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

鹌鹑

雉科鹌鹑屬動物
鹌鹑(學名:Coturnix coturnix)體長18厘米,體小而滾圓,褐色帶明顯的草黃色矛狀條紋及不規則斑紋,雄雌兩性上體均具紅褐色及黑色橫紋。雄鳥颏深褐,喉中線向兩側上彎至耳羽,緊貼皮黃色項圈。皮黃色眉紋與褐色頭頂及貫眼紋成明顯對照。雌鳥亦有相似圖紋但對照不甚明顯。常成對而非成群活動。經常活動在生長着茂密的野草或矮樹叢的平原、荒地、溪邊及山坡丘陵一帶,有時也到耕地附近活動。主要吃雜草種子、豆類、谷物及漿果、嫩葉、嫩芽等,夏天吃大量的昆蟲及幼蟲,以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等。分布于歐洲、非洲、亞洲北部、中部、西部和南部等,在中國繁殖于新疆西部的莎車、裕民等地至東部的羅布泊,越冬于西藏南部和東南部,有時也到雲南西北部的中甸。
    中文名:鹌鹑 拉丁學名:Coturnix coturnix 别名:普通鹌鹑、鹑鳥、宛鹑、奔鹑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亞綱:今鳥亞綱 目:雞形目 科:雉科 屬:鹌鹑屬 種:6種 分布區域:歐洲、非洲、亞洲北部、中部、西部和南部等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58

外形特征

鹌鹑(ān chún)是雉科中體形較小的一種。成體體重為66~118g,體長148~182mm,尾長約46mm。

雄性成鳥(夏羽):額部幾全為栗黃色頭頂、枕部和後頸黑褐色,羽端深栗黃色;中央具一條狹窄的白色冠紋。眉紋白色,從前額後達頸部;眼圈,眼先和頰部均赤褐色;耳羽栗褐色。上背為淺的黃栗色,具黃白色羽幹紋;下背至尾上複羽黑褐色,多具兩端尖的淺黃色羽幹紋;内外翈具黃褐色波狀細橫斑;肩羽亦然。兩翅大部為帶淡黃的橄榄色,雜以黃白色橫斑;第一初級飛羽外翈狹,緣以淡黃色,其它初級飛羽的外翈均具淺赤褐色波狀橫斑;次級飛羽的内外翈亦具同色橫斑,向内轉淺。

尾羽黑褐色,白嘴基越眼而達頸側;額頭側及颏具白而略帶淺黃色的羽幹紋和羽緣,并具赤褐色橫斑。颏、喉和頸的前部赤褐色,頰部和眼先的赤褐色連在一起;從頸部開始,伸出一個黑褐寬條,沿中線至喉部中央,擴大成黑褐色錨狀紋,兩側向上延伸,幾與耳羽連接。上胸灰白沾栗,羽幹白色;頸側和胸側黑褐,雜以栗褐色,并具明顯的白色羽幹紋;兩脅栗褐,雜以黑色,具更寬的白色羽幹紋;下胸以至尾下複羽灰白。虹膜紅褐色;嘴角藍色;跗蹠部淡黃色。

雄性成鳥(冬羽):從頭頂至後頸前部,栗黃色羽緣較夏羽為寬,黑褐色大都被遮蓋着。背部前為淺黃褐色,向後大都黑褐色,黃白色羽幹紋較夏羽發達;翅和尾的羽色幾與夏羽相同。颏及喉部上方的羽片變長,末端變尖;此兩部的羽片白色,雜以栗色;颏及喉部中央具一個不明顯的褐色錨狀紋,兩側翹起部分轉為黑褐色,直達耳羽;喉部下方白色;前頸與上胸交界處有一淺栗黃色圈(中央約6mm寬);上胸淺黃色;具白色羽幹紋。兩脅白,雜以栗黃色的寬闊縱紋,并具黑褐和淺黃色相間的橫斑;腹白色。

