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靈山

黔靈山

國家AAAA級旅遊區
黔靈山顧名思義是黔中靈山,又被稱為“黔南第一山”,位于貴陽市西北角,距市中心2公裡,占地300多公頃,由杖缽峰、寶塔峰、缽盂峰、三台峰、獅于岩、象王嶺、大羅嶺、檀山等峰巒組成,大羅嶺為全山最高峰,海拔1500多米。黔靈山自古以來就是貴州省著名的旅遊和朝拜聖地,是集自然風光、文物古迹、民俗風情和娛樂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自然人文聖地。黔靈山以山幽林密、湖水清澈而聞名全國。50年代初辟為黔靈公園,由弘福寺、黔靈湖、三嶺灣等六個大的浏覽區構成,每一個景區都有着其獨特魅力,綜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貴陽著名的風光秀麗的城市公園。[1]
    中文名:黔靈山 外文名: 地理位置: 氣候條件: 開放時間:06:30-22:00 門票價格: 占地面積: 著名景點: 所在地:貴州省貴陽市 票價:5元 景區等級:AAAA級

景點簡介

黔靈山位于貴陽市西北角,距市中心2公裡,占地300多公頃,由象王嶺、檀山、白象山、大羅嶺等群山連成,因素有“黔南第一山”之稱的黔靈山而得名。50年代初辟為黔靈公園,自古以來就是貴州省著名的遊覽勝地。黔靈山以山幽林密、湖水清澈為特色。山前有麒麟洞、古佛洞、洗體池等古迹,山上生長着1500馀種樹木花卉和1000多種名貴藥材。清泉怪石,随處可見,并有成群的羅猴和鳥類栖息于此。

沿“九曲徑”登山可達弘福寺,該寺建于明末清初。通往這座佛寺的蜿蜒小道上可見到陡峭懸崖上的石刻群。登上山頂的“瞰築亭”,貴陽市全景盡收眼底。山腳下便是那碧波粼粼的黔靈湖,湖面如鏡,遊船點點。湖畔有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公園幽靜的山谷裡還建有動物園。山上保存有第四紀冰川期遺迹,此處是一座綜合性的遊覽公園。

黔靈公園不僅是中國國内著名風景區,而且地質構造複雜,植物種類繁多,是教學實習的良好基地。位于黔靈山的象王廟、杖缽峰、寶塔峰三峰相交的平地上的弘福寺,是清代赤松和尚于公元1672年創建,是貴州著名的佛寺之一。弘福寺與山麓的麒麟洞及山上的摩崖石刻群,均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抗日戰争期間,愛國将領張學良、楊虎城曾被軟禁于麒麟洞内。

概況

黔靈公園是國家AAAA級旅遊區,位于貴陽市中心區西北,公園南接棗山路,東近八鴿岩路,東北有市北路,北至關刀岩、小關水庫,西連長坡嶺林場、七沖嶺、三橋村及聖泉。距市中心1.5公裡,面積426公頃,是國内為數不多的大型綜合性城市公園之一。以明山、秀水、幽林、古寺、聖泉、靈猴而聞名遐迩。公園建于1957年,園内峰巒疊翠,古木參天,林木蔥籠,古洞清澗,深谷幽潭,景緻清遠,自古是貴州高原一顆璀璨的明珠,有“黔南第一山”的美譽。

由于黔靈山一帶因其大氣候背景處于高原地帶,所以黔靈山的氣候條件是相當一緻的,具有與典型中亞熱帶地區有所不同的高原亞熱帶氣候特征。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熱量充沛、生長期長,年均溫15.3℃,一月均溫4.9℃,最高氣溫33-34℃,最低氣溫4―5℃,無霜期270天。黔靈公園集山、林、泉、湖、洞、寺、動物于一體,清絕于世。有“貴在城中,美在自然”之稱。黔靈山屬黔中山原中部的一部分,園區山嶺連綿、谷地相間,地形富于變化。海拔在1100米-1396米之間,地形各有起伏,相對高差不大,約200米左右。山體有:白象嶺、八角岩、大羅嶺、象王山、七沖嶺、檀山、杖缽山。

其中大羅嶺海拔高1396米,是園内及貴陽中心區西北第一高峰。黔靈山地區由于地質構造複雜,在不大的範圍内出露較多的地層,包括二疊系下統茅口組;上統吳家坪組、長興組,三疊系下統大冶組、安順組,中統貴陽組及上統三橋組、二橋組和侏羅系中下統自流井群。1944年4月,經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考察,黔靈山弘福寺寺址屬于第四紀冰川遺迹“冰窯”。

