馄饨面

馄饨面

粵菜系菜品
馄饨面俗稱雲吞面,因“馄饨”二字于粵語中與“雲吞”同音,所以港澳和廣東部份地區常寫作雲吞面,是一種著名的漢族小吃,屬于粵菜系。在廣東、台灣等地十分普遍。以煮熟的廣東馄饨和蛋面,加入熱湯即成[1]
    中文名:馄饨面 外文名: 分類:主食 口味:鮮香 英文名:wonton noodles 主要食材:面粉、雞蛋、蔬菜、肉類

簡介

一碗上乘的雲吞面,要有“三講”:一講面,必須是竹升打的銀絲面;二講雲吞,要三七開肥瘦的豬肉,還要用雞蛋黃漿住肉味;三講湯,要大地魚和豬骨熬成的濃湯。小小雲吞面,承載着豐富的本地元素。

吃雲吞面也有講究,不要以為幾顆馄饨一把面加點湯就叫雲吞面。正牌的雲吞面需要“三講”:

一講面。地道的面要從面粉加雞蛋做起,而且最講究的應該一點水都不用,完全靠雞蛋。這樣做出來的面煮出來帶點韌度,吃到嘴裡非常爽脆。

二講雲吞。關鍵在于裡面的餡,用新鮮的蝦球,也是一口咬下“剝剝翠”。

三講湯。用柴魚蝦殼熬出來的湯即要有鮮味還有清,加味精是大忌。辨别雲吞面真假還有一招:韭黃一定不能缺。連面條盛放上桌也有講究:碗底一般放五顆鮮蝦雲吞,然後把面條鋪放在雲吞上面,再加入大半碗面湯,湯裡面要放些韭黃絲,增添美味并帶來清脆的口感。因為要保持面條的彈性,所以要注意不能讓面湯把面條全泡進去,必須有一部分面條露在湯上面,而且要趁熱趕快吃。

廣州人說的雲吞,即北方人所說的馄饨。據說在唐宋時期由湖南傳入廣東。宋代高怿的《群居解頤》一書有記載:“嶺南地暖……入冬好食馄饨,往往稍喧,食須用扇。”而雲吞面正式傳入廣州,則要追溯至清朝同治年間。

相傳,當時一位湖南人在廣州雙門底(現在的北京路)開設了一間“三楚面館”(三楚即湖南湖北一帶),專營面食,其中就有雲吞面。隻不過那時的雲吞做得很粗糙,基本上隻有面皮肉餡白水湯。後來幾經改良,以雞蛋液和面擀成薄皮,包以肉末、蝦仁和韭黃制成的餡料,自成一派。

做法

(1)将肉餡加入蔥姜茉、鹽、香油,向一個方向攪動調勻。從超市可以買到的馄饨皮包好即成。(可凍冰箱中備用,随吃随拿出來)

(2)鍋加油,入蔥花出香味,加入水、雞精調味。水開下水烏冬面,馄饨(根據喜歡愛中哪一種就多加些哪個)。開鍋後加入香菇、火腿腸片,再開鍋後加入青菜。

(3)再開加入味精。鹽即成。

鮮蝦馄饨面

材料:

方便面(用龍須面最好,家裡正好有方便面我就用了),馄饨(自己包也好,買現成也好),大蝦,油菜,高湯(骨頭湯、雞湯均可),紫菜,香菇,香蔥,海米。

調料:

鹽,雞粉,胡椒粉,香油。

做法:

1、将大蝦去皮、去頭、去除腸線,保留尾部,這樣做出來比較好看,将處理好的蝦洗淨;油菜取油菜心洗淨;香菇泡發,有心情的可以做個十字花刀,讓即将出現在他面前的這碗面更加漂亮;香蔥洗淨後切末。

2、材料都準備好後,取來湯鍋,放入适量清水,燒開,然後下入面條和馄饨,煮熟後撈出,我用的是方便面,稍煮一下就可以先撈出了,由于現在是夏天,所以煮好的面條可以過一下水。

3、如果有高湯的話,味道會更好,現在也就可以另起鍋燒開高湯了,如果沒有高湯就用剛才煮面的湯就可以了,燒開後放入蝦仁,再加入香菇,海米,紫菜,油菜,再加入胡椒粉,鹽,雞粉,香油調味,最後将馄饨和面條放入調好味的湯中,撒上香蔥末即可。

營養價值

很随意,加入材料可自選,按其所好。而且很容易,馄饨可以早包好凍在冰箱裡,面可從超市買回來一加工即成。或可選用方便面,但就不用與馄饨一起放,與青菜一起放入就可以了。這道是夜宵或晚上懶得做飯應急小吃,而且營養齊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