鸬鹚

鸬鹚

鲣鳥目鸬鹚屬鳥類
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别名水老鴉、魚鷹、鷧(音意)、烏鬼,是鹈形目鸬鹚科的1屬,有30種,是一種廣泛分布的鸬鹚科海鳥,其身體比鴨狹長,體羽為金屬黑色,善潛水捕魚,飛行時直線前進,中國南方多飼養來幫助捕魚,在昏暗的水下,鸬鹚一般看不清獵物。因此,它隻有借助敏銳的聽覺才能百發百中。鸬鹚捕到獵物後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除南北極外,幾乎遍布全球。[1]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鳥綱(Aves) 亞綱:今鳥亞綱(Neornithes) 目:突胸總目、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亞目: 科:鸬鹚科(Phalacrocracidae) 亞科: 族: 屬:鸬鹚屬(Phalacrocorax) 亞屬: 種:39種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Brisson,1760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鸬鹚 中文别名:魚鷹﹑水老鴉

物種簡介

鸬鹚屬鸬鹚科(學名Phalacrocoracidae),是鳥綱鹈形目的一科,其下僅包括鸬鹚屬(學名Phalacrocorax)一屬。特征為足部4趾相連全蹼足,是鳥類中所僅見。共包括30種左右的鸬鹚。

鸬鹚俗叫魚鷹﹑水老鴉。羽毛黑色,有綠色光澤,颔下有小喉囊,嘴長,上嘴尖端有鈎,善潛水捕食魚類。漁人常馴養之以捕魚。

外形特征

該鳥體羽黑色,并帶紫色金屬光澤。肩羽和大覆羽暗棕色,羽邊黑色,而呈鱗片狀,體長最大可達100厘米。嘴強而長,錐狀,先端具銳鈎,适于啄魚;下喉有小囊;喉部具大白點。

生殖期中,脅下有大形白斑,頭及頸密生白絲狀羽。後頭部有一不很明顯的羽冠。幼鳥的下體黑色,雜以白羽。眼綠色,嘴端褐色,下嘴基部灰白色,而裸區及喉暗紅色,腳黑色。腳後位,趾扁,後趾較長,具全蹼。

生活習性

鸬鹚善于潛水,能在水中以長而鈎的嘴捕魚。野生鸬鹚平時栖息于河川和湖沼中,也常低飛,掠過水面。飛時頸和腳均伸直。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樹上,或沼澤低地的矮樹上營巢。性不甚畏人。常在海邊、湖濱、淡水中間活動。栖止時,在石頭或樹樁上久立不動。飛行力很強。除遷徙時期外,一般不離開水域。主要食魚類和甲殼類動物為食。鸬鹚在捕獵的時候,體羽黑色,并帶紫色金屬光澤。肩羽和大覆羽暗棕色,羽邊黑色,腦袋紮在水裡追蹤獵物。鸬鹚的翅膀已經進化到可以幫助劃水。

鸬鹚在海草叢生的水域主要用腳蹼遊水,在清澈的水域或是沙底的的水域,鸬鹚就腳蹼和翅膀并用。在能見度低的水裡,鸬鹚往往采用偷偷靠近獵物的方式到達獵物身邊時,突然伸長脖子用嘴發出緻命一擊。這樣,無論多麼靈活的獵物也絕難逃脫。在昏暗的水下,鸬鹚一般看不清獵物。

繁殖分布

鸬鹚在人工馴養條件下能正常産卵,每年初夏進入繁殖期,每隻雌鳥可産卵6—20枚,其繁殖生态與家鵝相似。每當繁殖季節,到臨近水域的懸崖峭壁上、大樹上或沼澤地的矮樹上、蘆葦中以樹枝或海藻營巢。每窩卵2~5枚。卵白色而具藍或淺綠光澤。孵化期28天。雛鳥為晚成性。親鳥把捕捉到的魚貯在喉囊中,雛鳥将頭伸入啄食。在一些地方人們馴化它們用以捕魚。漁民稱之為魚鷹,其實,叫魚鷹的還有完全不同的另一種鳥——鹗。

除南北極外,幾乎遍布全球。中國有5種:鸬鹚(又稱普通鸬鹚)、斑頭鸬鹚、海鸬鹚、紅臉鸬鹚和黑頸鸬鹚。東南沿海各省常見。鸬鹚廣泛分布與亞歐大陸及非洲大陸的江河湖海中。人們常見的是江河中的普通鸬鹚。其實,鸬鹚的種類也很豐富。它們雖然都屬于鸬鹚,但是相貌和習性各有特色。生活在加拉帕哥斯群島上的加拉帕哥斯鸬鹚和廣泛分布在亞洲和非洲的大鸬鹚都是十分有特色的品種。