宗教地位

乃貴陽旅遊名勝之首,位于築域西北隅,總面積300馀公頃,由杖缽峰、寶塔峰、缽盂峰、三台峰、獅于岩、象王嶺、大羅嶺、檀山等峰巒組成。大羅嶺為全山最高峰,海拔1500多米。黔靈山原名大羅嶺,舊名唐山。在明代以前,“因其生于邊鄙,埋沒于荒煙寒雨中”,還隻是荊蠻之地,尚未開發。

自明洪武至永樂年間(1375--1414)鎮遠侯顧成遊登并發現聖泉之後,山中景點始見于史籍,其秀麗奇詭的自然風光才漸為世人所知,陸續有人邁出了探尋的腳步。其中以明石阡知府祁頤、貴州市政使範理、貴州主事鐘震、貴陽舉人越英、文學家楊慎、鎮守貴州太監楊金、貴州提學副使萬士和、旅行家徐霞客等為著名。但直到清初仍然是“荒煙野樹,人迹罕至,固虎豹之宅,而狐狸之居也。”

直到康熙十一年(1672)佛教臨濟正宗第三十三代傳人赤松和尚于山中創建弘福寺,名其山為黔靈山後,這座處于黔中萬山叢中的獨秀靈山才令人矚目,前未遊曆山水、銷影遁迹、弘法傳道的先賢往哲、騷人墨客、高僧名釋、達官貴人不絕于途,很快便使黔靈山成為熱鬧非凡、遠近馳名的旅遊勝地和佛教名山。此後,黔靈山旅遊勝地之名益發響亮,數百年不衰。不僅冠于黔南,且足與滇之西山,蜀之青城相泊仲。黔靈山的開發,旅遊業的興旺,在很大程度上得助于黔靈山的佛教。佛教在唐代從黔北傳入黔中,至元末,佛教影響已遍及全黔。黔靈山到明代已開始受到佛教影響。

之後,盡管黔靈山飽嘗動蕩,曆盡滄桑,但佛教一直是黔靈山的主要活動者,直到清末亦是如此,就是到了民國中期,黔靈山仍然是落發僧徒的世界。數百年來逐漸形成的這種狀況,決定了佛教徒成為黔靈山開發者的地位,也決定了他們成為黔靈山旅遊業發展與繁榮的主要力量。

旅遊者

曆代黔靈山的僧徒,大都或是見黔靈山風景秀麗,足以息心,便于禅定,或是愛其靈異和幽勝才來黔靈山栖居的。因此他們來黔靈山後,在授徒弘法之馀,常常與文人雅士、隐士這民悠遊山水,撫弄泉石。

開辟者

黔靈山風景優美,秀甲全黔,名景勝區達幾十處,遍布山南山北,山上山下。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内,其中許多風景名勝卻因懸崖險峻,路阻行難,有虎豹狐蛇而終年埋沒深山,人迹罕至。這種雖有衆多幽勝而無人觀賞遊覽的狀況,一直到佛教徒來黔靈山後才有了較大改觀。直到赤松發現後,方才聲名大振,詩人名流紛至沓來。

後來清石阡知府劉世恩将它列為“黔靈八景”之一。不僅如此,佛教徒們為了創造一個良好的弘法環境,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财力拓寺擴廟,整場饬林,這樣大量的寺廟輔助設施,亦即人文景觀便應運而生。如月亮池井,坐落弘福寺旁,系赤松開鑿,井為正方形,長寬各4米,深3米,長年清泉不斷,冬溫夏涼,可供數百人飲用。如寶塔群,建于寺旁之昆戶峰半月穴中,有塔20馀座。黔靈山曆代住持高僧圓寂後,其骨即葬于塔中,各世嗣法門人暨合山兩序僧衆均把立碑銘。

山中遊曆時的駐足之地、流連之所、乃至歇息之處,後來也都成為遊人憑吊和迫蹤之點。比如,至今仍為遊人尋蹤訪迹、頂禮膛拜的著名古景--古佛洞。引人注目的是,僧徒們為了美化山間的景色以吸引遊人,亦為了保護黔靈山的生态環境,在山上山下大力植樹造林,廣種花木。乾隆五年,弘福寺第三代住持參之和尚率寺僧廣植竹木杉松數萬株。乾隆五十二年,第四代住持惺慧在山上調鶴馴鹿,廣植名花樹木,并向官府呈請嚴禁人牛踐踏山林,為此地方官府特在黔靈山立“護法碑”,以後曆代寺僧均不斷在山植構造林,廣育名花。

