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魚

黃花魚

我國四大海洋業品種之一
黃花魚又名黃魚,生于東海中,石首魚科黃魚屬的一屬黃魚的統稱。魚頭中有兩顆堅硬的石頭,叫魚腦石,故又名石首魚。魚腹中的白色魚鳔可作魚膠,有止血之效,能防止出血性紫癜。黃花魚分為大黃魚(Pseudosciaena crocea)和小黃魚(Psendosciaena polyactis),分别為我國四大海洋業品種之一。大黃魚也叫大先、金龍、黃瓜魚、紅瓜、黃金龍、桂花黃魚、大王魚、大黃鲞;小黃魚也叫梅子、梅魚、小王魚、小先、小春魚、小黃瓜魚、厚鱗仔、花魚,都隸屬魚綱,石首魚科。置鲇龍太郎FANS對鲇(置鲇龍太郎)的愛稱。因為鲇發色偏黃色調,喜歡穿花襯衫,名字裡有鲇會想到鲇魚,合起來就是黃花魚。黃魚曾是中國重要經濟魚之一,為中國特有的地方性種類,廣泛分布于北起黃海南部,經東海、台灣海峽,南至南海雷州半島以東。該魚屬暖溫性集群泅遊魚類,常栖息于水深60米以内的近海中下層。大黃魚生殖季節有春、秋兩季,生殖期時,魚群分批從外海越冬區向近海作生殖洄遊。作為名貴經濟魚類,大黃魚長期來深受消費者青睐。但因過度捕撈,資源破壞嚴重。
    中文名:黃花魚 拉丁學名:Larimichthys(D. S. Jordan et Starks, 1905) 别名:黃魚、花黃魚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硬骨魚綱 亞綱:輻鳍亞綱 目:鲈形目 亞目:鲈亞目 科:石首魚科 亞科: 族: 屬:黃魚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大黃魚分布于黃海南部、東海和南海,小黃魚分布于我國黃海、渤海、東海及朝鮮西海岸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外文名:yellow croaker 體征:體側扁延長,呈金黃色。 顔色:黃色

外形特征

黃花魚,體側扁延長,呈金黃色。大黃魚尾柄細長,鱗片較小,體長40~50厘米,椎骨25~27枚;小黃魚尾柄較短,鱗片較大,體長20厘米左右,椎骨28~30枚。

體側扁,尾柄長約為高的3倍餘。頭較大,具發達粘液腔。下颌稍突出。側線鱗56~58,背鳍起點至側線間具鱗8~9枚。背鳍具9~11鳍棘,27~38(一般為31~33)鳍條。臀鳍具2鳍棘,7~10鳍條,第2鳍棘等于或稍大于眼徑。體黃褐色,腹面金黃色,各鳍黃色或灰黃色。唇橘紅色。鳔較大,前端圓形,具側肢31~33對,每一側肢最後分出的前小枝和後小枝等長。頭顱内有2塊白色矢耳石。椎骨26~27個,有時25個。

黃花魚産卵場一般位于河口附近島嶼、内灣近岸低鹽水域内的淺水區,水深一般在東海、黃海區不超過20米,但在岱衢洋産卵場最深可達20~30米,在南海區不超過30米;水色混濁,透明度大都在1米以内,底質為軟泥或泥質沙海區。

中國沿海大黃魚的産卵場約10個,有江蘇的呂泗洋,浙江的岱衢洋、大戢洋、貓頭洋、大目洋及樂清灣,福建的官井洋、東引漁場,廣東的南澳漁場和硇洲島漁場。春汛産卵場水溫上升到15~17℃時大黃魚開始集群産卵,旺汛期浙江産卵場水溫達17~19℃,20℃以上(呂泗洋為21~22℃,官井洋22~24℃)時漁汛結束。

