝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每日3次。

4.主方知柏地黃湯(吳昆《醫方考》适用于肝腎陰虛)

處方:知母12克,黃柏12克,牡丹皮15克,澤瀉15克,山茱萸12克,生地黃15克,旱蓮草15克,藕節15克,阿膠10克(熔化)。水煎服。

中成藥:(1)六味地黃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片劑每次5片,每日3~4次。

(2)知柏地黃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片劑每次6片,每日4次。

預防

1、鼻衄時患者多較緊張,因此,先要安定患者情緒,消除其恐懼心理。

2、對鼻衄的病人,一般采用坐位或半卧位,有休克者,應取平卧低頭位。囑患者盡量勿将血液咽下,以免刺激胃部引起嘔吐。

3、檢查操作時,動作要輕巧,以免損傷鼻黏膜。

4、患者宜少活動,多休息,保持大便通暢,忌食辛燥刺激之物,以免資助火熱,加重病情。

5、注意情志調養,保持心情舒暢,忌憂郁暴怒。

6、戒除挖鼻等不良習慣。nn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