雌性成鳥(夏羽):與雄鳥冬羽相近似,但颏和喉的羽不變長,羽端圓形,淺灰黃色;頸側亦淺灰黃色,羽端黑色;上胸黃褐色,具左右并排的黑斑,或連成黑色縱斑塊。雌性成鳥(冬羽):與雌鳥夏羽相近似,但颏和喉上方的羽片變長,羽端變尖,亦淺黃色。背部黃褐色增多并加深。上胸斑點黑褐,而沾栗褐色。胸側和脅部黃褐色增多,具寬闊的白色羽幹紋,黑褐色幾乎消退。

鹌鹑雌性成鳥(冬羽):與雌鳥夏羽相近似,但颏和喉上方的羽片變長,羽端變尖,亦淺黃色。背部黃褐色增多并加深。上胸斑點黑褐,而沾栗褐色。胸側和脅部黃褐色增多,具寬闊的白色羽幹紋,黑褐色幾乎消退。

栖息環境

鹌鹑經常活動在生長着茂密的野草或矮樹叢的平原、荒地、山坡、丘陵、沼澤、湖泊、溪流的草叢中生活,有時亦在灌木林活動。有時也到耕地附近活動。屬于地栖性鳥類,性善隐匿,平時喜歡潛伏于草叢或灌木叢間,或在其中潛行。

生活習性

鹌鹑是一種候鳥,常栖居于氣候溫暖的地方,是稚科中遷徙能力相對較弱的一種,翼羽短,不能高飛、久飛,往往晝伏夜出,喜夜間遷徙群飛,遷徙時多集群。日本農林部曾有人給一些野鹑帶上特殊标記,然後放回自然界去。以調查其活動情況,結果證實了鹌鹑的趨溫性。

中國國内兩種野生鹌鹑每年6-7月份在新疆西部,内蒙古東部繁殖,然後向南遷徙越冬。根據初步的調查與考證,兩種野生鹌鹑的南遷路線可能有三條:從内蒙古和新疆直接南遷,分别到達遼甯、河北黃河沿岸和西藏呂都地區越冬;從昌都地區繞青藏經四川、陝西、河南一帶繼續南遷到達長江中下遊地區;從昌都地區經雲南、貴州遷至東南沿海地區。每年3-4月份遷飛回新疆、内蒙古等地繁殖。遷飛距離在400-1000千米左右。當然也有留在當地繁殖或局部遷移的鹌鹑喜歡在當地溫暖、濕潤的水草上築巢。

除繁殖期外,多成小群活動。除遷徙時外,一般很少起飛,飛行時呈直線,常貼地面作直線低空飛行。叫聲為響亮、清晰如滴水般的三音節哨音,常被形容為wet my lips,常在清晨、黃昏或夜晚時鳴叫。被驅趕時發出刺耳的哨音。每年4月初至4月中旬遷到繁殖地,秋季于9月中旬至9月底離開繁殖地。遷徙時成群,多在夜間進行,白天則躲在草叢,灌叢中休息。《本草綱目》中就有:“其田圩,夜則群飛,晝則草伏”的記載。它們主要吃雜草種子、豆類、谷物及漿果、嫩葉、嫩芽等,夏天吃大量的昆蟲及幼蟲,以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等。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

分布于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安哥拉、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貝甯、不丹、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布基納法索、佛得角、乍得、中國、科摩羅、剛果民主共和國、科特迪瓦、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提、埃及、厄立特裡亞、愛沙尼亞、埃塞俄比亞、法羅群島、芬蘭、法國、岡比亞、格魯吉亞、德國、加納、直布羅陀、希臘、幾内亞、幾内亞比紹、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

以色列、意大利、約旦、哈薩克斯坦、肯尼亞、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萊索托、利比裡亞、利比亞、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達加斯加、馬拉維、馬裡、馬耳他、毛裡塔尼亞、馬約特島、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尼日爾、尼日利亞、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蘭、葡萄牙、卡塔爾、羅馬尼亞、盧旺達、沙特阿拉伯、塞内加爾、塞爾維亞、塞拉利昂。

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南非、南蘇丹、西班牙、蘇丹、斯威士蘭、瑞典、瑞士、叙利亞、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幹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烏茲别克斯坦、西撒哈拉、也門、贊比亞、津巴布韋。

