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縣

馬龍縣

雲南省曲靖市行政區
馬龍縣隸屬于雲南省東部,居昆明市與曲靖市麒麟區之間,東及東北部與麒麟區、沾益縣接壤,南與陸良縣、宜良縣毗鄰,西及西北與嵩明、尋甸兩縣交界。[1]位于東經103°16′~103°45′、北緯25°08′~25°37′之間,位于東經103°16′~103°45′、北緯25°08′~25°37′之間,面積1751平方公裡,2010年,馬龍縣總人口21萬人,非農業人口21萬人,有彜族、白族、回族、瑤族、布依族等民族。馬龍縣氣候屬低緯高原季風型氣候,冬春幹旱,夏秋濕潤,季節幹濕分明,雨量充沛,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适應種植各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每年平均日照1985小時以上,每年平均降雨量1032毫米,縣城年均氣溫13.4℃,每年無霜期241天,風向多西南風,年均風速4.3米/秒。馬龍縣糧食作物主要有稻谷、小麥、玉米、大豆、荞、馬鈴薯等。2010年,馬龍縣主要有鐵礦、鉛、鋅、銅、钴、重晶石、陶土、泥炭、石英沙、磷礦等。鐵礦石已探明儲量3000多萬噸,重晶石儲量2000多萬噸,泥炭儲量3000餘萬立方米。
    中文名:馬龍縣 外文名:Ma Long County 别名: 别稱:銅濑邑(古時舊稱) 所屬地區:中國,雲南 下轄地區:通泉街道、馬過河鎮、月望鄉等 GDP:52778萬元人民币(2003) 地理位置:東經103°16′~103°45′、北緯25°08′~25°37′之間 著名景點:馬過河,萬畝草山 地方特産:蘋果,野生菌 火車站:馬龍火車站 車牌代碼:雲D 氣候條件: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 建立時間:公元前109年 人口:194665人(2005) 面積:1751平方公裡 郵編:655100 電話區号:0874 方言:曲靖官話

基本概況

國土面積1614.15平方公裡。境内7條河流分别流入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具有山區、丘陵等地形特征。全縣轄4鄉5鎮,2個社區、1個居委會、64個村委會,523個村民小組。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19148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1004人,占11%;彜、苗、回等23個少數民族人口14510人,占7.6%;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119人。

氣候特征氣候屬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3.6℃,年均降水量1001.8毫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日照較長,熱量不足;雨量充沛,但幹冷同期,雨熱同季,幹濕分明,降水集中。

土地資源

總面積240.05萬畝,上報耕地22.28萬畝,占9%,林地128.6萬畝,占53.5%,有林地115.04萬畝,疏林地0.57萬畝,灌木林地4.64萬畝,未成林地1.99萬畝,苗圃27萬畝。牧草地20.48萬畝,占9%,水域用地5.29萬畝,占2.2%。人均國土面積13.2畝,人均林地7.1畝,人均牧草地1.1畝,人均耕地1.2畝,人均未利用土地1.7畝。

生物資源

糧食作物主要有稻谷、小麥、玉米、大豆、荞、馬鈴薯等。境内地形平緩,相對高差較小,屬半濕潤常綠闊葉林的分布區域,大片的次生産雲南松林與栎類,早冬瓜、白楊、杉松混交林組成了典型的高原雲南松植被類型。有穿山甲、水獺、斑頭雁、白腹錦雞、白花蛇、梅花鹿、鯉魚、田蛙、深溝雞、黑山羊等幾百種野生和家殖動物,有雞枞、松茸、草烏、桔梗、杜鵑、山茶、蘭花等數百種菌、藥材及小灌木。

礦産資源主要有鐵礦、鉛、鋅、銅、钴、重晶石、陶土、泥炭、石英沙、磷礦等。鐵礦石已探明儲量3000多萬噸,重晶石儲量2000多萬噸,泥炭儲量3000餘萬立方米。

旅遊資源

經過幾年的開發,旅遊業初具規模。主要風景區有馬過河河谷風光、野花溝、萬畝草山、香爐山和九龍湖。待開發的景區(景點)有龍陽仙洞、諸葛山、耍水龍潭、綠野沙塘、馬槽箐、幹河谷等。

