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斑裂孔

黃斑裂孔

眼科疾病症狀
黃斑裂孔是黃斑正中央的一個部位有一塊圓形的組織缺失。[1]嚴重損害患者的中心視力。Knapp和Noyes分别于1869和1871年最早報導了外傷性黃斑區視網膜裂孔,Kuhnt于1900年首次報導非外傷性黃斑裂孔,此後,各種原因的黃斑裂孔相繼被認識。
    中醫病名:黃斑裂孔 外文名:macular hole 别名: 就診科室:眼科 多發群體: 常見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 常見症狀: 傳染性:無 傳播途徑:

概述

該病的患病率不高,其中以不明原因的特發性黃斑裂孔最為多見(大約83%),常發生于50歲以上的健康女性(平均65歲,女:男=2:1),雙眼患病者占6%~28%。也有部分發生在較年輕的患者。該病起病隐匿,常在另一隻眼被遮蓋時才被發現。患者常主訴視物模糊、中心暗點、視物變形。

分類

根據病因分類

特發性黃斑裂孔;外傷性黃斑裂孔;高度近視黃斑裂孔;繼發性黃斑裂孔。

根據黃斑裂孔的形态分類

全層黃斑裂孔和闆層黃斑裂孔。

症狀

根據特發性黃斑裂孔形成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眼底表現,Gass将其分為四期:

I期:起病初期,黃斑中央凹前玻璃體皮質自發收縮,引起視網膜表面切線方向牽引,導緻中央小凹脫離,眼底中央凹反光消失,中央凹區視網膜色素上皮表面出現黃色小點,中央凹前玻璃體皮質進一步收縮,黃斑中央凹脫離,RPE表面出現黃色環,此時為1b期。Ia與1b期均不伴有玻璃體與黃斑中央凹的分離,亦未出現“真正的”全層黃斑孔,臨床上稱為先兆黃斑孔,視力輕度下降至0.3~0.8,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可顯示黃斑中央凹輕微的高熒光。

II期:起病數日~數月後,玻璃體切線方向進一步牽拉,在中央小凹邊緣形成黃斑裂孔,逐漸擴大,由新月形發展至馬蹄形,最後形成圓形裂孔,常伴有蓋膜。少數情況下,黃斑孔于中央凹中央開始形成,逐漸擴大後變為無蓋孔。最近研究發現,在特發性黃斑裂孔形成過程中并沒有視網膜中央凹組織喪失,所謂的“裂孔前蓋膜”是濃縮的玻璃體後皮質。黃斑裂孔周圍可見視網膜下液邊緣,裂孔處有黃色玻璃膜疣狀沉着物,視力下降至0.1~0.6。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可呈中度高熒光。

III期:以上病變經2~6個月後,由于視網膜組織收縮,黃斑裂孔擴大至400~500μm,伴或不伴有蓋膜,此時為III期黃斑孔。可見黃色玻璃膜疣狀沉着物與視網膜下液邊緣,中央小凹周圍囊樣改變,視力下降至0.02~0.5。

IV期:表現為玻璃體與黃斑的分離,早期表現為黃斑孔蓋膜前移位,晚期表現為玻璃體與黃斑、視神經乳頭的完全分離,此時為4期黃斑孔。

上一篇:湖北榮軍醫院

下一篇:酒精性肝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