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

漢語漢字
骈,漢語二級字[1],形聲字,最早見于《說文》小篆。本義為兩馬并駕;後引申出并列、相連、合并、聚集、排列等義。
  • 中文名:骈
  • 拼音:pián
  • 繁體:駢
  • 部首:馬
  • 倉颉:nmtt
  • 鄭碼:xue
  • 筆順:551431132
  • 字級:二級字
  • 平水韻:一先 平聲
  • 筆畫:9
  • 統一碼:基本區 U 9A88

字源演變

骈,形聲字。從馬(繁體),幷聲。聲旁幷本像二人相比之形(楷書字形“骈”的繁體基本保留了這種形狀)。漢代文字中或把人字下部的兩畫相連;或把兩個人形的上部又與下部分開。《簡化字總表》規定“馬(繁體)”作偏旁簡化為“馬”,故“骈(繁體)”類推簡化為“骈”。n骈的本義為兩馬并駕。引申為并列。《管子·四稱》:“入則乘等,出則黨骈。”尹知章注:“至其出也,又朋黨而骈并。”南朝宋謝惠連《泛湖歸出樓中望月》:“辍策共骈筵,并坐相招要。”引申為相連,合并。《莊子·骈拇》:“是故骈于足者,連無用之肉也。”引申為聚集;排列。《後漢書·班固傳下》:“遂集乎中囿,陳師案屯,骈部曲,列校隊,勒三軍,誓将帥。”

現代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pián

動詞

兩馬并駕。

并列。

place side by side

《管子·四稱》:“入則乘等,出則黨骈。”尹知章注:“至其出也,又朋黨而骈并。”

唐牛僧孺《玄怪錄·張左》:“徒居鶴鳴山下,草堂三間,戶外骈植花木,泉石萦繞。”

并聯;合并。

combine

《莊子·骈拇》:“是故骈于足者,連無用之肉也。”

《清史稿·災異志一》:“景甯飛蝗蔽天,大可骈三尺。”

聚集;羅列。

gather

《後漢書·班固傳下》:“遂集乎中囿,陳師案屯,骈部曲,列校隊,勒三軍,誓将帥。”

唐杜甫《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宵旰憂虞轸,黎元疾苦骈。”

郭沫若《宿楚雄》詩:“海椒戶戶紅成串,多彩欣看百貨骈。”

名詞

文體名。

通“胼”。胼胝,手掌腳底上的硬皮。

callosity

《孟子·滕文公下》:“是故禹稷骈踬。”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駕二馬也。從馬,并聲。部田切

說文解字注

駕二馬也。n《平帝本紀》曰:诏光祿大夫劉歆等襍定婚禮。四輔、公?、大夫、士、郎、吏家屬皆以禮娶。立轺倂馬。服虔曰:立轺、小車也。倂馬、骊駕也。按骊讀同伉俪、非馬深黑色。木部㮐下曰:讀若骊駕是也。倂馬謂之俪駕。亦謂之騈。倂騈皆從幷、謂并二馬也。《左傳》:渾良夫乘中佃兩牡。葢是駕二。毛詩說士駕二。禮王度記亦言士駕二。王肅雲:夏後氏駕兩謂之麗。騈之引伸、凡二物幷曰騈。n從馬。幷聲。n部田切。古音在十一部。n

康熙字典

《正字通》:俗騈字。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平聲

全濁

部田切

bʰiɛn

集韻

平聲

全濁

蒲眠切

bɛn

平聲

全濁

旁經切

bɛŋ

韻略

平聲

蒲眠切

增韻

平聲

蒲眠切

平聲

蒲丁切

中原音韻

陽平

先天

次清

pʼiɛn

中州音韻

平聲

先天

昆眠切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eŋ/ien

先秦

王力系統

b

ie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ien

先秦

周法高系統

b

en

先秦

李方桂系統

b

in

兩漢

西漢

兩漢

東漢

ian

ian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ieŋ/ien

隋唐

拟音/王力系統

b

ien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統

iɛn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統

b

iɛn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統

b

ien

隋唐

拟音/陳新雄系統

ien 

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