大黃魚一生能多次重複産卵,生殖期中一般排卵2~3次。懷卵量與個體大小成正比,由10~275萬粒不等,一般為20~50萬粒。卵浮性,球形,卵徑1.19~1.55毫米,卵膜光滑,有一無色油球,直徑為0.35~0.46毫米。受精卵在水溫18℃時約經50小時孵出仔魚。各地方群的年齡組成不同,各群中個體的壽命、性成熟年齡也不相同:東海北部、中部群的個體壽命最長,最高齡魚為29齡,但開始性成熟年齡較遲,少數為2齡,一般為3~4齡。粵西群的大黃魚壽命最短,最高齡魚僅為9齡,但性成熟年齡最早,少數個體1齡開始性成熟,大部分個體為2~3齡。閩、粵東群的大黃魚處于上述兩群之間,最高齡魚為17齡,大量性成熟個體為2~3齡。大黃魚最大個體全長可達755毫米,重3.8千克。

洄遊和漁汛

春季中國沿岸水溫增高,魚群從越冬場遊向沿岸河口附近的淺海區生殖。東海北部、中部群的越冬海區一是江外、舟外越冬場,二是浙閩近海越冬場,三是大沙和沙外越冬場。

親魚于四月中、下旬結成大群,從深水越冬區向西洄遊進入呂泗洋、岱衢洋、大戢洋等産卵場。産卵期為5~6月。親魚産卵後分散在島嶼與河口一帶海區索餌肥育。9月還有較小魚群到江蘇、浙江近岸産卵,形成秋汛。秋末冬初沿岸水溫下降,大黃魚返回越冬海區。

閩、粵東群的北部群體主要在閩東漁場産卵,一路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進入東引漁場産卵,另一路于4月下旬至6月中旬經白犬列島、馬祖島等分3~4批進入三都澳内灣,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每逢大潮在官井洋産卵。

秋末冬初分散于各處索餌的魚群開始在四礵列島一帶形成秋冬季大黃魚汛。此後随水溫下降,一部分魚群遊向60米等深線暖水處越冬,一部分魚群繼續向四礵列島以南遊去。

閩、粵東群的南部群體其生殖洄遊在珠江口以東沿岸海區開始較早,1月魚群開始由外海集中到達汕尾,轉向東北方向洄遊;2~3月抵甲子、神泉,3月在南澳島東北漁場和東南漁場形成漁汛,至4月結束。

秋汛自8月開始,魚群從福建南部沿海一帶進入廣東沿海,由東北向西南進行洄遊。9月抵達饒平近海和南澳島西南沿岸,10月出現于神泉、甲子,11月到達汕尾,12月在平海、澳頭(大亞灣内外)附近,1月份開始向外海逸散。粵西群10月初從吳川等附近向硇洲島南、北産卵場遊去,11月為産卵盛期,産卵後分成小群,轉向深水區栖息,秋汛結束。翌年春汛自2月開始群集結于硇洲島南面進行産卵,3月為旺汛,至4月初水溫上升,正值春雨時期,近岸河口淺海水域鹽度明顯下降,不宜大黃魚栖息,魚群迅速離開,春汛即告結束。

分布範圍

大黃魚分布于黃海南部、東海和南海,小黃魚分布于我國黃海、渤海、東海及朝鮮西海岸。

生活習性

大黃魚平時栖息較深海區,4~6月向近海洄遊、産卵,産卵後分散在沿岸索餌,秋冬季節又向深海區遷移;小黃魚春季向沿岸洄遊,3~6月間産卵後,分散在近海索餌,秋末返回深海,冬季于深海越冬。黃花魚一般食性較雜,主要以魚蝦為食。黃花魚隸屬魚綱,石首魚科。其形态相近,習性相似。垂釣方式方法基本相同或相似。這類魚,體側扁延長,呈金黃色。大黃魚尾柄細長,鱗片較小,體長40~50厘米,椎骨25~27枚;小黃魚尾柄較短,鱗片較大,體長20厘米左右,椎骨28~30枚。小黃魚春季向沿岸洄遊。