偶見:毛裡求斯、留尼旺

旅鳥:博茨瓦納、喀麥隆、塞舌爾、索馬裡、斯裡蘭卡。

中國分布

中國境内有兩種的野生鹌鹑分布,以野生日本鹌鹑居多。野生普通鹌鹑繁殖于新疆,越冬于西藏南部和呂都西南:野生日本鹌鹑主要生活于内蒙和東北地區。在有些地域,兩者的分布也有重疊現象。它們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屬于候鳥,但在有些地區是留鳥,如長江中下遊地區。野生鹌鹑的栖息場所一般是空曠的平原,溪流的岸邊,矮小起伏的山腳或矮樹叢。

指名亞種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繁殖,遷徙至西藏自治區南部越冬。野生鹌鹑在中國分布于東北、新疆,遷徙遍全國。野生鹌鹑分布廣泛。四川省産地有:成都、樂山、南充、雅安、涼山、阿壩、甘孜等地、市、州。省外重慶、涪陵、黑龍江、吉林、遼甯、青海、河北、河南、山東省的嘉祥賈橋村、山西、安徽、雲南、福建、廣東、海南島及台灣等省區也有分布。中國1952年以來,引進鹌鹑家養品種,已在四川、黑龍江、吉林、遼甯、青海、河北、河南省、山東、山西、安徽、雲南、福建、廣東、海南島及台灣等省區均有養殖。

該屬物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黑胸鹌鹑

Coturnix coromandelica

Gmelin, 1789

2

普通鹌鹑

Coturnix coturnix

Linnaeus, 1758

3

花臉鹌鹑

Coturnix delgorguei

Delegorgue, 1847

4

日本鹌鹑

Coturnix japonica

Temminck & Schlegel, 1849

5

新西蘭鹌鹑

Coturnix novaezelandiae

Quoy & Gaimard, 1830

6

澳洲鹌鹑

Coturnix pectoralis

Gould, 1837

鹌鹑屬(6種)

種群現狀

該屬有些物種已經有人工飼養,野生種群雖然分布範圍廣,但因為栖息地被人類活動所占據,分布區域碎片化,被認為有一個适度數量減少的趨勢,下降的原因是因為栖息地喪失、降水量減少、旅遊影響、道路發展,緻使生存環境發生改變。

繁殖方式

繁殖于5-7月。雄鳥和雌鳥不形成固定的配偶關系,而是一雄多雌的婚配制度。通常到達繁殖地不久雄鳥就進行占區和開始求偶鳴叫,雄鳥在繁殖季節十分好鬥。營巢于平原草地、農田地邊或荒坡草叢、灌叢中。巢多利用地面凹處的淺坑,内墊幹枯的細草莖、草根、草葉和羽毛等。每窩産卵7-15枚,卵呈白色或橄榄褐色,散布有褐色或鏽色斑點,大小為25.6-33×19-25毫米,重5.6-7克,孵化期15-17天。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學名

1

鹌鹑南非亞種

Coturnix coturnix africana

2

鹌鹑指名亞種

Coturnix coturnix coturnix

3

鹌鹑加那利群島亞種

Coturnix coturnix confisa

4

鹌鹑指名亞種

Coturnix coturnix coturnix

5

鹌鹑亞速爾亞種

Coturnix coturnix conturbans

6

鹌鹑佛得角亞種

Coturnix coturnix inopinata

保護級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生活環境

鹌鹑一般在平原、丘陵、沼澤、湖泊、溪流的草叢中生活,有時亦在灌木林活動。喜歡在水邊草地上營巢,有時在灌木叢下作窩,巢構造簡單,一般在地上挖一淺坑,鋪上細草或植物技葉等,巢内墊物厚約1.5cm,很松軟,直徑約10cm,産蛋7~14個,卵呈黃褐色。具褐色斑塊,蛋平均大小為30×24mm。鹌鹑主要以植物種子、幼芽、嫩枝為食,有時也吃昆蟲及無脊椎動物。受驚時僅作短距離飛翔,又潛伏于草叢中。遷徙時多集群。