飼養方式

人工馴養環境中的鸬鹚,除每天定時入水捕魚外,喜栖于朝陽通風的環境中休息。适于在不結冰的環境溫度中生活。飼料以小魚、黃鳝及豬腸為主食,每隻每天飼料量800~1500克。換羽期适當增喂豆類食品,如豆腐等,每隻每天300~400克。每天下午喂食1次,食後多立于栖架上休息。飽食後的鸬鹚不宜運動和使役捕魚。

馴養鸬鹚用于捕魚,可自雛鳥60日齡開始,跟随魚船同已馴熟的成鳥入水練習。約150日齡後,大部分經過馴養的鸬鹚都能順利掌握捕魚的本領。經過人工長期馴養的鸬鹚,其飛翔力較差,多數個體不習慣于長時間的高飛,可以較熟練的識别同群的鸬鹚或所栖息魚船。用于捕魚的鸬鹚,需用綠繩或稻草在其頸部系以活套,也可用金屬環套在頸部,防其捕魚後吞食。每次捕魚後,主人取下銜回的大魚。還需要喂給小魚以資獎勵,促使其再次下水捕魚。馴養鸬鹚捕魚,多掌握在每天上午空腹時,每次入水捕捉40~60分鐘,捕後立于船上休息40~60分鐘後再次入水捕魚。一般每天可3次入水捕魚120~180分鐘,鸬鹚入水捕魚時多咬頭部或鰓部。

新聞報道

鸬鹚捕魚大家可還記得小學課本裡鄭振铎先生所寫的《鸬鹚》一文:漁人隻要站起來,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鸬鹚就都撲着翅膀鑽進水裡去了。然而,這樣美麗的意境,今後将再也無法看見了。

因為這種獨具高超捕魚本領的鸬鹚,已被禁用為水上捕魚工具。

福建省海洋漁業局以于2006年10月12日發布通告,正式實施《福建省漁業捕撈禁止和限制使用漁具漁法目錄》,其中包括鸬鹚在内的原有多種漁具漁法均被列入禁用或限用的範圍。

文化故事

鸬鹚捕魚

鸬鹚捕魚在中國很多地方,人們稱鸬鹚為烏鬼,以形容這種鳥不像鲣鳥那樣傻,而有着高超的捕魚本領。在中國,很早就有人開始馴養鸬鹚,并用它們捕魚。

在南方水鄉,漁民外出捕魚時常帶上馴化好的鸬鹚。鸬鹚整齊地站在船頭,各自脖子上都被戴上一個脖套。當漁民發現魚時,他們一聲哨響,鸬鹚便紛紛躍入水中捕魚。由于帶着脖套,鸬鹚捕到魚卻無法吞咽下去,它們隻好叼着魚返回船邊。主人把魚奪下後,鸬鹚又再次下潛去捕魚。在遇到大魚時,幾隻鸬鹚會合力捕捉。

鸬鹚不僅是捕魚的能手,古代還常常把它作為美滿婚姻的象征。結伴的鸬鹚,從營巢孵卵到哺育幼雛,它們共同進行,和睦相處,相互體貼。大家熟悉的《詩經》中第一首詩:“關關雎鸠,在河之洲”有的學者認為詩中的“雎鸠”就是鸬鹚。

鸬鹚涎,據《本草綱目拾遺》記載,鸬鹚涎具有化痰鎮咳的作用。而在《中國醫學大辭典》中更是專門有鸬鹚涎丸一方,主治小兒百日咳,其主材便是鸬鹚涎。

鸬鹚瘟

鸬鹚瘟,病名。頭面頤頤腫熱之證。又名大頭瘟、蝦蟆瘟。《醫學正傳·瘟疫》:“大頭天行病,從頤颌腫熱者者,又名鸬鹚瘟。”因體虛感受時氣,毒熱蘊蓄上焦所緻。《赤水玄珠·疫門》:“頭面腫,俗名鸬鹚瘟、蝦蟆瘟。”《證治彙補·咽喉章》:“有司天運氣過亢,其年鄉村染患相似者,此時氣乘虛蘊蓄。

上一篇:三葉蟲

下一篇:長耳跳鼠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