大黃魚為暖溫性近海集群洄遊魚類,主要栖息于80米以内的沿岸和近海水域的中下層。産卵魚群怕強光,喜逆流,好透明度較小的混濁水域。黎明、黃昏或大潮時多上浮,白晝或小潮時下沉。成魚主要攝食各種小型魚類及甲殼動物(蝦、蟹、蝦蛄類)。生殖盛期攝食強度顯着降低;生殖結束後攝食強度增加。幼魚主食桡足類、糠蝦、燐蝦等浮遊動物。大黃魚能發出強烈的間歇性聲響,同時對音響也很敏感。它的主要發音器官是鳔及其兩側的聲肌。當聲肌收縮時,壓迫内髒使鳔共振而發聲。在生殖季節魚群終日發出“咯咯”、“嗚嗚”的叫聲,聲音之大在魚類中少見。這種發聲一般認為是魚群用以聯絡的手段,在生殖時期則作為魚群集合的信号。中國漁民早就以此習性判斷大黃魚群的大小、栖息水層和位置,以利捕撈。

養殖技術

基本介紹

大黃魚曾是我國重要經濟魚之一,為中國特有的地方性種類,廣泛分布于北起黃海南部,經東海、台灣海峽,南至南海雷洲半島以東。該魚屬暖溫性集群泅遊魚類,常栖息于水深60米以内的近海中下層。大黃魚生殖季節有春、秋兩季,生殖期時,魚群分批從外海越冬區向近海作生殖洄遊。産卵後幼魚在近海長大,分散索餌。随着水溫下降,部分魚群遊向60米等深線暖水處越冬。作為名貴經濟魚類,大黃魚長期來深受消費者青睐。但因過度捕撈,資源破壞嚴重。

育苗

經過多年研究,1990年開始批量育苗,商品魚養殖從1992年開始不斷擴大規模,産量逐年增加。養殖省份從福建開始,并向浙江、廣東,海南等省輻射。養殖方式從網箱養殖向池塘養殖拓展。放養的魚種規格要求整齊一緻。計劃當年達到400克以上商品規格的,放養的魚種規格要在100克左右。養成階段的餌料一般以冰凍上層魚為主,并輔以粉狀配合餌料。上層魚用刀切成适口的魚肉塊,加工方便,不易散失,或把魚絞成肉糜,拌成枯性強的團狀餌料,用手擠壓成大小不同的塊狀物來投喂。魚肉糜較魚塊具較多優點:可混入部分粉狀配合餌料或其他餌料,也可添加必要的維生素及藥物,營養全面。養成期間一般每天早、晚各投餌一次。同真鲷、妒魚等相比,大黃魚具有攝食緩慢且量少等待點。因此投餌要慢。高溫期間生長最快。為保持商品魚金黃色的天然體色。養殖後期需在網箱上加蓋遮陰物控制光線。最佳生長水溫22~26℃。鹽度1.8%~2.5%,溶氧5毫升/升以上,pH8.0。

其他信息

垂釣方法

手竿、海竿即可。手竿長度應在5.4~7.2米之間,中彈性。海竿可配備中小型繞線輪。釣線可選用4~8号尼龍線。用手竿時,釣線與釣竿最好一樣長。使用還竿時,應配備4号尼龍線100米以上。釣鈎可選用胡弓型号、江蘆型号、HHH萬能袖鈎7~8号、HH長良友釣鈎7~8.5号。鉛墜可選用茄子形或棗形、圓盤形、橢圓形。

餌料組合

無論是抛投釣還是船釣,釣餌均應采用新鮮的魚蝦、沙蠶、矶蠶、海蟲、魚肉等。挂釣餌時,應讓釣尖露出餌外,以易鈎住魚唇。

釣法

每年春天,谷雨、立春前後,海水溫度在15℃左右,為黃魚靠岸洄遊、覓食較為活躍的時期;到小署、大署、立秋這段時間,路地位高溫期,海水溫度也在20℃~25℃左右,黃魚活動量減小,處于半休眠期;到處暑以後至霜降前後,陸地氣溫開始下降,海水溫度又降到10℃度左右,黃魚開始由淺水遊向深水;由立冬到小雪,黃花魚的索食欲望日趨減弱,索餌不靈活,自然進食量更少,在岩礁草等地穴居冬眠。