飼養技術

鹌鹑飼養

出殼鹌鹑:育雛室必須經過嚴格消毒,進前2~3天觀察雛室溫度是否正常,溫度控制(1~5天)39~40℃(5~10天)36~37℃,10天以後溫度33~35℃在适宜條件下,經1~2小時後,用高錳酸鉀飲水(淡黃色為宜),同時開始添加飼料,15天以後上籠飼養,以防上鹌鹑過大過小,造成不良現象,可參考以下幾種藥,阿莫西林、環丙沙星、氧氟沙星、恩諾少星等任選限可(特注狗、貓、鼠等襲擊)。

亞成鹌鹑:鹌鹑上籠後室溫控制在27℃左右為宜,可清理母鹑數量,便于耗料多少及望後産蛋狀況,注意溫度、通風、光照、濕度是否正常,可防止疾病發生,有利于産蛋率的提高應做到室内定期消毒,搞好室内清潔衛生,保持槽内有水有料,控制好飼養密度。

産蛋鹌鹑:鹌鹑40日左右即可開産,不得随便更換飼料,室内溫度控制在25左右為宜,溫度不能忽冷忽熱,便于鹌産蛋率穩狀态,定期清理糞便,注意糞便顔色、形狀、氣味,以及保暖和通風、光照是否正常,觀察鹑群對産蛋減少及病死鹑應加強檢查,如有問題及時投藥治療,保持槽内水料不能中斷,特别預防貓、鼠、狗襲擊。

投食要點

鹌鹑飼料可分植物性和動物性兩大類。植物性飼料包括:玉米、小麥、碎米、米糠、麥鼓、花生餅、大豆餅清萊等。動物性飼料有魚粉、無機鹽等。

飼料的配合應注意以下幾點:

根據鹌鹑不同的生長期配合飼料。1~35日齡其飼料配方為:豆餅25%、魚粉15%、鼓皮4.5%、骨粉1.5%,成熟鹌鹑飼料配方為:玉米55.5%、豆餅22%、魚粉14%、骨粉2%、槐樹粉6.5%。

飼料多樣性。動物植物飼料适當搭配,要保持飼料的相對穩定,不要變化太大,因鹌鹑對飼料變化敏感性強。自喂養方法應幹濕結合,每次配合飼料不能使用過長,以免變質,影響鹌鹑生長發育或中毒死亡。

家庭養鹌鹑或專業養鹑,都要有一定的鹌鹑舍,它的形式和結構各異,既要經濟實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又要符合鹌鹑的生長發育繁殖需要。鹑舍可按飼養量分為小型、中型、大型三種。小型能養500~800隻,适于家庭飼養,正面寬3.6m、長1.8m,前面高2.4m、後面高2.1m。舍内隔為大小兩間,大間寬2.7m,長1.8m,作飼養室,剩下小間作存放工具及飼料用。舍頂可用鋅鐵皮。

石棉瓦或瓦片蓋成,開有兩個排氣孔,舍四周設有窗戶,可将四個六層飼養籠放入鹑舍内飼養。中型舍可養1000~3000隻,适于農村專業戶,正面寬5.4m、長3.6m,用6.6㎡飼料房,13.2㎡作飼養室,室内設有工作室、育肥室、育雛室、種鹑室、孵化室,均有窗戶和排氣孔。大型養鹑場一般飼養5000隻以上。其結構與中型舍相似,但面積較大。

繁殖要點

要選擇優質抗病力強的鹌鹑留種,母鹌鹑應挑選腹腔容積大、産蛋力強,公鹑應選體型較大、爪必須完全伸開、有利交配繁殖的留種。雄雌比例應為1:2或1:3,種蛋應選顔色鮮豔、斑點明顯、大小中等,這樣的蛋孵化率高。家養鹌鹑已失去孵蛋的習性,因此孵化鹌鹑時采取兩種形式。

