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附子甘草湯

中醫方劑名
麻黃附子甘草湯,中醫方劑名,具有解表散寒,固本通陽的功效,主治少陰病,惡寒身疼,無汗,微發熱,脈沉微者。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皆為治療太陽、少陰兩感證之方。不同者,後者适用于脈症較虛或發病較久者。尤怡謂:“寒邪不可不發,而陰病又不可過發。”方中甘草易細辛,其發散作用減輕,而且不會傷及正氣。[1]
    藥品名: 外文名: 别名: 是否處方藥: 主要适用症: 主要用藥禁忌: 劑型: 運動員慎用: 是否納入醫保: 批準文号: 藥品類型: 中文名:麻黃附子甘草湯 出處:《傷寒論》 功用:解表散寒,固本通陽 主治:少陰病、惡寒身疼等

組成

麻黃6克(去節)甘草6克(炙)附子3克(炮)。

用法

上三味,用水700毫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溫服。

功用

助陽發汗。

主治

少陰病,惡寒身疼,無汗,微發熱,脈沉微者。

臨床應用

傷寒少陰病:餘嘗治上海電報局高君之公子,年五齡,身無熱,亦不惡寒,二便如常,強呼之醒,與之食,食已,又呼呼睡去。按其脈,微細無力。餘曰:此仲景先聖所謂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顧餘知治之之方,尚不敢必治之之驗,請另乞診于高明。

高君自明西醫理,能注強心針,顧又知強心針僅能取效于一時,非根本之圖,強請立方。餘不獲已,書:熟附片八分,淨麻黃一錢,炙甘草一錢,與之,又恐其食而不化,略加六神曲、炒麥芽等消食健脾之品。次日複診,脈略起,睡時略減。當與原方加減。

各家論述

1.《沈注金匮要略》:麻黃附子湯中以附子固護表裡之陽,且助麻黃、甘草通陽散邪。俾邪出而真陽不出,即開鬼門之變法也。……麻黃、附子一散一補,固本通陽,則病去而不傷陽氣。

2.《準繩·傷寒》:麻黃、甘草之甘以散表寒,附子之辛以溫寒氣。

3.《金鑒》:此少陰脈而表反熱,便于表劑中加附子以預固其陽,是表熱陽衰也。夫發熱無汗太陽之表,脈沉但欲寐少陰之裡,設用麻黃開腠理,細辛散浮熱,而無附子以固元陽,則太陽之微陽外亡。惟附子與麻黃并用,則寒邪散而陽不亡,此裡病及表,脈沉而當發汗者,與病在表脈浮而發汗者迳庭也。若表微熱則受寒亦輕,故以甘草易細辛,而微發其汗,甘以緩之與辛以散之者,又少間矣。

4.《古方選注》:以熟附固腎,不使麻黃深入腎經劫液為汗,更妙在甘草緩麻黃,于中焦取水谷之津為汗,則内不傷陰,邪從表散,必無過汗亡陽之慮矣。

附注

麻黃甘草附子湯(《醫統》卷十四)、附子麻黃湯(《赤水玄珠》卷五)。

上一篇: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下一篇:點線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