農田水利2003年底,全縣有中型水庫1座,小型水庫155座,小壩塘321座。設計總庫容9259萬立方米,有效庫容8100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13.55萬畝,水利化程度達60.49%。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具62台,小型拖拉機配套農具362台,農用排灌電動機242台,農用排灌柴油機242台。全縣已建成不同層次的高穩産田地13.5萬畝。庫容1.5億立方米的車馬碧水庫正在進行項目前期工作。

交通和通訊

貴昆鐵路、320國道和昆曲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貴昆鐵路和昆沾複線在馬龍縣境内設有5個車站,營運裡程分别為40.15公裡和47.7公裡。國道320線經過通泉、王家莊、馬過河3個鎮,境内裡程48公裡。昆曲高速公路及複線經過通泉、舊縣2個鎮,境内裡程43.5公裡。至2003年底,有各種民用車輛2239輛,其中農用運輸車148輛。全縣有等級公路708.6公裡,縣内公路密度平均每100平方公裡為43.9公裡。鄉村公路好路率達90%。全縣程控電話容量達15600線,已安裝程控電話的用戶達6500餘戶,其中:住宅電話8473部,移動電話7685部。

電力設施馬龍電力設施比較完善。有110千伏變電站1座,35千伏變電站6座,總裝機容量35450千伏安,通電村達100%。

小城鎮建設

縣城(通泉鎮)建設規模5平方千米,城區人口3萬餘人。小城鎮建設發展較快,全縣5鎮4鄉建有水泥街道和基本配套設施。位于昆曲高速公路旁的舊縣鎮被列為省級重點示範集鎮,納章鎮、馬過河鎮被列為市重點示範集鎮。

位置面積

馬龍縣地處雲南省東部,居昆明市與曲靖市麒麟區之間,位于東經103°16′~103°45′、北緯25°08′~25°37′之間,東及東北與曲靖市麒麟區、沾益縣接壤,南與陸良縣山水相連、西南與宜良縣毗鄰、西及西北與嵩明、尋甸兩縣交界。東西跨距47.25公裡,南北跨度44.5公裡。全縣總面積1614.149平方公裡,境内山巒起伏,河流縱橫,地勢東南高峻,中部隆起向西北傾斜呈階梯形下降,平均海拔2000米,最高海拔2493米,最低海拔1772米,全境四面環山,屬烏蒙山系,多山谷河槽,由七條分别流入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河流切割為11個大小不等的山尖小壩子,具有山區、丘陵、河谷等地形特點。縣城駐地通泉鎮,海拔2034.2米,距省會昆明沿國道320線135公裡,距曲靖市府30公裡。沿昆曲高速公路距昆明113公裡,距曲靖市府22公裡。貴昆鐵路橫貫縣境三鎮,境内設有5個車站,國道320線和昆曲高速公路均從縣城及城郊穿境而過,交通便利,區位較好。

建置沿革

馬龍縣古稱銅濑邑,西漢元封二年(前109)置銅濑縣,屬益州郡。蜀漢、兩晉時沿稱銅濑縣,隸建甯郡。唐武德馬龍縣

元年(618)更名同起縣,屬郎州(南甯州)。兩爨時為西爨曲轭。南诏稱曲轭川,屬拓東節度。宋代大理國後期稱納垢部,為三十七部之一,屬石城郡。元初改稱納垢千戶,領易龍百戶,屬磨彌萬戶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納垢千戶為馬龍州,改易龍百戶為通泉縣,屬曲靖路(短期曾隸仁德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撤通泉縣入馬龍州,隸曲靖府。宣德六年(1432)至成化十二年(1476)屬仁德府。弘治七年(1494)改設流官知州。清代沿稱馬龍州,隸曲靖府。民國2年(1913),廢州設縣,改稱馬龍縣行政公署,直屬于省府。民國18年(1929)改稱馬龍縣政府。1950年3月,馬龍縣人民政府成立,屬曲靖地區專員公署(行政公署)。其中1958年10月撤銷馬龍縣建制,并入曲靖縣,1961年7月複置馬龍縣。“馬龍”一詞系彜語“麻籠”譯音,意為“駐兵之城”。