①自然孵化。利用母雞孵鹌鹑蛋,但每次隻能孵7~8個蛋。

②采用母雞孵蛋,要挑選體型适中的母雞,使其孵化20~30個蛋,幼鹑出殼後要立即取走,這樣可連續孵3~4窩。

③人工孵化。種類多,有缸孵法、桶孵法、平箱或立箱孵化法等。桶孵法是将桶四周用紙糊幾層,将炒熱的稻谷裝入麻袋内,作為熱源,蛋也用麻袋裝好,一層蛋一層稻谷,放入桶内,孵卵管理人員必須嚴格掌握孵化規律,才能獲得高孵化率。平箱孵化法,一般适合中小養鹑場,構造簡單,容易制造和操作,箱高157cm,長96cm,寬80cm,用5×5cm木方做四周的支架,四周及門用兩層纖維闆,中間夾有玻璃纖維,起保溫作用。

平箱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孵蛋室,下層為熱源室,兩層之間用0.3cm厚鐵闆隔開,熱源室留一火門,用木炭、煤油或500W電爐供熱。在孵化室内放有溫度計和放蛋筐及翻蛋架,孵化室應保持20~24℃,相對濕度60~65%,以利提高孵化率。孵蛋第三天後,每天翻蛋兩次,每次涼蛋幾分鐘,孵到11天後,進行驗蛋,蛋是紅色或黑色,光線不能透過,則是正常發育蛋。孵到15天後,将蛋放入雛蛋盤,一般經過17天孵化,受精蛋就發育成雛鹑,雛鹑出殼1~2小時絨毛已幹,取出放入育雛室飼養。

鹌鹑孵化溫度溫度38:30℃濕度55~60RH%,出雛時提高到65~70%,鹌鹑孵化天數18天。

世界上多采用自制電孵器,其外殼和平箱,結構進行了改進,熱源采用電源,用電爐絲加熱,用電子繼電器連接電接點溫度計,自動控制溫度,自制電孵器操作方便,效果很好。

疾病防治

鹌鹑生長快,成熟期短,繁殖迅速,飼養鹌鹑比較簡便,是農家緻富的好門路。但是,鹌鹑在飼養過程中,容易發生疾病,要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加強飼養管理,搞好日常的衛生防疫和檢疫工作,提高群體的抗病力,杜絕和減少發病機會。鹌鹑

常見的疾病有雛白痢、球蟲病、潰瘍性腸炎、白喉病等。現介紹其防治方法如下:

①雛白痢

雛白痢是常見危害大的細菌性傳染病。病鹑精神萎靡。糞便呈白色漿糊狀。在病鹑飼料中添加0.4%磺胺嘧啶或0.1%磺胺喹惡林均有一定效果。籠舍要保持清潔幹燥,溫度穩定,防止過密擁擠。

②球蟲病

此病為腸道感染所引起的急性流行性疾病,病鹑羽毛松亂,糞便帶血。可将磺胺甲基嘧啶或磺胺二甲基嘧啶按0.2%的比例拌入飼料或溶于飲水中。連服4~5日即可見效。

④潰瘍性腸炎

這是家養鹌鹑的一種具有高度傳染能力的疾病。鹌鹑弓背,雙目緊閉,拉稀,雙氫鍊黴素,泰樂菌素均為較好的治療藥物。四環素,呋喃類也有一定療效。

④白喉病

此病多發生在梅雨季節,病鹑眼腫流淚,食欲不振。可将0.1%的二甲氧基嘧啶鈉粉拌喂或溶水飲用。同時還應把病鹑的頭在0.5%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清洗消毒,效果更好。

⑤馬立克氏病。

馬立克氏病也是鹌鹑常發的一種病毒性疾病,病鹑表現為精神不振,癱瘓,貧血,兩翅下垂,排綠色稀糞。剖檢時常見内髒型,表現為心髒、肺、腺體、胃、肝、腎、睾丸及卵巢出現單個或多個腫瘤。本病無特效藥物治療,以預防為主。對初生鹑皮下注射馬立克疫苗效果較好。

經濟價值

營養成份

每100克生鹌鹑肉中,含蛋白質22克、脂肪5克、膽固醇70毫克,能提供561千焦的熱量;每100克帶皮鹌鹑肉中,含蛋白質20克、脂肪12克、膽固醇76毫克,能提供804千焦的熱量。可見鹌鹑肉的蛋白質含量很高,脂肪和膽固醇含量相對較低,有健腦滋補的作用。