根據垂釣海域的實際情況,可使用一種竿垂釣,也可手竿、海竿并用。倘若站在礁頭上,便能把掉下的礁石縫隙處、岩洞近旁或水邊等,用3~5米的手竿最佳,要是選擇堤壩、碼頭、擋浪壩處或水較深的礁石前方,則用3米左右的海竿配中型漁輪線輪,将釣墜順着擋浪壩邊放下去或投到礁石前方的某一深水區。釣墜投下海底或抛出落到礁石縫隙之後,要向上提起20~30厘米兩到三下,以引起附近魚的注意;釣墜沉到海底,在10秒内沒有魚咬鈎可換個釣點;有魚咬鈎,也不要急着向上提,不降到鈎被拉走或竿尖抖動不可提線。

釣點的選擇要考慮各種綜合因素,如潮汐的變化、水溫的影像等。選溝不選海灘,在海邊礁石上垂釣,應把釣點懸在礁石的周圍和潮水流通過的還溝裡,而不要選淺水灘地。因為大多數魚類都不喜歡強光的特點,因此,一天中大部分時間它們為了避光往往潛入海溝深處,早晚或夜間才遊到淺水域活動。

注意事項

大黃魚中鈎後掙紮力量較大,且不會因為水壓的驟減而失去反抗能力,尤其在魚将要出水面時,一定要根據手感判斷好魚的大小,從而采取适當的措施。

染色表象與危害

有些不法商販把黃姑魚染色後冒充黃魚,這種着色的染料往往是化學染料,例如玉金黃,人食後有損健康。

鑒别方法

用白衛生紙擦魚身,染色的魚會在紙上留下明顯黃色;而冷凍成塊的染色黃姑魚,冰面有時也會呈現黃色;還可以将魚浸泡在水中約5分鐘,染色的魚水可能變成啤酒色。

另外,鑒别黃魚是否新鮮的辦法:一般新鮮的黃魚眼球飽滿,角膜透明清亮,鰓蓋緊密,鰓色鮮紅,黏液透明無異味。肉質堅實有彈性,頭尾不彎曲,手指壓後凹陷能立即回複。鱗片完整有光澤,黏附魚體緊密,不易脫。

食用

營養價值

1.黃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對人體有很好的補益作用,對體質虛弱和中老年人來說,食用黃魚會收到很好的食療效果;

2.黃魚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硒,能清除人體代謝産生的自由基,能延緩衰老,并對各種癌症有防治功效。(黃魚具有抗菌效果,相對其它魚類來說保持新鮮的時間會更長,有漁民曾把黃魚的生肉貼在牆上跟其它魚同時貼,發現其它魚肉先腐爛,而黃魚卻相對新鮮)。

3.黃花魚味鮮美,可增進食欲。此外,黃花魚的白脬,可炒煉成膠,再焙黃如珠,稱魚鳔膠珠,具有大補真元、調理氣血的功效,對消化道潰瘍、肺結核、腎結核、再生障礙性貧血、脈管炎等均有較好療效。

性能

味甘,性平。能健脾益氣,開胃消食。

用途

用于脾胃虛弱,少食腹瀉,或營養不良;脾虛水腫等。用法煎湯,入菜肴。

食療作用

黃花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能清除人體代謝産生的自由基,能延緩衰老,并對各種癌症有防治功效。尤其對體質虛弱和中老年人來說,食用黃花魚會收到很好的食療效果。中醫認為,黃花魚有健脾升胃、安神止痢、益氣填精之功效,對貧血、失眠、頭暈、食欲不振及婦女産後體虛有良好療效。

魚肉有滋補強壯之功;魚鳔有潤肺健脾、補氣活血之功;魚石有清熱祛淤、通淋利尿之功;膽有清熱解毒、平肝降脂之功。

《本草綱目》記載黃花魚“甘平無毒,合莼菜作羹,開胃益氣。晾幹稱為白鲞,炙食能治暴下痢,及卒腹脹不消,鮮者不及”。

同類介紹

石首魚科動物大黃魚或小黃魚的肉。黃花魚又稱石首魚、石頭魚、江魚、黃魚、黃爪魚、桂花黃魚。

飲食禁忌

急慢性皮膚病患者忌食;支氣管哮喘,癌症,淋巴結核,紅斑狼瘡,腎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忌食。

上一篇:地瓜幹

下一篇:油條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