行政區劃

全縣轄五鎮四鄉(通泉鎮、納章鎮、王家莊鎮、馬過河鎮、舊縣鎮、馬鳴鄉、月望鄉、大莊鄉、張安屯鄉)共3個社區、64個村民委員會(其中有3個民族村委會)及431個自然村、521個村民小組。

人口民族

2005年,全縣總戶數50271戶,其中農村戶數44000戶,總人口194665人。在總人口中非農業人口21340人,占11.0%;少數民族人口14937人,占7.7%(其中彜族7596人、苗族3915人、回族3187人)。在總人口中,男性100791人;女性93874人。總人口性别比為107.4:100。年内出生人口2073人,年内死亡89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1‰,人口密度為120人/平方公裡。

氣候特點

氣候屬低緯高原季風型氣候,冬春幹旱,夏秋濕潤,季節幹濕分明,雨量充沛,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适應種植各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據實測資料記載,年平均日照1985小時以上,年平均降雨量1032毫米,縣城年均氣溫13.4℃,年無霜期241天。風向多西南風,年均風速4.3米/秒。

經濟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較快。2003年,國内生産總值完成52778萬元,是1952年196萬元的269.2倍,是1978年2905萬元的18.2倍;工農業總産值完成95108萬元,是1978年2288萬元的41.5倍;地方财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4536萬元,是1978年的11.3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5745萬元,是1978年的12.1倍;鄉鎮企業總收入完成64415萬元,是1978年1613萬元的39.9倍。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一、二、三次産業比重是41.1∶24.8∶34.1,比1978年的56∶25∶19,第一産業下降14.9個百分點,第三産業上升15.1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1400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3元,農民人均消費支出1308元,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58%;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7115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5688元,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39.6%,該縣實現小康程度82.21%。

農業200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41172萬元,農業比重在工農業總産值中占43.29%。種植業中的糧經作物之比由1995年的63.1∶36.9調整為52.3∶47.7。馬龍縣被省列為早熟蘋果基地縣、優質烤煙基地縣、野生菌保護基地縣、種羊示範基地縣。馬鳴鄉被省列為肉牛凍精改良綜示區,納章鎮、大莊鄉被省列為山羊綜示區。

工業2003年,全縣現價工業總産值達53936萬元,比2000年年均增長21.1%。現已形成建築建材、化工、冶金、機械、食品加工等為主的地方工業體系。

非公有制經濟縣委、政府先後出台了《關于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決定》及對外開放等多項優惠政策,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九五”期間,全縣共推出招商引資項目64個,實現簽約47個,項目就位資金10390萬元。引進技術36項,引進人才160名。2003年底,全縣個體工商戶達1521戶,從業人員1958人,注冊資金1138萬元,全縣非公有制經濟實現産值6620.7萬元,占全縣國内生産總值的14.9%。

社會發展

基礎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突破。科技對國民經濟貢獻率已達40%。1993年,“大爪草防治試驗和研究”獲雲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994年,“草地牧業綜合發展項目”獲農業部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1997年11月,“水稻粳稻新品種雲粳33選育及推廣”獲雲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2000年,馬龍縣獲省人民政府畜牧業豐産獎。2002年通過了國家科技進步考核,馬鳴農業綜合項目獲市級科技成果三等獎。全縣各類學校98所,在校學生36404人,教職員工2233人。普及小學教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普及實驗教學和高标準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通過省市驗收,縣一中被省教委評定為二級二等完中,高中招生條件得到改善,招生能力得到增強;全縣近年參加省級體育競技活動獲金牌16枚,銀牌7枚,銅牌12枚,縣體校辦校以來為上級體育部門輸送了以競走為主的運動員100餘名,其中8名成為國家級運動健将,被評為全國先進業餘體校,縣少體校被評為國家“先進少體校”;縣、鄉醫療衛生單位基本實現了人員、房屋、設備三配套,初級衛生保健工作基本完成;計劃生育15年保持無多胎生育目标;全縣有線電視覆蓋率達35%,電視覆蓋率93%,廣播覆蓋率達94%。

參考資料

1.www.malong.gov.cn/

2.http://www.yn.chinanews.com.cn/news/xinlan/2007/32/0732143443C2E86142D2BHG2B4I6GC.html

上一篇:稗官野史

下一篇:相互代詞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