食療作用

俗話說:"要吃飛禽,鴿子鹌鹑。"鹌鹑肉、蛋,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鹌鹑肉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食物,适合中老年人以及高血壓、肥胖症患者食用。被譽為"動物人參"。

現代醫學認為,鹌鹑肉适宜于營養不良、體虛乏力、貧血頭暈、腎炎浮腫、瀉痢、高血壓、肥胖症、動脈硬化症等患者食用。所含豐富的卵磷,可生成溶血磷脂,抑制血小闆凝聚的作用,可阻止血栓形成,保護血管壁,阻止動脈硬化。磷脂是高級神經活動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具有健腦作用。

從中醫學角度出發,鹌鹑性味甘、平、無毒,入肺及脾經,有消腫利水、補中益氣的功效。在醫學上,常用于治療糖尿病、貧血、肝炎、營養不良等病。鹌鹑的藥用價值被視為“動物人參”。鹌鹑肉是高蛋白、低脂肪和維生素多的食物,含膽固醇也低,對肥胖人來說是理想的肉食品種具有喝好的藥用價值。據國外報道鹌鹑蛋生吃可治療過敏症。可見,鹌鹑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鹌鹑蛋是一種很好的滋補品,在營養上有獨特之處,故有"卵中佳品"之稱。鹌鹑蛋富含優質的卵磷脂、多種激素和膽堿等成分,對人的神經衰弱、胃病、肺病均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鹌鹑蛋中含苯丙氨酸、酪氨酸及精氨酸,對合成甲狀腺素及腎上腺素、組織蛋白、胰腺的活動有重要影響。從中醫學角度出發,安性味甘、平、無毒,入肺及脾,有消腫利水補中益氣的功效。在醫學療上,常用治療糖尿病、貧血、肝炎、營養不良等病。

《本草綱目》:“肉能補五髒,益中續氣,實筋骨,耐寒暑,消結熱”,“肉和小豆、生姜煮食,止洩痢、酥煮食,令人下焦肥。”适用于治療消化不良,身虛體弱、咳嗽哮喘、神經衰弱等症。

《食療本草》:“不可共豬肉食之,令人多生瘡。四月以後及八月以前鹑肉不可食。”

《七卷經》:“食之令人忘。”

《本草拾遺》:“共豬肉食之,令人生小黑子。”

《嘉佑本草》:“不可和菌子食之,令人發痔。四朋以前未堪食。和小豆、生姜煮食,止洩痢。”

《醫學入門》:“春月不可食。”

《醫林纂要·藥性》:“助肝風。”

《本草衍義》:“小兒患府及下痢五色,旦旦食之。”

《本草求原》:“補士續氣,調肺利水濕。治腹大如鼓,瀉痢,疳積。”

《家庭營養金典》:“鹌鹑可與人參媲美,被譽為“動物人參”。”

孟流:“補五髒,益中續氣,實筋骨,耐寒暑,消結熱。患痢人和生姜煮食之。”

崔禹錫《食經》:“主赤自下痢,漏下血,暴風濕痹,養肝肺氣,利九竅。”

養殖前景

較大規模的馴化和飼養起源于日本。在1596-1781年,日本便有了籠養鹑,到1911-1926年,日本便湧現了專門從事鹌鹑繁殖改良方面的研究,培育了具有實用價值的日本鹑。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的養鹑業漸漸發展,其飼養數量曾經較長時間居世界之首。世界許多國家都很重視鹌鹑的飼養,尤其是美國、加拿大、意大利、朝鮮、東南亞各國均有較大規模飼養。在朝鮮、幾乎每個養場都設有鹌鹑車間。

鹌鹑的飼養業,在日本和朝鮮兩國的養禽業中已躍居第二位。中國20世紀30年代開始引進鹌鹑來滬繁殖。20世紀70年代開始引進朝鮮鹌鹑,80年代又相繼引進法國肉用鹑。鹌鹑已被人們逐漸認識,視作滋補珍品,其飼養業也逐漸擴大繁榮。

上一篇:什麼是管理

下一篇:中華詩詞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