在數百年培育保養下,全山古木幽深,綠蔭蔽天,郁郁蒼蒼,複蓋面積達十馀裡。樹種以松、杉為主,其次為楓香、青杠,更有珍稀樹種如半楓荷、香樟、紫薇、桂樹等,尤以紅豆樹為罕見,有相思鳥常栖息其間。可見曆代佛教僧徒們在黔靈山種植的這片森林,不僅為山觀增勝,而且對于山中的氣候調節、生态平衡均有稗益。

熱情服務者

自從赤松和尚開辟黔靈山以來,他們當中有的是赴任路過,順便觀光,有的是慕名而來,專程探訪;有的是在貴陽、安順任上,就近遊曆;有的是仕途失意,來山尋求解脫,還有的則是出于對佛教的頂禮膜拜,而踏上佛教名山的。雖然他們登山的目的不盡相同,駐足時間有長有短,但都受到過黔靈山僧衆熱情的歡迎和竭誠的服務。不僅如此,佛教徒還以黔靈山主人的身份,從衣、食、住、行、遊諸方面為遊客提供盡可能周全的服務。如貴陽曹惟誠進士登山後,弘福寺第二代住持瞿脈和尚辟房供其小憩,備茶飯供其享用。

熱情宣傳者

黔靈山的佛教徒在居山弘法和遊曆山水的過程中,為黔靈山優美的自然風光所吸引,并因此而深深愛上了黔靈山。為了充分表達内心對黔靈山山水的鐘情與愛慕,他們往往不惜筆墨,放歌山水,記叙遊蹤,敷陳掌故,抒發精懷,熱情贊美和讴歌黔靈山。這些名人雅士的詩文、書刻都對黔靈山風物人情、山川勝迹進行了美妙、生動、形象的記叙和描繪,從而大大提高了黔靈山的知名度,同時為遊人提供了遊曆觀山的新内容,極大地推動了黔靈山旅遊業的發展。

旅遊指南

景區分類:人文景觀

門票價格:弘福寺門票價格2元。可乘纜車到瞰築亭遠眺貴陽市景,纜車票12元/人,小孩8元/人(往返16元/人,小孩10元/人)。

景區地址:位于貴陽市西北約1.5公裡處

最佳時間:一年四季皆宜旅遊

交通指南:公路321和210國道經過貴陽,目前已形成以貴陽為中心,湘黔、黔桂、滇黔、川黔4條國道及貴黃、貴遵、貴畢、貴新4條高速公路向省内外各地、市、州輻射狀延伸,進出都很方便。到省内各地,基本上都可以在貴陽坐到直達車。

貴陽市區乘1、2、10、12、13、16、23、25、30、53、41、311路公交車,或者61、62路中巴車可達。

小貼示

1.公園中的黔靈湖雖說是人工湖,景色依然怡人,襯以黔靈山遂成秀水,可以遊泳的好處使之成為盛夏的最佳選擇。

2.進公園大門往左,有索道直達大羅嶺,年紀大的遊客可選擇。

3.九曲徑的彌猴很多,可以花點錢買包水果喂它們,當它們向你走來時,千萬不要縮手,否則,同樣以食為天的猴兒們會因此傷害你。

4.千萬不要一大清早去,晨練的人發出的各種聲音和呼出的二氧化碳會令你遊興大減,節假日也會是人潮洶湧,建議下小雨或雨後去,别有一番情緻。

主要景點

弘福寺

為全國重點開放寺廟之一。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由赤松和尚創建。“沿九曲徑”蜿蜒盤旋,經二十四拐,可抵達。寺廟殿宇雄偉,佛像莊嚴,石塔林立,古木參天。徑旁摩崖石刻不絕,其中“虎”字高6米馀,題名岱山趙德昌書,實為清著名書畫家孫清彥(竹雅)代筆。寺後象王嶺望城台上(海拔1270米),建有“瞰築亭”,(1986年春劉海粟大師親書)。老一代國家領導人曾登峰作詩。董必武詩:“競上黔南第一山,老夫腰腳尚稱頑。泉清樹古葉微脫,寺外雙峰峙若關”。朱德詩:“黔靈山上望貴陽,十年建設換新裝。青年子弟多豪俊,鼓足幹勁建家鄉”。

康熙十一年(1672)春,赤松偶策杖至大羅木山,見層岫叠出,一徑通幽,萬峰環翠,中結平原,洞天福地,清雅絕倫,大有玄象之趣,洵為選佛之場。而業主羅妙德,亦發心喜舍,黔省大小各宰官,又慨然樂捐,赤松遂去城入山,剪土代茆,植樹開徑,營殿建樓,置田引水。瀝膽披肝,艱苦備嘗,終使昔日虎豹之宅,狐狸之居,變為貴州選佛之場,清淨莊嚴之域。巨刹規模初備,即名曰黔靈山弘福寺。“弘福”二字乃“弘佛大願,救人求世,福我衆生,善始善終”之意。黔靈山寺之開創,即始于此。此後又經過三十年的擘劃經營,黔靈山遂成為貴州第一名區。

時人以為“遙映天童、曹溪、廬埠、嵩少,并傳不朽;且上續雞足、峨眉,直追西域,是又在嗣赤松之者”。赤松亦有題壁詩二首,自述黔靈勝景:“青山隐隐白雲橫,一片閑花野色晴。溪上數椽茅屋隐,綠陰清畫有書聲。”“翠嶂清溪跨白牛,樂眠水草已忘憂。橫吹鐵笛無腔調,水月松風一韻收。”當年赤松建刹種種遺迹大多尚在,如今都已成為後人觀瞻的着名景點。

赤松初辟黔靈山,即不辭勞苦,開堂說法。赤松禅法,亦農亦禅,農禅結合,着衣吃飯,運水搬柴,本自圓成,了無挂礙,大得百丈遺風。而玄機獨唱,凡聖掃除,妙谛融通,洞達本源,機鋒棒喝,随方接外,有縱有擒,有收有放,更大振臨濟宗風。特别突出的是,其禅法雖不假語言文字,亦不廢語言文字,即本體即功夫,即形上即形下,頓悟與漸修兼顧,生死與涅盤合一。可謂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又不必規矩,較之區區棒喝,所得尤其為多。

故門下弟子稱他:“一物不将繼祖風,随機應變用無窮;粗拳辣掌親分付,奕葉花開處處紅”。由于赤松淳樸質實,禅功深着,說法信手拈來,無一不是諸佛境界,随緣立宗,絕無一絲一毫粉飾,故聞者随其根力,各有所得,由此契入正知正見,“譬如盂之水方圓并爽,春和之雨高下俱沾”。自赤松在黔靈設教行化以來,各地衲子,無不聞風猬結,一時道振滇黔,影響遍及整個西南。

紀念碑

解放貴州革命烈士紀念碑,始建于1954年秋,于1956年建成,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廣場面積4200平方米(碑前廣場寬64米,長34米,可容萬馀人)。台階6層,58階,最高一層聳立着高約30米的石碑,碑上刻着李子光用隸書書寫的金光閃閃的“解放貴州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十二字。石碑頂端為兩層,呈塔型,每一層都有四隻翹腳,下刻半圓形石花和一枚鮮紅的五星。碑座呈正方形,邊長4.2米,高1.5米,四面中間雕刻有一花環,花環兩旁為系着的紅綢,以一定的弧度伸向兩邊,邊向下垂挂,兩側雕刻有齒輪、稻谷、麥惠組成的圖案。

石階三重,分别築有雕花漢白玉石柱、石欄,離碑座高1.2米的上端,四面雕刻有白雲托着的和平鴿兩隻。圖案雕刻精美,意義深遠:齒輪象征着工人階級,旋轉的齒輪仿佛帶動着整個國家飛轉向前;稻谷、麥惠象征着農民階級,同地也象征着人民的幸福,祖國的繁榮;花環則寄托了人民對浴血奮戰而犧牲的先烈們的衷思;鴿子象征着祖國的和平、安甯;鮮紅的五星象征着偉大的中國共産黨。

猕猴園

猕猴園始建于30年代,原為中西上式建築,包括會議室、招待所等。1941年4月9日,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在此會晤囚禁于麒麟洞的張學良将軍,并留宿一夜。解放後,此處一度作為貴陽市人民政府的臨時辦公場所。1957年黔靈公園建園,該地即劃歸公園管理。1985年,政府投投資對此處進行了整修,拆除原招待所,配以富有中國園林特色的長廊及江南亭榭,以供遊人休息及欣賞。爾後,公園在此進行野生猕猴散養的科研,經過十馀載的不懈努力,科研工作獲的了成功,猕猴從當初的20馀隻發展到五大群,300馀隻,已形成不可多得的景觀。在此可享受到人猴同樂的妙趣,令人留連忘返。

麒麟洞

麒麟洞因洞内有一巨型鐘乳狀似麒麟,古而稱為麒麟洞。早在1530年,洞前已建有廟宇“白衣庵”。與對面咫尺之遠處的“檀泉”為昔日的一大景勝。1941和1949年,愛國将領張學良和楊虎城将軍先後被蔣介石囚禁于此。1996年政府撥出專款修繕張、楊将軍紀念館。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上一篇:鮀城

下一篇:罄竹難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